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坚持“健康第一”,把提高学生健康水平贯穿于学校运动会的始终。“健康第一”是新课标的首要目标,学校运动会必须充分体现该目标的内涵,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宗旨。
【关键词】学校运动会 发展方向 体育节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学校运动会要充分考虑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把其作为项目设置、组织形式和评价方法的重要根据,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分配体验到竞赛的乐趣。要根据学生的健康水平、运动能力、运动兴趣和性别等,分层次、分阶段地组织运动会,也可分别组织竞技运动会和健康运动会,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享受体育运动给他们带来的无限欢乐,从而最大限度地吸引全体学生参与比赛、表演或活动,真正做到“人人参与,个个受益”。学校运动会的评价机制也要不断改革,改变对比赛的评价过分侧重于甄别与选拔,要将团队参与程度和成绩提高幅度列为评价范围,并注意有身体缺陷和有残疾学生的参与和评价,让每一个参与者都能从运动会得到全面、公正和积极的评价。
一、校运会发展新方向
变校运会为体育节——将校运会正名为体育节。
1.性质的改变。由单一的运动竞赛变为融健身、娱乐、竞技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文化节目。
2.对象的改变。由面向少数运动尖子,变为面向以全体学生为主体的全校师生员工。
3.目标的改变。由追求胜负、名次,变为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体育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功能的改变。由单纯的体育竞赛,变为育体、益智、健心、促德,充分发挥体育多维功能。从而使体育节成为地方性的一大盛事,通过体育节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二、体育节的策划
体育节以全面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把素质教育的要求贯穿于“体育节”的全过程,突出“八性”:健康性、社会性、家庭性、师生性、集体性、趣味性、实践性、重在参与性。
三、体育节的基本结构
结构是指事物或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互相联系的、稳定的组织形式。由于体育节的具体目标、内容、时间、运作方法必须根据举办学校和地区的实际情况而定,所以不可能存在统一的、固定不变的体育节结构。但其基本结构,即构成体育节的各个组成部分和顺序的划分,则具有相对质的稳定模式。而每个部分的具体内容和安排方式则完全取决于特色和优势,把体育节办得多姿多彩、生动活泼。
运动会比赛项目的选定确定几个原则: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具有一定的运动量和身体素质的要求;力求与体育教学相结合;方法简便易行,易操作,易评判。
项目的收集途径:向广大学生或家长征集(书面);借鉴体育教学中的游戏和教学比赛项目;借鉴各种新闻媒体上的娱乐、健身项目;创新。
体育节能否具有浓厚的节日欢乐气氛,关键在于内容确定是否体现了时代性、新颖性(创造性)、集体性和趣味性。下列内容可供选择参考:
健身性体育活动——锻炼身体某项素质效果显著而具简易可行、可测的身体练习。有氧健美操、集体舞等。
竞技性体育活动——以普及型的田径、球类、棋类等项目为主的体育竞赛。
娱乐性体育活动——体育游戏、趣味游戏、民间、民俗体育活动等。
创造性体育活动——自编操、比赛或表演、体育小制作、体育绘画、体育摄影、体育征文展览或比赛。
观赏性体育活动——体育表演、体育录像、电影、歌曲等。
情感性的体育活动——设立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的活动项目,增进感情,并以此为媒介有机地将家庭、学校、社会结合在一起。
综合性体育活动——结合校园文明建设、开展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与其他文化互相渗透、交织,以开发、展示学生才能的各种活动,如书法美术展、知识竞赛、演讲、文艺演出等。
体育节的时间可长可短,可以是3至5天,也可以是一个阶段。主要视内容的多少与学校的总体安排而定。体育的活动形式也可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即开幕式、闭幕式及大型活动全体集中,中、小型活动按年级、班级分散进行。
四、体育节设计与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观念的变革
建立具有现代学校体育观——以全面育人、“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树立全民体育的观念,快乐体育的观念;变被动体育观为主动体育观,变生物体育观为综合体育观,变阶段体育观为终身体育观,使体育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强调学生参与体育节运作的全过程。这是体育节成功的保障,更是贯彻素质教育的必须。为此,体育节的设计除了体育组、班主任的积极投入外,还要充分发挥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工会的作用。
体育节面向全校师生,甚至学生家长也可参与其中。家长的参加将有利于拉近家长与学校、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学生、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提高学校在社区中的形象与地位,进一步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
2.改变奖励办法
改变过去校运会以名次与金钱直接挂钩的奖励办法,增设参与奖、创造奖、特色奖、组织奖,增强体育道德风尚奖与精神文明奖的力度,充分体现既鼓励竞争,又强调参与的宗旨。
3.努力提高体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及裁判员水准
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高,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不仅可以提高全校学生的运动能力和竞技水平,创造良好的体育氛围,而且还可以在赛前预测能出现的情况,并能事先准备好相应的应急措施,提高效率。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
4.从实际出发,适度降低难度,加强安全防范意识
安全是开展一切活动的前提,体育节中出现伤残现象本身便是运动会的一大败笔。只有安全间题得到保障,体育节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因此,对于比赛中高难度、危险性较大的项目,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标准或改变比赛方法。因此,体育节的安全保障是首要考虑的问题。
5.体育节规模、内容、形式不搞一刀切,强调从实际出发,从实效出发
体育节可以和校内的各种活动互相结合。由体育节取代校运动会的改革是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校运会本质回归的重大举措。以体育为中心,以育人为目的,在一个阶段内开展的课内外、校内外、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各学科与各种教育活动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教育活动,很显然既符合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也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谭华,李勤.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J].学校体育,2003,(5):37-40.
[2]陈剑锋,王俊平.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新理念指导学校运动会[J].南京体育学院报.
