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笛子曲中不乏由民歌改编或创编的例子,民歌的曲调与地域语言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通过对《蓝花花》歌词中的语音、语气、语调、语意几个方面的研究来分析笛子在发音、旋律进行、情感表达等的演奏特点,使笛子演奏者们能更好地演奏出真正属于我们民族的独特的民族改编曲。
【关键词】民歌;竹笛改编曲;演奏启示
早在魏晋时期的《世说新语》中,就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说法,其中“肉”指“人声”,“竹”是指“竹制吹管乐器”,其典型代表就是竹笛。自古人开始就认为声乐是音乐的最直接表达形式,这种“尚人声”的观点一直左右着我国的传统音乐审美观。民歌是其它民族音乐体裁形式的基础,很多民族民间音乐形式是直接从民歌演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为民歌的创作是自发的,反映了百姓真实的生活、情感,是最自然的表达方式,民歌中歌词的演唱、民歌旋律的音调与节奏中富含该地区语言的特色,是该地区人们用音乐表达信息的最本能的符号。而将民歌曲调用器乐演奏出来,又别有一番风味,作为仅次于“肉”的“竹”,在演奏民歌曲调中,是最贴近民歌演唱的感觉的,而要使笛子改编曲的演奏能够“说”的更语言化、更有亲和力、更有感染力,那么研究民歌中歌词的语音、语意、语气、语调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歌曲《蓝花花》与其竹笛改编曲简介
陕北民歌《蓝花花》,这是一首流行于陕西和青海、山西一些地区的叙事歌曲。 蓝花花是陕西固临县临镇某村的一位女子,她长得淳朴可爱,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却被迫嫁给了一位姓周的老地主,蓝花花不甘于这些封建势力的压迫,并勇敢与封建势力相对抗。笛子曲《蓝花花》是叙事性协奏曲,是詹永明先生由陕北民歌《蓝花花》以及关铭先生创作的二胡叙事曲《蓝花花》改编而成。这首协奏曲的主题部分就是运用了陕北民歌《蓝花花》的旋律。
二、《蓝花花》中的歌词对笛子演奏的启示意义
不管是唱歌还是说话,其中的内容和感情主要就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歌唱中的吐字、咬字是歌声富有生命力、感染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语气语调是将要表达的话表现得生动的主要手段,语调的抑扬顿挫可以将语句生动化,语气附带着说话人的感情,不同的语气,则反映了不同的情绪与表达意图。民歌歌词中的语音、语意、语气语调对曲调的形成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进而能对笛子演奏此类民歌改编曲时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
(一)语音
语音,即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符号系统的载体。它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负载着一定的语言意义。语音组成的音素主要分为两大类,即母音与子音。我国的汉语普通话以及世界各地的语言普遍存在一个方言的问题,可不管哪种方言,都不外乎子音与母音单独发音或结合发音所构成。母音也称韵母,发音时,气息在口腔的通道上不受阻碍而发出的音:a、e、i、o、u。母音发音响亮,富有音乐性。发音时,发声器官自然松弛,气息畅通。子音也称声母或字头,一般处于一个字的开头部分。发音短促,它是歌唱时确保吐字清晰的基础。发音主要集中在口腔前部,有利于歌唱时的靠前与集中。
