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梭罗的《瓦尔登湖》因其语言优美、思想深邃而著名,书中众多的文化意象承载了丰富的民族智慧和历史文化内涵。徐迟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考虑到源语文化意象的异质色彩,还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感受,适时择取直译、转译或省译的策略,将源语中的文化意象秦传递到目的语文本中,使读者能够从中获得一定的文化信息和审美感受。
关键词:瓦尔登湖 文化意象 策略
美国著名思想家与作家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创作的《瓦尔登湖》一书于1854年首次出版,思想深邃、语言优美,深受读者喜爱,截至目前已经出了150多个版本,被译成40多种语言,成为19世纪美国文学非小说著作中最受读者欢迎的书籍之一[1]。《瓦尔登湖》也因其丰富生动的文化意象而著称,书中的文化意象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富有灵性的植物动物、饱含文化特征的成语谚语、蕴藏着神话色彩的典故传说等等。“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2]。由于各个国家历史、地理、民族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客观物象,即使是相同的客观物象也会引起不同的主观情意,且两者融合的情况也不同。因此,文化意象积淀着浓厚的民族智慧和历史文化因素,具有相对固定且独特的文化含义。作为文化传递者的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然要根据源语文化意象中的异质特色和目的语读者的接受程度,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文化意象的翻译一直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难点,本文试图对《瓦尔登湖》最早的中译本,即徐迟译本进行分析,探究徐迟在翻译其中丰富的文化意象时所采取的策略。
自从F.O.马希森的时代以来,《瓦尔登湖》一直被看作是一部以四季轮回的方式布局成篇、形式结构完整的散文诗[3]。而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象表意的诗意性言说正是《瓦尔登湖》的重要魅力之源,因此在《瓦尔登湖》汉译的过程中文化意象的传递尤为重要。徐迟在翻译该文本时,对其中的文化意象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作者将其汉译策略分为三种类型,即直译、转译、省译。此分类不带任何褒贬之意,只是力求客观地描述译文的某种特质。
一、直译:象的等值传递
“直译”顾名思义即为直接将原文本中的文化意象翻译成汉语中的对等意象,也就是说源语之“象”在目的语中得到了保留。但“等值”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对等”或“等同”,因为在汉译过程中,文化意象必定经历译者某种程度的再创造,很难做到完全对等。即使是在等值传递意象的过程中译者也会因其不同特性采取有所区分的直译手法,包括仅仅直译,直译加释义,和直译加注。试看以下各例:
(1)The whole ground of human life seems to some to have been gone over by their predecessors, both the heights and the valleys, and all things to have been cared for. [4](12) 有人以为人生的全部,无论在高峰之巅或低陷之谷,都已给先驱者走遍。[5](8)
这里出现了“heights”和“valleys”这两个作为比喻喻体的文化意象。原文作者把人生的得意之时比作山的高峰,人生失意之时比作山谷。这在中国的文化体系中,也有类似的比喻。因此,译者采取仅仅直译的方法,就能让目的语读者获得对源语中文化意象的审美感知。
(2)I was no worshipper of Hygeia,… [4](139) 我并不崇拜那司健康女神…… [5](129)
原文中的“Hygeia”是希腊神话中的健康女神。在处理这一蕴含神话色彩的人物意象时,译者采取了直译加释义的方法,即在直译“女神”的同时,将其隐含的信息“健康”也一同译出,让目的语读者可以观象取意。
(3) … who has come to his growth, and can hardly acquire more of natural lore if he should live to the age of Methuselah … [4](302) 他现在已经成长了,即使再活下去,活到玛土撒拉那样的年纪,也不会增加多少大自然的知识了。(注:《圣经》中寿命最长的人。据《创世纪》第五章第二十七节,玛土撒拉共活了九百六十九岁。)[5](280)
原文中出现了“Methuselah”(玛土撒拉)这个中国读者比较陌生的人物意象。孙致礼先生在处理归化和异化的态度上认为:文学翻译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要竭力保存‘洋味’,二要尽量避免“洋腔”,所谓保存‘洋味’就是要尽量传达原作的异域文化特色,异语语言形式,异常写作手法[6]。在这里,译者为了保存源语的语言特色和文化特色,在翻译此文化意象时采取直译加注的方法
