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又”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属于高频词,它的用法也多种多样,在此,我翻阅了相关词典和论文,以及北大CCL语料库和HSK动态作文预料库,再结合自己的分析,归纳出了以下要点,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关键词】:又;虚词;语料;词性
一、“又”的来源与词性
(一)“又”的来源
关于“又”的来源,《说文解字》中记载到,右手又,手也,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右手形,本左右的“右”。也就是说,从"又"的字多与手的动作有关。
(二)词性
经过查阅相关字典和论文,前人的结论大致如下:
1.副词。例句:
①他昨天来了,今天又来了。
②山又高,路又滑。
2.连词。例句:
①一年又四个月;
②一又三分之一
3.名词。例句:
及甲骨文,从人从又。
用表格归纳如下:
《现代汉语八百词》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 《现代汉语虚词手册》
1.相继 1.相继 1.同一个动作重复发生,同一个状态再次出现
2.累积 2.并列的事实或状态 2.动作反复出现
3.语气 3.语气或口气 3.几个动作、情况相继发生或同时存在
4.相加 4.语气
5.另外 5.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通过以上结论,我们可以看出“又”的词性主要是副词、连词和名词。具体的意义通过预料分析得以验证。
二、个人分析与预料验证
本人在CCL语料库中检索“又”,一共447942条结果,随机抽取300条进行分析。通过参考前人的观点,结合本人在语料库中的发现,我总结了以下内容:
(一)表示重复(与时间有关)
1.表示同一个动作重复发生,同一个状态再次出现。注意,里面的动词是同一个。我们可以看语料库中的句子:
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1895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后[又]任美国历史学会会长。1919年,在纽约创办“社会研究新书院”···
⑵他说祖宗所遗留的土地,子孙没有放弃的道理,他[又]说倘若新疆不保,陕甘就不能保,陕甘不保,山西就不能保,山西不保,河北就不能保。
第一句中的动词都是“任”,表示按照时间,先后担任两个职务;第二句的动词是“说”,也是按照时间,先后说名事理。这两个句子都代表动作的重复。
2.动作的相继,动词不同
第二种是动词不同,表示两个动作前后相继,事件也向前进展。例句:
⑴美国科研队伍有120万人,苏联前年的资料是90万人,现在[又]增加了。我们是20多万人。
⑵换句话说,真的林则徐,他不要别人知道。难怪他后来虽[又]作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他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
例⑴中美国的科研队伍的人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加了,动词不同,但是表示人数的前后增加;例⑵先说林则徐不要别人知道,后来引出任总督的事情,用不同的动词来推进事件的发展。
3.一+量词
李晓琪的《现代汉语虚词手册》解释到,用在前后重复的“一+量词”中间(既可以是名量词,也可以是动量词)。如“一天又一天、一遍又一遍”。在语料库中也有所说明:
这就决定了义务教育要面向全体,造就全体,培养一代[又]一代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公民。
“代”在这里是名量词,“一代又一代”正是表示前后重复的意思。
4.A又B,B又A
张斌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解释到,两个不同的动词的中间用“又”,表示两种动作连续交替发生。如“打开又合上,合上又打开;拆了又叠,叠了又拆”。试看语料库中的例句:
因为动手的过程,必定伴随着大脑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紧张的思维过程。
“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是两种动作连续交替发生,符合“A又B,B又A”的格式。
(二)累积(与时间无关)
1.追加—补充
李晓琪在《现代汉语虚词手册》中解释到,在第一个情况或动作之后,再追加、补充另一个情况或动作。例如:
⑴ 现在学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讲授[又]不甚得法。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
⑵七:相长性。在社会教育中,人人都是施教者,[又]都是受教育者;在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任何人的一言一行。
⑶基本上都是处在十分狭小的范围中的,没有贯通性,并且有时候[又]与层次纠缠在一起(如“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
⑷...,使他们的想像思维达到较高层次。同时,Logo程序运行的结果[又]给予儿童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空间想像力一个很好的回报。
例⑴中的课程多、压力大和讲授不甚得法是造成考试不良现象的的原因,用“又”来补充,累积原因;例⑵中的“又”将施教者和受教育者联系在一起;例⑶除了范围小、没有贯通性,还有层次纠缠,用“又”来连接;例⑷中的思想思维达到较高层次的同时,“又”给予儿童思维灵活性、变通性和空间想象力很好的回报.
