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奢华的国君夫人墓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yltt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4月-2006年5月,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渭南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和韩城市文物旅游局联合组成的韩城考古队经过一年的考古勘探,基本搞清了韩城梁带村村北古墓葬的年代和分布,共发现两周时期的墓葬895座,其中大型墓葬7座,车马坑64座。在勘探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考古发掘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号墓、26号墓和27号墓三座大墓皆有惊人的发现。由于三座大墓未被盗掘,发现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各种遗迹现象,同时清理出金器48件、青铜礼器71件、玉器900件(组)以及青铜车马器2000余件,另有铁器、漆木器、石器等,对于研究两周时期的礼制、墓葬制度以及文化、经济均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目前,三座大墓的发掘工作除27号墓已接近尾声外,另两座墓葬于今年5月结束了发掘工作。经过我们对上述出土物的简单梳理,发现它们的文化内涵各有千秋,其中19号墓所取得的成果已在《中国文物报》多有介绍, 27号墓的成果容另文介绍。本文仅对26号墓进行介绍。
  


  
  在大中型墓葬中发现墓底多有朱砂,加之此时试掘的车马坑内已有青铜车器出土,据车器的形制和纹饰判断,梁带村墓地的年代当为两周时期
  
  韩城市位于关中平原的东北部,东临黄河。绝佳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生存环境使其自古以来便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理想居处。据《韩城文物志》记载,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开始,周初武王封子于韩城建韩侯国;周平王封秦仲少子康在此建梁伯国;战国时魏长城尤在,秦设立夏阳县。以上的悠久历史为韩城境内留下了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使其成为全国县级城市中的佼佼者。
  墓地所在的梁带村位于韩城市市区东北7公里黄河西岸的高台上,地势平坦,村内保存有较好的明清时期的城墙。2004年8月,韩城市文物旅游局在村北的冲沟内发现有古墓葬。2005年4月,经过小范围的勘探,即发现了大量的两周墓葬和车马坑。尤为重要的是发现带墓道的大墓4座,墓向均为南北向,由西向东排列依次为19号墓、26号墓、27号墓、28号墓,其中前三者为“甲”字形大墓,后者为“中”字形大墓。在大中型墓葬中发现墓底多有朱砂,加之此时试掘的车马坑内已有青铜车器出土,据车器的形制和纹饰判断,梁带村墓地的年代当为两周时期。
  


  
  其时盗墓非常猖獗,尽快地开展考古发掘工作成为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通过勘探得知,19号墓、27号墓很有可能未被盗掘,因此首先选定这两座大墓进行抢救性发掘。10月底,19号墓发掘已近尾声,在椁室四壁发现大量用于装饰的串饰以及玉器和铜礼器等,尤其是刻有 “芮公(太子)” 的4件铭文铜鬲,使我们对墓地的年代、性质和国别有了新的认识。同时27号墓也清理出保存完好的椁顶板。上述两座墓葬未被盗掘的情形,使我们有理由相信,位于这两座墓中间的26号墓极有可能保存完整,并且从平面位置看,三座墓葬亦有可能为一组国君与夫人的同茔异穴合葬墓。
  26号墓平面形状为“甲”字形。墓室为竖穴土坑,墓口长7.1米,宽5.65米;墓底长5.5米,宽4.45米;墓底距表深12.1米。墓室南部连一条斜坡墓道,墓道长度为26米,口宽3.8米。墓道和墓室均有收分,呈口大底小状。墓室与墓道均为五花填土,其堆积层次基本相同,且经夯打。
  葬具为一椁两棺。椁室长5.33米,宽3.65米,高2.42米。外棺长2.8米,宽1.7米。内棺长2.4米,宽0.9米。内外棺顶板上保留有朱色漆皮,漆面上绘有纹样,但已模糊不清。
  
  墓主躯干及身旁大批精美的玉器和出土位置准确、组合清楚的组玉佩饰引人注目,是该墓发掘的最大收获
  
  


  
  26号墓随葬器物及装饰物十分丰富,分布于三处区域:
  一、椁室侧板和档板悬挂大量串饰,从其摆放状况看应是作为椁室的装饰。具体组合分为两种:一种是由青铜鱼、陶珠、玛瑙珠和海贝组成;另一种是由青铜鱼、料珠、玛瑙珠和海贝组成。串饰大多已散乱于棺椁之间,其具体组合不清。
   二、青铜礼器、弄器置于棺椁之间,个别礼器断裂为数块,应是椁室坍塌的结果。椁室西南角放置铜礼器23件,计有鼎5、簋4、壶2、甗1、鬲5、盉1、盘1、簠2、盆2。铜器制作十分精美,最能反映我国春秋早期的冶金水平。尤为重要的是该墓随葬的五鼎四簋,当是表示墓主生前身份的最好例证,且均铸有铭文“中(仲)姜作为桓公尊簋”。6件“弄器”出土于椁室东部,其中双立耳小铜鍑(图6)的器形带有明显北方草原文化的特征,而典型的龙纹则是中原文化中常见的纹饰,从而反映了当时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相互传播与融合,同时也是墓主人生前奢华生活的真实写照。
  


