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教师,提高个别化学习活动的实效性是自身业务努力提升的方向,从这个学期实践中深深地感到教师在探索活动区的组织与指导的方式能对孩子的经验起到归纳、梳理、提升的作用。我们常在想:一个设计完美个别化学习活动,要经过反复的实践,材料的投放层次性、丰富性、创意性、探究性、适宜性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
本学期我们着重在个别化学习探索区活动组织中寻找了观察与指导的策略。积极的指导能够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幼儿寻找学习的规律,形成奇特的想象,萌发创意的思维,使其获得乐趣,更能使幼儿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肯定,并帮助他们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一)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围绕学习主题设计探索内容,材料具有层次性
我们老师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围绕学习主题设计探索内容,我们一边采用个别化教学用书一边根据科学探索孩子可以学习的内容进行设计,在实践中,运用短小精悍的提问话语,帮助幼儿理解和提升幼儿的知识经验。首先要有探索的途径,老师在设计科学探索的材料是要有递进的、环环相扣。其次,归纳的经验也要层层深入,似剥笋逐层归类汇总,通过交流分享帮助幼儿归纳梳理知识经验。如本学期的“动物大世界”的主题中,我们根据主题的特质,设计相应的探索活动——“送动物回家”一开始我们设计的是找门牌号码,根据钥匙上的提示,做出数学题目就可以将钥匙插入门牌号码上,然后将小动物送到相应匹配的房间内。在第二层玩法中,老师设计了数数看箭头的图示以及数字,找纵坐标和横坐标的动物家的位置。最后第三层次,我们设计了集合的游戏,就是将有共同特征的动物归纳在一起,比如,将草食类动物和肉食类动物分类排放,或者将哺乳类的和两栖类的动物分类摆放,小朋友最后还能自己设计不同动物的家,比如两只脚带翅膀和四只脚动物的家……,在实践中小朋友参与性强,特别是寻找纵坐标横坐标的动物的家,一开始有的小朋友不理解,我便问:“你觉得的最简单是哪张卡片,可以从最简单的开始做,看懂这个符号表示什么意思了吗?”引导幼儿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数活动,幼儿通过数数,以及上下左右的符号辨认,具有探索意义。在活动中时刻观察幼儿的操作水平。一旦幼儿一下子探索不出,我将耐心等待,给予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
在观察幼儿的学习情况中,发现有的幼儿关注的持续性较强,主要是老师设置任务卡的时候,萌发幼儿有任务意识,这样能够激发幼儿更多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如:“送小动物回家”的集合游戏,老师一开始设计的任务卡1到3,随着任务的推进,小朋友发现动物的分类很多,不止只有爬行类,食草类,食肉类还有杂食类,哺乳类,飞禽类等等。于是老师便将幼儿这些已经略懂的知识融入到任务卡中,然后考虑到幼兒可能对材料似懂非懂,在孩子经过自我探索以后,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如何正确的使用材料,得出可信的答案,让所有的小朋友都能参与到活动中专注地学习。因为本次活动也融入了动物的特性与食性的一些特征,与主题核心经验相融合,小朋友的参与性高。所以当幼儿需要的时候,老师对当前的材料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指导,对大班孩子来说不断引发幼儿思考,帮助孩子寻求学习的规律,并且老师从中培养幼儿学习的坚持性。
(二)交流分享中引发孩子间的互动,让孩子们的经验互相影响
