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设计原则,然后提出了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设计策略,包括合理设计引导性问题,增强新旧知识衔接;合理设置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重视提问结果的预设;设置由易到难的问题。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提问;问题策略分析;数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有效提问指的是结合教学内容,将问题情境构建起来,通过诱导性提问、反思性提问等方式的综合运用,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提升教学质量。初中数学教师要深入探究课堂提问环节,合理设计,科学把握提问时机、提问内容等,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有效的课堂互动前提是学生自主学习,如此才能逐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通常来说,教師在课堂上提问学生主要是想要得到学生的回应,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讨问题、发现问题,并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以有效提问作为教学改革的目标,重视凸显数学学科的应用价值与科学价值,以有效的课堂提问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逐渐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设计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教师要平等看待每一位学生,针对所有学生设计课堂提问,保证通过课堂提问,可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思考和发展,不能够仅仅针对一些优等生,设计课堂提问。
(二)趣味性原则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较强,需要遵循趣味性原则设计课堂提问,以便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三)适时性原则在提问设计中,除了要结合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之外,还需要合理把握提问的时机,最大化发挥提问的功能。同时,要将生活元素引入到提问设计当中,以便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等调动起来,更加顺利地解决问题。
二.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提问的数量过多,且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过于重视提问的数量,但不知过多的提问只会让学生应接不暇,无法思考与消化,而且也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很多教师设置的问题也相对肤浅,非此即彼的提问方法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很容易养成跟风回答的习惯[3]。在这样的课堂上,课堂的主角变成了教师,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凸显,学生都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习的主动性很低,更别谈思考与探究数学问题。
(二)提问的方式不当,没有针对所有学生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喜欢运用比较简单且毫无思维深度的问题提问学生,如这道题有哪些已知条件,需要我们求什么?这个问题解决的思路是什么?这样的提问方式是十分模糊的,且没有分析具体的数学内容,也没有分析学生的层次,指导性并不明确。当课堂上的问题设计缺少了必要的启发时,教师提问的有效性也逐渐被削弱。
三、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设计策略
(一)合理设计引导性问题,增强新旧知识衔接初中数学的学习具有较强的连续性,旧知识的学习成效会直接影响到新知识的学习。因此,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就需要充分考虑知识的延伸与拓展,能够有效衔接初中数学新旧知识,启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2]。教师需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通过课堂问题的合理设置,促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有效拓展、思考能力得到培养。如在“完全平方公式”的学习过程中,在新课导入时,可以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知识调动起来,首先计算下面这两个算式:(x+3)2=()(x-3)2=(),然后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这两个算式之间存在着什么规律?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将学生们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小组之间对算式左右两边的规律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确定讨论结果,之后顺利引入新课程。
(二)合理设置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产生了学习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当中。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提问设计中,就需要紧密遵循趣味性原则,趣味化处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增强提问的生动性、形象性,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3]。如在“最短路径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圆柱体下底面点c处有一只小蚂蚁,上底面点b存在着食物,且点b与点c互相对应,要求设计蚂蚁吃到食物的最短路线。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可以让枯燥的数学题目变得生动和有趣,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充分重视提问结果的预设不同学生在思维模式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面对同一个问题,可能会给出多样化的答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备课过程中,就需要预设提问结果,以便针对性的评价、分析和引导学生的不同答案。如果学生给出的答案存在着错误或不确定性,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再次分析和论证,找出问题的正确答案,促使学生解题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意外答案也是促进教学的重要资源,只有充分暴露学生的问题,方可以查漏补缺,采取针对性的完善策略。
(四)设置由易到难的问题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合理把握适度原则,不能够过度追求提问的次数,否则虽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是却无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同时,问题设置要有一定的坡度,以便与学生的学习规律相符合,严格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如果一开始的提问难度就非常高,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如在一元二次函数的学习过程中,一元二次函数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信,促进后续学习活动的顺利实施。在学习初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如“你能从这个图像中找出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吗?”这种类似的问题,难度较小,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即可找到答案。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之后,逐渐增加难度,设计诸如“你能作出y=2x2,y=2(x+1)2的图像吗?”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设计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可以有效发挥提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晶新.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艺术[J].中国校外教育,2016,3(10):123-125.
[2]何慕华.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探究[J].亚太教育,2016,3(11):44-46.