2.追加--解释
“解释”的意思是将前一句中的一个陌生概念进一步解释说明。如下:
⑴18岁的青少年实行强迫的以学习职业技能为主要内容的补习教育([又]称职业义务教育)。
⑵香港的幼儿教育([又]称为学前教育)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香港政府教育署管轄的幼稚园,...
⑶官立学校,[又]称为政府学校。校舍由政府兴建,校长和教师列在公务员范围,经费由... ⑷资助学校,[又]称为津贴学校。社团(包括教会、慈善团体、同乡会等)或私人办的不...
正如以上例句中,补习教育也叫职业义务教育,幼儿教育也称为学前教育,官立学校又叫政府学校,资助学校又叫津贴学校,“又”对以上可能会造成认知困难的定义进行了解释,有助于进一步说明下文。
3.又···又···
“又···又···”表示并列的事实或状态。有两种用法:
①形容词连用,表示几种状态并存。
如:这里的冬天又潮又冷。
②动词连用。
如:他又想见她,又怕见她。
见语料库:
⑴我们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要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大军,要有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
⑵太平军到了,他们顺从太平军,贡献金钱;官军到了,他们[又]顺从官军,[又]贡献金钱。他们是顺民,其实他们是左右为难的。
例⑴是形容词连用,又红又专是要求人们坚持思想道德和科学知识技能的统一,表示思想道德和科学知识都很重要;例⑵是动词连用,太平军顺从官军和贡献金钱的行为表现了群众的矛盾思想。
在此,我有一个疑问,之前的例子都是一个“又”连接两个形容词和两个动词,但是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有两个“又”连接三个形容词和三个动词的情况,如下:
⑴她的男朋友又高又帅又体贴。
⑵这家饭店又好吃又便宜,服务又好。
我在语料库中搜集过,但是没有这样的句子,在课堂上曾经征求过洪波教授的意见,他表示同意这样的用法。我认为是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的这种新现象。
4.Adj(而)又adj
经过翻阅相关书籍,再加上我的个人分析,我把“Adj(而)又adj”的具体使用归为以下几点:
⑴如果形容词相同而且是单音节,“又”的前邊须加“而”;儿歌中例外。例句:
①李老师给分严而又严。②小白兔,白又白。
⑵如果形容词相同而且是双音节,通常加“而”。如:
事情的经过离奇而又离奇。
⑶如果形容词不同而且是单音节,一般要用两个“又”,唱词除外。
①我们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要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大军,要有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②新疆的西瓜大又甜呀。(歌词)
⑷如果形容词不同而且是双音节,“又”的前边通常加“而”。
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惩罚,这是一个基本而[又]复杂的问题。
⑸如果形容词是多音节,可加可不加。如:
不用复杂的二次开发,教师就能很容易构造中学层次丰富多彩[又]非常灵活的数学知识模型,来支持课堂的讲解演示。
5.既···又···(累积)
“既···又···”是固定的关联搭配,在这里表示累积。
①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既同生产力的状况有关,[又]同生产关系的性质有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共同制约着教育。②“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就是既懂政治,[又]有文化,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的人。③教育的政治功能与经济功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用政治功能来取代经济功能,也不能用经济功能来取代政治功能。 ④人们对于历史的宏观考察和微观考察是两个既相区别,同时[又]彼此联系的认识思维过程。
(三)语气
1.转折(而、却、但、但是)
⑴教育理论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高于教育实践。学习教育学的目的在于以教育理论指民教育实践。⑵美国进行课程改革时,实用主义受到严厉的抨击,但是在70年代初[又]有所复兴。
2.加强反问
⑴...为遗传素质的作用,那么它还没有回答这样的回题:这遗传素质本身[又]是怎么形成的?由于没有回答这样的问题,在理论上是不彻底的。 ⑵...使用者--农村中小学校,如果我们不能提出自己的基本需求,政府[又]依据什么来予以保障呢?