  
   三、棺内墓主躯干及身旁大批精美的玉器和出土位置准确、组合清楚的组玉佩饰引人注目(图7),是该墓发掘的最大收获。如内棺东北角的红山文化的玉猪龙,西北角的煤精串饰;头骨及面部的玉玦、玉覆面等部分冥目器;墓主胸前佩带一组七璜联珠组佩和一套组合冗杂的梯形牌组佩饰,从颈部一直延续到膝盖处,周围还伴有玉凤鸟、玉蚕等玉佩;腰腹左侧随葬有刻文“小臣系□”的玉瑗,右侧放置正反面均饰龙形纹饰的圆璧,牙璧处置有玉匕首、玉立人,被玉瑗叠压有玉羽人;左右手腕部佩带玉镯及腕饰组佩,手中有玉握组佩;足部有镂空玉牌饰、兽头饰。尤其是在骨架右股骨外侧至腹部外侧散置的大量碎玉,其中有被改制后的残玉料、玉器半成品及残损的小玉器。这些随葬玉器不仅反映了墓主的身份等级和生前的奢靡生活,更重要的是有些玉器直接反映了当时的玉器琢制工艺,其中又以七璜联珠最具代表性,这是目前陕西地区发现的等级最高的组玉佩饰。
  
  


  


  
  铜器铭文“仲姜”最有可能就是“芮姜”,如推测不误的话,26号墓的墓主则是一代芮公夫人——芮姜
  
  26号墓的科学发掘,使我们获得了大批珍贵的遗物,尤以玉器最为显著。从上面选取的少量标本即可看到,随葬玉器年代跨度大,有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商代的刻字玉瑗、西周的羽人、春秋的玉贝。不同时代的玉器共集一墓,为研究上古时期玉器的雕琢工艺及流传收藏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26号墓所出土的玉器大多为佩玉,礼玉较少,也未见兵器。以考古学界对两周大中型墓葬中,随葬有兵器的多为男性,反之则为女性之常规推论,26号墓墓主为女性。更为重要的是,26号墓随葬五鼎四簋,其东侧带有两条墓道的27号墓随葬七鼎六簋。从晋侯墓地西周晚期—春秋早期的四座晋侯墓均随葬五鼎四簋,而其夫人墓则均随葬三鼎二(或四)簋;三门峡虢国墓地的的虢季墓与夫人梁姬墓分别随葬七鼎六簋和五鼎四簋来看,显然是夫人比国君“礼降一级”。所以从以上翔实的材料中证实,梁带村27号墓与26号墓亦为国君与夫人的异穴合葬墓。而铜器上铸有“仲姜”等铭文,又为我们探讨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证据。据《左传·桓公三年》记载,“芮伯万之母芮姜恶芮伯之多宠人,故逐之,出居魏”,由此可知,芮姜通婚。《史记·秦本记》索隐载:“芮,姬姓国。……芮国在冯翊临晋。”上述铜器铭文“仲姜”则最有可能就是“芮姜”,如推测不误的话,26号墓的墓主则是一代芮公(27号墓之墓主)的夫人——芮姜。
其他文献
青花瓷器成交的前10件珍品分别出自元代(3件)、明永乐(2件)、明宣德(1件)、明成化(1件)、清雍正(1件)、清乾隆(2件)六个时期,从时代分布的数量来看,元青花依然是青花器中的王者,明代青花仍然最受追捧,清代青花乾隆器价格较高。    上榜的3件元青花是常见的元代青花典型器——大罐,榜首的一件是香港佳士得以2268.4万元成交的“岁寒三友”图罐,第二件是北京华辰以1452万元成交的缠枝牡丹纹罐
期刊
如果把抢救国宝的人也称作国宝,那么,抗战时期,易培基、程沧海、马衡、吴玉章、高炎武等冒着枪林弹雨,与凶残的日寇斗智斗勇,为中华民族抢救下几十万件国宝,这些勇士当称之为国宝;在各种特殊时期,王懿荣、刘铁云、罗振玉、叶恭绰、张伯驹、张大千等人,或抢救或捐献文物,同样可称为国宝。当代不少学问家、鉴定家、收藏家,承继先辈传统,如徐森玉、启功、马承源、庄万里、潘达于、钱镜塘、顾丽江、孙伯渊等许多位,还有本文
期刊
清代的瓷器烧制工艺,以康、雍、乾三朝所达到的水平最高,主要表现在各个彩釉品种的成功烧制上,特别是珐琅彩、粉彩及各种色釉瓷的成就表现更为突出。专家认为这一段时期的色釉瓷“釉色绚烂缤纷,品目繁多,有模仿自宋朝瓷窑体系的汝、官、哥(如TOP4清乾隆仿哥窑釉双如意耳壶、TOP7清雍正仿哥窑釉弦纹洗口瓶)、钧及龙泉等名窑的釉色,也有取材自明朝孔雀绿、宝石红、霁青及娇黄等的绿、红、蓝、黄色台系。而胭脂红、豇豆
期刊