《蓝花花》这段旋律共四句,青线线儿那个蓝线线儿,蓝格英英的采,生下一个蓝花花,实实的爱死个人。在演唱这类北方歌曲时子音棱角分明,区别于南方咬字细巧柔和。比平时说话更用力、更夸张一些,这样的字头才能咬得有力清晰、棱角分明,以强烈的感情渲染出北方土地的广阔,到处是山、到处是沟的贫瘠。那么,在笛子演奏中,就需要用爆破的方式吹实音头,用腹腔、胸腔的力量憋住气息,在舌尖及牙根形成一个有力的喷口,然后,再有力地除阻喷口,这种阻气和喷口的着力,能使音头集中清晰有力,能有效体现出北方音乐明朗率直的特点。
如:第一句中蓝线线儿的“线儿”(la),子音x发音靠前集中,然后马上经过i这个靠牙齿发力的介母音,紧接着再转到前鼻母音an上,an在发音时嘴自然打开,气流在口腔的通道上不受阻碍,各个发声器官自然松弛,发音饱满、洪亮。在笛子的演奏中,要做出同样丰富的发音,就要求气息从集中在外双唇形成的音头经过牙齿,逐渐拉开牙齿间的间距以及整个口腔、喉腔、胸腹腔通道,气息的腔体慢慢形成反向的喇叭状,声音越来越宽越来越有共鸣,气震音从无到有,频率随着音乐的进行越来越快,达到渐强的演奏效果,这样的渐强效果就不会给人干硬的感觉。总的来说,子音发音要清晰靠前,母音要明亮纯正。由此可见,语言的发音可以给器乐演奏的音色变化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二)语意
《蓝花花》中的歌词“青线线儿那个蓝线线儿”,是绣花的线,“蓝个英英的彩”,绣在衣服上放出光彩,“生下一个蓝花花儿,实实地爱死个人”意思是女孩名叫蓝花花,非常活泼可爱。两句连起来意思就是穿着非常鲜艳的衣服,长得光彩照人,让人喜爱至极。《蓝花花》中的歌词与其他陕北民歌一样,常用比、兴手法来作想象,后一句才做比较具体的叙述和感情抒发。“青线线儿那个蓝线线儿,蓝个英英的彩”作为整个歌词的起兴,引出这首歌曲的主人公蓝花花:“生下一个蓝花花,实实的爱死个人”,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蓝花花这个淳朴美丽可爱,惹人怜爱的女孩儿形象。所以根据这段歌词的语意,在演奏时,演奏时要控制好音量,声音要自然柔和飘逸,气息柔和线条感强,声音富浓郁的色彩,空间感强。这就要求腹部的气息要极具弹性,做到声音与腹部尽可能拉开,伸缩自如。第二句,由高亢渐转为平和,具有很强的引入性。接着是从模糊的形象到具体的小姑娘的模样,所以要将气息从高远处收回,使声音变得具体。最后一句是感叹蓝花花的可爱,所以演奏时要有叹气之感,身体气息松弛地往下放,口风也要随着放松,使气息能更松弛更多地流出。气随情动,以情运气,以气托声,以声传情。所以只有了解的表达意图才能用对情,有了情,气才能自如,气自如了,声才能有所依托,声有了情意,才有可能感染人。
(三)语气语调
语气是由“语”和“气”组成。“语”是指有声语言,指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语句;“气”是指支撑有声语言的气息状态,指具有声音和气息合成形式的语句流露出来的气韵。语气中,不但有语意,而且还含有情感;语调即语言的声音色彩。包括声音的各种变化:高低、轻重、缓急、顿挫、强弱、虚实等。中国的民歌大多是口传心授,之所以被老百姓代代相传,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民歌的曲调与语言的语气语调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在《蓝花花》中我们就可以清晰地发现曲调的变化与发展与歌词在语调上的变化是相仿的,所以唱起来朗朗上口,有用曲调说话之感。 民歌《蓝花花》中的第一句“青线线那个蓝线线”中,强调的是“线”也就是两个高音(re),语言中,要强调的字词,音高的上下极会伸长,反之会缩小,就好比“橡皮筋”,可以拉长也可以缩扁。所以二者是相互协调相互让步下的共存,或者说大波浪包含小波浪。所以在这两个并列的波浪式曲线中,两个高音(re)也就是这个波浪的波峰,在演奏时气息也随之往上扬,往上推,在节奏上是拉宽的感觉。而其中的“那个”(la、sou)是个衬词,没有实质意义,刚好处于这个波浪的波谷,是连接两个波浪的连接词,也就是“橡皮筋”的缩扁状态,声音气息也随之收缩,在演奏时节奏需有弹性,不能有停留,有意识迅速往后面的“蓝”字靠。第二句“蓝个英英的采”中的“个”有个清晰的抛物线式的声音形态,在吹奏时气息的运行要有清晰的动态感,这就要靠丹田将气息往上弹送,加之口风的推送,将声音超过(la)原本的音高,接着放松气息使之自然往下落形成抛物线的效果,而在速度上有些微的放慢。