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岳家寨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egongju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文友小聚,文友说:“平顺投资上千万,在太行之巅的悬崖峭壁上修筑了一条天路,直通一个古村落——岳家寨,村里人全都是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后裔。”
  “岳飞的后裔怎么会流落在这里?”
  文友说:“没去过,不知道。”
  丙申年盛夏的一个周末,我们文朋摄友一行七人,一大早就踏上了去往岳家寨的旅途,顺太行峡谷一路东进。车子进入林州地界已是烈日中天,短暂的午餐小憩之后,沿峡谷西岸一路北上,擦过涉县地界拐入平顺石城,踏上了去往岳家寨的天路。路,真不愧为天路,路窄弯急,在悬崖峭壁上绕来绕去,直上直下,让人步步惊心中捏着一把汗,抵达岳家寨已过下午五点。
  岳家寨,地处晋豫冀交界的太行山断层的山崖之上,海拔一千三百余米,是平顺县石城镇辖下的行政村,它纯属是悬系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的一座原始古村落,村落坐北向南,依山而建,石墙、石券、石房、石顶,户户相连,层层叠叠,远远望去酷似西藏的布达拉宫。盛夏的岳家寨,山下流水淙淙,山上万木葱茏,路边的石磨、石碾、石桌、石凳、石臼、石缸,让人目不暇接,仿佛穿越时空,进入了一个古老的原始部落。登高环顾四周,村落西北绝壁千仞,树木繁茂,怪石擎天,与云为伍;村落东南悬崖万丈,壕壑森森,乔灌丛生,透过山崖杂木可见谷底行人如蚁、车流如龙。从村落向下看,山野沟谷梯田层层,坝堰如线,五谷茁壮,枣树、桃树、花椒树硕果累累;从沟谷向上看,山野沟洼坝堰成扇,一扇接着一扇,从谷底排列山巅,气势如虹,蔚为壮观。
  村东农家乐的石桌上摆满了成袋的花椒、核桃、山蘑菇,石桌旁的树荫下坐着两位耄耋老人,看样子是一对恩爱的老夫妇。老夫有条不紊地择着筐里的青豆角,老妇飞针走线绣纳着手里的花鞋垫。我们走近老人与他们搭讪起来:“大爷,这花椒怎么卖呀?”老人说: “一两四元,是大红袍。”“农家乐住一晚多少钱?” “一晚上二十,管饭。”老人简短的回答中流露着满心的诚意。话音刚落,突然有人提议今晚不走了,想尝尝岳家寨大锅土灶的农家饭,也想更多地领略岳家寨原始村落的古韵清风;也有人表示今晚必须回去,明天是周一,不能擅离职守;最终决定按原计划行动,以后有机会再来。农家乐的两位老人见我们如此的留恋岳家寨,“哧哧”地笑了起來。我们随手给老人递上一支烟,探访起岳家寨与岳飞后裔的历史渊源。
  岳家寨,由南北两个自然庄组成,原名下石壕,现有三十八户、八十余口人,百分之九十九姓岳,是河南汤阴抗金英雄岳飞的后裔。相传,南宋初期朝廷腐败,奸佞当道,致使抗金名将岳飞被奸臣所害,岳飞后人也面临着种种生存厄运,岳氏后人愤然决定远离朝廷奸佞,避开尘嚣市井,归隐山林,蓄势待发。于是,他们从汤阴翻山越岭数十里来到此地,从此,隐居于人迹罕至的太行绝壁之上,垒石为居,辟土为田,繁衍生息,并依据当地石壕千丈的险峻地势取名为“下石壕”,一直沿用了数百年,直至2010年平顺开发太行水乡旅游景区时才更名为“岳家寨”。
  与我们攀谈的老人姓岳,自称是岳飞的第三十五代传人,他说如今的岳家寨依旧珍藏着传世数百年的《岳氏家谱》。从老人有板有眼的往事叙述中得知:农历三月二十三,是岳飞的诞辰日。每年这一天,北京、上海、河北、辽宁、内蒙古、安徽、湖北、四川以及周边各地的岳飞后人,就会千里迢迢聚集于此,为先祖岳飞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届时,一曲《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配乐诗朗诵,会从岳家寨后山的岳飞庙传出,久久地回荡在太行山。
  “走——喽!”同伴的吆喝声,令我们突然意识到了天色向晚,太阳不知啥时已落下了太行山。
  突然生发出一种深深的遗憾:我们还没来得及去后山拜谒岳飞的忠武庙,摸一摸那千年古树,当然,更没看一眼那写满忠武与血泪的《岳氏家谱》呢。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夜色幽藍,月光朦胧,纺织娘的歌声柔美动听。  今夜,深锁千年的重门次第开启,沉默如石的灵魂轻轻吟唱。沙滩太长了,该不该留下足迹?书本太厚了,该不该翻开扉页?玫瑰太娇弱了,该不该绽放在风雨之中?  千年有约。守候的目光被时光的金线牵引到哪一方注定要魂牵梦绕的家园?千年一瞬。是谁的灵魂之箭洞穿千年的风尘刺痛我坚守的心扉?风尘的碎片纷纷坠落,如雨后的花瓣灿烂一瞬。丘比特之神箭啊,那锃亮的箭头上,真实的疼
