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语文是学生用来说、讲、读、写、用的必然工具。其中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过程中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阅读教学;初中语文;现状;途径
语文是生活中最常用的学科,语文知识的掌握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后的生活,而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语文素养。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从根本原因出发,改善阅读教学的策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一)学生对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对一篇阅读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取决于本人的综合素质,这就对老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尤其是文学修养,文学艺术以及对知识的链接和把握。所以啊,就我本人而言,首先要从阅读的数量上占得优势,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自己多阅读,多思考,多设问,从中不断增强自己的阅读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而对于学生而言,对于阅读的理解和把握,是有局限性的,它受本人的知识层次,知识储备以及自己的思维方式等所决定的。但最严重的问题是,学生一旦遇到语文阅读,从思想上已经处于放松状态,对阅读已感到厌倦,这就是说,老师在上阅读时,一定首先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从思想上提高学生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加大布置阅读作业量,从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以及文言文等不同的文体进行阅读,扩充学生的阅读知识量,提高他们对语文阅读的理解程度。这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所面临的一大问题。
(二)以讲代阅读,喧宾夺主。 缺乏课外阅读积累、缺乏自读的感悟、探究、发现,这样的语文课怎样上?把自读放在课内,时间不允许,对于较长或较难的课文更不允许。这样自读的效果必然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教师苦心经营,吃力不讨好,学生积习难返,启而不发,于是很多教师重蹈旧辙,采用了传统的讲授法,甚至不分讲读与自读课的区别,苦心设计合作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亦步亦趋。浅层次的问题尚可以启发解决,较难的问题就只 能是 老师越俎代疱了。主体作用发挥不了,就只能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喧宾夺主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了。教学的目的演变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学生自然免不了成了被填的鸭子,成了知识的容器。这样的教学有时还美其名曰“精讲”。
(三)以练代阅读,本末倒置。阅读题本来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诊断和测试的手段,现在却演变成了提高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式,舍弃对文本的阅读,舍弃了学生的广泛阅读与积累感悟,阅读训练纯粹成了技术性的训练,阅读就是为了答题,答题就是阅读训练,这种训练完全剥夺了学生阅读原本的趣味与快乐,使本来充满魅力与情味的阅读变得枯燥无味、面目可憎。以这种训练代替自然的阅读,以技法训练代替了作为根本的文本阅读训练,绕过阅读量的积累而沉入题海,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是违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乃至全面的语文素养的。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
(四)教法单调,模式陈旧,导致学生对于语文课缺少应有的兴趣。就阅读教学的现状而言,不能令人满意:课堂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很大,教师往往习惯于课文内容的讲解,着重于字词句篇章结构的讲授,并逐渐形成一套操作程序,如先扫除文字障碍,再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等等。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阅读教学观念。语文老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不是简单的换个面孔,如果老师的观念还是停留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那么无论教材怎样改革也是不会有好效果的。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老师。新课程也要求老师扩大自己的阅读量,需要了解许多非本专业及众多边缘学科的知识。这样的老师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才能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切实提高语文閱读教学的效果。
(二)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情趣,培养阅读兴趣。一部分学生视阅读理解如毒虫蛇蝎,一部分学生爱阅读甘之如饴。为什么学生会怕阅读呢?这是因为学生对某些美好的词汇感到陌生,对一些巧妙的写作手法无法领略其中的妙处。这就需要老师由文章的表达情感入手,进而帮助学生知道文章是写了哪些内容,来表达这些情感,学生就明白,读过文章,自己内心的感受并非无源之水,而是实实在在的文章内容引发的。而内容的平铺是绝对很难引发读者的共鸣的,接下来,老师可以尝试分析作者描述内容时所采用的优秀的写作手法,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手法的高妙处。学生明了文章的高妙,仿佛是熟识了一个新朋友,他再见到阅读还会怕吗?