二、转译:象的改值传递
“转译”是指译者在目的语中用另一种意象来取代源语中的意象。这种对源语文化意象的适时适当转换使“象”得到了改值传递。有时译者采用转译的手法是因为源语意象在‘象’和‘意’上的契合点并不为目的语读者所熟知,而在汉语中恰巧有另外一个‘象’能够与源语意象之‘意’相契合[7]。这种情况下采取转译的策略更能让目的语读者获得源语意象的文化信息和审美意蕴。试看以下二例:
(1)I trust that none will stretch the seams in putting on the coat, for it may do good service to him whom it fits. [4](6) 没有人会削足适履;只有合乎尺寸的衣服,才能对一个人有用。[5](2)
(2)The owner of the axe, as he released his hold on it, said that it was the apple of his eye; but I return it sharper than I received it. [4](42) 斧头的主人,在他出手借给我的时候,说它是他的掌上明珠;可是我归还他时,斧头愈加锋利了。[5](36) 在原文的这两个句子中,目的语读者对“拉长衣缝”(stretch the seams)和“眼中苹果”(the apple of his eye)这两个成语意象的文化内涵比较陌生,而这两个成语分别与汉语中的“削足适履”和“掌上明珠”恰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译者用带有汉语特色及汉语文化背景的成语意象“削足适履”和“掌上明珠”来相应地改译源文本中的文化意象,更易于目的语读者接受并产生审美共鸣。
三、省译:象的减值传递
意象翻译中“省译”策略的运用造成了“象”的减值传递,一般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仅仅进行意译,即“得意忘象”、“去象留意”,这也是减值传递的一般表现手法。而另一种则是完全不译即漏译,这是减值传递的极端表现,也就是源语意象在目的语中完全不见,这种“漏译”的极端表现非常少见。在此仅举“去象留意”的省译策略加以说明。
(1)If he is surrounded by mountainous circumstances, an Achillean shore, whose peaks overshadowed and are reflected in his bossom, they suggest a corresponding depth in him.[4](15)
如果他的周围是多山的环境,湖岸险巇,山峰高高耸起,反映在胸际,他一定是一个有着同样的深度的人。[5](12)
(2)By the blushes of Aurora and the music of Memnon, what should be man’s morning work in this world? [4](86)
在微红色的曙光中,在曼侬的音乐里,世界上的人该做什么样的早晨的工作呢?[5](83)
以上两个例子中出现了两个源语文化意象,(1)中“Achillean shore”(阿喀琉斯海岸)源于希腊神话,是英雄阿喀琉斯的出生地,多岩石和大山;(2)中“Aurora”是罗马神话里的曙光女神。在汉译过程中,译者均舍弃了源语之“象”,仅保留了“象外之意”。省译虽然不能作为译者优先考虑的翻译策略,但是在特定情况下却可以成为一种十分有效的文化意象翻译策略。这种“去象留意”的手法能够消除极其陌生的文化意象带给目的语读者的理解障碍,在一定程度上更利于目的语读者的接受。
汉英两种语言的使用者处于不同的地理、历史及文化氛围中,因此他们赋予相同意象以不同的文化内涵,同一文化意象所给予他们的审美感受也不尽相同。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语言总是与文化密不可分。对于承载着众多民族智慧与特征的文化意象而言,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表面之“象”更要考虑“象”外之意,也就是意象背后的文化内涵。《瓦尔登湖》一书中文化意象丰富,徐迟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其文化意象的不同特征择取了相应的翻译策略,既考虑到了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接受,又在尽力保持源语中文化意象的异质特色。徐迟的《瓦尔登湖》译本可以说是汉英两种语言文化系统相互协调的结晶,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刘曼 从多元系统论看《瓦尔登湖》的译介[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1):69-72。
[2]袁行霈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6。
[3]罗伯特.米尔德 著 马会娟 管兴忠 译 重塑梭罗[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2:90。
[4]Thoreau H. D. Walden[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8。