期刊
一切日子都远去了,我要告别——  那些飘飞的蝴蝶啊,你们那穿越时空而来永不停歇的婀娜,在水波之上,七彩斑斓,熠熠生辉。你那永远不息的蹁跹,扑闪而出的灵动,如同无比绚丽的仙子,飞啊飞,高回低就,盘旋起掠,忽近忽远,忽明忽暗,在一席山水画的倒影中若隐若现。我惊喜得差不多都要跳起来,可是我却要告别这条河流,告别你,从此远去,浪迹天涯。  那些憨直的蜻蜓哦,你们那晶莹的羽翅,突突地来,突突地去,或是蓦然来
期刊
父亲去世那年,我只有14岁,弟弟小我三岁。那是我第一次看见母亲如此痛哭,是那种泣不成声的悲伤。弟弟一脸凄惶,扯着母亲的衣角呜咽。刚刚放学的我失魂落魄地站在门口,完全不敢相信眼前这一切是真的。  尽管父亲卧病已快十年了,但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他会彻底离开我们。死亡对于我和弟弟,还是一个很遥远而模糊的概念。听到别人家有人死了,只是意识到那是一个老人必然的归宿,却没有想到,它会突然之间蛮不讲理地闯入我
期刊
江西第一名山石拱禅寺的“斋饭”很有名,吃一顿“斋饭”,不管大人、小孩夜里走路都不会担惊受怕。但要每月初一、十五常来禅寺烧香的世人,老住持才会留他们在寺中吃“斋饭”。  老住持是一位盲人和尚,人称“瞑眼和尚”。过去常有世人去请教老住持一些难解的事,老人都一一作答,百问不厌。听完老住持的话,世人来到“斋堂”,堂中齐齐排着两行十六张旧时方桌,每张桌围了四把长凳。简朴的“斋堂”使人心肠变得干净起来。大伙落
期刊
晨练后常去离家不远的菜市场买菜,由于县城小且集中,在那里碰见熟人是常事。一天,正在专心挑选菠菜时,忽听有人喊我的名字。一看是位中年妇女,不认识;再看,觉得有点眼熟,想不起在哪里见过。她看出我对她已没有印象,就说,咱俩是一个村的,并自报了姓名。我恍然大悟,原来是老家邻居的二姑娘。  小时候我几乎天天去她家挑水,对她自然是熟悉的。记得她比我小一两岁,在她母亲的授意下,还曾帮我抬过几次水。后来我当了兵,
期刊
站在高出院墙的钢筋水泥碎砖等建筑垃圾堆积层上,我的眼睛死死地盯住院子的东南角,巴望着自己的眼睛能穿透这垃圾堆积层,看看被压在底层那红豆杉树的状况。我不止一次独自站在这垃圾堆积层上犯傻:倘若我是一名地震抢险专家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扒开那七零八落的钢筋水泥碎砖等建筑垃圾,小心翼翼地将小红豆杉树连根带土挖走。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当初,我把小红豆杉请到我家小院来,天天浇水,适时施肥,有草拔草,
期刊
小时候,我总错觉,在四个兄弟姐妹中,只有祖母最疼我,她在世时,时常当众人面前,亲着我的一面光滑的脸庞,说她只疼这一张没受伤的脸。  父亲从来不打骂我们,常给我们带来山上的野味,比如雨天捉到一只受淋的鸽子,农场分的野猪肉等等。母亲忙着里里外外,分不出力气要来关心哪个才好,后来,有件事改变我对母亲的偏见。可能与我小时候体弱多病有关,性格有点柔弱,受一点委屈,一个人背地里偷偷地哭。  那一天,不知是做错
期刊
初识振忠先生,缘于少年时。  那个年头,照相尚是件奢侈的事情,照相馆对于小孩子来说,无疑是个极具吸引力的所在;而我们小鱼儿一样在那个不大的空间里游来游去,现在想来也真是麻烦,好在里面的师傅是很和气的,即使正在工作,他也从不粗鲁地驱赶我们。这个师傅就是张振忠。  他很年轻,戴眼镜,留分头,不论接待什么样的顾客都很有礼貌。与街上行色匆匆的人们相比,总透着些不同,可能是长期艺术性的工作实践涵养而成的一种
期刊
老街靠海,很长。长到一个人想它的时候,总觉得没有尽头。三分水路、两分塞满了渔船,没有风帆旗杆的古雅,来人寥寥,都淹没在长长的老街和长长屋里去了。  夜晚,海風柔柔地吹。咸鲜,泥浆糊,不可消散的汽油味就来统领这一带。找个石礅坐下,你即使不闻不问,都会被潜移默化为一种海的韵味。会遇见从海平面移来的人影。点,线,线点。走近了才发现是人影。一顶锥形的草帽盖住了大半个人脸,一肩担子挑起两个箩筐或者是尼龙网格
期刊
“我能走多远?”这个问题我一直思考着。答案总像这眼前的雾,暧昧,看不真切,但却真实。  是否真实的东西都不真切?我不知道。在这个初春的早上,浓雾笼罩下的我,心情湿漉漉的。我几乎只能朦胧地看见前后相距不足10米的范围,甚至就是这10米,也是模糊的,无法确认的。尽管我已将车速放到最慢,尽管我是紧挨路边,但一旦听见汽车、摩托的喇叭声,仍免不了毛骨悚然。我们这些雾中之物,总有太多的欲望,清脆、响亮、清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