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各类突发事件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近几年来突发事件更是相对频发。2014年以来,公众经历了苏州度假区绑架、昆明暴力伤害、马航失踪失联等一系列跌宕起伏的重大突发事件。对于突发事件报道也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领域。因此面对突发事件,媒体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报道新闻事实才能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成为我国新闻从业人员越来越重视的问题。
我国纸媒当前突发事件报道的现状
根据2006年1月8日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2007年8月30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定义,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严重社会危害性[1] 。由于其难以预测、不可控制的原因,多具有较大的社会冲击力,并且在自媒体、大数据相当发达的今天,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很短时间里,事件就会迅速成为舆论和公众关注的焦点。
能够在第一时间准确、及时地将突发事件事实报道传递给受众既是新闻从业人员应承担的社会道义,又是媒体打造自身公信力,扩大影响力的重要契机。近几年来我国媒体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总体而言已经更加成熟和专业,对于民众情绪的缓和与事件的解决也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人民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等多个大报社都设置了专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进行报道的机动部,并且随着大数据的普及,近几年我国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数字报。向全方位多媒体发展,成为报纸媒体参与突发事件报道时效性竞争的主要途径。
但是,目前纸媒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值得改进的环节。首先,我国当前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国内形势变化日新月异,社会人群的心理需求变化也各种各样,个别媒体为了获得受众“青睐”,增加发行量收获盈利,淡化社会责任,报道内容盲目追求时新性,夸大新闻事实,更有甚者忽略新闻内容的真实、准确性。其次,为了抢夺在第一时间发布突发事件的相关新闻,不经核实就发布错误、虚假信息。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字句:“据附近民众说”“据目击者描述”,这样模棱两可的报道经常会误导受众,严重了甚至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另外,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很多媒体会选择使用大量的篇幅在第一版等显眼的地方刊登具有冲击力的图片或者标题。如2008年4月14日,《新快报》曾刊登《女模被3名外籍男子摔死续》的报道,直接采用了半裸尸体被悬挂在两层楼之间的照片。像这样被刊发出来的照片会给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带来了非常负面的影响。
《纽约时报》对突发事件报道的优势借鉴
中美两国在具体国情以及新闻理念上虽然区别有很多,但面对重大突发事件,美国纸媒的代表——《纽约时报》的应对思路、应对方法和报道策略,可以为我国新闻从业人员在针对突发事件作报道时提供一些借鉴。
一、报道过程及时预警。其实“很多危机,如果在其萌芽状态即迅速预警、高度重视、果断处置,其负效应会小的多。”[2] 在整个应对、报道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新闻媒体若介入及时,提前向社会公众发布危机信息、预防信号,引起相关注意和警惕,就能够有效降低突发事件对社会的冲击。《纽约时报》对卡特里娜飓风的报道就具有超前性。在飓风登陆前,以预测性报道超前预警了飓风的来临,准确报道了飓风强度和可能经过的地区,为人们提前做好应对和防范准备起了及时指导作用。有效地稳定了民众心态。
二、报道内容具体准确,全面跟踪事件发展,详尽报道。卡特里娜飓风登陆期间,《纽约时报》共刊发新闻497篇,头版72篇,其中8月30日到9月10日,平均每天15篇以上,9月8日一天就达35篇;8月29日飓风破坏达到高潮到9月25日,《纽约时报》都在“国内新闻”栏辟出固定专版登载飓风新闻,每日三至七个版不一;每天头版都至少刊发一篇新闻、使用一幅新闻图片[3] 。具体详实,隨事件发展全面报道,让公众了解到事件发展的每一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公众更加信任媒体,依赖政府,增强应对突发事件时民心的凝聚、民族的团结。
三、报道体裁多种形式,搭配图片丰富多彩。在《纽约时报》报道关于应对卡特里娜飓风的497篇新闻报道中,包含解释性报道、预测性报道、调查性报道、社论、新闻分析、专栏评论、读者来信、气象新闻、图片新闻等各种形式。从各个方面满足了受众多种多样的心理需求,更加人性化的同时也增加了报纸的发行量。
我国纸媒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策略
对于我国纸媒当前突发事件报道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解决的任务就是要全面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自我认识。作为“党和人民沟通的桥梁”,新闻从业人员一定要遵守新闻职业道德,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社会责任。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做到三个“最优化”——反映新闻事实的最优化、满足受众需求的最优化、实现社会效果的最优化[4] 。只有报道内容做到最优,媒体才能建立权威的影响力,成为公众信任、追捧的主流。