就我国书法艺术发展来看,清代汇编了历代书论、名帖,收藏了各家书迹、碑刻,功绩卓著,规模空前,是书道中兴的时代。从整个清代书法来看,嘉庆、道光前为帖学期,嘉庆、道光后为碑学期。帖学期又分为宗董其昌和宗赵孟俯。碑学期以嘉庆、道光之交为唐碑期,咸丰、同治至宣统为北碑期。从各种书体实际来看,可归纳为三项:即草法之衰、篆隶之盛、碑学之兴。  清末民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社会动荡的大变革时期。洋务运动后,在客观
期刊
《堪欣山社竹添孙》是潘天寿先生1960年创作的指墨画精品,此图之妙在于基本上采用传统中国画的图式,却以高超的指墨技巧勾画而成,通篇营造出一种令人向往的田园氛围,堪称逸品,令人爱不释手。此画体现了潘天寿的“常变之道”。  潘天寿云:“凡事有常必有变;常,承也;变,革也。承易而革难。然常从非常来,变从有常起;非一朝一夕偶然得之。”又云:“予作毛笔画外,间作指画,何哉?为求指笔间,运用技法之不同,笔情
期刊
中国剪纸艺术起源很早,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纸质易腐烂,古代剪纸作品保存下来的极少,但新疆吐鲁番具有独特的干旱少雨的地理环境,不但保留了举世闻名的丝织品,还保留了许多纸质文书和一部分剪纸,使我们窥见中国古代文明及古代剪纸的概貌。新疆博物馆收藏有上世纪60年代从吐鲁番出土的南北朝至唐代剪纸,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时代特色。    “对鹿团花” (图1),吐鲁番阿斯塔那306号墓出土。由土黄色纸
期刊
清代雍正年间开始从五彩品种中分出来的斗彩,实质是就是青花填彩(也有称为加彩或点彩)。斗彩在民间的流行说法是指瓷器是各种釉彩的“争奇斗妍”,也有叫“逗彩”或“豆彩”的。雍正以前,并无斗彩一说,历代皆称五彩。斗彩与青花五彩品种颇有相似之处,都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品种。不同之处是,青花五彩器中青花只是一种用于绘饰部分图案或图案的某些局部,而青花在斗彩器中的是用来在釉下描绘、勾勒全部图案的轮廓,有时
期刊
服饰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不仅具有遮体、御寒、防暑的功能,还有美化的作用,蕴涵着极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封建社会,它又是统治者用以维系社会秩序,“严内外,辨亲疏”,“分等级,定尊卑”的工具。  各个朝代都有各具特点的冠服制度,载入典章。清朝满洲贵族取得政权之后,即把冠服纳入典章制度,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日渐完善。《大清会典》记载:“凡供奉皇太后、皇帝、皇后御用冠服、妃嫔暨皇子
期刊
无庸质疑,世界范围内,珠宝销售策划最成功的是钻石;世界范围,钻石也是收藏人群最大的收藏品之一。  “一颗恒久远,钻石永流传”——把至高、至纯、至美的爱情内涵赋予钻石,是谁的伟大创举以无从查考,但不论是谁,他都应该获得“国际最佳珠宝营销策划第一人”的称号,因为钻石自从成了爱情的象征,就具有了全人类概念的最广泛的市场。    当然,爱情的概念,还决不是钻石成功销售的惟一解释,尤其近两年,钻石收藏,作为
期刊
西方音律入传皇宫    中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至明清,这种交流更为频繁,所涉及的领域亦更为广泛,如宗教、天文、地理、数学、哲学、艺术等,其中西方的音律也伴随着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进而传入宫中。首先传入中国的西方乐器是风琴。葡萄牙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占据澳门后,在教堂中就使用了风琴。其后,随着传教士进入内地各省,西方音乐和管弦乐器也在全国各地流传,不过仅限于教堂和布道场所。    逮至清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