要善于提炼幼儿的回答,将幼儿琐碎的回答归纳提升,在交流分享活动中老师能根据主题的特质,提炼幼儿的回答语,将幼儿琐碎的回答归纳提升,如老师由影子游戏延伸了更有趣的活动:用手电筒照射动物图片,幼儿尝试将动物宝宝的影子投射到房子里动物妈妈的身边,或者将动物影子投射到相应的生活场景边,喜欢的食物边等,探索光线方向与影子投射位置的关系。用手电照射动物图片,变化动物影子的大小,探索光源与照射物体远近关系以及与影子大小变化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设计,探索性更强,从另一个维度引发幼儿探索光影之间的变化关系,使活动进一步延伸,进一步丰富。经过一尝试果然如此,于是钟远继续提出新的挑战思考:“还有什么办法吗?”然后小朋友开始冥思苦想起来了……我想:探索类的个别化学习活动,有一部分是合作类的活动,可以多引发孩子之间的互动,让孩子“教”孩子,让孩子互相学习,老师还需要观察材料在操作过程中是否可以延续性,以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行为。
(三)教师用自身的行为的暗示对幼儿进行适时的指导
我们班的“喂小熊饼干” 数学个别化活动很有趣,我看见两位小朋友在那里玩耍,首先小朋友A随意在盒子里抽取卡片,比如:抽了一张数字7,小朋友A就将7块蓝色的饼干分别放在四个三角形的盒子里,第一个盒子放3块饼干,第二第三分别放2块和2块饼干,随后幼儿B就掷筛子,当她掷到数字6,就将三块饼干放在第一个有4块饼干的盒子里,这样4和3合起来凑成原来抽出的卡片7,小朋友将这7块饼干全部取走,小朋友B会记录自己胜了第一次,接着小朋友A继续掷筛子,他掷了5,于是他马上将5块绿色的饼干放在了先前2块饼干的盒子里,将凑满7块的饼干取出放在自己面前,这样小朋友不断地凑成目标的数字,在这过程中,我发现小朋友在记录表里只是记录胜负,不记幼儿思维的过程。其中,幼儿B有一次明明可以马上凑成目标的数字,而由于他将饼干分开放入盒子里造成这次凑数不能成功,就耽搁了自己成功的时间和次数,但我想到:在探索活动中教师要学会等待,让孩子自我探索得出结果或规律,所以我们要不断淡化结果意识,注重分享孩子在科常个别化学习的探索过程。
可见, 从一个优质的探索个别化学习活动要求来讲,老师的设计与观察指导之间存在着诸多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在今后设计活动的时候,首先想一想,幼儿对该材料内容的知识储备,知识经验点,个体之间存在着哪些差异,然后来设计活动内容。其次,要学会通过活动材料、提问、课件、图片等多种教学载体来帮助幼儿理解归纳提升。最重要的是,活动时要关注孩子的反应,在让幼儿充分交流讨论,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提升,以提高探索区活动的实效性。
作者姓名:张夏敏
单位:上海市普陀区乐怡幼儿园
地址:上海市普陀区宜昌路715弄1号,邮编:200060
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学期我们着重在个别化学习探索区活动组织中寻找了观察与指导的策略。积极的指导能够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幼儿寻找学习的规律,形成奇特的想象,萌发创意的思维,使其获得乐趣,更能使幼儿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肯定,并帮助他们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一)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围绕学习主题设计探索内容,材料具有层次性
我们老师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围绕学习主题设计探索内容,我们一边采用个别化教学用书一边根据科学探索孩子可以学习的内容进行设计,在实践中,运用短小精悍的提问话语,帮助幼儿理解和提升幼儿的知识经验。首先要有探索的途径,老师在设计科学探索的材料是要有递进的、环环相扣。其次,归纳的经验也要层层深入,似剥笋逐层归类汇总,通过交流分享帮助幼儿归纳梳理知识经验。如本学期的“动物大世界”的主题中,我们根据主题的特质,设计相应的探索活动——“送动物回家”一开始我们设计的是找门牌号码,根据钥匙上的提示,做出数学题目就可以将钥匙插入门牌号码上,然后将小动物送到相应匹配的房间内。在第二层玩法中,老师设计了数数看箭头的图示以及数字,找纵坐标和横坐标的动物家的位置。最后第三层次,我们设计了集合的游戏,就是将有共同特征的动物归纳在一起,比如,将草食类动物和肉食类动物分类排放,或者将哺乳类的和两栖类的动物分类摆放,小朋友最后还能自己设计不同动物的家,比如两只脚带翅膀和四只脚动物的家……,在实践中小朋友参与性强,特别是寻找纵坐标横坐标的动物的家,一开始有的小朋友不理解,我便问:“你觉得的最简单是哪张卡片,可以从最简单的开始做,看懂这个符号表示什么意思了吗?”引导幼儿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数活动,幼儿通过数数,以及上下左右的符号辨认,具有探索意义。在活动中时刻观察幼儿的操作水平。一旦幼儿一下子探索不出,我将耐心等待,给予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
