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举世瞩目,电脑的普及迎合了当下大环境的潮流,也滋养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的应用对人们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或者说人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已经离不开它,特别是在提倡数字化、多媒体应用的今天,这是好事情。我们本应该可以更好、更充分地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好处,但是,在互联网成为搜集资源的“便利店”时,“顺手牵羊”的习惯也随之产生。
通常情况下,查阅参考论文的方式有两种:其一,直接到书店购买,或者去图书馆借阅;其二,通过互联网进行资源搜寻直接复制(下载)。显而易见,后者的速度和效率高于前者,久而久之,便形成了 “复制、粘贴”症的心理弊性。
“复制、粘贴”是指将互联网上的文件资料(指文字、图片),拷贝到自己文件中的一种快捷的形式,即直接通过“复制、粘贴”的手段把别人的东西变为“己有”的操作行为(“复制、粘贴”,在这里特指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被复制已有的手段)。这在现阶段的论文写作当中较为常见,比如:为了急于凑足字数、迫于赶出论文的心理预期,在互联网搜索到一篇好的文章或段落,直接复制后粘贴到自己的文章或段落中。以这种方式来完成的论文肯定是有问题的,而且这种写作方式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最终,会诱发“复制、粘贴”症。说白了,这种症状是“懒人”的做法。在高校里普遍存在的一种对写作轻视,对论文功利的现象。没有对互联网资源“求真、求实”的态度,拿过来再说的侥幸心理是导致“复制、粘贴”症的直接因素。
现阶段的论文写作是一门“必修的课程”,包括课程作业、实践汇报、论文发表以及毕业论文都离不开以写作的形式呈现,其字数上至过万下至过千。结果,许多人就开始头疼了,怎么办?仿佛一念间就产生了“灵感”,大呼“复制、粘贴”。于是,“复制、粘贴”就成了高校的“流行语”。不难想象,这种极其不良的嗜好成了一种习惯,而这样的习惯在很多方面存在着隐性的弊端,久而久之便助养了“疾病”的产生。我们必须搞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不是所有的互联网资源都是真实、可靠的,甚至很多文章不过是转帖后的再转帖,不知所以然。所以这是很严谨的问题。几年前,在高校毕业论文中就时常被检测出重复率过高的问题。
急功近利,是一个不受学术界欢迎的词语。这是论文写作的“误区”也是“雷区”,很危险。李伯重先生在《论学术与学术标准》一文中有言:在学术的世界里没有“功利主义”一词。言下之意,不管是论文写作还是搞学术研究都不能急功近利,虽然现阶段论文写作还谈不上学术研究,但是我们尽可能地提升到学术研究的高度上审视,不是更好吗?必须搞清楚论文写作是做学术的基础,基础都做不好日后还怎么搞学术。
关于论文写作,它仿佛已被“潜规则”。原因是越来越多的人想通过发表文章来“证明”自己的学术成果。当然,在现阶段必须要发表文章的硬性要求也是“被潜规则”的前提。当今大多数人比较反感论文发表硬性要求,其重点在于这是票子、面子的买卖,只要你有票子、面子,且不论文章质量如何都能如期发表。这样,还谈什么质量?“复制、粘贴”的弊性就这样培养起来了,这也是学术腐败的原因之一。甚至,拿过来的东西都不经过深思熟虑就拷贝成自己的了,实在让人难以理解。近来,关于论文抄袭的报道不少,我认为他们在撰稿之时走的一定是“复制、粘贴”的路子,如果不是“复制、粘贴”,而是认真地去参考书籍,那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了。一般情况下,在参考书籍中选用的重要句子与段落,作者会慎重考虑资料的来源与影响。然而,如果是闭着眼睛游离于网络,好的东西一把抓后,对文章的出处根本就不理不睬。