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三英语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中,“研究性学习方式”具体表现为教师通过预设任务、分配任务、组织任务的实施并提供有效的指导这一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让学生通过生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最终获得科学结论的生成,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方式;高三英语;实践;思考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58 -02
在高三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方面效果并不好,致使教师忙着讲,学生忙着记,教与学常常脱节。长期下来,又回到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特别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这种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也容易导致差生跟不上,优生觉得不够学,始终未能摆脱“教师教得疲惫,学生背得乏味”的怪圈。把实践性很强的外语教学,上成了语言知识课、语法讲授课,直接导致了教学效率的低下。针对这一问题,在高三教学实践中,我们引入了“研究性学习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一、“研究性学习方式”在高三英语教学中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方式”在高三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中,侧重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大纲的体系、课本的脉络和高考考纲的要求,将教学内容转换成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强调启发探索、创新性的教学,特别强调对学生的探索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善于发现、激励学生的创造能力。
高三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高中教材中的已有的文学教材简介的文章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阅读部分原文(如精彩篇章段落),分析作者写作意图,了解文章写作特色,分析人物矛盾冲突,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同时通过该文学作品的影音资料的欣赏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领会人物的性格特点等,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学品位,同时也为学生最终掌握高效的英语学习方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研究性学习方式”在高三英语教学中的特点
1.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消除了以往教师分科教学、学生分科学习所造成的诸多弊端。同时,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内容无固定的、统一的课程内容。高三英语教学内容除了教材中提供的一部分现成内容外,大多数学习的内容及问题来自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现象和情境,带有开放性。
2.学习过程的参与性与自主性
研究性学习方式可以分层次进行,为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为调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条件,研究性学习方式需要齐心协力才能完成。同时,研究性学习方式还改变了以往高三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让所有高三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更好地发挥个体创造潜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学习成果的创造性与多样性
研究性学习方式创造了让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潜能的宽松环境,其学习成果主要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创造能力的提高。同时,研究性学习方式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紧密的联系,高三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课题,从而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活动。4.学习评价的多元性与社会性
研究性学习方式的价值观、教育理念认为,学习评价应是多元性、社会性的,多元性主要表现为评价方式、标准、主体的多元性,应鼓励学生主动、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表现,而专家、教师组成的评价指导小组应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帮助,也可进行跟踪评价,以避免研究性学习方式过程的失控。同时,要明确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学校是为未来培养人才,即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这种价值观正是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核心价值观所在。
三、“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
在高三英语教学课的教学过程中,“研究性学习方式”主要以以下方式开展和实施。
1.将研究性学习方式运用于“Daily report”
高三阶段英语教学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活动相对越来越少,更多的活动定位在对学生双基的夯实和应试能力与应试技巧的培养和训练上。学校偶然也有类似英语角的活动,但高三学生参与者寥寥。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充分利用“Daily report”这一形式,结合研究性学习方式大胆尝试:
操作程序:
第一、班内分组。把全班同学平均分成6个小组,选出正副组长各一名。组长负责协调安排各组员的工作及工作成果的汇总,副组长负责记录各人职责及打印等文书工作。
第二、组内分工。由组长主持,全组同学共同商定角色分工,即每个组员都要承担一个角色如:文书、信息技术员、报告人、表演者等,既各展所长,又密切配合,以支持组内活动的顺利开展。
第三、选题和搜集材料。在高三开学之初,开展班级和各组讨论,选择一个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主题,避免重复。组长安排各组员通过各自的方式搜集相关资料,并规定在一定时间内汇总,副组长做好记录。