这种反问加强了语气,起到了更好的表达效果。 3.加强否定
“又”还有加强否定的作用,例句:
⑴你爸爸又不来,你担心什么?⑵?你爸爸又来,你担心什么?⑶你爸爸又不是不来,你担心什么?
例⑴没有问题,是我们正常的表达形式;例⑵可接受性较差,我们一般不这么说;例⑶把肯定的意思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表述后就没有问题了。
因此,我们认为“又”有加强否定的作用。再如:
⑴他又不会吃人,你怕什么?⑵?他又不会吃人。⑶他不会吃人。
带有加强否定的“又”的句子不能独立使用,前后总要有另一个句子相伴(通常是反问句)。
(四)特殊情况
通过搜集语料库,我还发现了一类特殊的现象,这些现象并不合乎语法规范,但是在特殊语境中可以通用。
1.特殊语境
①两个“又”连用
我再决定给他翻量,这次我还没开口,他就自己回答:“没关系,我[又又]长一岁了。”我大笑,感觉这孩子除了跟我学中文以外,还学会了我的...
看到这条语料时,一般人都会比较疑惑,我从网上找到了这条语料的出处:
理由还是,你长大一岁了。 孩子反应很快,马上答我说,新年里我刚长过,怎么又长?难道我一年长两岁?我叹口气说,那没办法。他也叹口气,接受了。不过还是高质量地完成,几乎每次都百分之百正确。又到年底,我再决定给他翻量,这次我还没开口,他就自己回答:“没关系,我又又长一岁了。”我大笑,感觉这孩子除了跟我学中文以外,还学会了我的幽默。
这段话来源于叫《第100次的失利》的文章,是孩子还没有正确理解“又”的用法,凭着自己的认知说的话,虽然不合语法,但是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 ②三个“又”连用
到了晚上,三踅又来了,武林说:“三踅,啊三踅,又又又买豆腐呀,呀吗?你咋恁恁爱吃豆,豆腐的?”三踅说:“我就只吃... 这条语料来自贾平凹的《秦腔》,原句是这样的:
到了晚上,三踅又来了,武林说:“三踅,啊三踅,又又又买豆腐呀,呀吗?你咋恁恁爱吃豆,豆腐的?”三踅说:“我就只吃豆腐!买了几次豆腐了,都招待了人,这豆腐钱得入账的,我写了个收据,你得按个手印哩!”武林说:“还要手,手据,据呀?”
原来,三踅是个结巴,三个“又”只是他正常交流下出现的情况。此外我搜了“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发现留学生也有类似的情况:
我又要纠结颜色了。每次最讨厌的就是决定要染的颜色>_>燃眉:又又又 又又又感冒了,我发现在春秋冬天里我最好朋友名字叫感冒!
我個人认为,留学生连续用多个“又”目的是为了强调自身经常反复感冒,“又”虽然不合语法,但是起到了很好的情感表达效果。
2.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李晓琪的《现代汉语虚词手册》中的例子是“一年又四个月”,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给出的例子是“一又二分之一”,这是数学中经常用到的知识点,想必这个用法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3.表示汉字,属于名词
表示汉字的“又”经常在《说文解字》或者字典里看到,这里的“又”是汉字,属于名词。如:
甲骨文“[又]”,像右手形,本义为右手,常借作“有”,金文加上形符“肉”成“有”字,“[又]”既标示读音,也有表义示源作用。
及甲骨文,从人从[又],表一只手把前边的人抓住。本义是指赶上逮住。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又”主要有四种用法,即“重复”“积累”“语气”和特殊情况,本人根据用法以及在语料库中出现的次数,用表格归纳为如下所示: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13.
[2]李晓琪.现代汉语虚词手册[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商务印书馆,1980.
[4]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6.
[5]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9.01
[6]史金生.“又”、“也”的辩驳语气用法及其语法化[J].世界汉语教学,2005
[7]李君,殷树林.副词“又”的语气用法[J].求是学刊,2008.
