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看图写话要“有序”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dyc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低年级习作训练中,“看图写话”深受学生的青睐。这不仅是因为形象直观的图形能刺激学生的感官,还因为图画里一些美丽的景物、有意思的动物、人物形象能激发学生的想象,使他们产生表达的欲望。由于受思维发展、语言积累、生活经历等因素的制约,低年级学生在表达时常缺乏条理,语意上也缺少连贯性。那么,怎样指导他们有序地表达呢?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好好看,有序写
  写话的时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都有顺序。但刚学写话的学生,头脑中没有条理的概念,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这样写出来的文字往往言之无序。
  比如,有一幅图画的是“一位小朋友和妈妈打扫卫生”。学生看图写话的时候,先写“妈妈扫地。我拿起抹布擦桌子”,然后写“妈妈把垃圾倒进垃圾桶里。我擦得很仔细,一点油斑都不放过”。每句话读起来是通顺的,但整段话连起来,语意上就缺少连贯性了。
  低年级的学生思维跳跃性较大,语言表达缺乏条理是常有的事。教师绝不可认为这是个别现象,听之任之。其实,它恰恰反映了初学写话的学生语言表达的无序状态。此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同一类别的事物放在一起观察、介绍。如上面打扫卫生的例子,可以这样写:“妈妈先扫地。扫完地后,她就把垃圾倒进垃圾桶里。我拿着抹布擦桌子。我擦得很仔细,一点油斑都不放过。”这样,句子读起来,就显得有条理多了。
  学生之所以“跳”着写,和他们“跳”着观察是分不开的。我们常发现初学写话的学生,他们在观察有白云、太阳、小鸟、小花和小草的图画时,往往先介绍天空中的白云,然后是地上的小花、小草,接着才是太阳和小鸟……他们按上—下—上的顺序来观察图画,结果就把空间顺序颠倒了。這个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先看天上的,再看地上的;或者先看地上的,再看天上的。这样归类叙述,既节省了笔墨,又使得言之有序。
  二、并一并,有序写
  “最大的智慧是在于字句的简洁”,但低年级的学生是意识不到这一点的。我曾布置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到超市去购物,让他们观察超市物品的摆放,了解购物的过程。回来后,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把自己的经历写了下来。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写自己在超市看到的东西的:
  超市里有面包。超市里有水果。超市里有饮料。超市里有衣服……
  明明是一句话可以表达的内容,学生写了四句。这就是学生语言的特点,缺乏连贯性与整合性。这时,教师要引导全体学生反复读这句话,发现其中的问题所在——啰唆。怎样让它变得简洁呢?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结果发现,重复的话只讲一次能使句子变得简洁:
  超市里有面包、水果、饮料、衣服……
  我们还可以引导运用学过的句式“……有……有……还有……”,这样句子就变成“超市里有面包,有水果,还有饮料和衣服……”与前面学生写的比较,这样的表达清晰明了。
  三、归归类,有序写
  低年级关于“看图写话”的练笔较多。图片内容大体有三大类:风景类、人物(动物)类、风景和人物(动物)混合类。对于第一、二类的内容只要按一定顺序观察,言之有序即可。对第三类图的观察,可以指导学生先观察周围的风景,再想象小动物们的活动,当然,也可以借动物们的活动来引出美丽的风景。较之后一种写法,前一种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容易被学生接受。其实,较之前一种,后一种叙述更紧凑,而且也更有艺术性。我们可以这样指导学生:“图片上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在哪里?你都看到了什么风景,心情怎样?”让学生把观察和想象结合起来。在学生掌握了这一幅图的写法后,老师还可以找同类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练笔。几幅图片练完后,我们就会发现,学生对同一题材的内容写起话来就轻松多了。
  语言的习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说观察、酝酿、表达是写话的三部曲;那么,鼓励、引导、欣赏则是学生热爱写话的原动力。对于刚学写话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我们应不断地保护与激励学生写话的兴趣,并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有序写,为学生语言的生长与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江苏滨海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在日常教学中,一线教师可能都会遇到类似的现象——出示命题习作《妈妈,我想对您说》,绝大部分学生的选材都是向母亲诉苦,觉得课外班多、压力大,或者是觉得自己得不到父母的理解。而令人奇怪的是,选材是诉苦类的文章,情感更真切,行文更流畅,甚至一些平时的“习作困难户”也能较好地完成。  