[3]杨铁黎,陈钧.学校体育课余训练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4]富嘉贞.校运动会向体育节的转轨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报,2000,(2):43-45.
【关键词】学校运动会 发展方向 体育节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学校运动会要充分考虑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把其作为项目设置、组织形式和评价方法的重要根据,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分配体验到竞赛的乐趣。要根据学生的健康水平、运动能力、运动兴趣和性别等,分层次、分阶段地组织运动会,也可分别组织竞技运动会和健康运动会,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享受体育运动给他们带来的无限欢乐,从而最大限度地吸引全体学生参与比赛、表演或活动,真正做到“人人参与,个个受益”。学校运动会的评价机制也要不断改革,改变对比赛的评价过分侧重于甄别与选拔,要将团队参与程度和成绩提高幅度列为评价范围,并注意有身体缺陷和有残疾学生的参与和评价,让每一个参与者都能从运动会得到全面、公正和积极的评价。
一、校运会发展新方向
变校运会为体育节——将校运会正名为体育节。
1.性质的改变。由单一的运动竞赛变为融健身、娱乐、竞技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文化节目。
2.对象的改变。由面向少数运动尖子,变为面向以全体学生为主体的全校师生员工。
3.目标的改变。由追求胜负、名次,变为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体育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功能的改变。由单纯的体育竞赛,变为育体、益智、健心、促德,充分发挥体育多维功能。从而使体育节成为地方性的一大盛事,通过体育节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二、体育节的策划
体育节以全面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把素质教育的要求贯穿于“体育节”的全过程,突出“八性”:健康性、社会性、家庭性、师生性、集体性、趣味性、实践性、重在参与性。
三、体育节的基本结构
结构是指事物或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互相联系的、稳定的组织形式。由于体育节的具体目标、内容、时间、运作方法必须根据举办学校和地区的实际情况而定,所以不可能存在统一的、固定不变的体育节结构。但其基本结构,即构成体育节的各个组成部分和顺序的划分,则具有相对质的稳定模式。而每个部分的具体内容和安排方式则完全取决于特色和优势,把体育节办得多姿多彩、生动活泼。
运动会比赛项目的选定确定几个原则: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具有一定的运动量和身体素质的要求;力求与体育教学相结合;方法简便易行,易操作,易评判。
项目的收集途径:向广大学生或家长征集(书面);借鉴体育教学中的游戏和教学比赛项目;借鉴各种新闻媒体上的娱乐、健身项目;创新。
体育节能否具有浓厚的节日欢乐气氛,关键在于内容确定是否体现了时代性、新颖性(创造性)、集体性和趣味性。下列内容可供选择参考:
健身性体育活动——锻炼身体某项素质效果显著而具简易可行、可测的身体练习。有氧健美操、集体舞等。
竞技性体育活动——以普及型的田径、球类、棋类等项目为主的体育竞赛。
娱乐性体育活动——体育游戏、趣味游戏、民间、民俗体育活动等。
创造性体育活动——自编操、比赛或表演、体育小制作、体育绘画、体育摄影、体育征文展览或比赛。
观赏性体育活动——体育表演、体育录像、电影、歌曲等。
情感性的体育活动——设立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的活动项目,增进感情,并以此为媒介有机地将家庭、学校、社会结合在一起。
综合性体育活动——结合校园文明建设、开展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与其他文化互相渗透、交织,以开发、展示学生才能的各种活动,如书法美术展、知识竞赛、演讲、文艺演出等。
体育节的时间可长可短,可以是3至5天,也可以是一个阶段。主要视内容的多少与学校的总体安排而定。体育的活动形式也可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即开幕式、闭幕式及大型活动全体集中,中、小型活动按年级、班级分散进行。
四、体育节设计与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观念的变革
建立具有现代学校体育观——以全面育人、“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树立全民体育的观念,快乐体育的观念;变被动体育观为主动体育观,变生物体育观为综合体育观,变阶段体育观为终身体育观,使体育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强调学生参与体育节运作的全过程。这是体育节成功的保障,更是贯彻素质教育的必须。为此,体育节的设计除了体育组、班主任的积极投入外,还要充分发挥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工会的作用。
体育节面向全校师生,甚至学生家长也可参与其中。家长的参加将有利于拉近家长与学校、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学生、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提高学校在社区中的形象与地位,进一步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
2.改变奖励办法
改变过去校运会以名次与金钱直接挂钩的奖励办法,增设参与奖、创造奖、特色奖、组织奖,增强体育道德风尚奖与精神文明奖的力度,充分体现既鼓励竞争,又强调参与的宗旨。
3.努力提高体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及裁判员水准
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高,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不仅可以提高全校学生的运动能力和竞技水平,创造良好的体育氛围,而且还可以在赛前预测能出现的情况,并能事先准备好相应的应急措施,提高效率。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
4.从实际出发,适度降低难度,加强安全防范意识
安全是开展一切活动的前提,体育节中出现伤残现象本身便是运动会的一大败笔。只有安全间题得到保障,体育节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因此,对于比赛中高难度、危险性较大的项目,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标准或改变比赛方法。因此,体育节的安全保障是首要考虑的问题。
5.体育节规模、内容、形式不搞一刀切,强调从实际出发,从实效出发
体育节可以和校内的各种活动互相结合。由体育节取代校运动会的改革是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校运会本质回归的重大举措。以体育为中心,以育人为目的,在一个阶段内开展的课内外、校内外、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各学科与各种教育活动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教育活动,很显然既符合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也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谭华,李勤.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J].学校体育,2003,(5):37-40.
[2]陈剑锋,王俊平.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新理念指导学校运动会[J].南京体育学院报.
[3]杨铁黎,陈钧.学校体育课余训练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4]富嘉贞.校运动会向体育节的转轨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报,2000,(2):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