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的诱惑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432466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上海新兴的时尚圈子里,李鸿雁可以算数一数二的人物,她开在富民路上的“HelenLee”很早就享誉国内外,时常可见众多买手和时尚爱好者们在店里流连忘返。而她于2003年创立的独立设计品牌“Insh”(In Shanghai),也因为独特的设计风格、过硬的品质与合理的性价比而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李鸿雁推崇都市摩登式的设计风格,无论是“Helen Lee”作为高端成衣定制品牌所坚持的简约流畅的线条、充满色彩的视觉效果,还是“Insh”用现代设计手法塑造的区别于共产主义时代的新上海印象,李鸿雁喜欢将生活中的点滴贯穿在服装设计的细节中,并将国内外各个时期不同的服装风格加以整合与创造,使作品既富于历史影像又极具个人思想,除了展现出她自己对历史和时代的精辟认知,这种独特的印象气场,也几乎成为了她的另一个身份标示。
  最近,Helen Lee与迪士尼合作推出了2014年春季纪念迪士尼90周年的全新系列,你肯定会好奇一个以优雅的女性美著称的服装品牌到底会怎么做跟米老鼠有关的设计,就让李鸿雁来解开这个谜。
  iLOOK:介绍一下你2014年春季的新作品迪士尼系列吧?
  李鸿雁:当时迪士尼邀请我合作时,我有点顾虑,因为迪士尼的人物刻画深入人心的是卡通形象,而Helen Lee的品牌风格是时髦的都市女郎。如何将卡通形象做得既时髦又具女性风韵?我担心万一把握不好会将品牌的风格做得偏离。后来与迪士尼团队的几次沟通和交流,迪士尼给予我充分的信任,他们希望我能赋予迪士尼的米老鼠崭新的一面——给予它们时髦形象,去证明米老鼠也可以是时尚的、高雅的。我接受了这个挑战,也就产生了这个融合童趣却不卡通,时髦又不失可爱的系列。它和我以往作品相同的是保留了品牌的DNA,不同的是运用了家喻户晓的米老鼠元素,让米老鼠既可以面向卡通,又可以步入时尚风格,除了证明它们也是可以多变的,对我来说设计和尝试创新也是一次改革性的突破。
  iLOOK:你是怎么构思这季作品的?
  李鸿雁:由于米老鼠已经被很多设计师演绎过,基本都以可爱、卡通的形象出现。在我的设计中,我想表达出优雅又不失童趣的感觉,可以让人回忆起童年的美好时光,又要让时髦熟女穿了后不至于显得太卡通。于是我在保证Helen Lee品牌风格的简练剪裁里加入了弧形裁剪,使廓形立体饱满,又在印花上将米老鼠形象放大或将之分割并进行上下、前后的局部拼接,用贴布绣的方式将皮革印花绣在网眼、牛仔等面料上面,使整个设计生动、好玩起来。比如说,将米奇的头用4种彩色线立体绣成蕾丝,将整个形象元素过渡到雅致感并略加小性感,颜色上运用了暗红色、绿松石色、黑色和牛仔蓝色,让整个系列层次分明不凌乱,既保留了米老鼠的原型形象,又保证了HelenLee品牌的风格。
  iLOOK:聊聊你的自创品牌“Insh”和“HelenLee”吧,它们都是什么样定位的品牌?给出几个你认为能概括它们品牌精神的关键词。
  李鸿雁:“Insh”定位在潮流、高街风尚。HelenLee定位在高雅和有趣并存的都市风尚。“Insh”的关键词:新鲜、劲力、年轻、实践、上海文化。Helen Lee的关键词:时髦、都市、品位、改革、创新。
  iLOOK:不论是瓷蝴蝶还是“Insh”所展现的新上海印象,你的设计中总会透露出某种上海情节,这个城市为什么能给你那么多创作灵感?
