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既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更是时代提出的严峻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越来越普遍的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并逐渐成为现代乃至未来教育中必不可少、非常重要的教育手段。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认真学习,不断探索,大胆实践,利用现代教育手段,认真上语文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年代跨度、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1. 演示导入,使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提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 “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 显然,传统的 “ 填鸭式 ” 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能否在课堂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已成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而计算机这一教学手段具有生动性、趣味性、变化性的特点,它可以把学生看不见、摸不着、想不到的这些事物变得栩栩如生、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模拟功能把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不易实现的实验,通过动画、录像、投影的形式,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在显示屏幕上,进行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获取动态信息,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形成概念、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同时,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2. 恰当展示,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爱因斯坦曾说过: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我们的多媒体课件大多由影视图像或图片剪辑而成,它可使学生置身于一种五彩斑斓、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感情丰富、文质兼美的文章。但由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缺乏情感体验,使得本课情感目标较难得到落实。因此,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一个 “ 情 ” 字,运用多媒体展示 “ 长安街头百万群众翘首盼灵车、送总理 ” 的场景,学生们情不自禁地进入了课文中所特设的意境,有的学生甚至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从而把学生、教师、作者的心融为一体,使学生情感得到了升华。
3.充分利用多媒体图片资料,活跃课堂气氛
现今,城市中的教学,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充分运用电视、互联网、数码成像、卡通及摄影技术等手段,的确有利于活跃课堂。讲解更形象、生动,学生也更容易接受。比传统教学中靠教师一支粉笔一言堂,满堂灌的模式先进了许多。以前对于农村小学,学生见过电脑、幻灯机、电视机,可是如何利于呢?如何营造课文意境,如何让学生在快乐有趣中学习课文、完成识字、背诵课文的教学任务呢?我充分利用自己对电脑有所掌握的优势,在每一天的课余时间自制多媒体课件,上好每一堂课,使学生在课堂上轻松、和谐、平等的接受知识。从学生们欢呼雀跃的模样就知道他们有多么高兴,我适时引导板书课题,出示课文插图,开始讲解课文。就这样在宽松有趣的学习环境中,教师挥洒自如,学生发挥尽致,一堂课在不知不觉中顺利完成。
4.课堂中教师适时牵引、灵活运用
教师主要是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学生则主要是思维的参与,已经有了一堂备得完美的课,并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成功。思维是不停的变化着的,何况全班几十个猎奇的小精灵呢!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只能用课文的插图来让学生观察,想象或者只能用不同的读来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的想象力受到很大的限制,思维不活跃。往往是教师说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却不知所云,无动于衷。学生年龄虽然小却也有一定的知识怪面、要把握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师也应灵活发挥。现在我们用网络将课文的重点环节、情节下载。例如,我在教《赤壁之战》前,将赤壁之战的动画、情景片、歌曲和图片等下载,并制作成教学课件。上课时,利用多媒体,把赤壁之战全过程再现出来,拉进了书本与现实的距离,增强了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不言而明,学生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既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使他们的情操得到了陶冶。
5.循环播放,因人施教,照顾学生个体差异
运用计算机,可以避免传统教学中所造成的好的学生 “ 不解渴 ” ,差的学生 “ 喝不掉 ” ,学习进度上高才生被压制,低才生赶不上的不足,使智力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各自的情况得到调节,有效把握。在教学时,我可以利用计算机的重放、暂停、停止等功能,既可以给后进生补课,让他们多学几遍;又可以使学习好的学生多学几遍,学深一些。如教学一年级的生字时,我们就可以播放 flash 动画(生字课件)来学习生字,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先集体学习几遍,然后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把还没有掌握的学生找出来,再让学生跟着计算机学习几遍,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新知识,从而使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结合在一起,因人施教,照顾了个体差异。
6.充分利于阅读课外书籍,使知识拓展延伸
教材只是教学的凭借,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体会它所包含的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本领,引导他们去阅读各类课外书籍,同时深化课内知识。这就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存储量大、功能强、操作简便等特点,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知识。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深切地感受到多媒体教学要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它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是因为介入了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质量才有可能提高,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教学的真正含义。只有有机结合语文教学的特征,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地落到实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恰当、合理地运用计算机,使计算机能非常自然地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实现语文基础知识与社会信息的结合、教师传授与学生发现的结合,实现教育思想与手段的完全现代化。
