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即地狱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yaleng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乔叶《黄金时间》中的丈夫突发脑溢血,濒临死亡。妻子见证了丈夫生命的消逝,却见死不救,个中原由是什么?这个谜一直牢牢地吸引读者一路看下去。细读之后才发现,原来这位女主人公对相守多年的丈夫早已情断义绝,巴不得他早死,解脱自己,获得自己余生的“黄金时间”。
   实际上,这对夫妻结婚当初相敬如宾,感情甚笃。可幸福的时光是短暂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夫妻激情不再,矛盾潜滋暗长,结果弄得两个人心里隔膜越来越大。如她对他的关心是出于真心和好意,却得不到他的理解,他反倒认为她是干涉自己的自由。譬如她劝他饭后不要在沙发上睡觉,他却说:“你不知道这么睡有多舒服。各人有各人的喜好,你应该尊重我的喜好。”是的,人的存在是自由的,毕竟人人都有“为自我”的自由选择权力,她不得干涉他的自由。“一瞬间,她下了决定:尊重他的喜好,从今天开始。何况他的话听起来也有理。难道他不能有睡沙发的喜好吗?难道这喜好就不该被尊重吗?他没错。那么,是谁错了呢?她想。突然,她对自己的日子充满了鄙视和厌倦。”
   从此,夫妻二人慢慢地陷入冷战的境遇,两个人关系由冷漠、麻木、厌恶甚而演变为仇恨,正如文中所言:“他是早已经死了,在她心里。”哦!她与他的婚姻徒具一个空壳,早已名存实亡,可谓“哀莫大于心死”。
   从她发现丈夫病发卧于卫生间到不能动弹为止,这一时段堪称抢救的黄金时间。在这宝贵的时光里,她并没有帮他向医生求救,而是用看电视、读书、洗澡等方式打发时光。这些情节和细节不免制造震颤效果,丰富该文本的文学性。与此同时,我们还会从这些文字中判定这个女人非常冷酷,心肠太狠,不具人文关怀意识。
   话又说回来,当初夫妻关系没有恶化之前,她可是时时处处为他考虑。只是后来她觉得两个人之间没有了沟通的可能和必要,她才终止对他的关心。因此,不能一味地指责和非难她。她也曾憧憬幸福生活,渴望激情生活,可他斩断了她的“情”根。小说中有一处写道:“她打开电视,一个电视剧刚刚开始第二集,叫《在一起》,看名字就是家庭情感剧。”这一段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实际是经过作者精心设计的,这是她的一种心理投射。言外之意她希望和他“在一起”,可是自己无能为力,也可说是一种反讽的写作手法。接下来的电视情节更是与其内心不谋而合。如“还是看她的《社会与法》吧,正播着扣人心弦的‘女监档案’。一个乡村女人,生了两个孩子,和老公的感情本来就不好,做了结扎手术后更是被老公经常打骂。‘你不能生了,倒贴钱都没人要你。’她急了,偷了人,为了证明自己不用倒贴钱也有人要。老公发现了,说要杀了她,她又慌又怕,就先把老公杀了,用一包老鼠药。这愚蠢的女人。”她从这个法制节目中吸取教训,绝不像那个愚蠢的女人一样亲手杀死他。尽管她从内心来说巴不得他早死。于是她那“不作为”的见死不救就显得合情合理。
   她的“不作为”是一种自由选择,正如她喜欢看电视“可以自由选择”一样。谈到“自由”二字,便可以合上小说,回到现实中来。此小说揭示了残酷的生活本相,道出了“他人就是地狱”(萨特的《禁闭》)这一命题。由此可见,《黄金时间》是真实的,它反映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即凑和式的婚姻并非个案。在“家和万事兴”的传统重压下,在“忍”字上面一把刀的因袭下,多少国人为了家庭,为了孩子,为了名声,不惜牺牲个人的幸福,过着没有感情,没有尊严,没有质量的生活。
   因此,此文本就不仅仅被当作一篇解构爱情的小说,而是一个介入生活、追问自由的哲学故事,蕴含着现代主义的因子。
   萨特在著作《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把“自由选择”分成“善的自由选择”、“积极的自由选择”和“恶的自由选择”、“消极的自由选择”,并且表明自己的立场:肯定前者,否定后者。《黄金时间》中的她不对丈夫施救,她的“不作为”也是自由选择,只不过是“恶的自由选择”,不为萨特所肯定,也为读者所不齿。
   萨特说,“文学把你投入战斗;写作,这是某种要求自由的方式;一旦你开始写作,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已经介入了”(柳鸣九《萨特研究》)。换言之,作家必须介入生活,不能对现实袖手旁观。这么说来,《黄金时间》并非标榜人文精神的失落,反倒是以另一种形式来张扬人文精神。
   张友文,文学评论家。全国公安文化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文化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现供职于湖北警官学院;已出版四部公安文学评论专著:《点击公安文学》《聚焦公安文学》《盘点公安文学》和《回望公安文学》。
其他文献
走进高三,到了高考的前沿。复习资料一本接一本,名校试卷好似雪片纷纷飞来……   难道整天在桌前做题就是学习语文?难道一学期违心地写几篇应试作文就是学习语文?不,生活处处有学问,语文本在生活中。真正的语文应当到现实生活中学,真正的语文应当到自己身边寻找。   漫步在田野的小道上,一阵凉风拂过,夹杂着花草的味道,是甜的,哦,不,是香的!偶然抬头,发现树叶黄了,水杉随着风儿在舞蹈,好一派迷人的秋色!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更需要教师能够从全身心的关爱中来获得成长的乐趣,初中语文教学与德育实践具有协同性。为此,本文将从语文教学思考与德育实践展开探讨,并通过文化与德育修养来转换教师角色,利用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来融入德育工作,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德育实施的现状分析   语文学科与德育教学的融合,能够从文化氛围的营造中,增进学生对个体的认知。然而,当前的初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贾宝玉便是一个不学无术,不知人情练达的“混世魔王”“孽根祸胎”,因“性偏僻”“不孝无双”出现在世人眼里,更因生活在温柔富贵的钗裙之中而被后人所不齿。可是,身处贾府中心地位的宝玉,这些正是他的过人之处。我们揭下贾府层层叠叠的面纱和伪善的面孔,一颗鲜活的晶莹剔透的君子之心,并跃然纸上。   第一、饱读诗书,才华横溢
