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丁道谦西南联大毕业后回到贵阳。先后出任贵州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专员室专员、经济研究处干事等职务。先后撰写出版的《贵州经济研究》、《贵州经济地理》、《贵州的衣食问题》、《贵州地方财政概况》、《中国的奴隶制度与商业资本主义》等书;对贵州经济建设、资金筹集以及贵州自然地理、民族构成、人民情况、交通运输;农村经济、工业分布等作了详细的分析。特别是对贵州人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育、乐和金融银行诸方面提出了相当精辟的见解。这些宝贵的建议为解放初期的贵州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借鉴的作用
关键词:丁道谦20世纪40年代研究贵州经济著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0-8750(2007)03-83-4
近现代百余年以来(1840年——1949年),研究贵州经济专门著作不多。据贵州省图书资料所知,在抗战初期留英回国获经济学博士的张肖梅,为完成《西南四省经济资料汇编》工作,于1939年9月编辑出版了《贵州经济》一书。全书共有300多万字,分17章,107节,基本上是一部近代以来贵州经济方方面面的资料汇集。1947年何辑五编撰出版的《十年来贵州经济建设》一书,有40万字左右。全文分概论、交通、工业、农业、地质矿产、水利、电气事业、气象、贵阳市政、其他等十个方面。就抗战以后10年来贵州经济建设情况,围绕贵州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回顾与总结。真正研究贵州现代经济,以图发展经济来解决贵州财政困难和老百姓吃穿住行问题的,只有丁道谦(1913.11—1999.1)先后撰写出版的《贵州经济研究》、《贵州经济地理》、《贵州的衣食问题》、《贵州地方财政概况》、《中国的奴隶制度与商业资本主义》等书。很可惜的是,《中国奴隶制度与商业资本主义》一书,找遍了贵阳地区的图书馆都没有找着。
丁道谦是贵州织金人。其祖父丁宝桢,是清末诛杀慈西太后宠监安德海,在山东、四川任总督时创办机器制造局生产枪炮抗击侵略者,在西南筹办边防以图阻击英军入侵的一位爱国者。其兄丁道衡,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留学德国,获得地质学博士学位,是包头钢铁厂的发现者,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丁道谦在贵阳高中毕业后,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商学院经济系。抗战爆发后,南开合并到西南联大(云南昆明),毕业后回到贵阳,先后出任贵州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专员,经济研究处干事,贵州省参议会参议员,贵州烟类专卖局技正,贵州大学副教授,贵州省银行经济研究处处长、专员、董事会秘书等职务。长期担任《企光》月刊,《贵州企业季刊》编委,曾一度担任过主编职务。接触贵州经济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较多,并花很大精力去研究解决,在贵阳、重庆、香港等地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在《企光》、《贵州企业季刊》发表的有《黔桂铁路贵阳段沿线各县经济概述》、《黔省物产概观》、《贵州交通概述》、《战后贵州工业建设发展》、《当前贵州经济建设中的几个先决条件》等论文。就贵州物产、交通、经济地理,工农业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真知酌见的看法。与此同时他还自编过《贵州民意》月刊、《贵州经济建设》,也曾任《知识》月刊、《贵州建设》的编委,发行人,在这些刊物上也先后发表了《地方资源与地方福利》、《通货膨胀不是解决中国经济的办法》、《论贵州企业的经营》、《当前贵州经济建设中的几个先决条件》、《湘桂黔桂铁路贵州区沿线各县经济概述》、《贵州各县屠宰税收入之分析》、《我国外汇政策与贸易政策的商榷》等多篇文章。
