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语用与诗意语文的典范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8559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道出了语文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王崧舟老师教学的《去年的树》(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正是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主线,并将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一、以“学习语用”为主线,贯穿教学始终
  1.创设教学情境,进行语用训练
  轻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性学习,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王老师教学《去年的树》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极富诗情画意的画面,加上他富有磁性的语言描述,赋予了“一棵树”、“一只鸟”鲜活灵动的艺术形象,让“这棵树”和“这只鸟”这样一对好朋友展现在我们眼前。随着画面的展开,王老师说:“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刮风下雨,一只鸟总是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总是听着鸟儿唱。”随后,放眼于森林——“在这片有千万棵树的森林里,唯有这棵树听着鸟儿唱歌。这棵树长得什么样?在这片森林里有千万只鸟,唯有这只鸟给这棵树唱歌。这只鸟长得什么样?”
  这富有诗意的语言和可感的艺术画面,给学生提供了形象逼真的情境和丰富的想象空间,开启了学生言语的阀门。学生们借助形象的画面,凭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的积淀,对“这棵树”和“这只鸟”进行了描述:这棵树长得高大挺拔、枝繁叶茂;这只鸟长得小巧玲珑、亭亭玉立。就这样,学生在如诗如画的意境中,形成了树和鸟的总体印象,并用语言进行了具体的描述,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锤炼。
  2.拓展训练空间,加强语用训练
  《去年的树》这篇童话故事采用浅显的语言,留下了许多空白。王崧舟老师盯着语言,抓住空白,坚持在不破坏文本整体美的原则下,紧紧抓住文本中的空白处——缺少提示语,引导学生从人物对话入手,进行朗读感悟,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填补提示语。这样拓展了语用训练的空间,进行了语用训练。比如:“‘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问树根。”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鸟儿说的话,体会鸟儿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阅读思考后,有的说:“鸟儿看不到树,心急如焚。”有的说:“第二年春天,鸟儿回到了森林找那棵树,可是那棵树不在了,只剩下了树根。鸟儿迫不及待地问树根:树到哪儿去了?”好一个“心急如焚”“迫不及待”!这是学生阅读文本的感悟,更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从人物的话语中寻找符合人物内心世界的提示语。
  3.提升语言品位,强化语用训练
  王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特别注重情境的创设、语言的渲染,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产生表达的欲望。王老师引导说:“鸟儿深情地望着那盏燃烧着的灯火,看着同伴渐渐消殒的生命,看着火光的无情摇曳,内心流淌着淡淡的忧伤。看着,看着,鸟儿情不自禁地说:‘树啊!树……’”学生接下去写道:“树啊!树!你怎么不辞而别,离我而去呢?你在哪里?你在哪里?我亲爱的树!……”
  这是学生的肺腑之言,是天籁之音,是鸟儿的心灵呼唤,是学生的心灵感应。这呼唤,这感应,在浓浓的情境中,在浓郁的情愫中,在语用的训练中应运而生。
  二、落实“两个”融合,进行语用训练
  1.学习语用与情感陶冶的融合
  “鸟儿站在树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王老师先抓住这两个“天天”这个词,让学生明白什么叫“天天”,它所隐含的内容是什么;接着,用“当太阳升起的时候,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当月亮挂上树梢的时候……当冰雪融化的时候……当秋风萧瑟的时候……当迎着风迎着雨的时候……”这样一组超越文本的排比句式,让学生反复诵读,感受到排比句式的整齐有力,而且将学生带进了诗的意境中,感受到了树和鸟之间的深厚情感,把学习语用和情感陶冶融合起来了,真可谓“一箭双雕。”
  2.学习语用与内容理解的融合
  王老师动情地描述:鸟儿不顾一切地寻找树,她飞呀,飞呀,好不容易飞到了小女孩身边。她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这时鸟儿……学生自动插嘴说“痛苦不堪”“绝望了”“心如刀绞”。王老师接着说:“是啊!望着那燃烧着的灯火,鸟儿心如刀绞。望着,望着,她仿佛看到了树就在她眼前,看到树在听她唱歌的情景。可是,她知道,这一切不可能再回来了,眼前只有灯火——朋友的灵魂闪烁在她的眼前。想着,想着,鸟儿对这灯火唱起了歌。”播放《永恒的爱》。王老师问:“这是一首什么歌呀?”学生回应道:致爱的歌、告别的歌、永恒的歌……
  如诗如画的意境让人心灵震撼。它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了鸟儿寻找树的那种焦急不安、痛苦不堪的心情,而且让学生感受到鸟儿的执著及对友情的忠贞,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学习了语用。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摘 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教学中,应用单元结构意识来解读课文,从而落实编者的意图。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从某种意义上说,实现了作为教材的文本的价值提升,更加强调了教材是阅读教学之本。  [关键词]阅读教学 对话 教科书编者 单元结构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63  前些日子去