在观察幼儿的学习情况中,发现有的幼儿关注的持续性较强,主要是老师设置任务卡的时候,萌发幼儿有任务意识,这样能够激发幼儿更多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如:“送小动物回家”的集合游戏,老师一开始设计的任务卡1到3,随着任务的推进,小朋友发现动物的分类很多,不止只有爬行类,食草类,食肉类还有杂食类,哺乳类,飞禽类等等。于是老师便将幼儿这些已经略懂的知识融入到任务卡中,然后考虑到幼兒可能对材料似懂非懂,在孩子经过自我探索以后,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如何正确的使用材料,得出可信的答案,让所有的小朋友都能参与到活动中专注地学习。因为本次活动也融入了动物的特性与食性的一些特征,与主题核心经验相融合,小朋友的参与性高。所以当幼儿需要的时候,老师对当前的材料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指导,对大班孩子来说不断引发幼儿思考,帮助孩子寻求学习的规律,并且老师从中培养幼儿学习的坚持性。
(二)交流分享中引发孩子间的互动,让孩子们的经验互相影响
要善于提炼幼儿的回答,将幼儿琐碎的回答归纳提升,在交流分享活动中老师能根据主题的特质,提炼幼儿的回答语,将幼儿琐碎的回答归纳提升,如老师由影子游戏延伸了更有趣的活动:用手电筒照射动物图片,幼儿尝试将动物宝宝的影子投射到房子里动物妈妈的身边,或者将动物影子投射到相应的生活场景边,喜欢的食物边等,探索光线方向与影子投射位置的关系。用手电照射动物图片,变化动物影子的大小,探索光源与照射物体远近关系以及与影子大小变化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设计,探索性更强,从另一个维度引发幼儿探索光影之间的变化关系,使活动进一步延伸,进一步丰富。经过一尝试果然如此,于是钟远继续提出新的挑战思考:“还有什么办法吗?”然后小朋友开始冥思苦想起来了……我想:探索类的个别化学习活动,有一部分是合作类的活动,可以多引发孩子之间的互动,让孩子“教”孩子,让孩子互相学习,老师还需要观察材料在操作过程中是否可以延续性,以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行为。
(三)教师用自身的行为的暗示对幼儿进行适时的指导
我们班的“喂小熊饼干” 数学个别化活动很有趣,我看见两位小朋友在那里玩耍,首先小朋友A随意在盒子里抽取卡片,比如:抽了一张数字7,小朋友A就将7块蓝色的饼干分别放在四个三角形的盒子里,第一个盒子放3块饼干,第二第三分别放2块和2块饼干,随后幼儿B就掷筛子,当她掷到数字6,就将三块饼干放在第一个有4块饼干的盒子里,这样4和3合起来凑成原来抽出的卡片7,小朋友将这7块饼干全部取走,小朋友B会记录自己胜了第一次,接着小朋友A继续掷筛子,他掷了5,于是他马上将5块绿色的饼干放在了先前2块饼干的盒子里,将凑满7块的饼干取出放在自己面前,这样小朋友不断地凑成目标的数字,在这过程中,我发现小朋友在记录表里只是记录胜负,不记幼儿思维的过程。其中,幼儿B有一次明明可以马上凑成目标的数字,而由于他将饼干分开放入盒子里造成这次凑数不能成功,就耽搁了自己成功的时间和次数,但我想到:在探索活动中教师要学会等待,让孩子自我探索得出结果或规律,所以我们要不断淡化结果意识,注重分享孩子在科常个别化学习的探索过程。
可见, 从一个优质的探索个别化学习活动要求来讲,老师的设计与观察指导之间存在着诸多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在今后设计活动的时候,首先想一想,幼儿对该材料内容的知识储备,知识经验点,个体之间存在着哪些差异,然后来设计活动内容。其次,要学会通过活动材料、提问、课件、图片等多种教学载体来帮助幼儿理解归纳提升。最重要的是,活动时要关注孩子的反应,在让幼儿充分交流讨论,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提升,以提高探索区活动的实效性。
作者姓名:张夏敏
单位:上海市普陀区乐怡幼儿园
地址:上海市普陀区宜昌路715弄1号,邮编:200060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