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见症状
现在,许多学生常常为写作苦恼:在记叙文中,要么无事可写,胡编乱造;要么不愿意写小事,写实事,因为看不出平凡小事有什么意义;要么笼统,泛泛而谈。如,写山高,就是“高得很”、“非常高”、“高极了”、“太高了”、“高得不得了”;写某人好,免不了“好得很”、“非常好”、“好极了”、“太好了”、“好得不得了”。这山究竟有多高,这人到底怎样好,缺乏具体可感的生动的形象刻画。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要么空洞无物,要么陈词滥调,没有新意,缺乏真情实感,没有感染力。说到底,是缺少生动的细节描写。
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点金石
我们要学会观察,要写实事,写小事,写真人,而在记叙文写作中显示真情实感的方法,不可忽略于细微处见真情,即细节描写可以增添我们文章的魅力。如何进行细节描写呢?现实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养成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习惯,因为一个人不自觉地表现出的哪怕是再细小的动作,都是最能反映这个人的个性、习惯和修养的。如果我们能抓住并准确地表达出来,一定能打动读者。除了仔细观察外,向名家学习,向书本学习,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
经典再现
例(1):我看见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朱自清《背影》)
赏析:这里“蹒跚”“探”“攀”“缩”“倾”等词语的使用最为生动。作者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写他平地走路,用“蹒跚”,可见他肥胖体衰,步履维难;平地走路尚且如此艰难,攀爬月台的艰难可想而知。从月台下去,只写了“慢慢探身下去”,用“探”字极其准确地写出了爬下月台的过程:先两手撑地,把两脚伸出月台边,然后身子向外沿月台慢慢往下挪,直到脚踏到地。“攀”是写手的动作,显示了对父亲来说,月台的高、陡,攀的吃力可以想象;“缩”是写脚的动作,把怎样爬法写得更细致了,也表现了父亲的年老体衰、动作迟缓;“向左微倾”是写身子的动作,表现了动作的吃力。这里连用“攀”“缩”“倾”三个动词,细腻而又简练地写出父亲爬月台的整个动态过程,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的艰难,父爱由此可见一斑。
教你几招
1.细化动作,锤炼动词
在描绘景物、刻画人物的时候,若能恰当巧妙地使用新鲜传神、富有情趣、具有形象性的动词,将动作分解,把动作细化,描写出动作的全过程,这样,就能使文章语言变得生动起来,整篇文章大放异彩。如上文中的“探”“攀”“缩”“倾”等词语。
2.细致描摹,精选修饰、形容词
在描写事物、刻画人物时,若能恰当地运用丰富、细腻、鲜活、传神的形容词,就能使笔下的事物和人物具有与众不同的神韵和灵性,读起来不再是千篇一律的乏味与呆板,而是充满了灵动的新鲜感。
例(2):周副主席又举起那棵野菜看了看,慢慢地把它放进嘴里。医生惊呼着扑过来,周副主席那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嚼了一阵,吐掉了残渣,把那棵野菜还给杨光,嘱咐道:“……”(王愿坚《草》)
赏析:作者运用“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一点”“吐掉了残渣”“还给杨光”等动词描写了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一系列动作,以及“慢慢地”“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这些词语和句子对动作和神态的修饰,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3.浓墨重彩,巧用修辞
巧妙地运用修辞,即比喻、拟人、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为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细节描写中也常常采用浓墨重彩、绘形绘色的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作家采用较多的是夸张、比喻和反复等。
例(3):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吴敬梓《儒林外史》之节选《范进中举》)
赏析:这里作者用“低着头”的形体动作,显示了胡屠户心灵的卑劣。“一路”,言在整个行程中;又用夸张的手法,写扯后襟的次数,极尽讽刺意味。
教师寄语
大师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平淡生活有诗意,于细微处见真情。愿每个学生都能拥有一双慧眼,在写作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情感触发点,它可能是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可能是突然出现的一个人或物,也可能是一句话或一个动作等。只要我们善于抓住这些触发情感波澜的点,以之为媒,精雕细琢,细节描写就可以为我们的文章增添魅力。
(责任编辑韦雄)
