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功能性饮料企业区域负责人正在为增长头疼:上海市场的连锁便利终端的渗透率80%以上,陈列也毫无问题,品牌广告借助于分众传媒,在白领群体中的知名度也很高,可市场经过近两年的铺垫后,始终无法呈现爆炸式增长。
当渠道和传播的基础性工作都已经没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后,市场的增长还能靠什么去实现?
为什么不买你的?
在研究解决之道之前,我们需要弄清楚最核心、最本源的一个问题:消费者为什么不买你的产品?
我们先听听市场经理的回答:价格比竞品贵、包装不够档次、广告宣传势头不够猛、竞品终端拦截投入很大……
这些理由大家都很熟悉,也都这样搪塞过自己的老板。
我们再听听消费者的回答:不适合我、没有我现在使用的品牌好、我已经有了选择,暂时还不需要……
很显然,我们过多考虑了市场竞争,恰恰忽略了市场的本质——激发、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为什么没有买你的产品?唯一的原因,就是你提供的商品,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消费者的需求一般可分为三类:潜在需求、显性需求以及短期已被满足的需求。
举个简单的例子:男性年轻消费群体不需要静心口服液,那是女人用的,但这个群体却是有着购买礼品哄丈母娘的潜在需求,所以当它以上海小女人的嗲样娇喘着:“静心送给妈,需要理由吗”,自然激发了男性消费群对静心的送礼需求。
小夫妻俩提着静心回过娘家,这对男性消费者而言,属于短期已被满足的需求。但为了刺激重复性需求,广告片尾,男演员不忘弱弱地问一句:你妈还是我妈?
娶了新娘岂可忘了老娘,于是短期已被满足的需求,又被激发成另一种显性需求。
尽管片子位列中国最恶心广告榜,尽管片子里那个丈夫的怯懦样很能激发男性同胞海扁他的冲动,但不可否认,这个品牌在挖掘消费者需求方面,还是王八盯绿豆——对上劲了。
要实现持续增长,必然促使更多人使用,更频繁地使用。这一点,无论是成熟品牌还是新兴品牌,都不例外。
领导品牌:创造增量市场
领导品牌,往往意味着最高的知名度、最好的美誉度、最强势的终端……领导品牌,往往也意味着市场趋于稳定,增长空间有限却又要时时防着跟随品牌放冷枪、搞偷袭。套用宋丹丹在春晚小品中的一句名言:做市场,难!做市场增长,难!做领导品牌的市场增长,难!
领导品牌已经有了很高的市场渗透率,再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已经趋于饱和的存量市场,显然有点对不起投入产出比。所以,把市场增长的重点放在增量市场,往往能起到奇兵的效果。
商品的交易基础,是因为它有使用价值。领导品牌开拓增量市场,必定要为产品注入新的附加使用价值,吸引新的使用人群。
一到就餐时间,必胜客门口就是长长的候客队伍。就这样了还怎么取得销售增长?吸引新消费者吗?这不现实,因为一家餐厅的客容量毕竟是有限的,尤其它已饱和。
在销售增长压力和餐厅接待能力的夹缝之间,必胜客非常巧妙地开发了下午茶业务,既不承担额外的运营成本,又充分利用了餐厅的下午闲置资源,还不影响正餐业务。而对下午茶感到满意的新消费者,又会加入到正餐的排队队伍中来。而这样的市场增长策略,正是源于对产品附加使用价值的开发。
还有一些领导品牌,会利用在行业内的强势权威地位,打着强化产品使用价值的幌子,尝试着去改变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在存量市场中挖掘增量市场。譬如这一年来在使劲吆喝“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蒙牛——消费者的均次使用量上去了,市场空间岂不在翻倍增长?
跟随品牌:抢夺存量市场
这几年,大多数跟随品牌都呈现出高开低走的市场趋势:有钱的砸广告,没钱的拼终端,总能在上市之初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但无论是知名度建设、终端拦截还是价格战,都不是市场持续增长的源动力。它只触动了成熟市场中那百分之一二十的价格敏感型、冲动型、尝鲜型的消费群。一时喧嚣之后便又复归平静,最多只是占个小山头,过着饿不死吃不饱的小农生活。
以竞争最残酷的洗化行业为例,在宝洁系的夹缝中间,我们见证了一部典型的跟随品牌的血泪史:拼价格的,被飘柔九块九一举拿下;走三级市场的,基本已经被商务部联合宝洁开展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一锅端了;至于班门弄斧大谈特谈洗护体验的,我只能赞扬它勇气可嘉。
跟随品牌如何持续增长?还是要回到文首的那个问题:消费者为什么不买你的产品?
