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为了提高我国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的理念之一是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实际上更加注重了教育公平在教学中的实践。“学困生”是限制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制约国民素质全面提升的瓶颈,如何有效地对“学困生”进行转化,是亟待关注的一个问题。情感的影响对“学困生”的转化至关重要,这要求教师对学生寄予积极期望、关注和关爱,同时端正其消极的学习态度以及弥补其知识上的缺陷等。
“学困生”是各级各类学校中普遍存在的教育现象。所谓“学困生”,即是指在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组织纪律等诸方面或某方面存在着不足的学生,最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差或组织纪律差、思想觉悟低、品德不良等。下面所述的生物学科的“学困生”,是指智力发育正常,无生理缺陷,学习生物学知识效率低下,达不到生物学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要求的学生。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面向全体学生,这不仅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也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由此更突出了“学困生”转化在生物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掌握生物“学困生”的特点,探究生物“学困生”的转化,对于提高全民的生物科学素养和生活质量具有深远意义。
2 生物“学困生”的成因及心理特点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对于高中生而言,生物学科概念繁多,知识零散,文字叙述复杂,需要记忆和理解,而在高考分值中所占的比例不高,导致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降低,因此“学困生”的形成绝大多数是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故掌握学生心理是转化“学困生”的主要切入点。此外,“学困生”的形成,社会、家庭、个人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生个人不同的成长经历和心理素质,受不同复杂因素的影响,造成“学困生”成因的多样化和复杂化。
“学困生”的特点主要包括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意志薄弱,自暴自弃和恐惧考试、不重视考试。他们大都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内心既想勇敢表现自己,又畏惧表现自己;自尊心强,表面是对什么也满不在乎,而实质上,在内心深处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他们有改变现状、要求上进的急切心理,但维持时间不长久,稍纵即逝。
3 生物“学困生”转化措施
3.1 注重实践教学,易化“学困生”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要求学生必须观察生活、走进实践,才能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思考问题,即注重与实践的联系,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以致用,这也是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之一。
3.2 营造良好环境,感化“学困生”
班级是学生参加活动的主要场所,同学是学生的主要交流对象。建设良好的班级秩序,有利于学生热爱班集体,注重班级荣誉,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素质教育就是要坚持整体育人、全面育人的观念,让每一位“学生”都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班级氛围积极、和谐,互敬互爱,师生热爱他们共同的家园——班级,此时学生才能以班级荣誉为己任,以热情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此外,亦可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小组内设立互助组合,同组之间互帮互助,异组之间竞争合作。这样不仅“学困生”能够得到转化,班级的总体成绩也会得到提升。
3.3 加强沟通交流,融化“学困生”
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特别是教师的尊重和关爱,而“学困生”则更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与认可。关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所以教师教育学生要从关爱入手,以自己亲切、和善的师者风范感染激励学生,架起师生间友谊的桥梁。著名教育学家鲍东明也强调,要解读学生的心灵,用爱心去激励学生的情感因素,这样才能使教师教得少、学生学得好,并且使“学困生”也能得到转化,以达到教学效率最大化。
关爱学生,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知道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也许会让人改变一生的命运。教师不仅要关心“学困生”的学习,要关注他们生活,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建立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古曰:“亲其师,必信其道”,在教学中的“爱屋及乌”现象是常见的。学生尊重、信赖教师,就会对课堂产生兴趣,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3.4 掌握心理状态,转化“学困生”
“学困生”大部分存在两种心理状态:“畏学”或“怠学”。所谓“畏学”是指“学困生”认为知识高深,抽象,难于理解。比如学习ATP的相关知识时,由于学生首次接触那么抽象的东西,心理上产生畏惧。这就要求在教学时,教师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将ATP和现实生活中的货币类比,使之具象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ATP在细胞中所担当的作用。所谓“怠学”,是指部分学生认为生物学科在高考中所占比重不大,没有必要为此耗费大量时间,由此导致学习漏洞长期积累,而生物知识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系统性,长此以往,兴趣必将丧失,生物学科的“学困生”亦由此产生。例如,减数分裂的学习必须建立有丝分裂的基础上,若学生没有弄清楚有丝分裂,就难以理解减数分裂。再如,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没理解到位,学习伴性遗传等就存在难度。因此教师要步步稳扎,加强巩固学习,环环相扣,让学生扎扎实实学好每一个知识点。对于“学困生”,教师要从其基础入手,找出“学困生”的薄弱环节。可以采取“开小灶”的形式,利用自习的时间,督促“学困生”弥补知识漏洞。
3.5 探索学习方法,优化“学困生”
部分“学困生”具有学习积极性,但学习方法的不得当导致他们在生物学科上存在学习困难,因此,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学困生”转化工作中是非常关键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方法的掌握不仅能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能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有益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好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使学生注重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注重各个知识间的内在逻辑性联系,抓住知识的重难点,多与同学交流,学会及时解决难题,合理使用错题积累薄等。
参考文献:
[1] 唐海海,房超平.让“问题学生”喜欢教师[J].人民教育,1999(12):8.
