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钢琴音乐是巴赫重要的创作领域,两卷《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作于1722年,第二卷作于大约1740年)是巴赫最著名的键盘作品,巴赫的键盘音乐继承了16世纪以来德国声乐和器乐的传统,吸收了意大利和法国音乐的先进技法,把复调音乐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对巴洛克时期巴赫的键盘音乐《平均律钢琴曲集》进行了介绍,使弹奏者清楚所弹巴赫键盘乐的种类和体裁。
【关键词】巴洛克;巴赫;古钢琴音乐;平均律钢琴曲集
一、巴赫简介及主要创作作品
巴洛克时期德国作曲家,巴洛克时期音乐艺术的集大成者,他的创作涵盖了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音乐体裁,许多作品都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他的作品体现了复调音乐向主调音乐的过渡,巴赫一生从没有出过德国,生前只是一位普通的管风琴师,19世纪在门德尔松的影响下,巴赫作品的价值才得以体现,被后世称为“复调大师”、“近代音乐之父”。
巴赫的作品数量巨大,博大精深,创作涵盖了这一时期所有的音乐体裁,创作领域主要是声乐和器乐。
(一)声乐作品:康塔塔:《宗教改革康塔塔》、《农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
受难曲:《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
弥撒曲:《b小调弥撒曲》
(二)器乐作品:管风琴曲:《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古钢琴曲:两卷《平均律钢琴曲集》
乐队作品: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D大调第三乐队组曲》
(三)复调音乐研究成就:《音乐的奉献》、《赋格的艺术》
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的概述
十二平均律,顾名思义便是将一个音级按等比级数分成十二个相等半音的律制,在数学上讲是每半音间的频率差是 2的12次方根,单位是赫兹。巴赫所作的《平均律钢琴曲集》要求键盘乐器按十二平均律调弦,每集24首,分别置于各个大调和小调其编排方式为:第一组C 大调,第二组 c小调,再来就依序升C 大调,升c 小调,D 大调,d 小调……。
前奏曲是一种单主题的中、小型器乐曲,源自十五、十六世纪某种乐曲前的引子,最初常为即兴演奏,有试奏乐器音准、活动手指及准备后边乐曲进入的作用。十七世纪开始成为结构完整的独立乐曲。全曲常基于一个有特点的音型,加以自由展开。十七、十八世纪上半叶常同其他乐曲联用,作为组曲的第一段或置于赋格、众赞歌之前作为序奏。
赋格在德文是追赶之意,它以模仿为基础,是音乐主题与发展有着固定程式的复调曲体。一个主题单独呈示后,另一声部紧接模仿(通常在其属调上)叫做“答题”,伴随主题或答题出现的对比旋律称为对题。对题从横向上是主题的延伸部分,它必须与主题连贯统一;从纵向上它又是主题的对比旋律,必须与主题形成良好的对比关系。[1]
三、《平均律钢琴曲集》的音乐内容
第一集是为教学目的而编创的,而第二集则是巴赫一生此类作品的合编。第一集技术训练目的明确,风格统一集中;第二集于1742年集成,含有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每一首均由同一调性上的前奏曲与赋格组合成套,没有主题上的联系,有时情感表达的范畴相似。大部分前奏曲不单有明确的技术训练目的,而且有不同的体裁特征,有的近似托卡塔,有的像创意曲。
比如像第一集的第17首就像是单乐章的巴洛克协奏曲。赋格的情况与创意曲一样,是单一主题发展的探究,但主题个性更加鲜明。有的突出悲痛苦难的形象,有的是歌唱性的抒情旋律,有的近似带世俗风格的舞曲,有的主题富于动力,节奏生动活跃。第一集第五首(D大调)鲜明的附点节奏及主调织体,使它显得果断坚毅。[2]
四、结语
巴赫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同时又接受了早期启蒙思想的影响,因此,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宗教色彩,同时也闪烁着人文主义的光芒,深刻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经济、人文思想的心态,每一部作品中都包含着一定的哲学论理意义,写景和抒情相结合,充分表现巴赫对德国社会的深刻认识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在创作中将丰富的和声、调性的转换融于复调音乐中,和声表现得充分而富有变化,常常用半音进行,节奏在音乐中的地位突出,变奏手法也多种多样,将复调音乐的创作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巴赫高度的复调思维和新颖的主调手法的并用,使他成为音乐史中一个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总的看来,《平均律钢琴曲集》不仅在技巧上无与伦比,而且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因此而被后人誉为“钢琴家的《旧约全书》”。
参考文献:
[1]普罗之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名曲馆藏系列”里的唱片说明书之一
