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教学在经历了改革后,新课程标准给予了教师和学生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创新性教学被提上日程,并且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要想创新性教学就要有创新理论作为指导,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途径,创设出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和和谐的教学氛围,并在此基础上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本文意在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为提高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而教,还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学习能力还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1]。特别是经过新课改后,创新性教学在教育教学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小学的学习过程中,数学因其具有极强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创造性,所以在学习和运用数学的过程中特别强调创新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巨大动力。江泽民同志曾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我们要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为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积极的兴趣不仅能够使得学生积极思考,而且还能在教学中提高效率。创新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创新能力的提现使得活动更具有创造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勇于大胆创新。反之,如果在紧张、严肃、压抑的环境下,学生只会封闭自己的心灵,根本谈不上创新。教学时怎样才能营造宽松、和谐、自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创新呢?课堂上教师必须热爱、信任、尊重每个学生,注意从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多鼓励,少批评,真正地去关心、爱护每个学生。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使命。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2.营造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必须给每个学生营造一個良好的、民主的、平等的、轻松的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让学生感觉到“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让学生能力在好的氛围中有无限的学习欲望,无所故意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第一,每个教师必须尊重自己的每个学生,对其信任。并且教师还要保护每个学生的独创精神,不管是不是微不足道的见地,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第二,每个教师必须鼓励自己的学生勤于思考、善文好学,不怕吃苦不怕受累的精神。必须容忍学生说错做错事情,绝对不允许教师挖苦和讽刺学生,而且还要大力鼓励其见解,不打击学生自信。敢于否定所谓“权威”定论,确保唱反调的学生有平等的权利和奖赏,鼓励学生多问,多提心问题。这样,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民主的、平等的、轻松的氛围,学生才能在这样的氛围中轻松快乐的学习。
3.善于利用开放题型,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式的数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留有余地,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的聪明才智。
4.要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大胆尝试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为学生安排创新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尝试创新的自由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我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先用绞笔刀将铅笔绞成一个圆锥,然后提问: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这个圆锥和刚才的一截圆柱有怎样的关系,让学生各说出自己的设想。当认为同学们的设想都是合理的,接着问:那么,圆锥的体积究竟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空圆柱圆锥、水,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动手合作操作讨论,结果在操作中探索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结论。接着我又问:谁能说出具体理由来?有的小组代表说:我将灌满圆锥的水往圆柱里倒,结果3次将空圆柱倒满,因此,我们小组得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3倍。有的小组代表说:我是将灌满圆柱的水往空圆锥里倒,结果3次才倒完,因此,我得出圆柱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反过来说,圆锥的体积就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一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创设了好的思维情境。通过小组合作、操作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众所周知,除了课堂活动,评价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评价不仅是关注学生学业上的成绩,它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体不同的发展需求。每一位小学生都是具有独特性的个体,因此,对于他们的评价也就千差万别,它必然会影响着他们学业的进步与其他方面的发展。故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教师要“因人制宜”、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给予不同向度的评价。这些使学生兴趣盎然,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保持对数学科目的兴趣,积极探索,主动创新,并使这种创新常态化。
参考文献
[1]聯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102.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为提高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而教,还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学习能力还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1]。特别是经过新课改后,创新性教学在教育教学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小学的学习过程中,数学因其具有极强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创造性,所以在学习和运用数学的过程中特别强调创新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巨大动力。江泽民同志曾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我们要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为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积极的兴趣不仅能够使得学生积极思考,而且还能在教学中提高效率。创新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创新能力的提现使得活动更具有创造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勇于大胆创新。反之,如果在紧张、严肃、压抑的环境下,学生只会封闭自己的心灵,根本谈不上创新。教学时怎样才能营造宽松、和谐、自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创新呢?课堂上教师必须热爱、信任、尊重每个学生,注意从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多鼓励,少批评,真正地去关心、爱护每个学生。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使命。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2.营造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必须给每个学生营造一個良好的、民主的、平等的、轻松的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让学生感觉到“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让学生能力在好的氛围中有无限的学习欲望,无所故意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第一,每个教师必须尊重自己的每个学生,对其信任。并且教师还要保护每个学生的独创精神,不管是不是微不足道的见地,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第二,每个教师必须鼓励自己的学生勤于思考、善文好学,不怕吃苦不怕受累的精神。必须容忍学生说错做错事情,绝对不允许教师挖苦和讽刺学生,而且还要大力鼓励其见解,不打击学生自信。敢于否定所谓“权威”定论,确保唱反调的学生有平等的权利和奖赏,鼓励学生多问,多提心问题。这样,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民主的、平等的、轻松的氛围,学生才能在这样的氛围中轻松快乐的学习。
3.善于利用开放题型,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式的数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留有余地,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的聪明才智。
4.要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大胆尝试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为学生安排创新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尝试创新的自由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我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先用绞笔刀将铅笔绞成一个圆锥,然后提问: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这个圆锥和刚才的一截圆柱有怎样的关系,让学生各说出自己的设想。当认为同学们的设想都是合理的,接着问:那么,圆锥的体积究竟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空圆柱圆锥、水,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动手合作操作讨论,结果在操作中探索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结论。接着我又问:谁能说出具体理由来?有的小组代表说:我将灌满圆锥的水往圆柱里倒,结果3次将空圆柱倒满,因此,我们小组得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3倍。有的小组代表说:我是将灌满圆柱的水往空圆锥里倒,结果3次才倒完,因此,我得出圆柱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反过来说,圆锥的体积就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一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创设了好的思维情境。通过小组合作、操作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众所周知,除了课堂活动,评价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评价不仅是关注学生学业上的成绩,它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体不同的发展需求。每一位小学生都是具有独特性的个体,因此,对于他们的评价也就千差万别,它必然会影响着他们学业的进步与其他方面的发展。故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教师要“因人制宜”、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给予不同向度的评价。这些使学生兴趣盎然,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保持对数学科目的兴趣,积极探索,主动创新,并使这种创新常态化。
参考文献
[1]聯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102.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