1941年4月,丁道谦将发表的数十篇研究贵州经济的文章,加以整理与补充,使之成为完整的体系,编成《贵州经济研究》一书,交由贵阳中央日报社出版发行。书名是时任国家经济部部长的翁文灏先生题写,当时任贵州省主席的吴鼎昌作序,著名经济学家千家驹教授写了长篇序文。1942年2月,贵州省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委员会再次重版出书,发给每位学员学习使用。《贵州经济研究》一书,铅印32开本,212页,约15万字,着重从全局来考察、分折、研究贵州经济建设方面的问题。上篇总论,8个问题,从总体、大局上,对贵州经济建设,资金筹集以及金融银行诸方面,阐述了相当精辟的见解。下篇分论,分工业之部、农业之部,偏重于研究探讨工农业建设方面的问题。比如工业之部,谈到了贵州工业的人材、资、原材料、经营管理以及必须采的特种保护制度等问题。农业之部谈到了贵州农业的生产要素、经济危机、高利贷、土地所有权、租佃制度等问题。《贵州经济研究》一书,将抗战前后贵州经济发展变化作了叙述与注释,从理论与实际上说明抗战期间贵州经济的巨大发展变化,以图通过研究贵州地方经济,达到了解中国经济,引起全国经济学界的关注。吴鼎昌在序中说:“织金丁君道谦,有志从事于本省之经济建设,悉心探讨,颇有所见,筑渝各在报纸屡载其文,深为读者所赞许。今丁君以所撰诸文汇为一编,名日《贵州经济研究》,谋付剞劂以供社会人士之参考。余愿此书一出,使贵州经济建设更有崭新之发展。”著名经济学家千家驹在序文中说,“抗战以后大后方的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提供了一些什么问题,表现了什么困难,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克服困难,都是直到今天依然缺乏一种科学研究与分析,更少见有系统有价值的著述”,“站在这种观点上,丁道谦先生……《贵州经济研究》出版,是值得我们欢迎的”。又说“这种工作,不仅对经济研究上有其必要,即在抗战建国工作中也有天上重要之意义。”
1942年2月,丁道谦“感觉前书(指《贵州经济研究》)的缺点太多,用为贵州经济的参考书实在不够,因决心于公作之暇,继续收集一点资料,再写一点有系统的东西,以补前书之不足”。这时又逢被应聘讲授贵州省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委员会财政、建设两班的《贵州经济地理》课程。只好一面教书,给学员传授贵州经济地理方面的知识,一面将所收集到的资料详加整理成书,交由训练委员会印制,发给学员人手一册,以补讲课学时不足造成的遗憾。1946年五月,商务印书馆在重庆正式出版发行《贵州经济地理》一书,成为《贵州经济研究》的姊妹篇。书名由吴鼎昌题签,15万字左右,32开铅印本,计233页。除自序外,共分7章22节,分别就自然地理、民族构成和人民阶层情况、交通运输、农村经济、工业及工业分布、都邑和贸易、经济地理与经济建设问题等,进行分析研究。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书中针对贵州经济建设出现的弱点与不足,提出了具体实用的建议。在农业建设上,提出调整土地所有权,垦荒植树造林,建设水利灌溉,改进品种、家具,提高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建设。在矿业建设上,提出探明矿藏,提倡规模化开采,国防用矿以国营为原则等方面建议。在工业建设上,提出发展工业与农业相配合,邻省产品量丰、质高、价廉,本省不得重床叠被,建立新式工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建设要考虑品种、区域、人才、资金、经营等方面的建议。在交通建设上,提出贵州经济落后,交通是症结,发展水道运输不可能,发展公路,特别是铁路运输前途无量,铁路、公路、水道,航空同时发展,相应配合等方面的建议。
