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3.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0
颅咽管瘤是从胚胎期颅咽管的残余组织发生的良性先天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4%,是儿童最常见的先天性肿瘤。其主要临床症状有颅内压增高症状、视神经压迫症状、下丘脑症状及垂体功能减退症状等。本病70%发生在15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年,按照颅咽管瘤与鞍膈关系可分为鞍内、鞍上和脑室肿瘤。颅咽管瘤常累及下丘脑,手术难度大,术后恢复慢,护理难度大。术后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因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并发症的护理可减少手术的死亡率和病残率。我科于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对8例颅咽管瘤手术切除患者行行术后护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8例,女3例,男5例,年龄12-60岁,平均36岁,均行开颅肿瘤切除术。
1.2症状和体征:由于肿瘤细胞浸袭不同的部位,因此临床症状、体征各不相同,症状包括:头痛、视力下降和视野缺损、多饮多尿以及生长发育迟缓、性功能减退、闭经和乏力等。影像学检查:MRI显示肿瘤为囊性、囊实性或实性,肿瘤多呈分叶状,信号不均匀,平均直径4.2 cm。生长部位:鞍内2例,鞍上6例。实验室检查:甲状腺素和皮质醇降低4例, 生长激素降低1例, 电解质异常2例,其中高钠血症3例,低钠血症例1。
1.2 治疗方法 全组8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翼点入路5例,额下入路1例,经胼胝体-透明隔-三脑室入路2例,肿瘤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3例。
2 结果
本组病例水电解质紊乱、高热均在住院的围手术期间得到纠正。术后并发症:垂体-下丘脑功能低下2例,尿崩3例;电解质紊乱2例,其中高钠3例,低钠1例;中枢性高热3例;癫痫样发作1例,死亡1例。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轻度尿崩症多在术后3个月尿量逐渐恢复正常,肿瘤巨大者尿崩症恢复缓慢,需要长期服血管加压素类药控制,并补充糖皮质激素及甲状腺素。8例中疗效满意,恢复工作者3例,生活自理者2例,生活部分自理者2例,死亡1例。
3 护理
3.1心理护理
颅咽管瘤多发于儿童及青年,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旦被确诊,心理负担很重,易产生恐惧、悲观心理。另外,开颅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患者往往感到不安、害怕和烦躁,影响休息和睡眠,甚至拒绝手术。为此护士要耐心解答患者的各种疑问,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并介绍成功病例,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3.2视力视野的评估
颅咽管瘤因直接压迫视神经、视交叉及视束,有70%~80%的患者出现视力、视野障碍。护士可通过粗测初步了解患者的视力、视野情况,具体方法:让患者平视前方,用手指在上、下、左、右四个方位等距离活动,检查患者视野情况。在患者前方的不同距离(如1 m、2 m、3 m等处)用手指数评估视力,记录后与术后视力进行比较。
3.3 下丘脑损害的观察
颅咽管瘤向鞍上发展增大至第三脑室底部,下丘脑受压,其结果可出现尿崩症、高热、昏迷等症状,以尿崩症多见,记录患者术前3天尿量,为术后观察尿崩症提供数字依据。
3.4 术后下丘脑损害的观察 由于颅咽管瘤手术对下丘脑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易造成尿崩症及水电解质紊乱。准确记录单位时间的尿量变化,观察尿液颜色,必要时测尿比重。遵医嘱定时抽取血标本,进行血生化的检查。当每小时尿量小于250 ml时,可暂时不做处理,继续进行观察。当每小时尿量在350~450 ml,血电解质正常时,根据患者年龄及体重不同,使用垂体后叶素2~6 u或给予弥凝0.05 mg口服。当每小时尿量为450~550 ml时,根据血电解质情况,给予补液。若血钠大于145 mmol/L时,神志清楚的患者可口服白开水进行补液,以促进血钠的排出及防止水分的丢失;不能进食的患者经留置胃管注入白开水。患者血钠小于135 mmol/L时,给予口服补液盐或生理盐水。
3.5术后神志的评估
术后颅内血肿、电解质紊乱引起昏迷、体内激素水平低下是颅咽管瘤意识改变的主要原因。意识变化突然,并伴有血压升高、脈搏增快、瞳孔不等大时,首先考虑颅内压的改变,提醒医生行CT检查。意识障碍为进行性的,已有电解质的改变,立即留取血标本急查血生化。若血生化正常,患者有乏力等临床症状时,可能是激素补充不足或激素减量过快,造成激素水平低下。总之,当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时,护士应根据多方面的数据来评估其原因,并及时报告医生,积极配合抢救。
3.6 视力、视野的观察