[2] 梁星乔.没有教不好的学生[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24-25.
[3] 马龙.苏霍姆林斯基的“学困生”诊治理念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4] 李瑾谕.巴班斯基学困生教育思想述析[J].外国教育研究,1996(4):54-55.
[5] 杨琼.“差生”是什么?——从“学困生”的称谓反思“学困生”教育[J].教育教学研究,2007(11):121-122.
[6] 葛宁一.“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及其转化的对策[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9(10):96-97.
[7] 张新英.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8] 马丽萍.试论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J].中国校园导刊(教育版),2011(02):46.
[9] 唐书宾.浅谈学困生的转化工作[J].新课程研究,2009(7):175-176.
[10]程晓微,马瑞君,陈丹生.浅谈“面对学困生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J].科技与企业杂志,2012,1:176
[11] 付冰余.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生物学科学素养科学教育论文[J].科学教育,2007(06):26-28.
[12] 邱华,邱宁.浅谈“后进生”的教育转化[J].宜春学院学报,2004(12):98-99.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为了提高我国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的理念之一是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实际上更加注重了教育公平在教学中的实践。“学困生”是限制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制约国民素质全面提升的瓶颈,如何有效地对“学困生”进行转化,是亟待关注的一个问题。情感的影响对“学困生”的转化至关重要,这要求教师对学生寄予积极期望、关注和关爱,同时端正其消极的学习态度以及弥补其知识上的缺陷等。
“学困生”是各级各类学校中普遍存在的教育现象。所谓“学困生”,即是指在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组织纪律等诸方面或某方面存在着不足的学生,最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差或组织纪律差、思想觉悟低、品德不良等。下面所述的生物学科的“学困生”,是指智力发育正常,无生理缺陷,学习生物学知识效率低下,达不到生物学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要求的学生。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面向全体学生,这不仅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也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由此更突出了“学困生”转化在生物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掌握生物“学困生”的特点,探究生物“学困生”的转化,对于提高全民的生物科学素养和生活质量具有深远意义。
2 生物“学困生”的成因及心理特点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对于高中生而言,生物学科概念繁多,知识零散,文字叙述复杂,需要记忆和理解,而在高考分值中所占的比例不高,导致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降低,因此“学困生”的形成绝大多数是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故掌握学生心理是转化“学困生”的主要切入点。此外,“学困生”的形成,社会、家庭、个人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生个人不同的成长经历和心理素质,受不同复杂因素的影响,造成“学困生”成因的多样化和复杂化。
“学困生”的特点主要包括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意志薄弱,自暴自弃和恐惧考试、不重视考试。他们大都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内心既想勇敢表现自己,又畏惧表现自己;自尊心强,表面是对什么也满不在乎,而实质上,在内心深处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他们有改变现状、要求上进的急切心理,但维持时间不长久,稍纵即逝。
3 生物“学困生”转化措施
3.1 注重实践教学,易化“学困生”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要求学生必须观察生活、走进实践,才能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思考问题,即注重与实践的联系,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以致用,这也是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之一。
3.2 营造良好环境,感化“学困生”
班级是学生参加活动的主要场所,同学是学生的主要交流对象。建设良好的班级秩序,有利于学生热爱班集体,注重班级荣誉,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素质教育就是要坚持整体育人、全面育人的观念,让每一位“学生”都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班级氛围积极、和谐,互敬互爱,师生热爱他们共同的家园——班级,此时学生才能以班级荣誉为己任,以热情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此外,亦可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小组内设立互助组合,同组之间互帮互助,异组之间竞争合作。这样不仅“学困生”能够得到转化,班级的总体成绩也会得到提升。