1949年秋,丁道谦将载于1942年7月《贵州日报》上的《黔省衣着问题》一文,同年10月发表在《西南实 业通讯》第六卷第四期上的《黔省食粮问题》一文,收编成《贵州的衣食问题》一书,由贵州民意月刊社以从书形式出版发行。全书2万字左右,40页,就贵州人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育、乐中,选择其中重要的衣食问题进行研究,以求解决贵州缺衣少食“之治标与治本的几种原则”。作者在《黔省衣着问题》中,从抗战时期贵州衣着原料——帛、丝、麻、毛,在各县的分布、产量以及外地输入是渐减少的情况,同抗战时期全省人口剧增达10255909人的实际情况,若“每人每年平均消耗以十二磅布六点四码计算,全省每年需要六千五百六十三万余码”,而全省总计每年“输入自产(合十二磅布)为二百四十二万零一百五十三匹,相当于棉纱三万七千八百七十一包”数,相差甚远。加上棉纱、棉布战时上涨,城乡广大人民衣着困难,出现在不蔽体的情况。为此,他根据贵州气候、地质等情况,提出在乌江、无水、都江、红水河、盘江、赤水河、鸭池河七大流区各县种植棉花。同时创办纺纱厂、织布厂、染料厂、榨油厂,扶持家庭手工业,培训纺织人员,利用本地生产染料,“凡此种种,是均在解决本省衣市面上问题范围”。
在《黔省食粮问题》一文中,作者对贵州粮食作物的种类,耕种面积,产量情况作了统计,认定贵州人民对粮食生产,解决吃饭问题是重视的。“贵州食粮之出产数量,除供消费外,确尚有剩余,而且其生产所用劳力亦未达到饱和之程度”。因此,他认为贵州粮食生产还有很大潜力,耕地面积仅占总面积的百分之八点八,人均耕地面积仅有二点二亩,“全省有四十四个县便有可耕荒地五千四百八十七万四千旧亩”。他说“吾人可得一事实判断,只要耕耘,必有收获,如能推广耕地面积,又能选种、防治病虫害,并于施肥、水利各方面配合下功夫,耕地面积因可以增加,而每亩之收获量则必有很大的膨胀”。并提出贵州发展粮食生产的先决条件,一是增加生产效率,这就要求“农业本身生产与技术方面必须使其近代化”,二是改进交通成效,这就要求“县与县间交通之改进,省与省间运输系统的完成,尤其是铁道必须早日筑通”。他说“倘能各方面配合办理,因势利导,则贵州食粮之增产必可成功,农村经济亦可得一活泼之力矣”。
《贵州地方财经概况》一书,是丁道谦将抗战时期发表在《经济汇报》上的《贵州地方财政概况》、《贵州地方税据之剖析》,《地方自治》月刊上发表的《贵州地方财政与房捐》,《新工商》上发表的《贵州烟类专卖事业之前途》四篇有关贵州财政文章汇辑成册,由贵州民意月刊社以丛书形式出版,大中印刷所印制,32开本,70页,约10万字。作者在《贵州地方财政概况》中,把贵州地方近现代财政,划分为三个时期:1936年以前为军阀财政,其特点是“横征暴致,固为平常,而收支亦听任少数人之意愿,以求其欲望之满足。制度自无可遵,收支则不过一笔胡涂账,实不足可称之为地方财政”。1936年至1942年,为贵州地方财政的预备时期,这时“贵州地方财政与国家财政同趋于轨,国省收支之划分已澄,省县收支之划分亦渐清”。抗战初期,机关添,人材骋,开支大,靠中央补贴完成贵州地方财政收支之平衡。1942年以后,贵州地方财政划入中央财政系统之列,省财政收支成为中央财政的收支。全书重点放在贵州地方财政预备时期,保存了大量丰富的贵州财政收入与支出的翔实资料。在《贵州地方税捐之剖析》一文中,作者提出了贵州地方财政应采取“增加财政收入,又不加重人民负担,两者兼并顾”的原则,严格实行税捐的普遍化、平等化、公开化。在《贵州烟类专卖事业之前途》一文中,鉴于烟业是贵州财政的重要来源,特别提出改进发展贵州烟业的两条建议:一是产品要达到经济价值的标准,品质划一,充分实现商业化;二是要改善贵州交通,修筑公路,减低运输成本,达到自由贸易化。
《贵州地方财政概况》一书,是在1949年11月贵州解放前夕出版发行的。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已在北京成立,新的思想、新的观念作者还是吸收了一些。在自“序”中一再表明:“贵州经济的本质是半封建和半殖民地性质的,这从它的封建的生产和资本主义的消费可以证明。所以贵州国民经济不仅受封建剥削,同时受到资本主义剥削。”他还两次说明,“在今日看来,无疑地,这样的文选,已经是历史。”贵州当时的财政,“仅是一种行政预算”,“不能与国民经济发生密切联系”。希望能“用历史的眼光来看这本小册子”出版的意义。他欢呼雀跃,称“从今以后,能够看到新贵州财政的诞生”。
1949年11月15日贵州解放后,丁道谦曾任贵州省财经委员会资料编辑组组长,参与编写《贵州财政资料汇编》一书的工作。并任中国民主同盟贵州省支部委员兼秘书处主任。1952年10月调任四川财经学院、西南财经大学任副教授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还先后出任四川省图书馆学会理事,中国民主同盟成都市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西南财经大学支部主任委员等职务。在这期间,先后在《光明日报》、《江汉学刊》、《图书馆论坛》、《社会科学评论》等刊物上,发表有关图书馆为教学、科研、生产建设服务的文章有二十多篇。还参加了《抗日战争时期政府财政经济战略研究》、《中国西部开发的历史回顾》、《战时金融的回顾》等书的编写工作。