[3]曹海涛.浅谈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J].数理化学习,2016,9(12):99-101.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提问;问题策略分析;数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有效提问指的是结合教学内容,将问题情境构建起来,通过诱导性提问、反思性提问等方式的综合运用,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提升教学质量。初中数学教师要深入探究课堂提问环节,合理设计,科学把握提问时机、提问内容等,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有效的课堂互动前提是学生自主学习,如此才能逐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通常来说,教師在课堂上提问学生主要是想要得到学生的回应,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讨问题、发现问题,并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以有效提问作为教学改革的目标,重视凸显数学学科的应用价值与科学价值,以有效的课堂提问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逐渐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设计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教师要平等看待每一位学生,针对所有学生设计课堂提问,保证通过课堂提问,可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思考和发展,不能够仅仅针对一些优等生,设计课堂提问。
(二)趣味性原则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较强,需要遵循趣味性原则设计课堂提问,以便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三)适时性原则在提问设计中,除了要结合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之外,还需要合理把握提问的时机,最大化发挥提问的功能。同时,要将生活元素引入到提问设计当中,以便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等调动起来,更加顺利地解决问题。
二.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提问的数量过多,且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过于重视提问的数量,但不知过多的提问只会让学生应接不暇,无法思考与消化,而且也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很多教师设置的问题也相对肤浅,非此即彼的提问方法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很容易养成跟风回答的习惯[3]。在这样的课堂上,课堂的主角变成了教师,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凸显,学生都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习的主动性很低,更别谈思考与探究数学问题。
(二)提问的方式不当,没有针对所有学生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喜欢运用比较简单且毫无思维深度的问题提问学生,如这道题有哪些已知条件,需要我们求什么?这个问题解决的思路是什么?这样的提问方式是十分模糊的,且没有分析具体的数学内容,也没有分析学生的层次,指导性并不明确。当课堂上的问题设计缺少了必要的启发时,教师提问的有效性也逐渐被削弱。
三、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设计策略
(一)合理设计引导性问题,增强新旧知识衔接初中数学的学习具有较强的连续性,旧知识的学习成效会直接影响到新知识的学习。因此,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就需要充分考虑知识的延伸与拓展,能够有效衔接初中数学新旧知识,启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2]。教师需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通过课堂问题的合理设置,促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有效拓展、思考能力得到培养。如在“完全平方公式”的学习过程中,在新课导入时,可以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知识调动起来,首先计算下面这两个算式:(x+3)2=()(x-3)2=(),然后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这两个算式之间存在着什么规律?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将学生们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小组之间对算式左右两边的规律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确定讨论结果,之后顺利引入新课程。
(二)合理设置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产生了学习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当中。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提问设计中,就需要紧密遵循趣味性原则,趣味化处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增强提问的生动性、形象性,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3]。如在“最短路径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圆柱体下底面点c处有一只小蚂蚁,上底面点b存在着食物,且点b与点c互相对应,要求设计蚂蚁吃到食物的最短路线。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可以让枯燥的数学题目变得生动和有趣,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充分重视提问结果的预设不同学生在思维模式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面对同一个问题,可能会给出多样化的答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备课过程中,就需要预设提问结果,以便针对性的评价、分析和引导学生的不同答案。如果学生给出的答案存在着错误或不确定性,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再次分析和论证,找出问题的正确答案,促使学生解题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意外答案也是促进教学的重要资源,只有充分暴露学生的问题,方可以查漏补缺,采取针对性的完善策略。
(四)设置由易到难的问题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合理把握适度原则,不能够过度追求提问的次数,否则虽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是却无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同时,问题设置要有一定的坡度,以便与学生的学习规律相符合,严格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如果一开始的提问难度就非常高,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如在一元二次函数的学习过程中,一元二次函数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信,促进后续学习活动的顺利实施。在学习初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如“你能从这个图像中找出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吗?”这种类似的问题,难度较小,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即可找到答案。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之后,逐渐增加难度,设计诸如“你能作出y=2x2,y=2(x+1)2的图像吗?”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设计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可以有效发挥提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晶新.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艺术[J].中国校外教育,2016,3(10):123-125.
[2]何慕华.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探究[J].亚太教育,2016,3(11):44-46.
[3]曹海涛.浅谈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J].数理化学习,2016,9(12):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