阅读之于孩子,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广泛的阅读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如蜜蜂一般,采得许多花后酿出甜甜的蜜来。深刻的阅读可以教会我们的孩子辨物明理,在崎岖的人生路上踏出一径芬芳。《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六年不少于150万字。”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的诗句更是妇孺皆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改变学生课外阅读观念,扩充学生课外阅读量,提
莫泊桑小说《项链》是文学宝库里的经典之作。小说中玛蒂尔德为一夜风光付出十年艰辛的人生悲剧让人唏嘘不已。主流文学评论一般对玛蒂尔德是批判的态度,理由有三:第一、她的心灵被资产阶级虚荣心所腐蚀,不能安分守己。第二、她的人生观是根本错误的,“深感自己天生丽质,本当身披绮罗、头佩珠玉”。第三、她的幻想虽然是“空想”,却又渴望实现,这就表明了她的不自量力。然而我们仔细揣摩,再联系19世纪法国的社会现实,就能
在语文大课堂实践活动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界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许多专家学者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探索,并且取得了丰富的经验。笔者结合现有的先进经验以及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个方面语文大课堂实践活动中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语文大课堂实践活动中小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表达环境  在我们当前小学语文
语文学科课时多,教学时间长,学生几乎每天接触课本中思想性较强的课文,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它所产生的教育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道德品质形成的时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在此期间对他进行相应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再合适不过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那么,如何将寓德于教落到实处呢?   一、讲读课文中,寻找最佳“结合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需要善问和巧问,既要避免“满堂问”,也要避免无效和低效提问,结合教学实况准确提问、恰当提问,在语文课堂有效提问,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语文思维和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笔者通过对教学实践反思,探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策略。   1.精心设计问题   高中语文教师需要精心设计问题,提出高质量问题。第一,结合有效提问适切性,找准切入点。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
日记,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如果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每天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为写下来,也是学生进行日常写作训练的最好方式。其实,写作日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形式去写,同样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创意日记”,即用各样各式的日记来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以求达到激发学生的动笔兴趣的目的。  一.观察类  观察类日记是以记录自己的观察内容和观察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是一个不争地事实,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面对的事实。这也就在告诉我们课难上,再好的课也有他的不足之处。可是作为一名教师,如何让自己的课能尽量地少一些遗憾,也就成了我们每一个教师又必须追求的目标。有些课可能会因为一个教学环节的不注意,而成为课后反思中的遗憾。下面本人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一些小细节。   一、读透教材,关注文本内隐的精彩   充分地注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