【关键词】:又;虚词;语料;词性
一、“又”的来源与词性
(一)“又”的来源
关于“又”的来源,《说文解字》中记载到,右手又,手也,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右手形,本左右的“右”。也就是说,从"又"的字多与手的动作有关。
(二)词性
经过查阅相关字典和论文,前人的结论大致如下:
1.副词。例句:
①他昨天来了,今天又来了。
②山又高,路又滑。
2.连词。例句:
①一年又四个月;
②一又三分之一
3.名词。例句:
及甲骨文,从人从又。
用表格归纳如下:
《现代汉语八百词》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 《现代汉语虚词手册》
1.相继 1.相继 1.同一个动作重复发生,同一个状态再次出现
2.累积 2.并列的事实或状态 2.动作反复出现
3.语气 3.语气或口气 3.几个动作、情况相继发生或同时存在
4.相加 4.语气
5.另外 5.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通过以上结论,我们可以看出“又”的词性主要是副词、连词和名词。具体的意义通过预料分析得以验证。
二、个人分析与预料验证
本人在CCL语料库中检索“又”,一共447942条结果,随机抽取300条进行分析。通过参考前人的观点,结合本人在语料库中的发现,我总结了以下内容:
(一)表示重复(与时间有关)
1.表示同一个动作重复发生,同一个状态再次出现。注意,里面的动词是同一个。我们可以看语料库中的句子:
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1895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后[又]任美国历史学会会长。1919年,在纽约创办“社会研究新书院”···
⑵他说祖宗所遗留的土地,子孙没有放弃的道理,他[又]说倘若新疆不保,陕甘就不能保,陕甘不保,山西就不能保,山西不保,河北就不能保。
第一句中的动词都是“任”,表示按照时间,先后担任两个职务;第二句的动词是“说”,也是按照时间,先后说名事理。这两个句子都代表动作的重复。
2.动作的相继,动词不同
第二种是动词不同,表示两个动作前后相继,事件也向前进展。例句:
⑴美国科研队伍有120万人,苏联前年的资料是90万人,现在[又]增加了。我们是20多万人。
⑵换句话说,真的林则徐,他不要别人知道。难怪他后来虽[又]作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他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
例⑴中美国的科研队伍的人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加了,动词不同,但是表示人数的前后增加;例⑵先说林则徐不要别人知道,后来引出任总督的事情,用不同的动词来推进事件的发展。
3.一+量词
李晓琪的《现代汉语虚词手册》解释到,用在前后重复的“一+量词”中间(既可以是名量词,也可以是动量词)。如“一天又一天、一遍又一遍”。在语料库中也有所说明:
这就决定了义务教育要面向全体,造就全体,培养一代[又]一代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公民。
“代”在这里是名量词,“一代又一代”正是表示前后重复的意思。
4.A又B,B又A
张斌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解释到,两个不同的动词的中间用“又”,表示两种动作连续交替发生。如“打开又合上,合上又打开;拆了又叠,叠了又拆”。试看语料库中的例句:
因为动手的过程,必定伴随着大脑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紧张的思维过程。
“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是两种动作连续交替发生,符合“A又B,B又A”的格式。
(二)累积(与时间无关)
1.追加—补充
李晓琪在《现代汉语虚词手册》中解释到,在第一个情况或动作之后,再追加、补充另一个情况或动作。例如:
⑴ 现在学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讲授[又]不甚得法。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
⑵七:相长性。在社会教育中,人人都是施教者,[又]都是受教育者;在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任何人的一言一行。
⑶基本上都是处在十分狭小的范围中的,没有贯通性,并且有时候[又]与层次纠缠在一起(如“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
⑷...,使他们的想像思维达到较高层次。同时,Logo程序运行的结果[又]给予儿童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空间想像力一个很好的回报。
例⑴中的课程多、压力大和讲授不甚得法是造成考试不良现象的的原因,用“又”来补充,累积原因;例⑵中的“又”将施教者和受教育者联系在一起;例⑶除了范围小、没有贯通性,还有层次纠缠,用“又”来连接;例⑷中的思想思维达到较高层次的同时,“又”给予儿童思维灵活性、变通性和空间想象力很好的回报.