(三)适当指引,促使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良好的习惯受益一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自觉持久的进行阅读实践,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在自我的反复阅读实践中,教师在加以适当的指导,进行周密的安排和选连,结合各个节日,热点问题,课内外活动,组织各种形式的读书会,交流会,朗诵赛(现代诗文朗诵),改编课本剧(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等等,久而久之,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就能成为学生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胡景淑.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16期
[2]薛锦东.语文阅读教学的两面性[J].文学教育(下).2007年10期
[3]王洪忠.如何实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创新[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09年05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初中语文;现状;途径
语文是生活中最常用的学科,语文知识的掌握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后的生活,而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语文素养。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从根本原因出发,改善阅读教学的策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一)学生对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对一篇阅读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取决于本人的综合素质,这就对老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尤其是文学修养,文学艺术以及对知识的链接和把握。所以啊,就我本人而言,首先要从阅读的数量上占得优势,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自己多阅读,多思考,多设问,从中不断增强自己的阅读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而对于学生而言,对于阅读的理解和把握,是有局限性的,它受本人的知识层次,知识储备以及自己的思维方式等所决定的。但最严重的问题是,学生一旦遇到语文阅读,从思想上已经处于放松状态,对阅读已感到厌倦,这就是说,老师在上阅读时,一定首先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从思想上提高学生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加大布置阅读作业量,从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以及文言文等不同的文体进行阅读,扩充学生的阅读知识量,提高他们对语文阅读的理解程度。这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所面临的一大问题。
(二)以讲代阅读,喧宾夺主。 缺乏课外阅读积累、缺乏自读的感悟、探究、发现,这样的语文课怎样上?把自读放在课内,时间不允许,对于较长或较难的课文更不允许。这样自读的效果必然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教师苦心经营,吃力不讨好,学生积习难返,启而不发,于是很多教师重蹈旧辙,采用了传统的讲授法,甚至不分讲读与自读课的区别,苦心设计合作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亦步亦趋。浅层次的问题尚可以启发解决,较难的问题就只 能是 老师越俎代疱了。主体作用发挥不了,就只能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喧宾夺主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了。教学的目的演变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学生自然免不了成了被填的鸭子,成了知识的容器。这样的教学有时还美其名曰“精讲”。
(三)以练代阅读,本末倒置。阅读题本来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诊断和测试的手段,现在却演变成了提高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式,舍弃对文本的阅读,舍弃了学生的广泛阅读与积累感悟,阅读训练纯粹成了技术性的训练,阅读就是为了答题,答题就是阅读训练,这种训练完全剥夺了学生阅读原本的趣味与快乐,使本来充满魅力与情味的阅读变得枯燥无味、面目可憎。以这种训练代替自然的阅读,以技法训练代替了作为根本的文本阅读训练,绕过阅读量的积累而沉入题海,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是违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乃至全面的语文素养的。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
(四)教法单调,模式陈旧,导致学生对于语文课缺少应有的兴趣。就阅读教学的现状而言,不能令人满意:课堂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很大,教师往往习惯于课文内容的讲解,着重于字词句篇章结构的讲授,并逐渐形成一套操作程序,如先扫除文字障碍,再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等等。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阅读教学观念。语文老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不是简单的换个面孔,如果老师的观念还是停留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那么无论教材怎样改革也是不会有好效果的。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老师。新课程也要求老师扩大自己的阅读量,需要了解许多非本专业及众多边缘学科的知识。这样的老师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才能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切实提高语文閱读教学的效果。
(二)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情趣,培养阅读兴趣。一部分学生视阅读理解如毒虫蛇蝎,一部分学生爱阅读甘之如饴。为什么学生会怕阅读呢?这是因为学生对某些美好的词汇感到陌生,对一些巧妙的写作手法无法领略其中的妙处。这就需要老师由文章的表达情感入手,进而帮助学生知道文章是写了哪些内容,来表达这些情感,学生就明白,读过文章,自己内心的感受并非无源之水,而是实实在在的文章内容引发的。而内容的平铺是绝对很难引发读者的共鸣的,接下来,老师可以尝试分析作者描述内容时所采用的优秀的写作手法,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手法的高妙处。学生明了文章的高妙,仿佛是熟识了一个新朋友,他再见到阅读还会怕吗?
(三)适当指引,促使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良好的习惯受益一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自觉持久的进行阅读实践,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在自我的反复阅读实践中,教师在加以适当的指导,进行周密的安排和选连,结合各个节日,热点问题,课内外活动,组织各种形式的读书会,交流会,朗诵赛(现代诗文朗诵),改编课本剧(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等等,久而久之,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就能成为学生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胡景淑.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16期
[2]薛锦东.语文阅读教学的两面性[J].文学教育(下).2007年10期
[3]王洪忠.如何实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创新[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09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