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也可能是一个诗歌的刽子手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ky1281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以先锋的名义进行极端写作,往往可能如鱼得水,这也正是诗歌的吊诡之处:越是没有标准与规则,越可能在创新的路上获得掌声。但对于什么样的诗可以成为我们的典范,其实,很多人是缺乏信心的。唯其如此,我对表演性的写作,很难产生好感,相反,那些于平和中渗透异质性的写作,当更令人深思。孙冬可能就是这样的诗人,她既不是完全的抒情,也不过分依赖叙事,甚至从表面上看都无法短时间内引起人的关注。她可能拒绝了表象的激情,而专注于内部语言肌理所形成的张力,这种张力又不是外在的,恰恰是内在于一种精神与信念。
  孙冬的诗有她的精神高度,一方面,她也注重语言的创造,但她没有在语言上投其所好,沉迷于小聪明的词语游戏;另一方面,她走的是一条平和淡然的路线,不刻意去冒险,而是让诗歌自己趋向于某种历史感。当然,这也是诗人所自然追求的美学,而非为了深沉去被迫承担伪装之责。因此,孙冬诗歌的精神高度是由诗的整体气质决定的,它不是单纯依靠主题、语言与结构的某一个维度,这种整体性美学在于诗歌所营造的独特氛围,它非神秘,但又有足够的气场来支撑其诗学旨趣。在孙冬的诗里,我们很可能会在第一时间读到某种哲思意味,这是必然的,“身份是一条不公平的公路/几团光混合着雨水散落/看上去随意,却不得不认领/我知道人们喜欢被光庇护,/不被庇护的困厄,可以用来脱胎换骨。”但哲思不是诗人最初的目的,也不是她写诗最终的目标,它们是在诗意生成的过程中自然释放的人生意绪,带有深深的命运感。就像她说:“黑暗是一个房间,我是一个房间/房间是一个流动的平原……”(《流动的平原》)我相信,这样的言说也源于某种生活经验,它可能是诗人间接接受的顿悟,但她将其转化成了更为丰富的形象,这种演绎来自想象力的突围,也对接了诗人内心世界的生动。
  诗歌的生动和诗人内在的生动必须一致吗?似乎也没有谁规定它们一定要在某一水平面上获得同等的高度,可诗歌的复杂性的确能反映出诗人在写作上的美学伦理。比如诗意和语言之间的关系,到底谁更依赖谁?如果说诗歌的延伸意义完全依赖于语言组合后所留下的韵味,那么在我们阅读结束的时候,哲思是否会随着语言的终止而消失?在《我的村落和猪》这首诗中,我们读到了诗人隐藏的某种现实诉求,甚至带着隐隐的介入性,但她好像发现了这一点,很快收住了这条放出去的“时代风筝之线”,重新回到了经验与想象交织的内部。“知识分子猪有时候是幽默的/更多的时候,她们双手夹住鼻子,挤掉多余的油脂粒比如/蝴蝶之冢/因年久失修,虚无掉落下来。//那些晦涩而具体的器具,像幽灵/如此占有我们,又狠心抛弃我们/心始终是透明的灰,世界始终是猪圈/恰好,绿灯里的小手放行/那些会飞的猪匆匆地飞过/去哪儿呀,去哪儿啊……”智慧的书写,最后结束在了一场童话中,这首诗很快让我想到了王小波,他们和其笔下那头特立独行的猪一起,共同构成了一面关于智慧与幽默的现代镜像。只是,它们被孙冬移植到了诗里,外在的想象我们是看不到了,一切都内化在了反讽中,也准备随着“会飞的猪”远去。我们是否就此读完了作品,而理解了诗的含义?语言在脑海中逐渐远去,可思考仍然在继续,其实,孙冬的诗已经对我们惯常的阅读构成了挑战:它不会让我们轻易从那些简洁的句子里像消费快餐一样,只满足一次性阅读,而是提供了语言之外的风景与内涵,它们还不是纯粹观念上的,而是更为具体的书写现实。
