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逐渐专业化,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语文教学就更多注重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性,轻文重用就成了普遍现象。虽然在短期内这专业化培养的目标有利于学生在短期内获得一定的技能,但从长远角度看,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发展,也不利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一、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文性培养的必要性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换言之,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在传授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作为文学性、文化性和自然性相统一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课程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对人文性的培养不单纯的是在语文教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而是以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为目标。目前,职业教育的性质和课程的时代特点决定了人文性培养已是大势所趋。
(一)职业教育发展所需要
“围绕目标、注重方向、强化技能、厚重人文”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新主张,因为职业教育所要承担的是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从职从业技能和素质的人才。在对欲从职从业的在校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技能的培养是重点,但也不能忽视素质的提高。德才兼备的人才才是职业发展的根本目标,也是社会需求的根本标准,厚重人文就是要建立在以语文为基础之上的人文性培养和渗透。
(二)语文教学改革所需要
作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语文课程是各类学科学习的基础,语文教学改革从传统的注重工具性向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方向发展,体现的是在注重通过语文的学习来掌握表达和交流技巧的同时让学生以人文性为基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让学生在传承中华民族经典文化的同时,接受思想的洗礼,学会去生活、去创造,这正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
(三)中职学生发展所需要
中职学生年龄一般为15~19岁之间,这个时期是青春期向成熟过渡的重要时期,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意志品质等都将在这一时期内形成。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影响,中职学生也出现了较多的心理问题,如意志品质不坚定、缺乏战胜困难的决心、沟通能力差等。如果此时再缺乏一定的人文性培养来作为支撑,那么,中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将无法适应社会需求。人文性培养是中职学生发展的必然需求。
二、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作用
(一)有利于教师角色转变
传统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整个课堂的权威者,长期以来形成的师讲生听模式让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活力和自信心被消磨。而在中职语文中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就需要教师从传统角色转变到课堂的组织者、学生的引导者。新的教育需要教师以全新的角色来对待教育教学活动,注重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也就成了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有利于德育教育的渗透
传统职业学校中,学生因成绩不好而导致行为上的错误成为普遍现象,而学校都以制度的完善来加强对学生的监管,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特别是很多学生远离家乡和亲人,在犯错被处罚后,抵触心理加强,甚至以教师为敌,和学校作对。在中职语文中加强人文教育,是以情感为主线,是对学生情感缺失的弥补。它不仅能让学生正确的面对遇到的困难,也能更清晰的认识自我,在文化的熏陶下,他们的道德素养得到提高,发展更有保障。
(三)有利于学校传统教育观的转变
重专业轻文化是中职学校的传统教育观。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下所培养出的学生往往是具有专业知识而人文素养不高,但社会需求发生转变时,中职学校的传统观念就受到了挑战。而作为基础文化学科的语文教学,不但能承担起学生文化教育的作用,更能通过人文素养的培养来满足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这就自然推动了中职学校教育观的转变。
三、中职语文人文教育实施策略
人文教育因其内容的广泛性而让其教育方式具有多样化,在中职语文教育教学中,通过文化知识的熏陶、传统文化的感染等都是不错的方法。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是由外而内的,同时以自我的体悟为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外部的作用来促使学生个体获得自我的体悟,在体悟中形成一定的文化理论,以理论来作为自身素养的基础,再通过内心的感悟和教师的人文关怀来促使人文素养的形成。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人文教育:
(一)教师应树立人文教育观
教育的主体是谁?学生。但传统教育以教师为核心,学生只是被教育的对象,隶属于整个教学活动。当然,提倡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这需要一个转变过程,而转变过程的第一步就是思想的转变,观念的更新。不得不说,注重知识和专业化的中职教育让学生的发展走向了片面化,在专业化发展、知识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过程中融入人文教育,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只有立足于这一点,观念的转变才有可能。作为多元化的语文教学本身就具有丰富的人文性,随着观念的转变、人文性的渗透,学生的发展会更全面。