在成熟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是显性的,往往已经被领导品牌所满足,跟随品牌要想从它的市场份额中分得一杯羹,就必须在满足显性需求的前提下,以差异化的策略,创造、激发并满足消费者的潜在需求。用时髦的话讲,就是在红海之中寻找蓝海。
还是以洗化行业为例:在去屑领域,曾经先后有无数新兴品牌试图挑战海飞丝的权威地位,但多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然而,2007年,一匹黑马斜刺里杀出来,让海飞丝如同芒刺在背,日子很不好过。没错,它就是以“性别区别”为诉求的清扬。
去屑,这一显性需求,海飞丝已经满足了它,但清扬以“性别不同,导致头屑原因也不同,所以我们需要不同的去屑方法”,创造了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当这种潜在需求被激发成显性需求时,海飞丝的市场份额可就不是只下降一点点了。
跟随品牌抢夺存量市场,一类是像清扬这样采取颠覆性的策略,很暴力!还有一类,则像“和其正”那样,采取附加型策略,相对温柔一些。你可以降火气,我也可以降火气,但同时我还可以补元气,一加一,总可以大于一吧。
创新品牌:挖掘潜在市场
脑白金刚上市的时候,走的也是传统保健品的路子,广告轰炸+功能输出。但消费者没有买账。脑白金体、宇航员的睡眠等等,离消费者太远了;至于那些被奉为经典的“八十字秘诀”、 “五篇传世美文”,最多也只能算是行业从业者们的意淫而已。
脑白金成功的真正原因,是启动了“送礼”这一潜在的需求市场。说了您别不信,2002年我买了送给父母的脑白金,到了第二年春节回家,那玩意儿还在呢!
中国是一个盛产营销怪才的市场,翻开各大媒体的招商广告,什么样的怪产品我们都能看到,但它们的存活率,却低得可怜。它们发现了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但始终无法把潜在需求激活成消费者的显性需求。
1997年我在温州第一次接触到了王老吉,味道有点怪,产品也没有特别拿人之处,之后就一直没有再买。
到了2003年,突然发现王老吉不再卖凉茶了,它开始当饮料卖了;它不再说“健康家庭永远相伴”,改唱“怕上火,就喝王老吉”;不再是一个小孩在家里的冰箱门上蹭屁股了,而是提示着野营、火锅、看球等一切一切貌似会上火的场合……
2002年,王老吉年销量1.8亿元;到2006年,王老吉饮料年销量近40亿元……
从市场的本源而言,王老吉的成功不是因为它发现了“怕上火”这一潜在需求——广东还有很多凉茶品牌,为什么就没能走出来呢?王老吉的成功,是因为它把握了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并激活成显性需求。这个激活过程,是产品适用场合的提示,是产品口味的改进,是品牌口号的调整
最后,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学术观点来结束本文,市场=购买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
当渠道和传播的基础性工作都已经没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后,市场的增长还能靠什么去实现?
为什么不买你的?
在研究解决之道之前,我们需要弄清楚最核心、最本源的一个问题:消费者为什么不买你的产品?
我们先听听市场经理的回答:价格比竞品贵、包装不够档次、广告宣传势头不够猛、竞品终端拦截投入很大……
这些理由大家都很熟悉,也都这样搪塞过自己的老板。
我们再听听消费者的回答:不适合我、没有我现在使用的品牌好、我已经有了选择,暂时还不需要……
很显然,我们过多考虑了市场竞争,恰恰忽略了市场的本质——激发、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为什么没有买你的产品?唯一的原因,就是你提供的商品,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消费者的需求一般可分为三类:潜在需求、显性需求以及短期已被满足的需求。
举个简单的例子:男性年轻消费群体不需要静心口服液,那是女人用的,但这个群体却是有着购买礼品哄丈母娘的潜在需求,所以当它以上海小女人的嗲样娇喘着:“静心送给妈,需要理由吗”,自然激发了男性消费群对静心的送礼需求。
小夫妻俩提着静心回过娘家,这对男性消费者而言,属于短期已被满足的需求。但为了刺激重复性需求,广告片尾,男演员不忘弱弱地问一句:你妈还是我妈?
娶了新娘岂可忘了老娘,于是短期已被满足的需求,又被激发成另一种显性需求。
尽管片子位列中国最恶心广告榜,尽管片子里那个丈夫的怯懦样很能激发男性同胞海扁他的冲动,但不可否认,这个品牌在挖掘消费者需求方面,还是王八盯绿豆——对上劲了。
要实现持续增长,必然促使更多人使用,更频繁地使用。这一点,无论是成熟品牌还是新兴品牌,都不例外。
领导品牌:创造增量市场
领导品牌,往往意味着最高的知名度、最好的美誉度、最强势的终端……领导品牌,往往也意味着市场趋于稳定,增长空间有限却又要时时防着跟随品牌放冷枪、搞偷袭。套用宋丹丹在春晚小品中的一句名言:做市场,难!做市场增长,难!做领导品牌的市场增长,难!