  李鸿雁:我偏爱这座城市的特殊人文,那种小资情调,那种有时故作姿态却又品位十足,甚至幽默讽刺的市井、市侩的特色风土人情,那种融合百川、包罗万象的国际视野,让我觉得既抓狂却又欣赏得无可奈何。矛盾和复杂的现象最耐人寻味,最能挑起我的好奇心,不管是鄙视和欣赏、褒义和贬义,上海带给我的复杂情绪和复杂灵感最能激起我的创作欲望,我想把那种形形色色的现象去用我的眼光和思想、态度去表达出来,那是用很真实的写实方法去进行时尚设计。
  iLOOK:在中国做品牌这么久,你怎么看待中国的设计环境?
  李鸿雁:目前的环境比10年前的环境有很大质地突破,获得的支持和认可更多,能让很大一部分人在一夜成名获得成功,但可持续的生命力还有待考验。
  iLOOK:对一些设计师来说,设计概念的展现和消费者消费观念的平衡是最难平衡的问题,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李鸿雁:不墨守成规,却要有坚持和认可自己创意的决心,耐心听取消费者的心声进行分析,培养或培育顾客对时尚的认知度,坚持和顾客对话,熏陶他们对品牌首次的认识度和后期的认知度到最后的支持度,是需要耐心和实际能力去证明的。不要去糊弄顾客,要确保自己的作品既能保证创意又能保证品质是首要条件。
  iLOOK:时尚行业的节奏特别快,很多新面孔大众还没熟悉就销声匿迹了,服装设计师这个行业要坚持下来很难,你是怎么保持对这个行业的热情和活力的?
  李鸿雁:从创立自己的品牌开始,我就坚信,任何一项事情只有做到可持续性的发展才可以立足和获得最后的成功,“昙花一现”不是我想要去追求的。因为有这样的理念,促使我的信念就是不断的学习和创新,有计划的规划自己的行业。对于美丽我有先天的爱好,而去创造不同的美丽并获得人们的共鸣是我的梦想。我一直是以打造“品牌”为出发点,这是一个全面的考衡和长久的目标,而我对这个目标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哪怕是最困难的时候,我也保持这样的信念,每次的创新和获得好评是对我的激励,鼓励我要做得更好,这是能让我保持激情和活力的能量。
其他文献
80后的孩子小时候可能会干过这样臭美的事,男孩在手腕上画手表,女孩拿细草编织手镯、戒指,或摘下各种不知名的野花当作耳环、胸针和头饰。在那个简单却美好的年代,人们珍惜一片花草如同珍视一份感情,纯粹而不带任何功利。时至今日,面对工业设计带来的视觉>中击和体验快感,设计师陈艺却只想用一笔一画如此简单的手法,重现记忆中的温暖场景,带人回到儿时单纯的年代。  陈艺大学学的是环艺专业,却因为偏爱首饰而转到金工
期刊
总有一些人喜欢用惊世骇俗的行为告诉你“我就是要与众不同”——正如陈威宇和他最喜欢的粉色长颈鹿耳钉。面对这样一类人,大众惯常的了解方式、认知方式和认知程序全都无法正常启动,他们的身体观、审美观甚至是两个鼻孔中间的鼻环,都是让别人完全陌生的。  陈威宇从小就自觉“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于是选择了服装设计作为表达与众不同的出口。对他来说,世界永远是陌生的,周遭的环境也永远是陌生的,于是便有了更广阔的探
期刊
对文化事业抱有特殊责任心的Prada在2013年发起了一场名为“Prada Joumal”文学创作比赛,短短两个月内征得超过1300篇、以29个语种写作的参赛作品。前一阵子Prada在纽约宣布了得奖名单,来自中国的青年作家彭扬以短篇小说《灰故事》和来自美国、阿根廷、澳洲和意大利的作者一起获奖了。在和iLook的采访中,彭扬表示Prada创造了一个“故事的联合国”。  纽约百老汇大道上,由Rem K
期刊