作者简介:廖光珍(1966—)女,贵州师范大学历史政治学院,研究方向,中国经济史,贵州经济史。
关键词:丁道谦20世纪40年代研究贵州经济著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0-8750(2007)03-83-4
近现代百余年以来(1840年——1949年),研究贵州经济专门著作不多。据贵州省图书资料所知,在抗战初期留英回国获经济学博士的张肖梅,为完成《西南四省经济资料汇编》工作,于1939年9月编辑出版了《贵州经济》一书。全书共有300多万字,分17章,107节,基本上是一部近代以来贵州经济方方面面的资料汇集。1947年何辑五编撰出版的《十年来贵州经济建设》一书,有40万字左右。全文分概论、交通、工业、农业、地质矿产、水利、电气事业、气象、贵阳市政、其他等十个方面。就抗战以后10年来贵州经济建设情况,围绕贵州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回顾与总结。真正研究贵州现代经济,以图发展经济来解决贵州财政困难和老百姓吃穿住行问题的,只有丁道谦(1913.11—1999.1)先后撰写出版的《贵州经济研究》、《贵州经济地理》、《贵州的衣食问题》、《贵州地方财政概况》、《中国的奴隶制度与商业资本主义》等书。很可惜的是,《中国奴隶制度与商业资本主义》一书,找遍了贵阳地区的图书馆都没有找着。
丁道谦是贵州织金人。其祖父丁宝桢,是清末诛杀慈西太后宠监安德海,在山东、四川任总督时创办机器制造局生产枪炮抗击侵略者,在西南筹办边防以图阻击英军入侵的一位爱国者。其兄丁道衡,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留学德国,获得地质学博士学位,是包头钢铁厂的发现者,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丁道谦在贵阳高中毕业后,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商学院经济系。抗战爆发后,南开合并到西南联大(云南昆明),毕业后回到贵阳,先后出任贵州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专员,经济研究处干事,贵州省参议会参议员,贵州烟类专卖局技正,贵州大学副教授,贵州省银行经济研究处处长、专员、董事会秘书等职务。长期担任《企光》月刊,《贵州企业季刊》编委,曾一度担任过主编职务。接触贵州经济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较多,并花很大精力去研究解决,在贵阳、重庆、香港等地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在《企光》、《贵州企业季刊》发表的有《黔桂铁路贵阳段沿线各县经济概述》、《黔省物产概观》、《贵州交通概述》、《战后贵州工业建设发展》、《当前贵州经济建设中的几个先决条件》等论文。就贵州物产、交通、经济地理,工农业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真知酌见的看法。与此同时他还自编过《贵州民意》月刊、《贵州经济建设》,也曾任《知识》月刊、《贵州建设》的编委,发行人,在这些刊物上也先后发表了《地方资源与地方福利》、《通货膨胀不是解决中国经济的办法》、《论贵州企业的经营》、《当前贵州经济建设中的几个先决条件》、《湘桂黔桂铁路贵州区沿线各县经济概述》、《贵州各县屠宰税收入之分析》、《我国外汇政策与贸易政策的商榷》等多篇文章。