  孙冬诗歌的书写现实,没有神秘感,也没有魔幻性,但她在字词间的确像施展了某种魔法。正如完全的平铺直叙,肯定无法构成诗的起伏,它总是需要在一个特定的场域中让我们看到变化,感受到创造的快意。孙冬的创新是渐进式的,不是一开始就要抓住读者的眼球,她这种慢热的写作,更能让人领悟到诗的悠远意味。我们可能在进入阅读之初不会完全被打动,但在阅读停止之处,一种冲击或许就解放了我们的感官。当然,这种感觉并不是在所有诗歌的结尾才最后完成,其实在诗节中间,它同样能激活某种乌托邦之思。“夜深之处,光和影,一脚深一脚浅地跑/周围的植物充满暗合的可能”(《在夜里讲笑话》),这得需要多么锐利,才会敏感地捕捉到“夜里讲笑话”背后的恐怖。诗人感同身受地道出了潜在的秘密,我们随着她完成了阅读的过程,却又五味杂陈。那究竟是诗带来的,还是诗背后的那种气息所带来的?或许都有,但诗人就此消失了,“我怔怔的看着/他们吃吃地笑。”一切都定格在了画面中,诗歌的影子也由此变得越来越长,但诗的幻象并没有破灭,它只不过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参与了对异质性诗意的建构。
  我之所以再次强调孙冬诗歌的异质性,其实还在于她修辞里所投射的精神光谱,她没有像很多女诗人那样,由情绪带动诗意的生成,她那种冷静、流动的美学,是知性写作的翻版。“它上方的这一片蓝天/肃穆地孤独着,云彩/闪耀不可理喻的自足/像腐烂的肉体”(《扫墓》),扫墓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它依据扫墓对象去世的时间长短而定。在这首诗里,我们可能无法得知准确信息,但诗人通过描绘扫墓的环境,能让我们迅速进入到她所建构的心理世界中,它不完全是阴郁的,但那些意象和词语的叠加,已经越出了我们的“理想国”。这样的诗看似简单,细读之,是有其内在秩序的,它不仅符合心理逻辑,而且也在现代性的呈现上联结着某种轮回之意。比如《失败者的节气》,貌似对一年中重要节气的罗列,实则暗含了诗人的心理投射,何以是失败者?或许写诗就应是失败者的事业,而人的命运,总是与苦难密不可分。那种原罪意识,可能更强化了诗人在现实中的失败感,那么,在理想中,她方可寄寓自己的愿望。孙冬以隐喻的方式完成了她的自我救赎,当各种心思被化用在节气中,它们同样以某种“成就感”回应了这种失败,同时也回报了诗人的一片苦心。
  对孙冬的诗歌,我们有可能完全是误读,但误读并不构成对其诗歌理解上的障碍,我甚至觉得那是一种创造。“庖丁是一个语言大师/人们只夸赞他的技艺,没有/提到他是一个刽子手。”(《庖丁及其他》)这可能是我们作为普通读者发现不了的意外,但诗人发现了,她的直觉告诉我们:庖丁有他技艺背后精神的冷漠。这是诗人的创造,她不仅提供了我们进入世界的角度,而且,还为我们重建了一种批判的视野。当误读成为一把枷锁时,我们可能就会被自己局限在短视之中;而当误读成为一把钥匙时,我们可能就会解决更多的难题。孙冬的确以她“貌不惊人”的诗歌,打破了我们某些单向度的思维,这可能才是她的写作和经验所带给我们的更多启示。
其他文献
转眼间,在南京已经生活20多年了,如果再加上读书时的3年,算起来,我也应该是个老南京了。  1985年的夏季,我只身来到南京读师范,从此和南京结下不解之缘。在南京,我和同学游览的第一个景点是南京长江大桥;亲眼见到南京第一个立交桥——中央门立交桥的贯通;见到第一个人行天桥——小市天桥的通行。也就是在那一刻,改变了我们这些农村孩子“桥下必有水和船”的印象。  刚到南京的那一年,我和同学几乎把市里的大小
期刊
当下的文坛新锐,杂花生树,百舸争流。他们或操练小说也好,或经营非虚构也罢,或者是在所谓的网络文学领域纵横驰骋也好,腾挪跳跃于各种文体之间,负势竞上,崎岖艰辛,在文字丛林里跋涉,在文本河流里泅渡,呈现出与他们的前辈们本质相同而呈现方式各异更具时代特色与痕迹的各种身段。有的跋涉不懈,矢志不移,终于柳暗花明,得见坦途;有的深陷丛林,左冲右突,荆棘满途,无奈放弃;有的不谙水情,呛水沉迷,不得要领,最终颓然
期刊
“当啷”一声锣响,人马的喧闹和腾腾的热气忽而都涌起来了。碧县人做得好锅贴,沿街都是油煎锅贴的焦香和吆喝声。天将晚不晚,拉车赶集的都坐下嚼。  三师傅忙着热,薄棉袄已经解了一半。小女儿阿团站在板凳上帮他包馅儿,锅贴鼓胀得不像是月牙儿,倒是个圆月了。“不是我钻了钱眼子,近来面粉涨得厉害,实在撑不住,只能给大伙儿涨个一毛。”三师傅说着就拿手在围裙上擦几下,脸上不知怎的发烧。  一个车夫嘟嘟囔囔:“谁都不
期刊