大多数人只是在关注文字够不够,到最后需要添加参考文献时才想起自己的“粗心大意”,回过头来再进行搜索时已是难上加难,况且很多网络上的文章压根就没有出处。这给许多人都带来了困惑,这也是现阶段论文写作的心理弊性。典型的例子是,某校在研究生答辩时,答辩老师问某段落的文章出自哪里,学生却答不上来。再者,参考文献滥竽充数达到几十条之多,这个就更让答辩专家怀疑了,结果学生一问三不知造成了“笑话”,甚至出现了答辩专家气愤离场的尴尬场面。学术是一代又一代积累沉淀下来的,因此,任何论文的观点和论据不可能全部都是自己的,部分甚至某些重要观点或论据是引用别人的,这是允许的。但是引用了别人的思想观点或论据,必须注明,注释不能含糊。
老一辈的学者阅历丰富,读书万千,学术态度更是让人敬佩。现阶段的学生大多不喜欢“咬文嚼字”,这是可悲的。遇到论文写作便喜欢“复制、粘贴”走“捷径”,我们应该反思一下了。“复制、粘贴”是论文写作的一种伤害,长此以往会产生不好的写作习惯。
论文写作“复制、粘贴”症的若干建议:
一、培养良好的论文写作心理规范,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
首先,我们要正视论文写作,宁缺毋滥。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尊重别人的成果,标明文章的出处。
二、尊重学术,消除论文写作的功利性(建议取消论文发表与学位、职称评定等挂钩)
以上曾提到论文发表与学位、职称评定的挂钩问题值得商榷。因它腐生了功利性的写作心理,看上去“百花齐放”却并非“百家争鸣”,导致了学术混乱的现象。取消论文发表与学位、职称的评定,有助于学术走向理性。从而“复制、粘贴”症也会得到缓解,让许多人可以安安心心地搞学问,踏踏实实地做研究。
三、消除浮夸之风,建立健全论文写作评价机制
梁治平在《规范化与本土化: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发展面临的双重挑战》一文中写道:在最近十几年里,人们感受深切、深以为忧的就是社会各个领域和人们各种活动的失序、失范和失控。在所谓学术思想界,最严重的恐怕还不在于存在许多诸如考试作弊、抄袭剽窃一类的现象,而在于这类行为尚不能在内、外任何一个方面得到强有力的遏制。既缺乏学术道德,又缺乏学术批评;更根本的是还没有建立起一种健全的学术思想传统。在此情形下,所谓学术,即使不是伪学术,也很容易成为故步自封的旧学术,难有长进;所谓思想,往往变成信口开河或灵机一动。
一些学术上的投机者对于学术既缺乏虔敬之心,也无意于艰苦的学术劳作,不过假学术以谋其私,甚至自觉地去追求知识权利。从不婵其烦地卖弄新概念到以各种形式公开或半公开地剽窃早已屡见不鲜,“而缺乏一种公正、合理和有权威性的学术评判机制,则使得这类学术上非道德现象无法得到有效遏制”。以高校为例,应建立一个单独的论文审核部门,请一些知识渊博、资历深厚的前辈,对学生的论文写作进行监督监管。而不仅仅是凭靠一个“机器”的检测来得出“复制、粘贴”的重复概率,比如,一些理论系的学生需要引用大量的文章来为自己的观点做铺垫,这属于论文写作的需要,并不违反原则。
四、读书(指纸质书)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修行
培养读书的好习惯。多读书,读好书对于我们来说,就不只是一般的读书,更需要大量的读书。“笔墨抒千里,志在字行间”,奚传绩先生在《学术研究是一种修行》一文中曾言:“论文写作中的问题意识、学术训练和读书的问题,说到底,是学术研究者修炼内功的问题。”俗话讲,十年方能磨一剑,而不是两三年就急于去“华山论剑”。我国老一辈学者中间流传的治学名言就是:“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从这个角度讲,学术研究是一种修行。奚传绩先生的习惯就是遇到有价值的文章或段落都夹一张纸条,便于日后需要方便取阅。他还建议养成一个做笔记的习惯,遇到问题、写下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可以得知,学术研究是一种修行,而学术训练是研究性学习的根本。
[参考文献]
[1] 奚传绩.学术研究是一种修行[J].艺术百家,2008,(5).