教师观念的转变还需要以教学实践来表现,这主要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方面。从教学内容来看,它所包含的不仅是哲学和自然之理,更包含了社会伦理和人本教育思想等内容。其次,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和学的互动关系应该得到体现,学生主体性应得到突出,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模式等都应从传统的窠臼中摆脱出来而以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为基础。
(二)教学活动应实现人文教育观
人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都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点点滴滴、方方面面地进行思考和实践,最终促使学生有所发展。
1.师生角色的转变
人文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发展,这就需要以一个平等的关系来作为基础。教学中的关系是师生关系,这一关系应该是平等和相互的。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授,人文教育失去了本有的基础。在注重人文性培养的语文课堂活动中,师生关系则将得到转变,教师的权威将由课堂的组织者和学生的引导者这一角色给予取代,而学生的主体性将得到体现。师生角色的转变让课堂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学生能感受到的情感帮助越多,内心体验就会更加丰富,特别是教师以鼓励和赏识的眼光来对待学生后,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情感得到共鸣,人文教育孕育在课堂教学中,发展自不待言。 2.充分挖掘和用活教材
目前中职语文教材虽然存在一定不足,但作为中职语文教学的主要媒介,其中的优秀文学作品、丰富的课外实践等为教师的人文教育提供了可利用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通过课文教学来引导学生走人文路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以身说法”的模式,而“以身试法”的模式来进行教学,即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中以讲为主的模式,而转变为利用自身来展示教材中所蕴涵的人文、道德因素。的确,只有教师能深入教材,能以自身来验证教材中所传递的人文精神,学生才会被感染,得到熏陶。另一方面,人文素养的培养脱离不了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后应紧密地结合生活实际,将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人文的魅力,潜移默化的形成一种“从众心理”,让人文教育从理性层面转变到感性层面,经过感性的生活来实践理性的人文素养。
如通过《中彩那天》的教学,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来谈谈诚信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讨论生活现象的过程中感受诚信对个体、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同样,如在《桂林山水》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欣赏祖国自然山川的美丽之时还需要以学生的审美观培养和爱国情感培养为辅助,让学生在学习中能获得一种审美享受,在享受中去感受祖国的美丽,由此而生成出爱国主义情感。
3.转变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更多依托的是文本,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确,对文本的解读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形成。传统中职语文教学都过多注重工具性,由此而形成了以教师主讲来取得学生阅读、理解和感悟,学生被动下所接受到的最多是表面而肤浅的认知,内心情感没有得到丰富,人文素养没有形成。转变教学模式是要以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索来对文本进行自主解读,从而形成一定的自我认识,在讨论、交流和总结中让认识从个性走向共性。
以《劝学》为例,以教师的讲授来进行,很多生字词学生在听了多遍后依旧是拼错写错,更不要说对这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掌握。而以探究模式来进行的学习,学生不但在短期内记住了,且记忆效果很好。以传统模式进行的《劝学》,教师对文本所表达的主题是以说教的形式进行,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抵触情绪,只能是听听罢了,缺少自我体验的模式让学生无法获得对学习重要性的认知。而以探究性自主学习模式而进行的教学,学生从各个方面就学习的探究性进行了讨论,教师再以现实生活为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学生的认识经由自主认知过程而获得,体验加强,认识变深。
4.重视语言技能的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形成讲究“形神合一”,所谓的“神”是学生的内心道德素养,而“形”则是表现形式。语言是语文的基础,而语言的表现形式除了书面语外则是口语。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技能的训练,就需要从作文和综合应用两方面进行。
首先是作文。作文是学生借用语言进行自我观点表达和感情抒发的工具,通过作文,教师不但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也能据此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发展做出一定的判断。在以往的中职作文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以大纲的要求,以命题或半命题的形式来组织学生作文,在程序上基本是教师出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讲评,这一模式让学生更多的受制于套路的束缚,自我的观点和感情得不到较好的表达和抒发。笔者认为,要通过作文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结合教材教学和生活实践,以不拘一格的形式进行会有较好的效果。如地沟油事件发生后,教师就可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作文,通过作文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要注重以综合实践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常见的社区活动、学校的义务劳动、班级中的互助合作等都是较好的形式。在通过实践后,教师要引导并组织学生对活动进行讨论,为人文素养的培养形成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5.注重课外阅读