这句歌词讲的是蓝花花的神采,所以最终要将气息、意识逐渐放松集中至“采”(la)。“生下一个蓝花花”,总体有上扬的趋势,“蓝花花”音色稍亮,速度有意些微拉宽,表示对主人公的强调。“实实的爱死个人”收拢,其中“实实的”这个叠字,表示感叹可爱的程度,在朗诵“实”字时会拖长其气息表示强调,所以在演奏时注意控制好气息的速度不能快,声音也不能过亮。“爱”字要亲切深沉,发音的位置要深,声音不能外露直白,可有意识将声音含在口腔内。通过分析可见,有了恰当的语气语调,更有利于表现音乐的形象色彩、感情色彩、风格色彩等,从而更有利于调动听众的情绪,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三、总结
民歌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与劳动人民的生活、劳动息息相关。是劳动者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民歌不是有了曲调才有歌词,民歌的曲调与地域语言联系密切,而地域语言对曲调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对歌词的语音、语气、语调、语意的分析,对研究民歌曲调的特点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而进一步能为笛子在发音特点、旋律进行、感情表达等多个方面带来启示意义,使笛子演奏者们能更好地演奏出真正属于我们民族的独特的民族改编曲。
参考文献
[1]冯胜利.声调、语调与汉语的句末语气.语言学论丛,2015(1).
[2]李文华.声乐教程民族唱法卷. 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2013(4).
[3]曹文,赵元任.对汉语语调研究的贡献[J].世界汉语教学,2007.doi:10.3969/j.issn.1002-5804.2007.04.007.
作者简介:金华芳(1987-),女,汉,浙江东阳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器乐演奏。
【关键词】民歌;竹笛改编曲;演奏启示
早在魏晋时期的《世说新语》中,就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说法,其中“肉”指“人声”,“竹”是指“竹制吹管乐器”,其典型代表就是竹笛。自古人开始就认为声乐是音乐的最直接表达形式,这种“尚人声”的观点一直左右着我国的传统音乐审美观。民歌是其它民族音乐体裁形式的基础,很多民族民间音乐形式是直接从民歌演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为民歌的创作是自发的,反映了百姓真实的生活、情感,是最自然的表达方式,民歌中歌词的演唱、民歌旋律的音调与节奏中富含该地区语言的特色,是该地区人们用音乐表达信息的最本能的符号。而将民歌曲调用器乐演奏出来,又别有一番风味,作为仅次于“肉”的“竹”,在演奏民歌曲调中,是最贴近民歌演唱的感觉的,而要使笛子改编曲的演奏能够“说”的更语言化、更有亲和力、更有感染力,那么研究民歌中歌词的语音、语意、语气、语调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歌曲《蓝花花》与其竹笛改编曲简介
陕北民歌《蓝花花》,这是一首流行于陕西和青海、山西一些地区的叙事歌曲。 蓝花花是陕西固临县临镇某村的一位女子,她长得淳朴可爱,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却被迫嫁给了一位姓周的老地主,蓝花花不甘于这些封建势力的压迫,并勇敢与封建势力相对抗。笛子曲《蓝花花》是叙事性协奏曲,是詹永明先生由陕北民歌《蓝花花》以及关铭先生创作的二胡叙事曲《蓝花花》改编而成。这首协奏曲的主题部分就是运用了陕北民歌《蓝花花》的旋律。
二、《蓝花花》中的歌词对笛子演奏的启示意义