水使我变化,水在各处描绘  孤独的颜色,它无法使我固定  我是无止境的女人  我的眼神一度成为琥珀  ——翟永明《女人》  一个看着怎么也不老去的女人,不是妖精就是女神,妖精美貌却祸患人间,女神则用她持久的美好感染人心,让人仰慕,翟永明显然属于后者。虽然她现已年满六十,但在她身上几乎看不到年老色衰的妇女痕迹,有的只是时间附着其表面像古董一般地高贵与端庄,加之她举止优雅,生命力超乎寻常地旺盛,实在无
期刊
提起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泰戈尔是上世纪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与黎巴嫩著名的诗人纪伯伦齐名,被誉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的两位巨人”。泰戈尔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其养生之道也被世人津津乐道。他寿高80,其长寿之道最特别之处,在于他从印度佛学中悟到了寻求内心平静超脱的崇高境界,在哀乐与悲喜的情感冲击中,他用超人的平衡能力,使精神状态保持平静,将养生与养性有机地结
期刊
近日,小说家赵志明最新作品《万物停止生长时》的新书签售暨读者分享会在南京先锋书店五台山总店举行。本次活动由上海文艺出版社、《青春》杂志社、南京市作家协会、南京先锋书店联合主办,分享会主题是“两种生活和半个故乡”,这也是南京“青春文学人才计划”系列活动之一。  去年6月,“青春文学人才计划”在市委宣传部的牵头下启动,由市文联、南京出版传媒集团联合实施,《青春》杂志社承办,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文学创作、
期刊
1  无论如何,写作是一个内心事件。一个真正热爱文学写作的人,如果不写,他的内心就会有焦虑,仿佛时时在被写作“召唤”,这种感觉会令他不能安宁——这是他内心的自我,有着更真实的灵魂。这样的一个“内心自我”,被放置在一个“表层自我”中。“表层自我”只是一个“外壳”,吃饭,行走,说话,睡觉……而坐在案前写作的,却是另一个。如果要说到作家的孤单,我以为可能说的是那个“表层自我”,而那个被写作“召唤”的、坐
期刊
南京,举世闻名的“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作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其本身就是一部博大精深的书,一部诗意隽永的书,一部文脉悠长的书,一部值得细细品读的书。南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汤山猿人的头骨化石,证明了早在60万年前,南京便已有人类活动。距今大约5000年前,在中华文明方兴未艾之际,在南京城内的北阴阳营,出现了古老的村落,先民们开始了耕耘劳作的历史。南京襟江带河,气候温润,土壤肥
期刊
一  今天天气很好,按照正常的文学表述应该是“灿烂的阳光下,初春靡靡,暖暖的风格外地催人入睡”。现实呈现出来的也是如此。小区广场上,大爷大妈们躺在躺椅上,微闭着双眼,冯成一瞬间觉得他们像极了一株株刚刚熬过严冬的绿植,顽强努力地进行着光合作用,再释放出微薄的氧气。  星期天对于冯成来说是正常的工作日,其实对于冯成来说每天都是工作日,冯成甚至可以想象出唯一不是工作日的那一天估计是自己病入膏肓直至不省人
期刊
顾前把我们请上了他的酒桌,并且兴致颇高。这似乎不是常态。相比于早先,顾前近几年的小说越来安静了,总带着一点酒过三巡的惘然,更适合与三两好友缓缓道来的。而这一次,酒桌上的人好像不少,顾前也一改沉默,在大家刚刚落座不久就说了一则有趣的八卦,事关他的朋友老卜。  老卜的婚外恋起于“你们说说啊,到底什么是爱情”的不明白,终于“你们说说,人家那个为什么就是伟大爱情,我这个就是瞎胡搞”的不明不白。老卜似乎是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