术前已对患者的视力、视野的情况有所记录,手术以后要对视力、视野再进行评估,以掌握手术后的颅内变化,一般在患者术后精神状况好时检查,如果视力、视野比术前有所下降,通常为手术损害所致;如果发生突然性的变化,考虑颅内是否出血,及时通知医生,做出处理。
3.7 瞳孔、生命体征的观察
瞳孔的变化往往早于生命体征的变化,所以术后一定要加强对双侧瞳孔大小、形态、对光反应的观察,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给予持续心电监护,每15~30 min记录1次,直至病情平稳。血压逐渐升高而形成高血压,常提示颅内高压;脉搏慢而有力,提示颅内压有增高趋势,快而无力表示有效血容量不足;呼吸频率不规则,深浅不一提示呼吸中枢受损;体温升高,提示有中枢性高热或感染性高热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如体温低、四肢厥冷,说明有休克的可能。
3.8体位及引流管的护理
患者意识清醒,血压平稳,采取头部抬高15°~30°半卧位,以利血液回流,降低颅内压,保持引流管畅通。患者头部做适当限制,在翻身、治疗等损伤操作时,动作轻柔、缓慢、角度小,不可牵拉引流管,防止引流管拔脱。随时检查引流管是否受压、扭曲或成角,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每日在无菌操作下更换引流瓶和手术部位敷料,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性状。
4 小结
颅咽管瘤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但术后易发生尿崩症、电解质紊乱、意识障碍、视力视野障碍、高热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而针对颅咽管瘤患者的发病情况给予心理护理、术前准备、密切观察病情、体位护理、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心理护理、切口及引流管护理、并发症护理、出院指导等术前、术后护理措施,及时判断患者病情变化的动态过程,为临床合理及时的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有助于手术的顺利开展,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且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鲜继淑,苗新英,杜小琴,等.颅咽管瘤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40例.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2):21-22
颅咽管瘤是从胚胎期颅咽管的残余组织发生的良性先天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4%,是儿童最常见的先天性肿瘤。其主要临床症状有颅内压增高症状、视神经压迫症状、下丘脑症状及垂体功能减退症状等。本病70%发生在15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年,按照颅咽管瘤与鞍膈关系可分为鞍内、鞍上和脑室肿瘤。颅咽管瘤常累及下丘脑,手术难度大,术后恢复慢,护理难度大。术后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因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并发症的护理可减少手术的死亡率和病残率。我科于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对8例颅咽管瘤手术切除患者行行术后护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8例,女3例,男5例,年龄12-60岁,平均36岁,均行开颅肿瘤切除术。
1.2症状和体征:由于肿瘤细胞浸袭不同的部位,因此临床症状、体征各不相同,症状包括:头痛、视力下降和视野缺损、多饮多尿以及生长发育迟缓、性功能减退、闭经和乏力等。影像学检查:MRI显示肿瘤为囊性、囊实性或实性,肿瘤多呈分叶状,信号不均匀,平均直径4.2 cm。生长部位:鞍内2例,鞍上6例。实验室检查:甲状腺素和皮质醇降低4例, 生长激素降低1例, 电解质异常2例,其中高钠血症3例,低钠血症例1。
1.2 治疗方法 全组8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翼点入路5例,额下入路1例,经胼胝体-透明隔-三脑室入路2例,肿瘤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3例。
2 结果
本组病例水电解质紊乱、高热均在住院的围手术期间得到纠正。术后并发症:垂体-下丘脑功能低下2例,尿崩3例;电解质紊乱2例,其中高钠3例,低钠1例;中枢性高热3例;癫痫样发作1例,死亡1例。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轻度尿崩症多在术后3个月尿量逐渐恢复正常,肿瘤巨大者尿崩症恢复缓慢,需要长期服血管加压素类药控制,并补充糖皮质激素及甲状腺素。8例中疗效满意,恢复工作者3例,生活自理者2例,生活部分自理者2例,死亡1例。
3 护理
3.1心理护理