2.追加--解释
“解释”的意思是将前一句中的一个陌生概念进一步解释说明。如下:
⑴18岁的青少年实行强迫的以学习职业技能为主要内容的补习教育([又]称职业义务教育)。
⑵香港的幼儿教育([又]称为学前教育)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香港政府教育署管轄的幼稚园,...
⑶官立学校,[又]称为政府学校。校舍由政府兴建,校长和教师列在公务员范围,经费由... ⑷资助学校,[又]称为津贴学校。社团(包括教会、慈善团体、同乡会等)或私人办的不...
正如以上例句中,补习教育也叫职业义务教育,幼儿教育也称为学前教育,官立学校又叫政府学校,资助学校又叫津贴学校,“又”对以上可能会造成认知困难的定义进行了解释,有助于进一步说明下文。
3.又···又···
“又···又···”表示并列的事实或状态。有两种用法:
①形容词连用,表示几种状态并存。
如:这里的冬天又潮又冷。
②动词连用。
如:他又想见她,又怕见她。
见语料库:
⑴我们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要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大军,要有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
⑵太平军到了,他们顺从太平军,贡献金钱;官军到了,他们[又]顺从官军,[又]贡献金钱。他们是顺民,其实他们是左右为难的。
例⑴是形容词连用,又红又专是要求人们坚持思想道德和科学知识技能的统一,表示思想道德和科学知识都很重要;例⑵是动词连用,太平军顺从官军和贡献金钱的行为表现了群众的矛盾思想。
在此,我有一个疑问,之前的例子都是一个“又”连接两个形容词和两个动词,但是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有两个“又”连接三个形容词和三个动词的情况,如下:
⑴她的男朋友又高又帅又体贴。
⑵这家饭店又好吃又便宜,服务又好。
我在语料库中搜集过,但是没有这样的句子,在课堂上曾经征求过洪波教授的意见,他表示同意这样的用法。我认为是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的这种新现象。
4.Adj(而)又adj
经过翻阅相关书籍,再加上我的个人分析,我把“Adj(而)又adj”的具体使用归为以下几点:
⑴如果形容词相同而且是单音节,“又”的前邊须加“而”;儿歌中例外。例句:
①李老师给分严而又严。②小白兔,白又白。
⑵如果形容词相同而且是双音节,通常加“而”。如:
事情的经过离奇而又离奇。
⑶如果形容词不同而且是单音节,一般要用两个“又”,唱词除外。
①我们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要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大军,要有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②新疆的西瓜大又甜呀。(歌词)
⑷如果形容词不同而且是双音节,“又”的前边通常加“而”。
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惩罚,这是一个基本而[又]复杂的问题。
⑸如果形容词是多音节,可加可不加。如:
不用复杂的二次开发,教师就能很容易构造中学层次丰富多彩[又]非常灵活的数学知识模型,来支持课堂的讲解演示。
5.既···又···(累积)
“既···又···”是固定的关联搭配,在这里表示累积。
①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既同生产力的状况有关,[又]同生产关系的性质有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共同制约着教育。②“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就是既懂政治,[又]有文化,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的人。③教育的政治功能与经济功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用政治功能来取代经济功能,也不能用经济功能来取代政治功能。 ④人们对于历史的宏观考察和微观考察是两个既相区别,同时[又]彼此联系的认识思维过程。
(三)语气
1.转折(而、却、但、但是)
⑴教育理论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高于教育实践。学习教育学的目的在于以教育理论指民教育实践。⑵美国进行课程改革时,实用主义受到严厉的抨击,但是在70年代初[又]有所复兴。
2.加强反问
⑴...为遗传素质的作用,那么它还没有回答这样的回题:这遗传素质本身[又]是怎么形成的?由于没有回答这样的问题,在理论上是不彻底的。 ⑵...使用者--农村中小学校,如果我们不能提出自己的基本需求,政府[又]依据什么来予以保障呢?