丰富的阅读不但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知识,更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固守于教材,而要以教材为辐射点,引领学生去读名著、赏诗文,通过丰富的阅读来让学生融于文本中,在文本中去感悟。特别是目前网吧泛滥、社会环境复杂的情况下,将学生由外部环境的感官刺激转到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中,对其人文性的培养将有积极意义。
四、中职语文教学与人文性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何为人文?虽然对人文的阐释各有说法,但笔者认为真善美应该是人文教育的核心。也只有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以真善美作为人文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人文教育才会在更高的起点上取得成功。
(一)教师应以爱为人文教育的基础
虽然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努力践行着人文教育,但无意中又走向了工具性的极端,或是已经努力的做了,但依旧没有收到实际的效果。究其原因还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功利性让教师的爱无法落到实处。
教学是师生的交流活动,在这个交流中,更多的是情感的融合、信息的互相传递。试想,如果教师是一位凶神恶煞的山贼,怎么能教导出一群乐善好施的学生?道理显而易见。故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多给予学生关怀和鼓励,以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以鼓励的方式来激发学生,让学生在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中去寻找自我的人生追求。
(二)注重学和做的结合
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是课堂一套,生活中一套,原因就在于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没有得到内化,学习和行为之间还需要一个过渡。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做好这一个过渡,最好的过渡方法是让学生将学和做结合起来。如学习了《一个中学孩子的呼声》后引导学生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提高其对和平的认识;学完《蝙蝠和雷达》后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实践不说假话、套话;学习《谈生命》后让学生在通过了解自己的出生和成长过程来认识父母的关爱,懂得生命的重要性,学会去珍爱生命;平时学校也可通过举办演讲、比赛一类活动来促进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根,爱是根的源泉,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贯穿人文教育,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有立足以学生的发展,通过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变来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如此,语文教学才会绽放出更耀眼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孙艳荣.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来源[J].新课程学习(下),2011,(9).
[2] 付平平.论中职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08,(1).
[3] 缪红娟.中职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责任编辑:陈 明]
一、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文性培养的必要性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换言之,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在传授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作为文学性、文化性和自然性相统一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课程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对人文性的培养不单纯的是在语文教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而是以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为目标。目前,职业教育的性质和课程的时代特点决定了人文性培养已是大势所趋。
(一)职业教育发展所需要
“围绕目标、注重方向、强化技能、厚重人文”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新主张,因为职业教育所要承担的是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从职从业技能和素质的人才。在对欲从职从业的在校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技能的培养是重点,但也不能忽视素质的提高。德才兼备的人才才是职业发展的根本目标,也是社会需求的根本标准,厚重人文就是要建立在以语文为基础之上的人文性培养和渗透。
(二)语文教学改革所需要
作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语文课程是各类学科学习的基础,语文教学改革从传统的注重工具性向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方向发展,体现的是在注重通过语文的学习来掌握表达和交流技巧的同时让学生以人文性为基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让学生在传承中华民族经典文化的同时,接受思想的洗礼,学会去生活、去创造,这正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
(三)中职学生发展所需要
中职学生年龄一般为15~19岁之间,这个时期是青春期向成熟过渡的重要时期,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意志品质等都将在这一时期内形成。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影响,中职学生也出现了较多的心理问题,如意志品质不坚定、缺乏战胜困难的决心、沟通能力差等。如果此时再缺乏一定的人文性培养来作为支撑,那么,中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将无法适应社会需求。人文性培养是中职学生发展的必然需求。
二、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作用
(一)有利于教师角色转变