有的人天生灵气过盛,他们喜欢思考别人想不到的问题,观察别人看不到的世界,讨厌循规蹈矩,专注于古怪的趣味。这让他们在大众眼里常常显得怪异,也许还有那么一点儿“神经质”,但是据说脱离了这种古怪和从日常审美中跳脱的天赋,他们就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对这个世界与众不同的关切。在充满创意的时尚界里,这样的怪咖特别多,梁锦桢就是其中一个。  梁锦桢出生在广州,从小就开始无止境的绘图,她的潜意识里堆积的都是色彩、形状
期刊
设计师Pierre和MIN对缥缈无形的空气相当痴迷,并从中寻找设计灵感。Pierre是台湾人,纯美术科系毕业后专攻金工,MIN在韩国学习美术设计后赴法国攻读空间设计,后来两人在法国巴黎的AFEDAP珠宝学校认识并一起攻读珠宝设计专业。他们的珠宝设计造型简约,擅用文学上拟人、通感的手法,打造出充满活力和动感色彩的首饰,象征性的立体结构如同独特的情感标识,而严谨的秩序美则往往传递出未知的神秘感。200
期刊
在一块肥沃的土地上,农民不但会根据气候与地理环境决定在上面种植什么,还会科学设置苗株之间的间距,精心耕耘,最终获得丰硕的果实。这种通过理性设置与自然生长来共同实现收获的行为,就像平面设计师把原始内容变成一本可阅读的书。“页面”是文字栖息的“土地”,而文字所采用的字体以及对字距、字数、行距、版面空间的设定在很大程度上都直接影响着阅读的结果。在电子读物越来越普及的今天,如何将传统书籍设计得更为引人入胜
期刊
每个极简主义的实践者,背后都蕴含着强大的逻辑推理和计算能力,与其说几何元素让这样的设计者缺乏强烈的个人风格,倒不如说他们因为对逻辑美学的挚爱,而将极简发挥到了极致。受德国式哲学思想的影响,设计师张逸凡总喜欢思考或探究事物内在的逻辑,并用推理的方式理性推敲设计的可能性。在他的作品中,较常出现以点、线、面的思维方式为切入点,直接而有效的显露功能主义的核心,让人感慨这些设计作品方便实用的同时,亦能读懂其
期刊
中国的设计似乎一直以来都有一个误区,认为设计作品就该和批量制造划清界限,毕竟设计创意的精华是廉价的量产制造产物所不可比拟的。对此,独立产品设计师绮云有自己的一些保留想法,她认为好的设计应该像诗歌一样,有经过锤炼的精妙,同时朴素易懂,并具有启发人的美德,而这和量产或独立制造并无太大关系。绮云今年刚从瑞士洛桑艺术设计大学ECAL的产品设计硕士专业毕业,在此之前她已经在广东工作了几年并参与完成了一些产品
期刊
设计师贺晶目前正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皇家艺术学院学首饰专业,大学毕业工作了两年以后,她选择出国上第二个本科,这件事本身对她来说就是一个重大的决定。可以说,到一个陌生国家对她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荷兰生活的四年多里,她比过去更像一个观察者,观察别人的同时也在观察在这个陌生国家里的自己。她说:“这期间我对日常琐碎更感兴趣,学着对自己更诚实。最大的收获可能是学会了去看事物里更多的可能性,学会让失控与错误发生
期刊
在设计领域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在一定框架下进行,如同物种起源、自然演变,好的设计方法经过岁月沉淀,被证明有用并保留下来,继而“进化”到人们的生活中。无论大众喜欢何种形式的设计,能陪伴人们的作品,一定也都饱含着独特的个人符号和情感印记。  设计师王瑛生于江苏,曾在上海师范大学视觉传达系学习,因为喜爱手工制作的皮具,在上海成立了一家独立皮具设计品牌Fun&Function。在工业化流水线商品充斥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