领导品牌已经有了很高的市场渗透率,再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已经趋于饱和的存量市场,显然有点对不起投入产出比。所以,把市场增长的重点放在增量市场,往往能起到奇兵的效果。
商品的交易基础,是因为它有使用价值。领导品牌开拓增量市场,必定要为产品注入新的附加使用价值,吸引新的使用人群。
一到就餐时间,必胜客门口就是长长的候客队伍。就这样了还怎么取得销售增长?吸引新消费者吗?这不现实,因为一家餐厅的客容量毕竟是有限的,尤其它已饱和。
在销售增长压力和餐厅接待能力的夹缝之间,必胜客非常巧妙地开发了下午茶业务,既不承担额外的运营成本,又充分利用了餐厅的下午闲置资源,还不影响正餐业务。而对下午茶感到满意的新消费者,又会加入到正餐的排队队伍中来。而这样的市场增长策略,正是源于对产品附加使用价值的开发。
还有一些领导品牌,会利用在行业内的强势权威地位,打着强化产品使用价值的幌子,尝试着去改变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在存量市场中挖掘增量市场。譬如这一年来在使劲吆喝“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蒙牛——消费者的均次使用量上去了,市场空间岂不在翻倍增长?
跟随品牌:抢夺存量市场
这几年,大多数跟随品牌都呈现出高开低走的市场趋势:有钱的砸广告,没钱的拼终端,总能在上市之初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但无论是知名度建设、终端拦截还是价格战,都不是市场持续增长的源动力。它只触动了成熟市场中那百分之一二十的价格敏感型、冲动型、尝鲜型的消费群。一时喧嚣之后便又复归平静,最多只是占个小山头,过着饿不死吃不饱的小农生活。
以竞争最残酷的洗化行业为例,在宝洁系的夹缝中间,我们见证了一部典型的跟随品牌的血泪史:拼价格的,被飘柔九块九一举拿下;走三级市场的,基本已经被商务部联合宝洁开展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一锅端了;至于班门弄斧大谈特谈洗护体验的,我只能赞扬它勇气可嘉。
跟随品牌如何持续增长?还是要回到文首的那个问题:消费者为什么不买你的产品?
在成熟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是显性的,往往已经被领导品牌所满足,跟随品牌要想从它的市场份额中分得一杯羹,就必须在满足显性需求的前提下,以差异化的策略,创造、激发并满足消费者的潜在需求。用时髦的话讲,就是在红海之中寻找蓝海。
还是以洗化行业为例:在去屑领域,曾经先后有无数新兴品牌试图挑战海飞丝的权威地位,但多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然而,2007年,一匹黑马斜刺里杀出来,让海飞丝如同芒刺在背,日子很不好过。没错,它就是以“性别区别”为诉求的清扬。
去屑,这一显性需求,海飞丝已经满足了它,但清扬以“性别不同,导致头屑原因也不同,所以我们需要不同的去屑方法”,创造了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当这种潜在需求被激发成显性需求时,海飞丝的市场份额可就不是只下降一点点了。
跟随品牌抢夺存量市场,一类是像清扬这样采取颠覆性的策略,很暴力!还有一类,则像“和其正”那样,采取附加型策略,相对温柔一些。你可以降火气,我也可以降火气,但同时我还可以补元气,一加一,总可以大于一吧。
创新品牌:挖掘潜在市场
脑白金刚上市的时候,走的也是传统保健品的路子,广告轰炸+功能输出。但消费者没有买账。脑白金体、宇航员的睡眠等等,离消费者太远了;至于那些被奉为经典的“八十字秘诀”、 “五篇传世美文”,最多也只能算是行业从业者们的意淫而已。
脑白金成功的真正原因,是启动了“送礼”这一潜在的需求市场。说了您别不信,2002年我买了送给父母的脑白金,到了第二年春节回家,那玩意儿还在呢!
中国是一个盛产营销怪才的市场,翻开各大媒体的招商广告,什么样的怪产品我们都能看到,但它们的存活率,却低得可怜。它们发现了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但始终无法把潜在需求激活成消费者的显性需求。
1997年我在温州第一次接触到了王老吉,味道有点怪,产品也没有特别拿人之处,之后就一直没有再买。
到了2003年,突然发现王老吉不再卖凉茶了,它开始当饮料卖了;它不再说“健康家庭永远相伴”,改唱“怕上火,就喝王老吉”;不再是一个小孩在家里的冰箱门上蹭屁股了,而是提示着野营、火锅、看球等一切一切貌似会上火的场合……
2002年,王老吉年销量1.8亿元;到2006年,王老吉饮料年销量近40亿元……
从市场的本源而言,王老吉的成功不是因为它发现了“怕上火”这一潜在需求——广东还有很多凉茶品牌,为什么就没能走出来呢?王老吉的成功,是因为它把握了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并激活成显性需求。这个激活过程,是产品适用场合的提示,是产品口味的改进,是品牌口号的调整
最后,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学术观点来结束本文,市场=购买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