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气氛的营造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cespr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课堂教学迫切需要有良好的氛围,使之能够对个体的可持续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良好氛围的课堂教学,其过程应是师生平等交流、相互合作的交际过程,其问候提问、活动、作业、评价等教学各环节都充分体现平等性、民主性。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现象:上课铃响后,老师怒气冲冲地走进课堂,生气地将作业本扔到讲台上,开始训斥:“作业还没交的,都给我站起来……你们为何不交作业?”学生小声回答说:“作业太多了,有好多我不会做。”“我没见过像你这么笨、这么懒的学生,……“可以想象,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学生们是如何熬过这节课的。
  在自然界中,每一个生物与非生物因素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如果其中一个因素遭到破坏,就会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导致生态失衡。语文教学是由诸因素构成的,这些因素之间和谐共处所构成的语文教学系统是语文教学取得成效的前提。从上述例子我们看出,这位老师利用自己的“权威”,无视学生人性,情绪化地滥用权利,使教学超载,师生关系紧张;使课堂缺少了和谐,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作为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课堂教学迫切需要有良好的生态氛围,使师生双方在水乳交融的环境中,形成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氛围。具有良好生态氛围的教学,其过程应是老师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合作,共同作用的交际过程。语文教学各环节应充分体现伙伴关系,体现灵活性、运用性和整体性。
  二、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
  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微笑地去授课,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种矫揉造作、虚假的表情。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现在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总是板着面孔,处处想着在学生中树立威严感,这就在无形中就扼杀学生对你的亲切感。那样的话,试问,学生还愿意和你交流问题吗?其实,教师的威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基础上的,而是来自于你的学问和修养。微笑着面对学生,其实是一种自信,一种认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学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说教,往往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征服学生,而运用一种外来的压力去迫使学生去做,我想,这有时似乎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語文教师要想使学生在一种欢悦、畅快的课堂气氛中去追求知识,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满这种情绪,用自己欢悦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三、赞扬欣赏每个学生
  人类本质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赏识。老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清代学者颜元也说过:“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这都是讲赞扬欣赏的激励效用。赞赏是廉价的,也是无价的。同学的掌声,老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课堂上笔者采用多种表扬方式:或用赞许的口吻——“你说得真好!”“你的想法真棒!”“你想象力真丰富!”;或用亲切的动作——拍拍肩膀,轻轻一点头,微微一笑,每节课笔者尽量多赞赏学生,不光赞赏一个两个,而是赞赏一群一批,甚至全班;不是虚伪的应付的,而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有了赞赏这一“添加剂”,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常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好。可以说,赞赏出创造力,赞赏出学习兴趣,赞赏出进步的学生,赞赏出有特点的学生。通过赞赏融洽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创造热情,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养成起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能力的提高,又要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及方法上的优良行为,还要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四、严密有效的教学秩序
  教师要严密地组织教学,积极营造语文课良好的课堂气氛。那种激趣引入,留下悬念,制造积极思考不断进取的课堂气氛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教学中还要适当遗留“空白”。语文课是一门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良好的思考习惯的学科。采取讨论、比较、归纳、推理等教学方法,能为学生创造热烈的课堂气氛。在课堂上提问时,教师一定要有准备,在备课时就要考虑问什么、什么时候问,因为提问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千万马虎不得。如果教师准备不足,想问什么就问什么,就会使课堂显得松散,甚至起不到提问的作用。课堂提的问题一定要斟酌,要提在点上,对重点、难点问题提问时更应慎重,要紧紧围绕着重点,就如何攻破难点提问题。提问时还要注意对象,对不同的学生提问的要求可不一样,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采用不同的方法。提问时要注意灵活性,不仅对知识做灵活处理,而且也要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灵活的调整。另外,还要注意问题的实效性,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
  总之,要提高语文课教学实效,必须在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上下工夫。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当今日趋竞争的二十一世纪,初中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尤其是英语课程,一直是他们头疼的学科。学生一半时间用在英语课程上,为什么英语花费这么多时间但是一直看不到效果呢?做为一名英语教师,不得不引起思考,如何才能搞好初中英语教学呢?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其次,消除学生自卑心理,增强学习英语自信心,在循序渐进中教英语;第三,创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摘要】:中国农村和城市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在教学资源、师资力量、教育投入、学习环境、家庭环境等差异。  【关键词】:城乡 学习 英语 差异  笔者于2013年11月22日参加城乡学校交流活动,从这次交流活动可以看出城乡学校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这些差异主要在于从学校学习资源,师资力量,教育投入,学生学习英语学习环境等存在的差异。从以下方面可以看出城乡学生学习英语的差
【摘 要】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教学质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高中教学,而高中英语教学更是在学生高中学习阶段中极为重要的一门学科,而错题对于教育教学来说尤为重要,而有效正确的错题管理对于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而,在高中英语教育教学中更应当重视错题管理,并通过错题来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本文将对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错题管理”作出相关探索。  【关键词】错题管理 高中英语 教学应用  
摘要:高中英语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兴趣。英语是一门语言类的学科,它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经常会用到英语。因此,与之相配套的英语教学也应该紧密的联系生活实际,而情景教学法,就能够很好的将英语与生活这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英语的广泛运用,提高对英语的全面认识程度,培养对英语的兴趣。  关
所谓学生的两极分化,就是有这样一些现象:一方面英语初学者在刚接触英语时,出于对这一学科的好奇和兴趣,很愿意学这一科。并且有些学生一开始在学法上正确,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能比较顺利地克服各种困难,而且敢于大胆地用英语来说,很容易形成语感,越学越容易,因而越来越有兴趣。另一方面,由于在学习上遇到一些具体困难,并且得不到及时解决,以致问题成堆、积重难返,天长日久,便由喜欢到畏惧到厌恶以至最后放弃这一科的学习
本文通过对造成英语学困生原因的分析及寻找转化的策略,以求最终能达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投入学习活动,并在明显提高英语口语、听力和交际等能力的同时,达到发展智能,提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提到改作文就会觉得头疼,学生听到要写作文就害怕。学生害怕写作文无话可说,无物可写,不知从何下手,要么对作文没有兴趣,不想写。老师叫苦不迭是因为批改作文费时多、效率低,费力不讨好。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学会观察,激发兴趣  首先,让学生深入生活,克服惧怕心理,激发学生的动笔欲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中的作文是无处不在
第一部分:吗啡与加巴喷丁对大鼠急性切割痛引起的焦虑样行为的作用目的:大量的临床调查研究和动物实验显示慢性疼痛与负面情绪如抑郁、焦虑关系密切,但是对于急性疼痛与焦虑样情绪之间的关系尚无研究。本实验研究大鼠急性切割痛是否伴有焦虑样情绪行为,及其与机械性痛敏的关系,并探讨吗啡与加巴喷丁对焦虑样情绪行为的作用。方法:采用纵行切割大鼠后足作为疼痛模型,以von Frey尼龙纤维刺激足底观察其缩足阈值作为机械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兴趣索然,被动接受。这种唯我独尊,远离学生的教学态度,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不利,效果不佳。我认为,只有从实际出发,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才能向学好英语迈进,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  一、兴趣问题不容忽视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