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声唱法以音乐优美、发声自如、音与音连接平滑匀净、花腔装饰乐句流利、灵活为特点。美声唱法的传入,对我国的声乐教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其中,最根本的是对声乐教学理念的改变。使我国传统的声乐教学从师傅对徒弟的口传心授这种经验总结式教学转为在科学指导下进行的规范的声乐教学。经过声乐教育家们的长期实践,这两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声乐艺术发生了激烈地碰撞和交流。
【关键词】美声唱法;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影响
一、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与美声唱法的差异
(一)文化底蕴的差异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是指产生于人民群众当中,借助于音乐来表达思想情感,并且被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演唱艺术,如今的民族声乐既包括具有明显地域特征和风格的民族民间声乐艺术。当代民族声乐的特点是在保存民间风味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民族共性的提炼,主要从创作歌曲和歌剧中体现出来。意大利美声唱法的发展得益于歌剧艺术,体裁形式丰富,演唱是以咏唱为基本特征并伴以朗诵风格的宣叙调唱法技术。由于深受宗教文化的影响,因此美声唱法在演唱时情感的表达也受到了宗教的制约,感情真实、激烈,但是在表现上又是有节制的。
(二)演唱技术的差异
演唱技术的差异主要包括:1)气息运用的差异。在传统的民间唱法中,从整体声音效果来看,气息偏浅,声音薄、明亮、甜美;美声唱法在气息运用上一般采用胸腹联合式呼吸,讲究在句子唱完之后换气,不能在句子中间打断。2)咬字吐字的差异。关于歌唱咬字的技术,我国传统声乐中最基本的美学原则是精确和清晰;美声唱法追求声音圆润、丰满、有共鸣。3)共鸣运用的差异。我国传统的民族唱法追求声音明亮、亲切、自然,声音的焦点较小,集中明亮,有“往鼻梁唱”的提法,意为追求声音的鼻腔共鸣;美声唱法要求演唱时喉头下降,保持吸气时的低喉位,从而使发音管拉长,唱出的声音通畅,声音呈垂直线,追求混合共鸣的效果。
二、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
(一)在学习中美声为主,兼顾演唱中国声乐作品
在世纪初期的声乐教学中,大都以国外的歌剧和艺术歌曲作为教材。后来萧友梅、赵元任等人创作出了一些优秀的艺术歌曲,人们开始了用西洋唱法演唱中国歌曲的尝试。随着创作歌曲的丰富和声乐教学规模的扩大,用西洋发声方法来演唱的中国歌曲逐渐增多。这些作品大都采用现代歌词和古诗词进行创作,但艺术风格上和演唱技巧上却具有西洋艺术歌曲的韵味。声乐教育工作者们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中西结合,逐步地解决了因为语言的差异和文化的差异而出现的碰撞和矛盾。如今,培养出了一批可以很好地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歌曲的歌唱家,他们演绎了许多优秀的声乐作品。
(二)演唱民歌为主,方法上借鉴美声
现在我们在高校中所看到的民歌教学在保存了传统戏曲曲艺的吐字韵味和气口运用技巧的基础上,借鉴和利用了美声唱法中腔体混合的立体共鸣,声音色彩得到充分的发挥,更加通畅并富于立体感,大大增强了声音的功能性和可塑性、音域宽广,可驾驭高难度的声乐作品,使每个歌唱者的歌唱能力和表现能力得以很大的提升。这种民歌唱法的声音美学效果不同于传统的原生态的民歌唱法,少了几许高亢、粗犷、燎亮,但却更多了几分甜美与亲切,迎合了现代人群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忙碌之余对于亲情的渴望,期待被人关爱的心理,深情动人,具有独特的中国民族声乐的韵味和艺术效果,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三、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
(一)演唱技术的借鉴与融合
如今,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声乐教学中,演唱中国的民歌或艺术歌曲及创作歌曲时,在平时的训练中,都借鉴了美声唱法中的一些发声原理。1)气息的运用。在声乐教学中,强调气息的连贯、支持,同时要根据演唱的作品来随时作出调整。作品的风格、语言、情感以及对声音标准的不同而在具体演唱中对气息的使用有所差异。2)咬字技术的运用。根据不同作品的风格,采用不同的吐字方法,建立好声音通道的基础上,保留富有特色的传统咬字吐字方法,体现我国民歌艺术的动人魅力。3)共鸣的运用。在声乐教学中,借鉴了美声唱法对于混合共鸣的使用。要求打开喉咙,建立稳定的通道,将所有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克服传统民族声乐中挤、卡、压的声音,追求声音的圆润并根据音高的变化来调整腔体的大小和音色。
(二)声乐教学科研的借鉴与融合
我国的声乐理论研究是伴随着声乐教学的系统开展而开始的。到了80年代之后,声乐这一学科自身的方法研究以及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的研究开展得更加红火。仅在到年间,我国声乐科研工作就有很明显的进步, 这些研究的基本脉络还是沿承了西洋美声学派中的理论体系,但在这一基础上,与我国传统的声乐教学互相借鉴,开发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课题,比如如何运用西洋美声唱法来唱好中国歌、西洋唱法与我国民族唱法比较研究等等。除了声乐论文的发展,我国的声乐学术著作也产生了很多的成果。有声乐学基础理论方面《声乐学基础》;声乐史方面的《欧洲声乐发展史》、《西洋声乐发展概略》等。
四、结语
综上,如今我国声乐教学正在系统的开展,声乐科研、声乐创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由于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西方的声乐艺术所承载的思想文化内涵也有所差异。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以传统的声乐文化和美学思想为基础,通过学习美声唱法的相关科学性的训练,我国的声乐教育正朝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艺术迈进,演唱的作品风格强烈,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顺应了社会主流的审美意识,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全体声乐教学工作者正在一起努力,为创建中国声乐学派而努力奋斗着。
参考文献:
[1]封孝伦.二十世纪中国美学[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6.
