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乔叶《黄金时间》中的丈夫突发脑溢血,濒临死亡。妻子见证了丈夫生命的消逝,却见死不救,个中原由是什么?这个谜一直牢牢地吸引读者一路看下去。细读之后才发现,原来这位女主人公对相守多年的丈夫早已情断义绝,巴不得他早死,解脱自己,获得自己余生的“黄金时间”。
实际上,这对夫妻结婚当初相敬如宾,感情甚笃。可幸福的时光是短暂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夫妻激情不再,矛盾潜滋暗长,结果弄得两个人心里隔膜越来越大。如她对他的关心是出于真心和好意,却得不到他的理解,他反倒认为她是干涉自己的自由。譬如她劝他饭后不要在沙发上睡觉,他却说:“你不知道这么睡有多舒服。各人有各人的喜好,你应该尊重我的喜好。”是的,人的存在是自由的,毕竟人人都有“为自我”的自由选择权力,她不得干涉他的自由。“一瞬间,她下了决定:尊重他的喜好,从今天开始。何况他的话听起来也有理。难道他不能有睡沙发的喜好吗?难道这喜好就不该被尊重吗?他没错。那么,是谁错了呢?她想。突然,她对自己的日子充满了鄙视和厌倦。”
从此,夫妻二人慢慢地陷入冷战的境遇,两个人关系由冷漠、麻木、厌恶甚而演变为仇恨,正如文中所言:“他是早已经死了,在她心里。”哦!她与他的婚姻徒具一个空壳,早已名存实亡,可谓“哀莫大于心死”。
从她发现丈夫病发卧于卫生间到不能动弹为止,这一时段堪称抢救的黄金时间。在这宝贵的时光里,她并没有帮他向医生求救,而是用看电视、读书、洗澡等方式打发时光。这些情节和细节不免制造震颤效果,丰富该文本的文学性。与此同时,我们还会从这些文字中判定这个女人非常冷酷,心肠太狠,不具人文关怀意识。
话又说回来,当初夫妻关系没有恶化之前,她可是时时处处为他考虑。只是后来她觉得两个人之间没有了沟通的可能和必要,她才终止对他的关心。因此,不能一味地指责和非难她。她也曾憧憬幸福生活,渴望激情生活,可他斩断了她的“情”根。小说中有一处写道:“她打开电视,一个电视剧刚刚开始第二集,叫《在一起》,看名字就是家庭情感剧。”这一段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实际是经过作者精心设计的,这是她的一种心理投射。言外之意她希望和他“在一起”,可是自己无能为力,也可说是一种反讽的写作手法。接下来的电视情节更是与其内心不谋而合。如“还是看她的《社会与法》吧,正播着扣人心弦的‘女监档案’。一个乡村女人,生了两个孩子,和老公的感情本来就不好,做了结扎手术后更是被老公经常打骂。‘你不能生了,倒贴钱都没人要你。’她急了,偷了人,为了证明自己不用倒贴钱也有人要。老公发现了,说要杀了她,她又慌又怕,就先把老公杀了,用一包老鼠药。这愚蠢的女人。”她从这个法制节目中吸取教训,绝不像那个愚蠢的女人一样亲手杀死他。尽管她从内心来说巴不得他早死。于是她那“不作为”的见死不救就显得合情合理。
她的“不作为”是一种自由选择,正如她喜欢看电视“可以自由选择”一样。谈到“自由”二字,便可以合上小说,回到现实中来。此小说揭示了残酷的生活本相,道出了“他人就是地狱”(萨特的《禁闭》)这一命题。由此可见,《黄金时间》是真实的,它反映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即凑和式的婚姻并非个案。在“家和万事兴”的传统重压下,在“忍”字上面一把刀的因袭下,多少国人为了家庭,为了孩子,为了名声,不惜牺牲个人的幸福,过着没有感情,没有尊严,没有质量的生活。
因此,此文本就不仅仅被当作一篇解构爱情的小说,而是一个介入生活、追问自由的哲学故事,蕴含着现代主义的因子。
萨特在著作《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把“自由选择”分成“善的自由选择”、“积极的自由选择”和“恶的自由选择”、“消极的自由选择”,并且表明自己的立场:肯定前者,否定后者。《黄金时间》中的她不对丈夫施救,她的“不作为”也是自由选择,只不过是“恶的自由选择”,不为萨特所肯定,也为读者所不齿。
萨特说,“文学把你投入战斗;写作,这是某种要求自由的方式;一旦你开始写作,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已经介入了”(柳鸣九《萨特研究》)。换言之,作家必须介入生活,不能对现实袖手旁观。这么说来,《黄金时间》并非标榜人文精神的失落,反倒是以另一种形式来张扬人文精神。
张友文,文学评论家。全国公安文化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文化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现供职于湖北警官学院;已出版四部公安文学评论专著:《点击公安文学》《聚焦公安文学》《盘点公安文学》和《回望公安文学》。