1. 演示导入,使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提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 “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 显然,传统的 “ 填鸭式 ” 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能否在课堂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已成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而计算机这一教学手段具有生动性、趣味性、变化性的特点,它可以把学生看不见、摸不着、想不到的这些事物变得栩栩如生、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模拟功能把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不易实现的实验,通过动画、录像、投影的形式,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在显示屏幕上,进行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获取动态信息,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形成概念、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同时,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2. 恰当展示,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爱因斯坦曾说过: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我们的多媒体课件大多由影视图像或图片剪辑而成,它可使学生置身于一种五彩斑斓、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感情丰富、文质兼美的文章。但由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缺乏情感体验,使得本课情感目标较难得到落实。因此,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一个 “ 情 ” 字,运用多媒体展示 “ 长安街头百万群众翘首盼灵车、送总理 ” 的场景,学生们情不自禁地进入了课文中所特设的意境,有的学生甚至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从而把学生、教师、作者的心融为一体,使学生情感得到了升华。
3.充分利用多媒体图片资料,活跃课堂气氛
现今,城市中的教学,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充分运用电视、互联网、数码成像、卡通及摄影技术等手段,的确有利于活跃课堂。讲解更形象、生动,学生也更容易接受。比传统教学中靠教师一支粉笔一言堂,满堂灌的模式先进了许多。以前对于农村小学,学生见过电脑、幻灯机、电视机,可是如何利于呢?如何营造课文意境,如何让学生在快乐有趣中学习课文、完成识字、背诵课文的教学任务呢?我充分利用自己对电脑有所掌握的优势,在每一天的课余时间自制多媒体课件,上好每一堂课,使学生在课堂上轻松、和谐、平等的接受知识。从学生们欢呼雀跃的模样就知道他们有多么高兴,我适时引导板书课题,出示课文插图,开始讲解课文。就这样在宽松有趣的学习环境中,教师挥洒自如,学生发挥尽致,一堂课在不知不觉中顺利完成。
4.课堂中教师适时牵引、灵活运用
教师主要是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学生则主要是思维的参与,已经有了一堂备得完美的课,并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成功。思维是不停的变化着的,何况全班几十个猎奇的小精灵呢!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只能用课文的插图来让学生观察,想象或者只能用不同的读来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的想象力受到很大的限制,思维不活跃。往往是教师说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却不知所云,无动于衷。学生年龄虽然小却也有一定的知识怪面、要把握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师也应灵活发挥。现在我们用网络将课文的重点环节、情节下载。例如,我在教《赤壁之战》前,将赤壁之战的动画、情景片、歌曲和图片等下载,并制作成教学课件。上课时,利用多媒体,把赤壁之战全过程再现出来,拉进了书本与现实的距离,增强了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不言而明,学生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既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使他们的情操得到了陶冶。
5.循环播放,因人施教,照顾学生个体差异
运用计算机,可以避免传统教学中所造成的好的学生 “ 不解渴 ” ,差的学生 “ 喝不掉 ” ,学习进度上高才生被压制,低才生赶不上的不足,使智力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各自的情况得到调节,有效把握。在教学时,我可以利用计算机的重放、暂停、停止等功能,既可以给后进生补课,让他们多学几遍;又可以使学习好的学生多学几遍,学深一些。如教学一年级的生字时,我们就可以播放 flash 动画(生字课件)来学习生字,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先集体学习几遍,然后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把还没有掌握的学生找出来,再让学生跟着计算机学习几遍,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新知识,从而使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结合在一起,因人施教,照顾了个体差异。
6.充分利于阅读课外书籍,使知识拓展延伸
教材只是教学的凭借,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体会它所包含的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本领,引导他们去阅读各类课外书籍,同时深化课内知识。这就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存储量大、功能强、操作简便等特点,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知识。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深切地感受到多媒体教学要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它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是因为介入了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质量才有可能提高,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教学的真正含义。只有有机结合语文教学的特征,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地落到实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恰当、合理地运用计算机,使计算机能非常自然地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实现语文基础知识与社会信息的结合、教师传授与学生发现的结合,实现教育思想与手段的完全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