[2] 夏燕靖.艺术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教程[M].南京: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处,2011.
[3] 邱兆祥.博士论文应该什么样[N].光明日报“教育周刊”,2006-2-15.
[4] 李伯重.论文写作与学术标准[J].社会科学论坛,2005,(3).
[5] 杨玉圣.九十年代中国的一学案:学术规范讨论备忘录[J].中国书评,1998,(11).
[6] 梁治平.规范化与本土化: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发展面临的双重挑战[J].中国书评,1995,(3).
[7] 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刘凤华]
通常情况下,查阅参考论文的方式有两种:其一,直接到书店购买,或者去图书馆借阅;其二,通过互联网进行资源搜寻直接复制(下载)。显而易见,后者的速度和效率高于前者,久而久之,便形成了 “复制、粘贴”症的心理弊性。
“复制、粘贴”是指将互联网上的文件资料(指文字、图片),拷贝到自己文件中的一种快捷的形式,即直接通过“复制、粘贴”的手段把别人的东西变为“己有”的操作行为(“复制、粘贴”,在这里特指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被复制已有的手段)。这在现阶段的论文写作当中较为常见,比如:为了急于凑足字数、迫于赶出论文的心理预期,在互联网搜索到一篇好的文章或段落,直接复制后粘贴到自己的文章或段落中。以这种方式来完成的论文肯定是有问题的,而且这种写作方式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最终,会诱发“复制、粘贴”症。说白了,这种症状是“懒人”的做法。在高校里普遍存在的一种对写作轻视,对论文功利的现象。没有对互联网资源“求真、求实”的态度,拿过来再说的侥幸心理是导致“复制、粘贴”症的直接因素。
现阶段的论文写作是一门“必修的课程”,包括课程作业、实践汇报、论文发表以及毕业论文都离不开以写作的形式呈现,其字数上至过万下至过千。结果,许多人就开始头疼了,怎么办?仿佛一念间就产生了“灵感”,大呼“复制、粘贴”。于是,“复制、粘贴”就成了高校的“流行语”。不难想象,这种极其不良的嗜好成了一种习惯,而这样的习惯在很多方面存在着隐性的弊端,久而久之便助养了“疾病”的产生。我们必须搞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不是所有的互联网资源都是真实、可靠的,甚至很多文章不过是转帖后的再转帖,不知所以然。所以这是很严谨的问题。几年前,在高校毕业论文中就时常被检测出重复率过高的问题。
急功近利,是一个不受学术界欢迎的词语。这是论文写作的“误区”也是“雷区”,很危险。李伯重先生在《论学术与学术标准》一文中有言:在学术的世界里没有“功利主义”一词。言下之意,不管是论文写作还是搞学术研究都不能急功近利,虽然现阶段论文写作还谈不上学术研究,但是我们尽可能地提升到学术研究的高度上审视,不是更好吗?必须搞清楚论文写作是做学术的基础,基础都做不好日后还怎么搞学术。
关于论文写作,它仿佛已被“潜规则”。原因是越来越多的人想通过发表文章来“证明”自己的学术成果。当然,在现阶段必须要发表文章的硬性要求也是“被潜规则”的前提。当今大多数人比较反感论文发表硬性要求,其重点在于这是票子、面子的买卖,只要你有票子、面子,且不论文章质量如何都能如期发表。这样,还谈什么质量?“复制、粘贴”的弊性就这样培养起来了,这也是学术腐败的原因之一。甚至,拿过来的东西都不经过深思熟虑就拷贝成自己的了,实在让人难以理解。近来,关于论文抄袭的报道不少,我认为他们在撰稿之时走的一定是“复制、粘贴”的路子,如果不是“复制、粘贴”,而是认真地去参考书籍,那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了。