第四、资料整理和汇总。在约定的时间内各组员将所收集到的资料汇总于组长处,组长将之整理成文,交副组长打印并分发给各组员人手一份。
第五、统筹安排。教师召集各组长,确定安排各组主持“Daily report”时间。而各组也根据安排确定每天的报告人或表演者。
第六、轮值。按照时间安排,各组按周轮值。每个轮值组员按要求做好自己的工作,报告人或者表演者是轮值重心,要熟悉课题安排的每个环节,诸如陈述、提问、接受提问等等。
2.将研究性学习方式运用于语法教学
除课外活动以外,在高三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要注重研究性学习方式理念的渗透。通过研究性学习方式在高三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语法教学的陈旧而低效的模式得到了全面的改观。
操作程序:
第一、根据教学主题要求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包括文章、例句等。
第二、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完成练习探索相关语法专题的意义和基本规律。
第三、要求学生通过以上步骤,挖掘相关语法专题的深层含义及在具体语境中的应用。
第四、要求学生将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统一呈现、教师做好归纳讲解和评价。
3.将研究性学习方式运用于阅读课教学
阅读课的教学一直是整个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点,对高三英语教学来说通过阅读课的教学实现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更是重中之重。适当地将研究性学习方式应用于高三英语阅读课的教学,收效明显。
操作程序:
第一、单元新授前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整理与阅读主题相关的信息。
第二、布置学生将整理好的材料进行组与组之间、组内成员间的交流和讨论。
第三、在课堂上分组展示不同信息,并进行评价。
第四、进行阅读教学,在课堂讨论中要求学生应用相关材料和信息进行讨论。
4.将研究性学习方式运用于写作教学
高三英语写作教学为学生应用英语提供了平台。把研究性学习方式运用于写作教学效果突出。
操作程序:
第一、写作教学前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运用英语整理与写作主题相关的信息。
第二、布置学生将整理好的材料进行组与组之间、组内成员间的交流和讨论。
第三、在课堂上分组展示不同信息,并运用英语进行评价。
第四、课堂讨论并根据教师点评完成写作任务。
四、研究性学习方式在高三英语教学中应用所引起的思考
第一、教师不可过多干预,只负责协调和监督工作,以免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
第二、分组要适当,小组规模不宜过小。组员结构要适当,一般来说,正副组长要找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
第三、选题要结合大纲、考纲、社会热点和学生关注的热点,要贴近真实生活,材料要由浅入深。
第四、要自始至终贯穿多肯定、多激励的评价原则。
参考文献:
[1]袁益平.基础教育改革、新课程、国际教育新理念[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顾锡平.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特点及实施[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1).
[3]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Marilyn Lewis. How to study foreign languages[M].Palgrave,1999.
[5]Diane Larsen-Freeman.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方式;高三英语;实践;思考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58 -02
在高三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方面效果并不好,致使教师忙着讲,学生忙着记,教与学常常脱节。长期下来,又回到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特别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这种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也容易导致差生跟不上,优生觉得不够学,始终未能摆脱“教师教得疲惫,学生背得乏味”的怪圈。把实践性很强的外语教学,上成了语言知识课、语法讲授课,直接导致了教学效率的低下。针对这一问题,在高三教学实践中,我们引入了“研究性学习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一、“研究性学习方式”在高三英语教学中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方式”在高三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中,侧重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大纲的体系、课本的脉络和高考考纲的要求,将教学内容转换成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强调启发探索、创新性的教学,特别强调对学生的探索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善于发现、激励学生的创造能力。
高三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高中教材中的已有的文学教材简介的文章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阅读部分原文(如精彩篇章段落),分析作者写作意图,了解文章写作特色,分析人物矛盾冲突,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同时通过该文学作品的影音资料的欣赏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领会人物的性格特点等,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学品位,同时也为学生最终掌握高效的英语学习方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研究性学习方式”在高三英语教学中的特点
1.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消除了以往教师分科教学、学生分科学习所造成的诸多弊端。同时,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内容无固定的、统一的课程内容。高三英语教学内容除了教材中提供的一部分现成内容外,大多数学习的内容及问题来自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现象和情境,带有开放性。
2.学习过程的参与性与自主性