早在1942年,哈钦斯委员会在《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报刊》中就提出了报刊要对全社会负责的五项要求:①对每日的事件进行真实的、全面的和理智的报道,并将他们置于能显示其意义的特定的前后联系之中;②报刊要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③报刊要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方面;④报刊要澄清和提出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⑤报刊要“完全接近每日的信息”。时至今日,这五项要求仍然是纸质媒体工作特别是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必须参照的标准。我国纸媒工作人员在处理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时,应该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全方位报道,处理好政府、媒体、公众三方的利益,遵循“真实、时效、效果”相统一的原则,严格自律,认真而富有理性[5] 。
在报道内容方面,纸媒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面对突发事件,媒体在报道时要把握好一个正确的“度”,做到客观真实,全面具体,人性关怀,注重情节,合理引导各方面的平衡。如雪灾、旱涝、海啸、地震等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后,媒体不应该只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而选择用大量真实残酷的事实报道和灾后惨烈的画面引起公众轰动,造成巨大负面影响。而应该在真实报道中切实掌握把握好“尺度”,报道突发事件把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着眼于积极因素,无限关爱。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减少“小道消息”的传播,让真相跑在流言之前,稳定突发事件中群众慌张的心绪,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
在报道体裁和形式上,纸媒针对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应注意多种方式相结合的人性化发展道路。既能够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帮助读者了解突发事件的各方面情况,又有助于稳定慌乱的公众心理,增强对政府的信任。
在报道的持续时间上如何取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重大突发事件的跟踪报道系列文章就像一把双刃剑,对事件大规模、长时间持续的追踪报道能够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对于公众心理的震撼性也十分强烈,但随着时间跨度的持续也可能会一定程度的造成公众的心理麻木,甚至被国际社会小题大做,借机发挥。甚至可能对于年龄小的受众造成负面的心理影响,从而挫伤了媒体的威信和影响力。因此在报道重大突发事件时,要因时而异,并且以维护人民的利益、安全为出发点,在新闻中注入一些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对和平的珍惜、对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等等,使突发事件的报道更加深入、立体,会充分实现纸媒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谢耕耘 曹慎慎 王婷:《突发事件报道》[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2] 喻发胜 王丹妮:《社会预警与传媒职责》[J],《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10月
[3]宋会平:《美国媒体突发事件报道特色分析》[M],《东南传播》2007年,第5期
[4]陈作平:《新闻报道新思路》[J],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第319页
[5]刘锦钢:《重大突发事件中媒体的报道策略》[A],《传播实务》,2009年,第9期
我国纸媒当前突发事件报道的现状
根据2006年1月8日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2007年8月30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定义,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严重社会危害性[1] 。由于其难以预测、不可控制的原因,多具有较大的社会冲击力,并且在自媒体、大数据相当发达的今天,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很短时间里,事件就会迅速成为舆论和公众关注的焦点。
能够在第一时间准确、及时地将突发事件事实报道传递给受众既是新闻从业人员应承担的社会道义,又是媒体打造自身公信力,扩大影响力的重要契机。近几年来我国媒体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总体而言已经更加成熟和专业,对于民众情绪的缓和与事件的解决也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人民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等多个大报社都设置了专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进行报道的机动部,并且随着大数据的普及,近几年我国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数字报。向全方位多媒体发展,成为报纸媒体参与突发事件报道时效性竞争的主要途径。
但是,目前纸媒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值得改进的环节。首先,我国当前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国内形势变化日新月异,社会人群的心理需求变化也各种各样,个别媒体为了获得受众“青睐”,增加发行量收获盈利,淡化社会责任,报道内容盲目追求时新性,夸大新闻事实,更有甚者忽略新闻内容的真实、准确性。其次,为了抢夺在第一时间发布突发事件的相关新闻,不经核实就发布错误、虚假信息。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字句:“据附近民众说”“据目击者描述”,这样模棱两可的报道经常会误导受众,严重了甚至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另外,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很多媒体会选择使用大量的篇幅在第一版等显眼的地方刊登具有冲击力的图片或者标题。如2008年4月14日,《新快报》曾刊登《女模被3名外籍男子摔死续》的报道,直接采用了半裸尸体被悬挂在两层楼之间的照片。像这样被刊发出来的照片会给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带来了非常负面的影响。
《纽约时报》对突发事件报道的优势借鉴
中美两国在具体国情以及新闻理念上虽然区别有很多,但面对重大突发事件,美国纸媒的代表——《纽约时报》的应对思路、应对方法和报道策略,可以为我国新闻从业人员在针对突发事件作报道时提供一些借鉴。