颅咽管瘤多发于儿童及青年,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旦被确诊,心理负担很重,易产生恐惧、悲观心理。另外,开颅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患者往往感到不安、害怕和烦躁,影响休息和睡眠,甚至拒绝手术。为此护士要耐心解答患者的各种疑问,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并介绍成功病例,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3.2视力视野的评估
颅咽管瘤因直接压迫视神经、视交叉及视束,有70%~80%的患者出现视力、视野障碍。护士可通过粗测初步了解患者的视力、视野情况,具体方法:让患者平视前方,用手指在上、下、左、右四个方位等距离活动,检查患者视野情况。在患者前方的不同距离(如1 m、2 m、3 m等处)用手指数评估视力,记录后与术后视力进行比较。
3.3 下丘脑损害的观察
颅咽管瘤向鞍上发展增大至第三脑室底部,下丘脑受压,其结果可出现尿崩症、高热、昏迷等症状,以尿崩症多见,记录患者术前3天尿量,为术后观察尿崩症提供数字依据。
3.4 术后下丘脑损害的观察 由于颅咽管瘤手术对下丘脑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易造成尿崩症及水电解质紊乱。准确记录单位时间的尿量变化,观察尿液颜色,必要时测尿比重。遵医嘱定时抽取血标本,进行血生化的检查。当每小时尿量小于250 ml时,可暂时不做处理,继续进行观察。当每小时尿量在350~450 ml,血电解质正常时,根据患者年龄及体重不同,使用垂体后叶素2~6 u或给予弥凝0.05 mg口服。当每小时尿量为450~550 ml时,根据血电解质情况,给予补液。若血钠大于145 mmol/L时,神志清楚的患者可口服白开水进行补液,以促进血钠的排出及防止水分的丢失;不能进食的患者经留置胃管注入白开水。患者血钠小于135 mmol/L时,给予口服补液盐或生理盐水。
3.5术后神志的评估
术后颅内血肿、电解质紊乱引起昏迷、体内激素水平低下是颅咽管瘤意识改变的主要原因。意识变化突然,并伴有血压升高、脈搏增快、瞳孔不等大时,首先考虑颅内压的改变,提醒医生行CT检查。意识障碍为进行性的,已有电解质的改变,立即留取血标本急查血生化。若血生化正常,患者有乏力等临床症状时,可能是激素补充不足或激素减量过快,造成激素水平低下。总之,当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时,护士应根据多方面的数据来评估其原因,并及时报告医生,积极配合抢救。
3.6 视力、视野的观察
术前已对患者的视力、视野的情况有所记录,手术以后要对视力、视野再进行评估,以掌握手术后的颅内变化,一般在患者术后精神状况好时检查,如果视力、视野比术前有所下降,通常为手术损害所致;如果发生突然性的变化,考虑颅内是否出血,及时通知医生,做出处理。
3.7 瞳孔、生命体征的观察
瞳孔的变化往往早于生命体征的变化,所以术后一定要加强对双侧瞳孔大小、形态、对光反应的观察,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给予持续心电监护,每15~30 min记录1次,直至病情平稳。血压逐渐升高而形成高血压,常提示颅内高压;脉搏慢而有力,提示颅内压有增高趋势,快而无力表示有效血容量不足;呼吸频率不规则,深浅不一提示呼吸中枢受损;体温升高,提示有中枢性高热或感染性高热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如体温低、四肢厥冷,说明有休克的可能。
3.8体位及引流管的护理
患者意识清醒,血压平稳,采取头部抬高15°~30°半卧位,以利血液回流,降低颅内压,保持引流管畅通。患者头部做适当限制,在翻身、治疗等损伤操作时,动作轻柔、缓慢、角度小,不可牵拉引流管,防止引流管拔脱。随时检查引流管是否受压、扭曲或成角,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每日在无菌操作下更换引流瓶和手术部位敷料,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性状。
4 小结
颅咽管瘤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但术后易发生尿崩症、电解质紊乱、意识障碍、视力视野障碍、高热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而针对颅咽管瘤患者的发病情况给予心理护理、术前准备、密切观察病情、体位护理、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心理护理、切口及引流管护理、并发症护理、出院指导等术前、术后护理措施,及时判断患者病情变化的动态过程,为临床合理及时的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有助于手术的顺利开展,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且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鲜继淑,苗新英,杜小琴,等.颅咽管瘤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40例.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