文学界有一种说法,叫“诗人不幸诗歌兴”,一个诗人在身陷消极、情感痛苦挣扎的时刻,却成了他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如果翻开中国的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我在教学中开展了“依托主题阅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螺旋性发展的实践研究”活动,试图将学生的阅读、习作以及课内外阅读有机地融为一体,围绕某一主题,使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活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有益于学生的阅读能力、习作水平螺旋式上升。任何学习方式,归根到底就是要让学生学会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当前课外阅读内容虽然繁多,但鱼龙混杂,学生缺乏选择的能力,更缺少方法指导,如放任自流,其效果必定不太理想。对此教师可以探索“课外阅读课内化”,主动引导学生将课外自主阅读回归校园,并将其纳入到课内阅读之中,通过“主题同步”的方式,将课外优秀阅读书籍与课内阅读一并组成群文阅读,通过教师有效的指导,推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而言,是一种高水平、主动的认知加工,是一种“适度”学习。实现适切的“深度学习”,需找准“深度学习”的“点”。  一、符合课标学段、文体、文本特点  课标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对“阅读”分年段表述,学段不同,深度不同,文体不同,学习的关注点也不同。  再看具体的文本,《莫高窟》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课文第2、第3自然段写彩塑、壁画时结构相同,都是“概括 具体(由面到点)
角色转换法,是当角色扮演者发生了角色内部的矛盾冲突时,更改其地位、角色,解除其内心的焦虑,消除个人人格特质与角色交际时的心理和社会矛盾,达到心理平衡。在教学中,角色转换法有着广泛的应用天地,我们呼吁转变教师角色,提倡师生间角色互换,正是以角色理论为基础的。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精品。在这些课文中,作者用精美的文字塑造了许多形象鲜明的角色,要读懂课文,就得体会这些角色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
语文教学长期以来都处于高耗低效的尴尬状态之中,很多教师反思后认为当下的课堂教学只涉及语文的表层,未能真正激发学生内在的思维动力,导致语文教学处于课程的浅表之中。于是,另一极端现象开始在教学中出现:文本肆意挖掘、目标高深莫测、手段层出不穷。但最终没有形成预期的效果,学生不是陷在思维的泥潭中无法自拔,就是如听天书般云里雾里。那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呢?其实,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深度学习并没有错,深度学习也可以
眼前,摊着一叠书,厚重而又深邃。浏览,翩跹的白底黑字是水墨写意的舞蹈,将一幅幅流光溢彩的文化讲坛纷呈,许我于思索,许我于困惑,许我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洒脱与释然,许我于静夜里,“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的流连与驻足……  品味,书香,陶醉。  暑假,在如此惬意的美好时光里,我像一只贪婪的蜂,停不下扇动的翅,四处飞,一会儿这朵花一会儿那朵花地逗留、采撷,“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世人
【教材分析】  《姓氏歌》选自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一篇韵文识字。它与其他3篇识字课《春夏秋冬》《小青蛙》《猜字谜》一起构成了识字专题,体现了识字方法的多样性,彼此一脉相承,又各放异彩。本课将一些常用姓氏置于儿歌之中,内容生动有趣,读起来朗朗上口。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大都知道自己的姓名,能区分出自己姓什么,所以“姓”对他们来说不陌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识字
《翠鸟》一文主要通过对翠鸟外形以及生活习性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其中,作者在描写翠鸟外形的时候,用词准确,比喻恰当。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作者描写翠鸟外形的方法,还要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美,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下面是笔者的一则教学片段及思考。  【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1自然段,并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  生:
古诗词一直被誉为我国文化的瑰宝。但纵观当下阅读教学,一线教师教学古诗词的公开课可谓凤毛麟角。与白话文相比,古诗词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难度,古诗词教学也常常被异化为机械的翻译课。如此教学未能真正彰显出蕴藏在诗歌之中的深刻意蕴。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改变呈现方式,从而使他们感受到诗词内在的独特魅力。  一、由灌输到悦纳,变介绍诗人为探究猜测  古诗言简义丰,镌刻着时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