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外形特点激发情感体验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by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翠鸟》一文主要通过对翠鸟外形以及生活习性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其中,作者在描写翠鸟外形的时候,用词准确,比喻恰当。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作者描写翠鸟外形的方法,还要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美,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下面是笔者的一则教学片段及思考。
  【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1自然段,并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
  生:第1自然段话主要写了翠鸟的外形特点。
  生: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
  师:这段话重点是围绕什么来写的?
  生:它的颜色非常鲜艳。
  师: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出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呢?请大家用适合的符号标注一下。
  生:头上的羽毛……,背上的羽毛……,腹部的羽毛……
  (板书:橄榄色和翠绿色、浅绿色、赤褐色)
  师:老师有一个疑问:翠鸟身上有那么多种颜色,为什么人们要叫它“翠鸟”呢?
  生:因为翠绿色和浅绿色都是绿色,翠鸟身上绿色最多,所以叫它翠鸟。
  师:是啊,它的颜色非常鲜艳,但是大都是以翠绿色为主的,所以人们叫它翠鸟。那么,你还有其他发现没有?比如写法上,语言表达上。
  生:我发现了作者先写翠鸟的颜色,然后又写了翠鸟的头部、背上与腹部,最后写它的眼睛与嘴巴。
  师:你读得很认真,我们一般把这种写法叫作先总后分,也可以把它称作从整体到部分描写的方法。
  师:你还有其他发现没有?
  生:我发现“绣满”这个词语运用得非常形象生动。
  生:我发现如“头上的羽毛像……背上的羽毛像……腹部的羽毛像……”,作者在描写的时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课文语言更加形象生动,翠鸟也更惹人喜爱。
  生:我发现翠鸟“小巧玲珑” “透亮灵活的眼睛”和“一张又尖又长的嘴”这样的搭配,它的外形太惹人喜爱了。
  师:是啊,翠鸟的样子的确是太讨人喜欢了。下面就请大家用读来表现自己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吧!
  【教学思考】
  翠鸟作为一种禽类,外形的特点描写具体生动是本文的一大亮点。在上述教学片段中,笔者对学生学习翠鸟外形的指导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牵着学生鼻子走的传统做法,要尽量通过引导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在上述教学片段中,笔者以“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其他发现没有?”这种带有提示性的语言,把学生带入到了深层阅读中,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学生在这个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由衷体验到了收获的快乐。
  二、充分挖掘了关键词句的作用
  在阅读教学中,对关键词句的理解可以推促学生正确解读课文,充分理解课文的含义。在上述教学片段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理解课文,笔者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鲜艳、橄榄色、翠绿色、赤褐色”等词语细细品味感受,从而使学生真正亲近了语言,品味了语言,感悟了语言,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阅读体验并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教师要为激发学生的情感搭建恰当的教学平台,为提升阅读教学效率服务。在上述教学片段中,笔者主要通过细致入微的引导,让学生逐步感受,体会到作者对翠鸟的喜爱。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发自内心的朗读真正深入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从上述教學片段可以看出,笔者始终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并且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宁夏银川市兴庆区第十九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语文1 X”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1”表示一节语文课,“X”指核心知识的微课程建构。“语文1 X”课程的建构,立足于呈现给学生立体的网状知识,而不是散乱的点状知识。  一、“语文1 X”微课程探求的缘起  对“语文1 X”微课程的探求,源于一次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的扫路人》记叙了作者章武去武夷山游玩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紧紧围绕课后习题“你觉得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在单篇阅读教学模式下,学生并没有得到丰富的阅读积累,这与他们的阅读需求是不相符的。近几年,群组阅读这一形式逐渐得到了重视,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基于特定或者多个议题找出一组文章,让学生围绕这些文章进行整体阅读。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学生可以通过群组阅读得到丰富的阅读积累,使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语感得
在日常教学中,一线教师可能都会遇到类似的现象——出示命题习作《妈妈,我想对您说》,绝大部分学生的选材都是向母亲诉苦,觉得课外班多、压力大,或者是觉得自己得不到父母的理解。而令人奇怪的是,选材是诉苦类的文章,情感更真切,行文更流畅,甚至一些平时的“习作困难户”也能较好地完成。  文学界有一种说法,叫“诗人不幸诗歌兴”,一个诗人在身陷消极、情感痛苦挣扎的时刻,却成了他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如果翻开中国的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我在教学中开展了“依托主题阅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螺旋性发展的实践研究”活动,试图将学生的阅读、习作以及课内外阅读有机地融为一体,围绕某一主题,使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活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有益于学生的阅读能力、习作水平螺旋式上升。任何学习方式,归根到底就是要让学生学会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当前课外阅读内容虽然繁多,但鱼龙混杂,学生缺乏选择的能力,更缺少方法指导,如放任自流,其效果必定不太理想。对此教师可以探索“课外阅读课内化”,主动引导学生将课外自主阅读回归校园,并将其纳入到课内阅读之中,通过“主题同步”的方式,将课外优秀阅读书籍与课内阅读一并组成群文阅读,通过教师有效的指导,推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而言,是一种高水平、主动的认知加工,是一种“适度”学习。实现适切的“深度学习”,需找准“深度学习”的“点”。  一、符合课标学段、文体、文本特点  课标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对“阅读”分年段表述,学段不同,深度不同,文体不同,学习的关注点也不同。  再看具体的文本,《莫高窟》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课文第2、第3自然段写彩塑、壁画时结构相同,都是“概括 具体(由面到点)
角色转换法,是当角色扮演者发生了角色内部的矛盾冲突时,更改其地位、角色,解除其内心的焦虑,消除个人人格特质与角色交际时的心理和社会矛盾,达到心理平衡。在教学中,角色转换法有着广泛的应用天地,我们呼吁转变教师角色,提倡师生间角色互换,正是以角色理论为基础的。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精品。在这些课文中,作者用精美的文字塑造了许多形象鲜明的角色,要读懂课文,就得体会这些角色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
语文教学长期以来都处于高耗低效的尴尬状态之中,很多教师反思后认为当下的课堂教学只涉及语文的表层,未能真正激发学生内在的思维动力,导致语文教学处于课程的浅表之中。于是,另一极端现象开始在教学中出现:文本肆意挖掘、目标高深莫测、手段层出不穷。但最终没有形成预期的效果,学生不是陷在思维的泥潭中无法自拔,就是如听天书般云里雾里。那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呢?其实,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深度学习并没有错,深度学习也可以
眼前,摊着一叠书,厚重而又深邃。浏览,翩跹的白底黑字是水墨写意的舞蹈,将一幅幅流光溢彩的文化讲坛纷呈,许我于思索,许我于困惑,许我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洒脱与释然,许我于静夜里,“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的流连与驻足……  品味,书香,陶醉。  暑假,在如此惬意的美好时光里,我像一只贪婪的蜂,停不下扇动的翅,四处飞,一会儿这朵花一会儿那朵花地逗留、采撷,“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世人
【教材分析】  《姓氏歌》选自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一篇韵文识字。它与其他3篇识字课《春夏秋冬》《小青蛙》《猜字谜》一起构成了识字专题,体现了识字方法的多样性,彼此一脉相承,又各放异彩。本课将一些常用姓氏置于儿歌之中,内容生动有趣,读起来朗朗上口。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大都知道自己的姓名,能区分出自己姓什么,所以“姓”对他们来说不陌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