3.3 加强沟通交流,融化“学困生”
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特别是教师的尊重和关爱,而“学困生”则更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与认可。关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所以教师教育学生要从关爱入手,以自己亲切、和善的师者风范感染激励学生,架起师生间友谊的桥梁。著名教育学家鲍东明也强调,要解读学生的心灵,用爱心去激励学生的情感因素,这样才能使教师教得少、学生学得好,并且使“学困生”也能得到转化,以达到教学效率最大化。
关爱学生,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知道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也许会让人改变一生的命运。教师不仅要关心“学困生”的学习,要关注他们生活,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建立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古曰:“亲其师,必信其道”,在教学中的“爱屋及乌”现象是常见的。学生尊重、信赖教师,就会对课堂产生兴趣,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3.4 掌握心理状态,转化“学困生”
“学困生”大部分存在两种心理状态:“畏学”或“怠学”。所谓“畏学”是指“学困生”认为知识高深,抽象,难于理解。比如学习ATP的相关知识时,由于学生首次接触那么抽象的东西,心理上产生畏惧。这就要求在教学时,教师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将ATP和现实生活中的货币类比,使之具象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ATP在细胞中所担当的作用。所谓“怠学”,是指部分学生认为生物学科在高考中所占比重不大,没有必要为此耗费大量时间,由此导致学习漏洞长期积累,而生物知识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系统性,长此以往,兴趣必将丧失,生物学科的“学困生”亦由此产生。例如,减数分裂的学习必须建立有丝分裂的基础上,若学生没有弄清楚有丝分裂,就难以理解减数分裂。再如,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没理解到位,学习伴性遗传等就存在难度。因此教师要步步稳扎,加强巩固学习,环环相扣,让学生扎扎实实学好每一个知识点。对于“学困生”,教师要从其基础入手,找出“学困生”的薄弱环节。可以采取“开小灶”的形式,利用自习的时间,督促“学困生”弥补知识漏洞。
3.5 探索学习方法,优化“学困生”
部分“学困生”具有学习积极性,但学习方法的不得当导致他们在生物学科上存在学习困难,因此,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学困生”转化工作中是非常关键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方法的掌握不仅能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能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有益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好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使学生注重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注重各个知识间的内在逻辑性联系,抓住知识的重难点,多与同学交流,学会及时解决难题,合理使用错题积累薄等。
参考文献:
[1] 唐海海,房超平.让“问题学生”喜欢教师[J].人民教育,1999(12):8.
[2] 梁星乔.没有教不好的学生[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24-25.
[3] 马龙.苏霍姆林斯基的“学困生”诊治理念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4] 李瑾谕.巴班斯基学困生教育思想述析[J].外国教育研究,1996(4):54-55.
[5] 杨琼.“差生”是什么?——从“学困生”的称谓反思“学困生”教育[J].教育教学研究,2007(11):121-122.
[6] 葛宁一.“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及其转化的对策[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9(10):96-97.
[7] 张新英.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8] 马丽萍.试论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J].中国校园导刊(教育版),2011(02):46.
[9] 唐书宾.浅谈学困生的转化工作[J].新课程研究,2009(7):175-176.
[10]程晓微,马瑞君,陈丹生.浅谈“面对学困生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J].科技与企业杂志,2012,1:176
[11] 付冰余.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生物学科学素养科学教育论文[J].科学教育,2007(06):26-28.
[12] 邱华,邱宁.浅谈“后进生”的教育转化[J].宜春学院学报,2004(12):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