不管是唱歌还是说话,其中的内容和感情主要就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歌唱中的吐字、咬字是歌声富有生命力、感染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语气语调是将要表达的话表现得生动的主要手段,语调的抑扬顿挫可以将语句生动化,语气附带着说话人的感情,不同的语气,则反映了不同的情绪与表达意图。民歌歌词中的语音、语意、语气语调对曲调的形成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进而能对笛子演奏此类民歌改编曲时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
(一)语音
语音,即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符号系统的载体。它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负载着一定的语言意义。语音组成的音素主要分为两大类,即母音与子音。我国的汉语普通话以及世界各地的语言普遍存在一个方言的问题,可不管哪种方言,都不外乎子音与母音单独发音或结合发音所构成。母音也称韵母,发音时,气息在口腔的通道上不受阻碍而发出的音:a、e、i、o、u。母音发音响亮,富有音乐性。发音时,发声器官自然松弛,气息畅通。子音也称声母或字头,一般处于一个字的开头部分。发音短促,它是歌唱时确保吐字清晰的基础。发音主要集中在口腔前部,有利于歌唱时的靠前与集中。
《蓝花花》这段旋律共四句,青线线儿那个蓝线线儿,蓝格英英的采,生下一个蓝花花,实实的爱死个人。在演唱这类北方歌曲时子音棱角分明,区别于南方咬字细巧柔和。比平时说话更用力、更夸张一些,这样的字头才能咬得有力清晰、棱角分明,以强烈的感情渲染出北方土地的广阔,到处是山、到处是沟的贫瘠。那么,在笛子演奏中,就需要用爆破的方式吹实音头,用腹腔、胸腔的力量憋住气息,在舌尖及牙根形成一个有力的喷口,然后,再有力地除阻喷口,这种阻气和喷口的着力,能使音头集中清晰有力,能有效体现出北方音乐明朗率直的特点。
如:第一句中蓝线线儿的“线儿”(la),子音x发音靠前集中,然后马上经过i这个靠牙齿发力的介母音,紧接着再转到前鼻母音an上,an在发音时嘴自然打开,气流在口腔的通道上不受阻碍,各个发声器官自然松弛,发音饱满、洪亮。在笛子的演奏中,要做出同样丰富的发音,就要求气息从集中在外双唇形成的音头经过牙齿,逐渐拉开牙齿间的间距以及整个口腔、喉腔、胸腹腔通道,气息的腔体慢慢形成反向的喇叭状,声音越来越宽越来越有共鸣,气震音从无到有,频率随着音乐的进行越来越快,达到渐强的演奏效果,这样的渐强效果就不会给人干硬的感觉。总的来说,子音发音要清晰靠前,母音要明亮纯正。由此可见,语言的发音可以给器乐演奏的音色变化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二)语意
《蓝花花》中的歌词“青线线儿那个蓝线线儿”,是绣花的线,“蓝个英英的彩”,绣在衣服上放出光彩,“生下一个蓝花花儿,实实地爱死个人”意思是女孩名叫蓝花花,非常活泼可爱。两句连起来意思就是穿着非常鲜艳的衣服,长得光彩照人,让人喜爱至极。《蓝花花》中的歌词与其他陕北民歌一样,常用比、兴手法来作想象,后一句才做比较具体的叙述和感情抒发。“青线线儿那个蓝线线儿,蓝个英英的彩”作为整个歌词的起兴,引出这首歌曲的主人公蓝花花:“生下一个蓝花花,实实的爱死个人”,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蓝花花这个淳朴美丽可爱,惹人怜爱的女孩儿形象。所以根据这段歌词的语意,在演奏时,演奏时要控制好音量,声音要自然柔和飘逸,气息柔和线条感强,声音富浓郁的色彩,空间感强。这就要求腹部的气息要极具弹性,做到声音与腹部尽可能拉开,伸缩自如。第二句,由高亢渐转为平和,具有很强的引入性。接着是从模糊的形象到具体的小姑娘的模样,所以要将气息从高远处收回,使声音变得具体。最后一句是感叹蓝花花的可爱,所以演奏时要有叹气之感,身体气息松弛地往下放,口风也要随着放松,使气息能更松弛更多地流出。气随情动,以情运气,以气托声,以声传情。所以只有了解的表达意图才能用对情,有了情,气才能自如,气自如了,声才能有所依托,声有了情意,才有可能感染人。