[2]张伟.20世纪中国声乐教育[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关键词】美声唱法;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影响
一、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与美声唱法的差异
(一)文化底蕴的差异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是指产生于人民群众当中,借助于音乐来表达思想情感,并且被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演唱艺术,如今的民族声乐既包括具有明显地域特征和风格的民族民间声乐艺术。当代民族声乐的特点是在保存民间风味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民族共性的提炼,主要从创作歌曲和歌剧中体现出来。意大利美声唱法的发展得益于歌剧艺术,体裁形式丰富,演唱是以咏唱为基本特征并伴以朗诵风格的宣叙调唱法技术。由于深受宗教文化的影响,因此美声唱法在演唱时情感的表达也受到了宗教的制约,感情真实、激烈,但是在表现上又是有节制的。
(二)演唱技术的差异
演唱技术的差异主要包括:1)气息运用的差异。在传统的民间唱法中,从整体声音效果来看,气息偏浅,声音薄、明亮、甜美;美声唱法在气息运用上一般采用胸腹联合式呼吸,讲究在句子唱完之后换气,不能在句子中间打断。2)咬字吐字的差异。关于歌唱咬字的技术,我国传统声乐中最基本的美学原则是精确和清晰;美声唱法追求声音圆润、丰满、有共鸣。3)共鸣运用的差异。我国传统的民族唱法追求声音明亮、亲切、自然,声音的焦点较小,集中明亮,有“往鼻梁唱”的提法,意为追求声音的鼻腔共鸣;美声唱法要求演唱时喉头下降,保持吸气时的低喉位,从而使发音管拉长,唱出的声音通畅,声音呈垂直线,追求混合共鸣的效果。
二、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
(一)在学习中美声为主,兼顾演唱中国声乐作品
在世纪初期的声乐教学中,大都以国外的歌剧和艺术歌曲作为教材。后来萧友梅、赵元任等人创作出了一些优秀的艺术歌曲,人们开始了用西洋唱法演唱中国歌曲的尝试。随着创作歌曲的丰富和声乐教学规模的扩大,用西洋发声方法来演唱的中国歌曲逐渐增多。这些作品大都采用现代歌词和古诗词进行创作,但艺术风格上和演唱技巧上却具有西洋艺术歌曲的韵味。声乐教育工作者们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中西结合,逐步地解决了因为语言的差异和文化的差异而出现的碰撞和矛盾。如今,培养出了一批可以很好地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歌曲的歌唱家,他们演绎了许多优秀的声乐作品。
(二)演唱民歌为主,方法上借鉴美声
现在我们在高校中所看到的民歌教学在保存了传统戏曲曲艺的吐字韵味和气口运用技巧的基础上,借鉴和利用了美声唱法中腔体混合的立体共鸣,声音色彩得到充分的发挥,更加通畅并富于立体感,大大增强了声音的功能性和可塑性、音域宽广,可驾驭高难度的声乐作品,使每个歌唱者的歌唱能力和表现能力得以很大的提升。这种民歌唱法的声音美学效果不同于传统的原生态的民歌唱法,少了几许高亢、粗犷、燎亮,但却更多了几分甜美与亲切,迎合了现代人群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忙碌之余对于亲情的渴望,期待被人关爱的心理,深情动人,具有独特的中国民族声乐的韵味和艺术效果,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三、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
(一)演唱技术的借鉴与融合
如今,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声乐教学中,演唱中国的民歌或艺术歌曲及创作歌曲时,在平时的训练中,都借鉴了美声唱法中的一些发声原理。1)气息的运用。在声乐教学中,强调气息的连贯、支持,同时要根据演唱的作品来随时作出调整。作品的风格、语言、情感以及对声音标准的不同而在具体演唱中对气息的使用有所差异。2)咬字技术的运用。根据不同作品的风格,采用不同的吐字方法,建立好声音通道的基础上,保留富有特色的传统咬字吐字方法,体现我国民歌艺术的动人魅力。3)共鸣的运用。在声乐教学中,借鉴了美声唱法对于混合共鸣的使用。要求打开喉咙,建立稳定的通道,将所有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克服传统民族声乐中挤、卡、压的声音,追求声音的圆润并根据音高的变化来调整腔体的大小和音色。
(二)声乐教学科研的借鉴与融合
我国的声乐理论研究是伴随着声乐教学的系统开展而开始的。到了80年代之后,声乐这一学科自身的方法研究以及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的研究开展得更加红火。仅在到年间,我国声乐科研工作就有很明显的进步, 这些研究的基本脉络还是沿承了西洋美声学派中的理论体系,但在这一基础上,与我国传统的声乐教学互相借鉴,开发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课题,比如如何运用西洋美声唱法来唱好中国歌、西洋唱法与我国民族唱法比较研究等等。除了声乐论文的发展,我国的声乐学术著作也产生了很多的成果。有声乐学基础理论方面《声乐学基础》;声乐史方面的《欧洲声乐发展史》、《西洋声乐发展概略》等。
四、结语
综上,如今我国声乐教学正在系统的开展,声乐科研、声乐创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由于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西方的声乐艺术所承载的思想文化内涵也有所差异。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以传统的声乐文化和美学思想为基础,通过学习美声唱法的相关科学性的训练,我国的声乐教育正朝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艺术迈进,演唱的作品风格强烈,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顺应了社会主流的审美意识,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全体声乐教学工作者正在一起努力,为创建中国声乐学派而努力奋斗着。
参考文献:
[1]封孝伦.二十世纪中国美学[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6.
[2]张伟.20世纪中国声乐教育[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