1941年4月,丁道谦将发表的数十篇研究贵州经济的文章,加以整理与补充,使之成为完整的体系,编成《贵州经济研究》一书,交由贵阳中央日报社出版发行。书名是时任国家经济部部长的翁文灏先生题写,当时任贵州省主席的吴鼎昌作序,著名经济学家千家驹教授写了长篇序文。1942年2月,贵州省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委员会再次重版出书,发给每位学员学习使用。《贵州经济研究》一书,铅印32开本,212页,约15万字,着重从全局来考察、分折、研究贵州经济建设方面的问题。上篇总论,8个问题,从总体、大局上,对贵州经济建设,资金筹集以及金融银行诸方面,阐述了相当精辟的见解。下篇分论,分工业之部、农业之部,偏重于研究探讨工农业建设方面的问题。比如工业之部,谈到了贵州工业的人材、资、原材料、经营管理以及必须采的特种保护制度等问题。农业之部谈到了贵州农业的生产要素、经济危机、高利贷、土地所有权、租佃制度等问题。《贵州经济研究》一书,将抗战前后贵州经济发展变化作了叙述与注释,从理论与实际上说明抗战期间贵州经济的巨大发展变化,以图通过研究贵州地方经济,达到了解中国经济,引起全国经济学界的关注。吴鼎昌在序中说:“织金丁君道谦,有志从事于本省之经济建设,悉心探讨,颇有所见,筑渝各在报纸屡载其文,深为读者所赞许。今丁君以所撰诸文汇为一编,名日《贵州经济研究》,谋付剞劂以供社会人士之参考。余愿此书一出,使贵州经济建设更有崭新之发展。”著名经济学家千家驹在序文中说,“抗战以后大后方的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提供了一些什么问题,表现了什么困难,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克服困难,都是直到今天依然缺乏一种科学研究与分析,更少见有系统有价值的著述”,“站在这种观点上,丁道谦先生……《贵州经济研究》出版,是值得我们欢迎的”。又说“这种工作,不仅对经济研究上有其必要,即在抗战建国工作中也有天上重要之意义。”
1942年2月,丁道谦“感觉前书(指《贵州经济研究》)的缺点太多,用为贵州经济的参考书实在不够,因决心于公作之暇,继续收集一点资料,再写一点有系统的东西,以补前书之不足”。这时又逢被应聘讲授贵州省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委员会财政、建设两班的《贵州经济地理》课程。只好一面教书,给学员传授贵州经济地理方面的知识,一面将所收集到的资料详加整理成书,交由训练委员会印制,发给学员人手一册,以补讲课学时不足造成的遗憾。1946年五月,商务印书馆在重庆正式出版发行《贵州经济地理》一书,成为《贵州经济研究》的姊妹篇。书名由吴鼎昌题签,15万字左右,32开铅印本,计233页。除自序外,共分7章22节,分别就自然地理、民族构成和人民阶层情况、交通运输、农村经济、工业及工业分布、都邑和贸易、经济地理与经济建设问题等,进行分析研究。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书中针对贵州经济建设出现的弱点与不足,提出了具体实用的建议。在农业建设上,提出调整土地所有权,垦荒植树造林,建设水利灌溉,改进品种、家具,提高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建设。在矿业建设上,提出探明矿藏,提倡规模化开采,国防用矿以国营为原则等方面建议。在工业建设上,提出发展工业与农业相配合,邻省产品量丰、质高、价廉,本省不得重床叠被,建立新式工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建设要考虑品种、区域、人才、资金、经营等方面的建议。在交通建设上,提出贵州经济落后,交通是症结,发展水道运输不可能,发展公路,特别是铁路运输前途无量,铁路、公路、水道,航空同时发展,相应配合等方面的建议。
1949年秋,丁道谦将载于1942年7月《贵州日报》上的《黔省衣着问题》一文,同年10月发表在《西南实 业通讯》第六卷第四期上的《黔省食粮问题》一文,收编成《贵州的衣食问题》一书,由贵州民意月刊社以从书形式出版发行。全书2万字左右,40页,就贵州人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育、乐中,选择其中重要的衣食问题进行研究,以求解决贵州缺衣少食“之治标与治本的几种原则”。作者在《黔省衣着问题》中,从抗战时期贵州衣着原料——帛、丝、麻、毛,在各县的分布、产量以及外地输入是渐减少的情况,同抗战时期全省人口剧增达10255909人的实际情况,若“每人每年平均消耗以十二磅布六点四码计算,全省每年需要六千五百六十三万余码”,而全省总计每年“输入自产(合十二磅布)为二百四十二万零一百五十三匹,相当于棉纱三万七千八百七十一包”数,相差甚远。加上棉纱、棉布战时上涨,城乡广大人民衣着困难,出现在不蔽体的情况。为此,他根据贵州气候、地质等情况,提出在乌江、无水、都江、红水河、盘江、赤水河、鸭池河七大流区各县种植棉花。同时创办纺纱厂、织布厂、染料厂、榨油厂,扶持家庭手工业,培训纺织人员,利用本地生产染料,“凡此种种,是均在解决本省衣市面上问题范围”。