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以看出读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只有充分地读书,才能让学生有所感悟。我们很多教师只注意引导学生读书,却没有引导学生去感悟,也不知道如何去引导。小学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注重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培养。“恍然大悟”“涵泳品味”“妙由心悟”等
“提问法是语文教学的常规武器。”(钱梦龙语)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思维就将停止。教师对提问作用的认识,对问题的设计以及提问中的行为等,都关系到语文课堂提问的效果。人们常说:“知道如何提问就等于知道了如何教学。”但是,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提问,还存在着种种弊端。  一、透视语文课堂上的“不智”之问  1. 提问目的缺乏指向性  提问目的不明确已经成为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头号杀手:有的提问从头到
[摘 要]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的一个体现,因此,教师要在关键处用足工夫,把阅读和技巧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提问 重点词语 想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81  是否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不仅是学生现阶段语文水平的直接呈现,也制约着学生未来的发展,而要实现阅读的突破,教师就要注意在关键处用
[摘 要]对情景交融的课文的教学,教师不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创设说话情境;借助“宝塔诗”的形式,帮助学生积累词语;以生活经验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如此教学才能用活文本资源,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关键词]图文结合 宝塔诗 写话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4-081  《秋游》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课文生动地讲
[摘 要]目前,第一学段写字课堂中存在“苦行僧修行”式、“依葫芦画瓢”式和“一锅煮粗暴”式等不符合学情特点的教学,这导致学生写字情绪低落、学习效率低下。在教学实践中,要改变这种现象,可采取以俗解雅、由表及里、因“迹”施教等策略,构建高效的写字课堂,让学生爱上写字。  [关键词]第一学段 写字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是一首具有情、景、意、趣等美学特质的古典诗词。词中描写了作者年少时的一次愉快的荷塘郊游情景——归途中因醉酒而划船误入藕花深处,惊飞了暮宿荷塘深处的鸥鹭,表现出词人的美好心境和少年时期生活的快乐。那么,教学时,我们又将如何向学生展示并引导学生感知和鉴赏这首语言生动、节奏轻快、令人回味无穷的古典诗词,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呢?努力营造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的情境。  
[摘 要]逆向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调整或改变思维方向,通过结论来分析形成结果的原因和根据,进一步从本质上理解与记忆要学习的内容的方法。运用逆向阅读法进行教学,可以收获不一样的精彩。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后羿射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1-082  在語文教学中,说起阅读教学、解读文本等,大多数教师都
大量的课外阅读,广泛的知识积累,是学生全方位获取语言信息、立体化发展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而如何才能引领学生开辟语文学习的新天地,将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落到实处,我觉得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功夫在课前,做好阅读交流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外阅读前,学生往往对要了解的名著知之甚少,有些甚至一无所知。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前就某本书进行细致的指导。我想至少达到以下目标。  1.激发浓厚的阅读兴
人教版语文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脉络十分清晰,体现了教材的整合性特点。如六年级上册教材共八组,其主题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围绕专题和教学目标,每个单元选择了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四篇文章,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它们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传统的教学往往按部就班,每篇课文的教学各自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