[2]沈旋、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M].上海音乐出版社
[3]余志刚.《西方音乐简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巴洛克;巴赫;古钢琴音乐;平均律钢琴曲集
一、巴赫简介及主要创作作品
巴洛克时期德国作曲家,巴洛克时期音乐艺术的集大成者,他的创作涵盖了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音乐体裁,许多作品都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他的作品体现了复调音乐向主调音乐的过渡,巴赫一生从没有出过德国,生前只是一位普通的管风琴师,19世纪在门德尔松的影响下,巴赫作品的价值才得以体现,被后世称为“复调大师”、“近代音乐之父”。
巴赫的作品数量巨大,博大精深,创作涵盖了这一时期所有的音乐体裁,创作领域主要是声乐和器乐。
(一)声乐作品:康塔塔:《宗教改革康塔塔》、《农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
受难曲:《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
弥撒曲:《b小调弥撒曲》
(二)器乐作品:管风琴曲:《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古钢琴曲:两卷《平均律钢琴曲集》
乐队作品: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D大调第三乐队组曲》
(三)复调音乐研究成就:《音乐的奉献》、《赋格的艺术》
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的概述
十二平均律,顾名思义便是将一个音级按等比级数分成十二个相等半音的律制,在数学上讲是每半音间的频率差是 2的12次方根,单位是赫兹。巴赫所作的《平均律钢琴曲集》要求键盘乐器按十二平均律调弦,每集24首,分别置于各个大调和小调其编排方式为:第一组C 大调,第二组 c小调,再来就依序升C 大调,升c 小调,D 大调,d 小调……。
前奏曲是一种单主题的中、小型器乐曲,源自十五、十六世纪某种乐曲前的引子,最初常为即兴演奏,有试奏乐器音准、活动手指及准备后边乐曲进入的作用。十七世纪开始成为结构完整的独立乐曲。全曲常基于一个有特点的音型,加以自由展开。十七、十八世纪上半叶常同其他乐曲联用,作为组曲的第一段或置于赋格、众赞歌之前作为序奏。
赋格在德文是追赶之意,它以模仿为基础,是音乐主题与发展有着固定程式的复调曲体。一个主题单独呈示后,另一声部紧接模仿(通常在其属调上)叫做“答题”,伴随主题或答题出现的对比旋律称为对题。对题从横向上是主题的延伸部分,它必须与主题连贯统一;从纵向上它又是主题的对比旋律,必须与主题形成良好的对比关系。[1]
三、《平均律钢琴曲集》的音乐内容
第一集是为教学目的而编创的,而第二集则是巴赫一生此类作品的合编。第一集技术训练目的明确,风格统一集中;第二集于1742年集成,含有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每一首均由同一调性上的前奏曲与赋格组合成套,没有主题上的联系,有时情感表达的范畴相似。大部分前奏曲不单有明确的技术训练目的,而且有不同的体裁特征,有的近似托卡塔,有的像创意曲。
比如像第一集的第17首就像是单乐章的巴洛克协奏曲。赋格的情况与创意曲一样,是单一主题发展的探究,但主题个性更加鲜明。有的突出悲痛苦难的形象,有的是歌唱性的抒情旋律,有的近似带世俗风格的舞曲,有的主题富于动力,节奏生动活跃。第一集第五首(D大调)鲜明的附点节奏及主调织体,使它显得果断坚毅。[2]
四、结语
巴赫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同时又接受了早期启蒙思想的影响,因此,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宗教色彩,同时也闪烁着人文主义的光芒,深刻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经济、人文思想的心态,每一部作品中都包含着一定的哲学论理意义,写景和抒情相结合,充分表现巴赫对德国社会的深刻认识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在创作中将丰富的和声、调性的转换融于复调音乐中,和声表现得充分而富有变化,常常用半音进行,节奏在音乐中的地位突出,变奏手法也多种多样,将复调音乐的创作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巴赫高度的复调思维和新颖的主调手法的并用,使他成为音乐史中一个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总的看来,《平均律钢琴曲集》不仅在技巧上无与伦比,而且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因此而被后人誉为“钢琴家的《旧约全书》”。
参考文献:
[1]普罗之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名曲馆藏系列”里的唱片说明书之一
[2]沈旋、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M].上海音乐出版社
[3]余志刚.《西方音乐简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