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000123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发散思维就是指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通俗地讲,就是在解决问题时,“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直到用最佳方法、方案解决问题为止.它是一种不落俗套,追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问题的答案的思维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J•S•布鲁纳认为,要培养具有发明创造才能的科技人才,不但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而且要发展学生对待学习的探索性态度.而发散性思维就是通过多问、多思、多变等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去探索、思考问题.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灵活性、多面性与创造性,还有利于培养开拓型人才,对培养人的发展和成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注意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数学发散思维能力的必备条件是加强“双基”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数学能力和数学素质.加强双基教学必须强调三个要求:一是掌握基础知识的本质属性,理解基本知识的系统性,熟悉知识的来龙去脉及其在知识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二是掌握基础知识的各种变形,明了知识点、知识线、知识块的相互联系;三是认识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特别是适用于学科的各种表现形式,掌握基本技能,只有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数学发散思维才能展开,数学思维的发散就越多,数学思维的发散性就越好.
  为了能流畅而灵活地让学生展开发散思维活动,对于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讲清问题的本质,使学生掌握精髓,同时运用变式,变化问题的形式,克服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在讲授新知识以后,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新知识、新方法去解决问题.另外,要求学生对基本的解题技能、技巧进行归纳、整理,总结解题经验,探求解题规律,提高解题能力.
  二、重视解题再探究,有意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积极性,也就是学生的求知欲,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的参与性,强调学生在参与中启动思维机制,并通过以引导为主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尽量少集中学生的思维,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多设计一些疑难问题(如数学的一题多解题),让学生讨论研究,有意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发育不成熟或延迟,导致卵巢中虽有卵泡生长发育,但不能出现排卵。因无排卵可导致子宫内膜受单一雌激素刺激且无孕酮对抗
【摘要】 新课程标准规定:“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  【关键词】 新课程,数学课程,进步,发展    新课程确立了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重视数学与学生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体现了数学学
【摘要】 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本文从培养创新思维入手,综合论述应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盘活数学课堂,通过创新思维的培养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 数学课堂;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是数学教育的时代主题,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当前每位数学教师所关注的课题. 在数学教学中以教学内容、知识为载体,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进行恰当的分析、探索,发展学生思维
目的探求婴儿迁延性腹泻的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大便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大便性状恢复明显。总有效率达95.3%。结论综合疗法治疗婴儿迁延性腹泻,疗效确切,安全,副作用
探讨新形势下改进基层医院中药房管理模式的方法。通过总结基层医院现有中药房管理模式的不足,提出合理化建议。
【摘要】在节假日、寒暑假里学生参加各种补课已经是司空见惯,作为一名任课教师,笔者对各种补课情况做了客观分析,认为教师应该立足课堂把握好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和地位,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给予相应的指导,让学生学会自学,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归还学生独立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为学生自己给自己“补课”,提供真正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补课;教师;学生;独立;自学  
目的观察仁志止咳颗粒治疗咳嗽的临床有效性并进行安全性评价。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多中心平行对照临床试验,将60例以干咳为主要症状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