一、报道过程及时预警。其实“很多危机,如果在其萌芽状态即迅速预警、高度重视、果断处置,其负效应会小的多。”[2] 在整个应对、报道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新闻媒体若介入及时,提前向社会公众发布危机信息、预防信号,引起相关注意和警惕,就能够有效降低突发事件对社会的冲击。《纽约时报》对卡特里娜飓风的报道就具有超前性。在飓风登陆前,以预测性报道超前预警了飓风的来临,准确报道了飓风强度和可能经过的地区,为人们提前做好应对和防范准备起了及时指导作用。有效地稳定了民众心态。
二、报道内容具体准确,全面跟踪事件发展,详尽报道。卡特里娜飓风登陆期间,《纽约时报》共刊发新闻497篇,头版72篇,其中8月30日到9月10日,平均每天15篇以上,9月8日一天就达35篇;8月29日飓风破坏达到高潮到9月25日,《纽约时报》都在“国内新闻”栏辟出固定专版登载飓风新闻,每日三至七个版不一;每天头版都至少刊发一篇新闻、使用一幅新闻图片[3] 。具体详实,隨事件发展全面报道,让公众了解到事件发展的每一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公众更加信任媒体,依赖政府,增强应对突发事件时民心的凝聚、民族的团结。
三、报道体裁多种形式,搭配图片丰富多彩。在《纽约时报》报道关于应对卡特里娜飓风的497篇新闻报道中,包含解释性报道、预测性报道、调查性报道、社论、新闻分析、专栏评论、读者来信、气象新闻、图片新闻等各种形式。从各个方面满足了受众多种多样的心理需求,更加人性化的同时也增加了报纸的发行量。
我国纸媒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策略
对于我国纸媒当前突发事件报道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解决的任务就是要全面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自我认识。作为“党和人民沟通的桥梁”,新闻从业人员一定要遵守新闻职业道德,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社会责任。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做到三个“最优化”——反映新闻事实的最优化、满足受众需求的最优化、实现社会效果的最优化[4] 。只有报道内容做到最优,媒体才能建立权威的影响力,成为公众信任、追捧的主流。
早在1942年,哈钦斯委员会在《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报刊》中就提出了报刊要对全社会负责的五项要求:①对每日的事件进行真实的、全面的和理智的报道,并将他们置于能显示其意义的特定的前后联系之中;②报刊要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③报刊要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方面;④报刊要澄清和提出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⑤报刊要“完全接近每日的信息”。时至今日,这五项要求仍然是纸质媒体工作特别是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必须参照的标准。我国纸媒工作人员在处理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时,应该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全方位报道,处理好政府、媒体、公众三方的利益,遵循“真实、时效、效果”相统一的原则,严格自律,认真而富有理性[5] 。
在报道内容方面,纸媒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面对突发事件,媒体在报道时要把握好一个正确的“度”,做到客观真实,全面具体,人性关怀,注重情节,合理引导各方面的平衡。如雪灾、旱涝、海啸、地震等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后,媒体不应该只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而选择用大量真实残酷的事实报道和灾后惨烈的画面引起公众轰动,造成巨大负面影响。而应该在真实报道中切实掌握把握好“尺度”,报道突发事件把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着眼于积极因素,无限关爱。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减少“小道消息”的传播,让真相跑在流言之前,稳定突发事件中群众慌张的心绪,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
在报道体裁和形式上,纸媒针对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应注意多种方式相结合的人性化发展道路。既能够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帮助读者了解突发事件的各方面情况,又有助于稳定慌乱的公众心理,增强对政府的信任。
在报道的持续时间上如何取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重大突发事件的跟踪报道系列文章就像一把双刃剑,对事件大规模、长时间持续的追踪报道能够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对于公众心理的震撼性也十分强烈,但随着时间跨度的持续也可能会一定程度的造成公众的心理麻木,甚至被国际社会小题大做,借机发挥。甚至可能对于年龄小的受众造成负面的心理影响,从而挫伤了媒体的威信和影响力。因此在报道重大突发事件时,要因时而异,并且以维护人民的利益、安全为出发点,在新闻中注入一些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对和平的珍惜、对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等等,使突发事件的报道更加深入、立体,会充分实现纸媒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谢耕耘 曹慎慎 王婷:《突发事件报道》[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2] 喻发胜 王丹妮:《社会预警与传媒职责》[J],《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10月
[3]宋会平:《美国媒体突发事件报道特色分析》[M],《东南传播》2007年,第5期
[4]陈作平:《新闻报道新思路》[J],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第319页
[5]刘锦钢:《重大突发事件中媒体的报道策略》[A],《传播实务》,200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