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分辨生态学与教育生态学,生态教育学与教育生态学两对基本概念,分析介绍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从教育生态学出发提议建立新的大学教育模式。
关键词 生态教育学 教育生态学 大学教育
一、基本概念介绍
“生态学”是由博物学家索罗于1858年提出的。但是直到1868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卡尔才对生态学下了如下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科学”。教育生态学这一科学术语是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于1976年《公共教育》一书中最早提出来的。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的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生态教育”就是普及生态知识,使学生乃至全体公民自觉保护、建设好我们的生态系统。“教育生态”则是从受教育者的生理和心理过程出发,根据其基本规律进行教育活动。
二、教育生态学基本原理的介绍与分析
(一)限制因子定律。
对教育生态系统,最主要的限制因子是能量流与信息流,能量流不足低于基本需求时,会限制教育的规模数量和质量。
(二)耐度定律与最适度原则。
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对各种生态因子都有自己的适应范围,在此范围内事物是能很好发展的,如果不顾一切的只知道增加教师数量、学生数量和硬件设施,而超出了国民经济的承受范围,这样即使发展了,还是要退下来的。
(三)花盆效应。
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态环境,在空间上有局限性。因此,在花盆内的个体、群体其生态阈值下降,生态幅变窄,生态价下跌,一旦离开此小生态环境,个体、群体会失去生存能力。
(四)教育生态的边缘效应。
一种是指人才的流动,学术交流,有利于知识的更新和创新;另一种是指实现存在的薄弱的边缘区,至今不被人们重视者,如薄弱学科、后进生。
(五)整体效应。
我国提出的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就是从教育的整体效应着眼而提出的,目的是以全局性措施来改变教育与社会脱节的现象。
三、从生态教育角度建立新的大学教育模式
(一)营造和谐积极进取的大学文化氛围。
大学的教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的文化氛围。大学的全部工作就是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师生在这个氛围中去思考、理解、感悟、创新,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我。一个人在大学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只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感受一种文化熏陶,现在人才培养强调创新,而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就需要独具活力的文化氛围。
(二)构建良好的大学学术氛围。
21世纪大学校园的学术生态既是一种社会生态,也是一种教育生态。高校的学术生态,由学术—人—环境构成,是一个与外界不断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的自组织耗散机构系统。大学学术生态是一个以知识分子为主体,为达到学术创新的目的,进行复杂的学问探究和科学实验等活动的生态系统。
(三)增强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自我管理。
大学的教育生态化,是一种先进的校园文化。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创新的精神、创造的能力作为校园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树立终身教育的信念。建立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新秩序。
“生态”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生态内涵,扩展到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关系领域。因此,大学教育是要营造宽容、关怀的人文环境,以人为本,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群体、全人类,关心社会、经济、生态、全球生存环境,关心真理、知识、学习等生存技能及其人道趋向。
参考文献:
[1]Levine,N.D.etal.Human Ecology,1975,P.L.
[2]Hawley,A.H.Human Ecology:a Theory of Community Structure,1950,P.S.
[3]吴鼎福,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12).
[4]林莉,论生态文化与大学校园新文化构建.教育与现代化[M].2002(3).
[5]赖明谷,柳和生.大学治理:从制度维度到文化维度[M].现代大学教育2005(5).
[6]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12).
[7]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长之演说.蔡元培文集(第三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11).
关键词 生态教育学 教育生态学 大学教育
一、基本概念介绍
“生态学”是由博物学家索罗于1858年提出的。但是直到1868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卡尔才对生态学下了如下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科学”。教育生态学这一科学术语是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于1976年《公共教育》一书中最早提出来的。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的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生态教育”就是普及生态知识,使学生乃至全体公民自觉保护、建设好我们的生态系统。“教育生态”则是从受教育者的生理和心理过程出发,根据其基本规律进行教育活动。
二、教育生态学基本原理的介绍与分析
(一)限制因子定律。
对教育生态系统,最主要的限制因子是能量流与信息流,能量流不足低于基本需求时,会限制教育的规模数量和质量。
(二)耐度定律与最适度原则。
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对各种生态因子都有自己的适应范围,在此范围内事物是能很好发展的,如果不顾一切的只知道增加教师数量、学生数量和硬件设施,而超出了国民经济的承受范围,这样即使发展了,还是要退下来的。
(三)花盆效应。
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态环境,在空间上有局限性。因此,在花盆内的个体、群体其生态阈值下降,生态幅变窄,生态价下跌,一旦离开此小生态环境,个体、群体会失去生存能力。
(四)教育生态的边缘效应。
一种是指人才的流动,学术交流,有利于知识的更新和创新;另一种是指实现存在的薄弱的边缘区,至今不被人们重视者,如薄弱学科、后进生。
(五)整体效应。
我国提出的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就是从教育的整体效应着眼而提出的,目的是以全局性措施来改变教育与社会脱节的现象。
三、从生态教育角度建立新的大学教育模式
(一)营造和谐积极进取的大学文化氛围。
大学的教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的文化氛围。大学的全部工作就是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师生在这个氛围中去思考、理解、感悟、创新,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我。一个人在大学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只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感受一种文化熏陶,现在人才培养强调创新,而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就需要独具活力的文化氛围。
(二)构建良好的大学学术氛围。
21世纪大学校园的学术生态既是一种社会生态,也是一种教育生态。高校的学术生态,由学术—人—环境构成,是一个与外界不断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的自组织耗散机构系统。大学学术生态是一个以知识分子为主体,为达到学术创新的目的,进行复杂的学问探究和科学实验等活动的生态系统。
(三)增强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自我管理。
大学的教育生态化,是一种先进的校园文化。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创新的精神、创造的能力作为校园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树立终身教育的信念。建立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新秩序。
“生态”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生态内涵,扩展到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关系领域。因此,大学教育是要营造宽容、关怀的人文环境,以人为本,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群体、全人类,关心社会、经济、生态、全球生存环境,关心真理、知识、学习等生存技能及其人道趋向。
参考文献:
[1]Levine,N.D.etal.Human Ecology,1975,P.L.
[2]Hawley,A.H.Human Ecology:a Theory of Community Structure,1950,P.S.
[3]吴鼎福,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12).
[4]林莉,论生态文化与大学校园新文化构建.教育与现代化[M].2002(3).
[5]赖明谷,柳和生.大学治理:从制度维度到文化维度[M].现代大学教育2005(5).
[6]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12).
[7]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长之演说.蔡元培文集(第三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