现在,许多学生常常为写作苦恼:在记叙文中,要么无事可写,胡编乱造;要么不愿意写小事,写实事,因为看不出平凡小事有什么意义;要么笼统,泛泛而谈。如,写山高,就是“高得很”、“非常高”、“高极了”、“太高了”、“高得不得了”;写某人好,免不了“好得很”、“非常好”、“好极了”、“太好了”、“好得不得了”。这山究竟有多高,这人到底怎样好,缺乏具体可感的生动的形象刻画。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要么空洞无物,要么陈词滥调,没有新意,缺乏真情实感,没有感染力。说到底,是缺少生动的细节描写。
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点金石
我们要学会观察,要写实事,写小事,写真人,而在记叙文写作中显示真情实感的方法,不可忽略于细微处见真情,即细节描写可以增添我们文章的魅力。如何进行细节描写呢?现实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养成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习惯,因为一个人不自觉地表现出的哪怕是再细小的动作,都是最能反映这个人的个性、习惯和修养的。如果我们能抓住并准确地表达出来,一定能打动读者。除了仔细观察外,向名家学习,向书本学习,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
经典再现
例(1):我看见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朱自清《背影》)
赏析:这里“蹒跚”“探”“攀”“缩”“倾”等词语的使用最为生动。作者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写他平地走路,用“蹒跚”,可见他肥胖体衰,步履维难;平地走路尚且如此艰难,攀爬月台的艰难可想而知。从月台下去,只写了“慢慢探身下去”,用“探”字极其准确地写出了爬下月台的过程:先两手撑地,把两脚伸出月台边,然后身子向外沿月台慢慢往下挪,直到脚踏到地。“攀”是写手的动作,显示了对父亲来说,月台的高、陡,攀的吃力可以想象;“缩”是写脚的动作,把怎样爬法写得更细致了,也表现了父亲的年老体衰、动作迟缓;“向左微倾”是写身子的动作,表现了动作的吃力。这里连用“攀”“缩”“倾”三个动词,细腻而又简练地写出父亲爬月台的整个动态过程,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的艰难,父爱由此可见一斑。
教你几招
1.细化动作,锤炼动词
在描绘景物、刻画人物的时候,若能恰当巧妙地使用新鲜传神、富有情趣、具有形象性的动词,将动作分解,把动作细化,描写出动作的全过程,这样,就能使文章语言变得生动起来,整篇文章大放异彩。如上文中的“探”“攀”“缩”“倾”等词语。
2.细致描摹,精选修饰、形容词
在描写事物、刻画人物时,若能恰当地运用丰富、细腻、鲜活、传神的形容词,就能使笔下的事物和人物具有与众不同的神韵和灵性,读起来不再是千篇一律的乏味与呆板,而是充满了灵动的新鲜感。
例(2):周副主席又举起那棵野菜看了看,慢慢地把它放进嘴里。医生惊呼着扑过来,周副主席那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嚼了一阵,吐掉了残渣,把那棵野菜还给杨光,嘱咐道:“……”(王愿坚《草》)
赏析:作者运用“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一点”“吐掉了残渣”“还给杨光”等动词描写了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一系列动作,以及“慢慢地”“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这些词语和句子对动作和神态的修饰,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3.浓墨重彩,巧用修辞
巧妙地运用修辞,即比喻、拟人、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为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细节描写中也常常采用浓墨重彩、绘形绘色的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作家采用较多的是夸张、比喻和反复等。
例(3):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吴敬梓《儒林外史》之节选《范进中举》)
赏析:这里作者用“低着头”的形体动作,显示了胡屠户心灵的卑劣。“一路”,言在整个行程中;又用夸张的手法,写扯后襟的次数,极尽讽刺意味。
教师寄语
大师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平淡生活有诗意,于细微处见真情。愿每个学生都能拥有一双慧眼,在写作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情感触发点,它可能是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可能是突然出现的一个人或物,也可能是一句话或一个动作等。只要我们善于抓住这些触发情感波澜的点,以之为媒,精雕细琢,细节描写就可以为我们的文章增添魅力。
(责任编辑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