研究性学习方式可以分层次进行,为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为调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条件,研究性学习方式需要齐心协力才能完成。同时,研究性学习方式还改变了以往高三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让所有高三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更好地发挥个体创造潜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学习成果的创造性与多样性
研究性学习方式创造了让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潜能的宽松环境,其学习成果主要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创造能力的提高。同时,研究性学习方式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紧密的联系,高三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课题,从而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活动。4.学习评价的多元性与社会性
研究性学习方式的价值观、教育理念认为,学习评价应是多元性、社会性的,多元性主要表现为评价方式、标准、主体的多元性,应鼓励学生主动、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表现,而专家、教师组成的评价指导小组应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帮助,也可进行跟踪评价,以避免研究性学习方式过程的失控。同时,要明确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学校是为未来培养人才,即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这种价值观正是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核心价值观所在。
三、“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
在高三英语教学课的教学过程中,“研究性学习方式”主要以以下方式开展和实施。
1.将研究性学习方式运用于“Daily report”
高三阶段英语教学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活动相对越来越少,更多的活动定位在对学生双基的夯实和应试能力与应试技巧的培养和训练上。学校偶然也有类似英语角的活动,但高三学生参与者寥寥。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充分利用“Daily report”这一形式,结合研究性学习方式大胆尝试:
操作程序:
第一、班内分组。把全班同学平均分成6个小组,选出正副组长各一名。组长负责协调安排各组员的工作及工作成果的汇总,副组长负责记录各人职责及打印等文书工作。
第二、组内分工。由组长主持,全组同学共同商定角色分工,即每个组员都要承担一个角色如:文书、信息技术员、报告人、表演者等,既各展所长,又密切配合,以支持组内活动的顺利开展。
第三、选题和搜集材料。在高三开学之初,开展班级和各组讨论,选择一个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主题,避免重复。组长安排各组员通过各自的方式搜集相关资料,并规定在一定时间内汇总,副组长做好记录。
第四、资料整理和汇总。在约定的时间内各组员将所收集到的资料汇总于组长处,组长将之整理成文,交副组长打印并分发给各组员人手一份。
第五、统筹安排。教师召集各组长,确定安排各组主持“Daily report”时间。而各组也根据安排确定每天的报告人或表演者。
第六、轮值。按照时间安排,各组按周轮值。每个轮值组员按要求做好自己的工作,报告人或者表演者是轮值重心,要熟悉课题安排的每个环节,诸如陈述、提问、接受提问等等。
2.将研究性学习方式运用于语法教学
除课外活动以外,在高三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要注重研究性学习方式理念的渗透。通过研究性学习方式在高三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语法教学的陈旧而低效的模式得到了全面的改观。
操作程序:
第一、根据教学主题要求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包括文章、例句等。
第二、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完成练习探索相关语法专题的意义和基本规律。
第三、要求学生通过以上步骤,挖掘相关语法专题的深层含义及在具体语境中的应用。
第四、要求学生将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统一呈现、教师做好归纳讲解和评价。
3.将研究性学习方式运用于阅读课教学
阅读课的教学一直是整个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点,对高三英语教学来说通过阅读课的教学实现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更是重中之重。适当地将研究性学习方式应用于高三英语阅读课的教学,收效明显。
操作程序:
第一、单元新授前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整理与阅读主题相关的信息。
第二、布置学生将整理好的材料进行组与组之间、组内成员间的交流和讨论。
第三、在课堂上分组展示不同信息,并进行评价。
第四、进行阅读教学,在课堂讨论中要求学生应用相关材料和信息进行讨论。
4.将研究性学习方式运用于写作教学
高三英语写作教学为学生应用英语提供了平台。把研究性学习方式运用于写作教学效果突出。
操作程序:
第一、写作教学前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运用英语整理与写作主题相关的信息。
第二、布置学生将整理好的材料进行组与组之间、组内成员间的交流和讨论。
第三、在课堂上分组展示不同信息,并运用英语进行评价。
第四、课堂讨论并根据教师点评完成写作任务。
四、研究性学习方式在高三英语教学中应用所引起的思考
第一、教师不可过多干预,只负责协调和监督工作,以免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
第二、分组要适当,小组规模不宜过小。组员结构要适当,一般来说,正副组长要找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
第三、选题要结合大纲、考纲、社会热点和学生关注的热点,要贴近真实生活,材料要由浅入深。
第四、要自始至终贯穿多肯定、多激励的评价原则。
参考文献:
[1]袁益平.基础教育改革、新课程、国际教育新理念[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顾锡平.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特点及实施[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1).
[3]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Marilyn Lewis. How to study foreign languages[M].Palgrave,1999.
[5]Diane Larsen-Freeman.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