传统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整个课堂的权威者,长期以来形成的师讲生听模式让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活力和自信心被消磨。而在中职语文中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就需要教师从传统角色转变到课堂的组织者、学生的引导者。新的教育需要教师以全新的角色来对待教育教学活动,注重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也就成了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有利于德育教育的渗透
传统职业学校中,学生因成绩不好而导致行为上的错误成为普遍现象,而学校都以制度的完善来加强对学生的监管,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特别是很多学生远离家乡和亲人,在犯错被处罚后,抵触心理加强,甚至以教师为敌,和学校作对。在中职语文中加强人文教育,是以情感为主线,是对学生情感缺失的弥补。它不仅能让学生正确的面对遇到的困难,也能更清晰的认识自我,在文化的熏陶下,他们的道德素养得到提高,发展更有保障。
(三)有利于学校传统教育观的转变
重专业轻文化是中职学校的传统教育观。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下所培养出的学生往往是具有专业知识而人文素养不高,但社会需求发生转变时,中职学校的传统观念就受到了挑战。而作为基础文化学科的语文教学,不但能承担起学生文化教育的作用,更能通过人文素养的培养来满足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这就自然推动了中职学校教育观的转变。
三、中职语文人文教育实施策略
人文教育因其内容的广泛性而让其教育方式具有多样化,在中职语文教育教学中,通过文化知识的熏陶、传统文化的感染等都是不错的方法。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是由外而内的,同时以自我的体悟为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外部的作用来促使学生个体获得自我的体悟,在体悟中形成一定的文化理论,以理论来作为自身素养的基础,再通过内心的感悟和教师的人文关怀来促使人文素养的形成。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人文教育:
(一)教师应树立人文教育观
教育的主体是谁?学生。但传统教育以教师为核心,学生只是被教育的对象,隶属于整个教学活动。当然,提倡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这需要一个转变过程,而转变过程的第一步就是思想的转变,观念的更新。不得不说,注重知识和专业化的中职教育让学生的发展走向了片面化,在专业化发展、知识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过程中融入人文教育,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只有立足于这一点,观念的转变才有可能。作为多元化的语文教学本身就具有丰富的人文性,随着观念的转变、人文性的渗透,学生的发展会更全面。
教师观念的转变还需要以教学实践来表现,这主要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方面。从教学内容来看,它所包含的不仅是哲学和自然之理,更包含了社会伦理和人本教育思想等内容。其次,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和学的互动关系应该得到体现,学生主体性应得到突出,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模式等都应从传统的窠臼中摆脱出来而以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为基础。
(二)教学活动应实现人文教育观
人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都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点点滴滴、方方面面地进行思考和实践,最终促使学生有所发展。
1.师生角色的转变
人文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发展,这就需要以一个平等的关系来作为基础。教学中的关系是师生关系,这一关系应该是平等和相互的。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授,人文教育失去了本有的基础。在注重人文性培养的语文课堂活动中,师生关系则将得到转变,教师的权威将由课堂的组织者和学生的引导者这一角色给予取代,而学生的主体性将得到体现。师生角色的转变让课堂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学生能感受到的情感帮助越多,内心体验就会更加丰富,特别是教师以鼓励和赏识的眼光来对待学生后,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情感得到共鸣,人文教育孕育在课堂教学中,发展自不待言。 2.充分挖掘和用活教材
目前中职语文教材虽然存在一定不足,但作为中职语文教学的主要媒介,其中的优秀文学作品、丰富的课外实践等为教师的人文教育提供了可利用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通过课文教学来引导学生走人文路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以身说法”的模式,而“以身试法”的模式来进行教学,即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中以讲为主的模式,而转变为利用自身来展示教材中所蕴涵的人文、道德因素。的确,只有教师能深入教材,能以自身来验证教材中所传递的人文精神,学生才会被感染,得到熏陶。另一方面,人文素养的培养脱离不了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后应紧密地结合生活实际,将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人文的魅力,潜移默化的形成一种“从众心理”,让人文教育从理性层面转变到感性层面,经过感性的生活来实践理性的人文素养。
如通过《中彩那天》的教学,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来谈谈诚信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讨论生活现象的过程中感受诚信对个体、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同样,如在《桂林山水》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欣赏祖国自然山川的美丽之时还需要以学生的审美观培养和爱国情感培养为辅助,让学生在学习中能获得一种审美享受,在享受中去感受祖国的美丽,由此而生成出爱国主义情感。
3.转变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更多依托的是文本,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确,对文本的解读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形成。传统中职语文教学都过多注重工具性,由此而形成了以教师主讲来取得学生阅读、理解和感悟,学生被动下所接受到的最多是表面而肤浅的认知,内心情感没有得到丰富,人文素养没有形成。转变教学模式是要以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索来对文本进行自主解读,从而形成一定的自我认识,在讨论、交流和总结中让认识从个性走向共性。