这种反问加强了语气,起到了更好的表达效果。 3.加强否定
“又”还有加强否定的作用,例句:
⑴你爸爸又不来,你担心什么?⑵?你爸爸又来,你担心什么?⑶你爸爸又不是不来,你担心什么?
例⑴没有问题,是我们正常的表达形式;例⑵可接受性较差,我们一般不这么说;例⑶把肯定的意思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表述后就没有问题了。
因此,我们认为“又”有加强否定的作用。再如:
⑴他又不会吃人,你怕什么?⑵?他又不会吃人。⑶他不会吃人。
带有加强否定的“又”的句子不能独立使用,前后总要有另一个句子相伴(通常是反问句)。
(四)特殊情况
通过搜集语料库,我还发现了一类特殊的现象,这些现象并不合乎语法规范,但是在特殊语境中可以通用。
1.特殊语境
①两个“又”连用
我再决定给他翻量,这次我还没开口,他就自己回答:“没关系,我[又又]长一岁了。”我大笑,感觉这孩子除了跟我学中文以外,还学会了我的...
看到这条语料时,一般人都会比较疑惑,我从网上找到了这条语料的出处:
理由还是,你长大一岁了。 孩子反应很快,马上答我说,新年里我刚长过,怎么又长?难道我一年长两岁?我叹口气说,那没办法。他也叹口气,接受了。不过还是高质量地完成,几乎每次都百分之百正确。又到年底,我再决定给他翻量,这次我还没开口,他就自己回答:“没关系,我又又长一岁了。”我大笑,感觉这孩子除了跟我学中文以外,还学会了我的幽默。
这段话来源于叫《第100次的失利》的文章,是孩子还没有正确理解“又”的用法,凭着自己的认知说的话,虽然不合语法,但是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 ②三个“又”连用
到了晚上,三踅又来了,武林说:“三踅,啊三踅,又又又买豆腐呀,呀吗?你咋恁恁爱吃豆,豆腐的?”三踅说:“我就只吃... 这条语料来自贾平凹的《秦腔》,原句是这样的:
到了晚上,三踅又来了,武林说:“三踅,啊三踅,又又又买豆腐呀,呀吗?你咋恁恁爱吃豆,豆腐的?”三踅说:“我就只吃豆腐!买了几次豆腐了,都招待了人,这豆腐钱得入账的,我写了个收据,你得按个手印哩!”武林说:“还要手,手据,据呀?”
原来,三踅是个结巴,三个“又”只是他正常交流下出现的情况。此外我搜了“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发现留学生也有类似的情况:
我又要纠结颜色了。每次最讨厌的就是决定要染的颜色>_>燃眉:又又又 又又又感冒了,我发现在春秋冬天里我最好朋友名字叫感冒!
我個人认为,留学生连续用多个“又”目的是为了强调自身经常反复感冒,“又”虽然不合语法,但是起到了很好的情感表达效果。
2.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李晓琪的《现代汉语虚词手册》中的例子是“一年又四个月”,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给出的例子是“一又二分之一”,这是数学中经常用到的知识点,想必这个用法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3.表示汉字,属于名词
表示汉字的“又”经常在《说文解字》或者字典里看到,这里的“又”是汉字,属于名词。如:
甲骨文“[又]”,像右手形,本义为右手,常借作“有”,金文加上形符“肉”成“有”字,“[又]”既标示读音,也有表义示源作用。
及甲骨文,从人从[又],表一只手把前边的人抓住。本义是指赶上逮住。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又”主要有四种用法,即“重复”“积累”“语气”和特殊情况,本人根据用法以及在语料库中出现的次数,用表格归纳为如下所示: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13.
[2]李晓琪.现代汉语虚词手册[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商务印书馆,1980.
[4]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6.
[5]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9.01
[6]史金生.“又”、“也”的辩驳语气用法及其语法化[J].世界汉语教学,2005
[7]李君,殷树林.副词“又”的语气用法[J].求是学刊,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