(三)语气语调
语气是由“语”和“气”组成。“语”是指有声语言,指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语句;“气”是指支撑有声语言的气息状态,指具有声音和气息合成形式的语句流露出来的气韵。语气中,不但有语意,而且还含有情感;语调即语言的声音色彩。包括声音的各种变化:高低、轻重、缓急、顿挫、强弱、虚实等。中国的民歌大多是口传心授,之所以被老百姓代代相传,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民歌的曲调与语言的语气语调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在《蓝花花》中我们就可以清晰地发现曲调的变化与发展与歌词在语调上的变化是相仿的,所以唱起来朗朗上口,有用曲调说话之感。 民歌《蓝花花》中的第一句“青线线那个蓝线线”中,强调的是“线”也就是两个高音(re),语言中,要强调的字词,音高的上下极会伸长,反之会缩小,就好比“橡皮筋”,可以拉长也可以缩扁。所以二者是相互协调相互让步下的共存,或者说大波浪包含小波浪。所以在这两个并列的波浪式曲线中,两个高音(re)也就是这个波浪的波峰,在演奏时气息也随之往上扬,往上推,在节奏上是拉宽的感觉。而其中的“那个”(la、sou)是个衬词,没有实质意义,刚好处于这个波浪的波谷,是连接两个波浪的连接词,也就是“橡皮筋”的缩扁状态,声音气息也随之收缩,在演奏时节奏需有弹性,不能有停留,有意识迅速往后面的“蓝”字靠。第二句“蓝个英英的采”中的“个”有个清晰的抛物线式的声音形态,在吹奏时气息的运行要有清晰的动态感,这就要靠丹田将气息往上弹送,加之口风的推送,将声音超过(la)原本的音高,接着放松气息使之自然往下落形成抛物线的效果,而在速度上有些微的放慢。这句歌词讲的是蓝花花的神采,所以最终要将气息、意识逐渐放松集中至“采”(la)。“生下一个蓝花花”,总体有上扬的趋势,“蓝花花”音色稍亮,速度有意些微拉宽,表示对主人公的强调。“实实的爱死个人”收拢,其中“实实的”这个叠字,表示感叹可爱的程度,在朗诵“实”字时会拖长其气息表示强调,所以在演奏时注意控制好气息的速度不能快,声音也不能过亮。“爱”字要亲切深沉,发音的位置要深,声音不能外露直白,可有意识将声音含在口腔内。通过分析可见,有了恰当的语气语调,更有利于表现音乐的形象色彩、感情色彩、风格色彩等,从而更有利于调动听众的情绪,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三、总结
民歌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与劳动人民的生活、劳动息息相关。是劳动者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民歌不是有了曲调才有歌词,民歌的曲调与地域语言联系密切,而地域语言对曲调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对歌词的语音、语气、语调、语意的分析,对研究民歌曲调的特点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而进一步能为笛子在发音特点、旋律进行、感情表达等多个方面带来启示意义,使笛子演奏者们能更好地演奏出真正属于我们民族的独特的民族改编曲。
参考文献
[1]冯胜利.声调、语调与汉语的句末语气.语言学论丛,2015(1).
[2]李文华.声乐教程民族唱法卷. 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2013(4).
[3]曹文,赵元任.对汉语语调研究的贡献[J].世界汉语教学,2007.doi:10.3969/j.issn.1002-5804.2007.04.007.
作者简介:金华芳(1987-),女,汉,浙江东阳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器乐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