以《劝学》为例,以教师的讲授来进行,很多生字词学生在听了多遍后依旧是拼错写错,更不要说对这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掌握。而以探究模式来进行的学习,学生不但在短期内记住了,且记忆效果很好。以传统模式进行的《劝学》,教师对文本所表达的主题是以说教的形式进行,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抵触情绪,只能是听听罢了,缺少自我体验的模式让学生无法获得对学习重要性的认知。而以探究性自主学习模式而进行的教学,学生从各个方面就学习的探究性进行了讨论,教师再以现实生活为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学生的认识经由自主认知过程而获得,体验加强,认识变深。
4.重视语言技能的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形成讲究“形神合一”,所谓的“神”是学生的内心道德素养,而“形”则是表现形式。语言是语文的基础,而语言的表现形式除了书面语外则是口语。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技能的训练,就需要从作文和综合应用两方面进行。
首先是作文。作文是学生借用语言进行自我观点表达和感情抒发的工具,通过作文,教师不但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也能据此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发展做出一定的判断。在以往的中职作文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以大纲的要求,以命题或半命题的形式来组织学生作文,在程序上基本是教师出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讲评,这一模式让学生更多的受制于套路的束缚,自我的观点和感情得不到较好的表达和抒发。笔者认为,要通过作文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结合教材教学和生活实践,以不拘一格的形式进行会有较好的效果。如地沟油事件发生后,教师就可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作文,通过作文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要注重以综合实践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常见的社区活动、学校的义务劳动、班级中的互助合作等都是较好的形式。在通过实践后,教师要引导并组织学生对活动进行讨论,为人文素养的培养形成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5.注重课外阅读
丰富的阅读不但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知识,更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固守于教材,而要以教材为辐射点,引领学生去读名著、赏诗文,通过丰富的阅读来让学生融于文本中,在文本中去感悟。特别是目前网吧泛滥、社会环境复杂的情况下,将学生由外部环境的感官刺激转到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中,对其人文性的培养将有积极意义。
四、中职语文教学与人文性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何为人文?虽然对人文的阐释各有说法,但笔者认为真善美应该是人文教育的核心。也只有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以真善美作为人文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人文教育才会在更高的起点上取得成功。
(一)教师应以爱为人文教育的基础
虽然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努力践行着人文教育,但无意中又走向了工具性的极端,或是已经努力的做了,但依旧没有收到实际的效果。究其原因还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功利性让教师的爱无法落到实处。
教学是师生的交流活动,在这个交流中,更多的是情感的融合、信息的互相传递。试想,如果教师是一位凶神恶煞的山贼,怎么能教导出一群乐善好施的学生?道理显而易见。故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多给予学生关怀和鼓励,以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以鼓励的方式来激发学生,让学生在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中去寻找自我的人生追求。
(二)注重学和做的结合
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是课堂一套,生活中一套,原因就在于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没有得到内化,学习和行为之间还需要一个过渡。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做好这一个过渡,最好的过渡方法是让学生将学和做结合起来。如学习了《一个中学孩子的呼声》后引导学生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提高其对和平的认识;学完《蝙蝠和雷达》后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实践不说假话、套话;学习《谈生命》后让学生在通过了解自己的出生和成长过程来认识父母的关爱,懂得生命的重要性,学会去珍爱生命;平时学校也可通过举办演讲、比赛一类活动来促进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根,爱是根的源泉,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贯穿人文教育,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有立足以学生的发展,通过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变来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如此,语文教学才会绽放出更耀眼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孙艳荣.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来源[J].新课程学习(下),2011,(9).
[2] 付平平.论中职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08,(1).
[3] 缪红娟.中职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