在《黔省食粮问题》一文中,作者对贵州粮食作物的种类,耕种面积,产量情况作了统计,认定贵州人民对粮食生产,解决吃饭问题是重视的。“贵州食粮之出产数量,除供消费外,确尚有剩余,而且其生产所用劳力亦未达到饱和之程度”。因此,他认为贵州粮食生产还有很大潜力,耕地面积仅占总面积的百分之八点八,人均耕地面积仅有二点二亩,“全省有四十四个县便有可耕荒地五千四百八十七万四千旧亩”。他说“吾人可得一事实判断,只要耕耘,必有收获,如能推广耕地面积,又能选种、防治病虫害,并于施肥、水利各方面配合下功夫,耕地面积因可以增加,而每亩之收获量则必有很大的膨胀”。并提出贵州发展粮食生产的先决条件,一是增加生产效率,这就要求“农业本身生产与技术方面必须使其近代化”,二是改进交通成效,这就要求“县与县间交通之改进,省与省间运输系统的完成,尤其是铁道必须早日筑通”。他说“倘能各方面配合办理,因势利导,则贵州食粮之增产必可成功,农村经济亦可得一活泼之力矣”。
《贵州地方财经概况》一书,是丁道谦将抗战时期发表在《经济汇报》上的《贵州地方财政概况》、《贵州地方税据之剖析》,《地方自治》月刊上发表的《贵州地方财政与房捐》,《新工商》上发表的《贵州烟类专卖事业之前途》四篇有关贵州财政文章汇辑成册,由贵州民意月刊社以丛书形式出版,大中印刷所印制,32开本,70页,约10万字。作者在《贵州地方财政概况》中,把贵州地方近现代财政,划分为三个时期:1936年以前为军阀财政,其特点是“横征暴致,固为平常,而收支亦听任少数人之意愿,以求其欲望之满足。制度自无可遵,收支则不过一笔胡涂账,实不足可称之为地方财政”。1936年至1942年,为贵州地方财政的预备时期,这时“贵州地方财政与国家财政同趋于轨,国省收支之划分已澄,省县收支之划分亦渐清”。抗战初期,机关添,人材骋,开支大,靠中央补贴完成贵州地方财政收支之平衡。1942年以后,贵州地方财政划入中央财政系统之列,省财政收支成为中央财政的收支。全书重点放在贵州地方财政预备时期,保存了大量丰富的贵州财政收入与支出的翔实资料。在《贵州地方税捐之剖析》一文中,作者提出了贵州地方财政应采取“增加财政收入,又不加重人民负担,两者兼并顾”的原则,严格实行税捐的普遍化、平等化、公开化。在《贵州烟类专卖事业之前途》一文中,鉴于烟业是贵州财政的重要来源,特别提出改进发展贵州烟业的两条建议:一是产品要达到经济价值的标准,品质划一,充分实现商业化;二是要改善贵州交通,修筑公路,减低运输成本,达到自由贸易化。
《贵州地方财政概况》一书,是在1949年11月贵州解放前夕出版发行的。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已在北京成立,新的思想、新的观念作者还是吸收了一些。在自“序”中一再表明:“贵州经济的本质是半封建和半殖民地性质的,这从它的封建的生产和资本主义的消费可以证明。所以贵州国民经济不仅受封建剥削,同时受到资本主义剥削。”他还两次说明,“在今日看来,无疑地,这样的文选,已经是历史。”贵州当时的财政,“仅是一种行政预算”,“不能与国民经济发生密切联系”。希望能“用历史的眼光来看这本小册子”出版的意义。他欢呼雀跃,称“从今以后,能够看到新贵州财政的诞生”。
1949年11月15日贵州解放后,丁道谦曾任贵州省财经委员会资料编辑组组长,参与编写《贵州财政资料汇编》一书的工作。并任中国民主同盟贵州省支部委员兼秘书处主任。1952年10月调任四川财经学院、西南财经大学任副教授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还先后出任四川省图书馆学会理事,中国民主同盟成都市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西南财经大学支部主任委员等职务。在这期间,先后在《光明日报》、《江汉学刊》、《图书馆论坛》、《社会科学评论》等刊物上,发表有关图书馆为教学、科研、生产建设服务的文章有二十多篇。还参加了《抗日战争时期政府财政经济战略研究》、《中国西部开发的历史回顾》、《战时金融的回顾》等书的编写工作。
作者简介:廖光珍(1966—)女,贵州师范大学历史政治学院,研究方向,中国经济史,贵州经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