[5]亨利.大卫.梭罗 著 徐迟译 瓦尔登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6]孙致礼 中国文学的翻译:从归化到异化[J].中国翻译,2002(1):40-43。
[7]仇蓓玲 美的变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103。
关键词:瓦尔登湖 文化意象 策略
美国著名思想家与作家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创作的《瓦尔登湖》一书于1854年首次出版,思想深邃、语言优美,深受读者喜爱,截至目前已经出了150多个版本,被译成40多种语言,成为19世纪美国文学非小说著作中最受读者欢迎的书籍之一[1]。《瓦尔登湖》也因其丰富生动的文化意象而著称,书中的文化意象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富有灵性的植物动物、饱含文化特征的成语谚语、蕴藏着神话色彩的典故传说等等。“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2]。由于各个国家历史、地理、民族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客观物象,即使是相同的客观物象也会引起不同的主观情意,且两者融合的情况也不同。因此,文化意象积淀着浓厚的民族智慧和历史文化因素,具有相对固定且独特的文化含义。作为文化传递者的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然要根据源语文化意象中的异质特色和目的语读者的接受程度,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文化意象的翻译一直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难点,本文试图对《瓦尔登湖》最早的中译本,即徐迟译本进行分析,探究徐迟在翻译其中丰富的文化意象时所采取的策略。
自从F.O.马希森的时代以来,《瓦尔登湖》一直被看作是一部以四季轮回的方式布局成篇、形式结构完整的散文诗[3]。而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象表意的诗意性言说正是《瓦尔登湖》的重要魅力之源,因此在《瓦尔登湖》汉译的过程中文化意象的传递尤为重要。徐迟在翻译该文本时,对其中的文化意象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作者将其汉译策略分为三种类型,即直译、转译、省译。此分类不带任何褒贬之意,只是力求客观地描述译文的某种特质。
一、直译:象的等值传递
“直译”顾名思义即为直接将原文本中的文化意象翻译成汉语中的对等意象,也就是说源语之“象”在目的语中得到了保留。但“等值”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对等”或“等同”,因为在汉译过程中,文化意象必定经历译者某种程度的再创造,很难做到完全对等。即使是在等值传递意象的过程中译者也会因其不同特性采取有所区分的直译手法,包括仅仅直译,直译加释义,和直译加注。试看以下各例:
(1)The whole ground of human life seems to some to have been gone over by their predecessors, both the heights and the valleys, and all things to have been cared for. [4](12) 有人以为人生的全部,无论在高峰之巅或低陷之谷,都已给先驱者走遍。[5](8)
这里出现了“heights”和“valleys”这两个作为比喻喻体的文化意象。原文作者把人生的得意之时比作山的高峰,人生失意之时比作山谷。这在中国的文化体系中,也有类似的比喻。因此,译者采取仅仅直译的方法,就能让目的语读者获得对源语中文化意象的审美感知。
(2)I was no worshipper of Hygeia,… [4](139) 我并不崇拜那司健康女神…… [5](129)
原文中的“Hygeia”是希腊神话中的健康女神。在处理这一蕴含神话色彩的人物意象时,译者采取了直译加释义的方法,即在直译“女神”的同时,将其隐含的信息“健康”也一同译出,让目的语读者可以观象取意。
(3) … who has come to his growth, and can hardly acquire more of natural lore if he should live to the age of Methuselah … [4](302) 他现在已经成长了,即使再活下去,活到玛土撒拉那样的年纪,也不会增加多少大自然的知识了。(注:《圣经》中寿命最长的人。据《创世纪》第五章第二十七节,玛土撒拉共活了九百六十九岁。)[5](280)
原文中出现了“Methuselah”(玛土撒拉)这个中国读者比较陌生的人物意象。孙致礼先生在处理归化和异化的态度上认为:文学翻译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要竭力保存‘洋味’,二要尽量避免“洋腔”,所谓保存‘洋味’就是要尽量传达原作的异域文化特色,异语语言形式,异常写作手法[6]。在这里,译者为了保存源语的语言特色和文化特色,在翻译此文化意象时采取直译加注的方法
二、转译:象的改值传递
“转译”是指译者在目的语中用另一种意象来取代源语中的意象。这种对源语文化意象的适时适当转换使“象”得到了改值传递。有时译者采用转译的手法是因为源语意象在‘象’和‘意’上的契合点并不为目的语读者所熟知,而在汉语中恰巧有另外一个‘象’能够与源语意象之‘意’相契合[7]。这种情况下采取转译的策略更能让目的语读者获得源语意象的文化信息和审美意蕴。试看以下二例:
(1)I trust that none will stretch the seams in putting on the coat, for it may do good service to him whom it fits. [4](6) 没有人会削足适履;只有合乎尺寸的衣服,才能对一个人有用。[5](2)
(2)The owner of the axe, as he released his hold on it, said that it was the apple of his eye; but I return it sharper than I received it. [4](42) 斧头的主人,在他出手借给我的时候,说它是他的掌上明珠;可是我归还他时,斧头愈加锋利了。[5](36) 在原文的这两个句子中,目的语读者对“拉长衣缝”(stretch the seams)和“眼中苹果”(the apple of his eye)这两个成语意象的文化内涵比较陌生,而这两个成语分别与汉语中的“削足适履”和“掌上明珠”恰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译者用带有汉语特色及汉语文化背景的成语意象“削足适履”和“掌上明珠”来相应地改译源文本中的文化意象,更易于目的语读者接受并产生审美共鸣。
三、省译:象的减值传递
意象翻译中“省译”策略的运用造成了“象”的减值传递,一般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仅仅进行意译,即“得意忘象”、“去象留意”,这也是减值传递的一般表现手法。而另一种则是完全不译即漏译,这是减值传递的极端表现,也就是源语意象在目的语中完全不见,这种“漏译”的极端表现非常少见。在此仅举“去象留意”的省译策略加以说明。
(1)If he is surrounded by mountainous circumstances, an Achillean shore, whose peaks overshadowed and are reflected in his bossom, they suggest a corresponding depth in him.[4](15)
如果他的周围是多山的环境,湖岸险巇,山峰高高耸起,反映在胸际,他一定是一个有着同样的深度的人。[5](12)
(2)By the blushes of Aurora and the music of Memnon, what should be man’s morning work in this world? [4](86)
在微红色的曙光中,在曼侬的音乐里,世界上的人该做什么样的早晨的工作呢?[5](83)
以上两个例子中出现了两个源语文化意象,(1)中“Achillean shore”(阿喀琉斯海岸)源于希腊神话,是英雄阿喀琉斯的出生地,多岩石和大山;(2)中“Aurora”是罗马神话里的曙光女神。在汉译过程中,译者均舍弃了源语之“象”,仅保留了“象外之意”。省译虽然不能作为译者优先考虑的翻译策略,但是在特定情况下却可以成为一种十分有效的文化意象翻译策略。这种“去象留意”的手法能够消除极其陌生的文化意象带给目的语读者的理解障碍,在一定程度上更利于目的语读者的接受。
汉英两种语言的使用者处于不同的地理、历史及文化氛围中,因此他们赋予相同意象以不同的文化内涵,同一文化意象所给予他们的审美感受也不尽相同。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语言总是与文化密不可分。对于承载着众多民族智慧与特征的文化意象而言,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表面之“象”更要考虑“象”外之意,也就是意象背后的文化内涵。《瓦尔登湖》一书中文化意象丰富,徐迟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其文化意象的不同特征择取了相应的翻译策略,既考虑到了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接受,又在尽力保持源语中文化意象的异质特色。徐迟的《瓦尔登湖》译本可以说是汉英两种语言文化系统相互协调的结晶,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刘曼 从多元系统论看《瓦尔登湖》的译介[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1):69-72。
[2]袁行霈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6。
[3]罗伯特.米尔德 著 马会娟 管兴忠 译 重塑梭罗[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2:90。
[4]Thoreau H. D. Walden[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8。
[5]亨利.大卫.梭罗 著 徐迟译 瓦尔登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6]孙致礼 中国文学的翻译:从归化到异化[J].中国翻译,2002(1):40-43。
[7]仇蓓玲 美的变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