实际上,这对夫妻结婚当初相敬如宾,感情甚笃。可幸福的时光是短暂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夫妻激情不再,矛盾潜滋暗长,结果弄得两个人心里隔膜越来越大。如她对他的关心是出于真心和好意,却得不到他的理解,他反倒认为她是干涉自己的自由。譬如她劝他饭后不要在沙发上睡觉,他却说:“你不知道这么睡有多舒服。各人有各人的喜好,你应该尊重我的喜好。”是的,人的存在是自由的,毕竟人人都有“为自我”的自由选择权力,她不得干涉他的自由。“一瞬间,她下了决定:尊重他的喜好,从今天开始。何况他的话听起来也有理。难道他不能有睡沙发的喜好吗?难道这喜好就不该被尊重吗?他没错。那么,是谁错了呢?她想。突然,她对自己的日子充满了鄙视和厌倦。”
从此,夫妻二人慢慢地陷入冷战的境遇,两个人关系由冷漠、麻木、厌恶甚而演变为仇恨,正如文中所言:“他是早已经死了,在她心里。”哦!她与他的婚姻徒具一个空壳,早已名存实亡,可谓“哀莫大于心死”。
从她发现丈夫病发卧于卫生间到不能动弹为止,这一时段堪称抢救的黄金时间。在这宝贵的时光里,她并没有帮他向医生求救,而是用看电视、读书、洗澡等方式打发时光。这些情节和细节不免制造震颤效果,丰富该文本的文学性。与此同时,我们还会从这些文字中判定这个女人非常冷酷,心肠太狠,不具人文关怀意识。
话又说回来,当初夫妻关系没有恶化之前,她可是时时处处为他考虑。只是后来她觉得两个人之间没有了沟通的可能和必要,她才终止对他的关心。因此,不能一味地指责和非难她。她也曾憧憬幸福生活,渴望激情生活,可他斩断了她的“情”根。小说中有一处写道:“她打开电视,一个电视剧刚刚开始第二集,叫《在一起》,看名字就是家庭情感剧。”这一段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实际是经过作者精心设计的,这是她的一种心理投射。言外之意她希望和他“在一起”,可是自己无能为力,也可说是一种反讽的写作手法。接下来的电视情节更是与其内心不谋而合。如“还是看她的《社会与法》吧,正播着扣人心弦的‘女监档案’。一个乡村女人,生了两个孩子,和老公的感情本来就不好,做了结扎手术后更是被老公经常打骂。‘你不能生了,倒贴钱都没人要你。’她急了,偷了人,为了证明自己不用倒贴钱也有人要。老公发现了,说要杀了她,她又慌又怕,就先把老公杀了,用一包老鼠药。这愚蠢的女人。”她从这个法制节目中吸取教训,绝不像那个愚蠢的女人一样亲手杀死他。尽管她从内心来说巴不得他早死。于是她那“不作为”的见死不救就显得合情合理。
她的“不作为”是一种自由选择,正如她喜欢看电视“可以自由选择”一样。谈到“自由”二字,便可以合上小说,回到现实中来。此小说揭示了残酷的生活本相,道出了“他人就是地狱”(萨特的《禁闭》)这一命题。由此可见,《黄金时间》是真实的,它反映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即凑和式的婚姻并非个案。在“家和万事兴”的传统重压下,在“忍”字上面一把刀的因袭下,多少国人为了家庭,为了孩子,为了名声,不惜牺牲个人的幸福,过着没有感情,没有尊严,没有质量的生活。
因此,此文本就不仅仅被当作一篇解构爱情的小说,而是一个介入生活、追问自由的哲学故事,蕴含着现代主义的因子。
萨特在著作《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把“自由选择”分成“善的自由选择”、“积极的自由选择”和“恶的自由选择”、“消极的自由选择”,并且表明自己的立场:肯定前者,否定后者。《黄金时间》中的她不对丈夫施救,她的“不作为”也是自由选择,只不过是“恶的自由选择”,不为萨特所肯定,也为读者所不齿。
萨特说,“文学把你投入战斗;写作,这是某种要求自由的方式;一旦你开始写作,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已经介入了”(柳鸣九《萨特研究》)。换言之,作家必须介入生活,不能对现实袖手旁观。这么说来,《黄金时间》并非标榜人文精神的失落,反倒是以另一种形式来张扬人文精神。
张友文,文学评论家。全国公安文化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文化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现供职于湖北警官学院;已出版四部公安文学评论专著:《点击公安文学》《聚焦公安文学》《盘点公安文学》和《回望公安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