一般情况下,在参考书籍中选用的重要句子与段落,作者会慎重考虑资料的来源与影响。然而,如果是闭着眼睛游离于网络,好的东西一把抓后,对文章的出处根本就不理不睬。大多数人只是在关注文字够不够,到最后需要添加参考文献时才想起自己的“粗心大意”,回过头来再进行搜索时已是难上加难,况且很多网络上的文章压根就没有出处。这给许多人都带来了困惑,这也是现阶段论文写作的心理弊性。典型的例子是,某校在研究生答辩时,答辩老师问某段落的文章出自哪里,学生却答不上来。再者,参考文献滥竽充数达到几十条之多,这个就更让答辩专家怀疑了,结果学生一问三不知造成了“笑话”,甚至出现了答辩专家气愤离场的尴尬场面。学术是一代又一代积累沉淀下来的,因此,任何论文的观点和论据不可能全部都是自己的,部分甚至某些重要观点或论据是引用别人的,这是允许的。但是引用了别人的思想观点或论据,必须注明,注释不能含糊。
老一辈的学者阅历丰富,读书万千,学术态度更是让人敬佩。现阶段的学生大多不喜欢“咬文嚼字”,这是可悲的。遇到论文写作便喜欢“复制、粘贴”走“捷径”,我们应该反思一下了。“复制、粘贴”是论文写作的一种伤害,长此以往会产生不好的写作习惯。
论文写作“复制、粘贴”症的若干建议:
一、培养良好的论文写作心理规范,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
首先,我们要正视论文写作,宁缺毋滥。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尊重别人的成果,标明文章的出处。
二、尊重学术,消除论文写作的功利性(建议取消论文发表与学位、职称评定等挂钩)
以上曾提到论文发表与学位、职称评定的挂钩问题值得商榷。因它腐生了功利性的写作心理,看上去“百花齐放”却并非“百家争鸣”,导致了学术混乱的现象。取消论文发表与学位、职称的评定,有助于学术走向理性。从而“复制、粘贴”症也会得到缓解,让许多人可以安安心心地搞学问,踏踏实实地做研究。
三、消除浮夸之风,建立健全论文写作评价机制
梁治平在《规范化与本土化: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发展面临的双重挑战》一文中写道:在最近十几年里,人们感受深切、深以为忧的就是社会各个领域和人们各种活动的失序、失范和失控。在所谓学术思想界,最严重的恐怕还不在于存在许多诸如考试作弊、抄袭剽窃一类的现象,而在于这类行为尚不能在内、外任何一个方面得到强有力的遏制。既缺乏学术道德,又缺乏学术批评;更根本的是还没有建立起一种健全的学术思想传统。在此情形下,所谓学术,即使不是伪学术,也很容易成为故步自封的旧学术,难有长进;所谓思想,往往变成信口开河或灵机一动。
一些学术上的投机者对于学术既缺乏虔敬之心,也无意于艰苦的学术劳作,不过假学术以谋其私,甚至自觉地去追求知识权利。从不婵其烦地卖弄新概念到以各种形式公开或半公开地剽窃早已屡见不鲜,“而缺乏一种公正、合理和有权威性的学术评判机制,则使得这类学术上非道德现象无法得到有效遏制”。以高校为例,应建立一个单独的论文审核部门,请一些知识渊博、资历深厚的前辈,对学生的论文写作进行监督监管。而不仅仅是凭靠一个“机器”的检测来得出“复制、粘贴”的重复概率,比如,一些理论系的学生需要引用大量的文章来为自己的观点做铺垫,这属于论文写作的需要,并不违反原则。
四、读书(指纸质书)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修行
培养读书的好习惯。多读书,读好书对于我们来说,就不只是一般的读书,更需要大量的读书。“笔墨抒千里,志在字行间”,奚传绩先生在《学术研究是一种修行》一文中曾言:“论文写作中的问题意识、学术训练和读书的问题,说到底,是学术研究者修炼内功的问题。”俗话讲,十年方能磨一剑,而不是两三年就急于去“华山论剑”。我国老一辈学者中间流传的治学名言就是:“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从这个角度讲,学术研究是一种修行。奚传绩先生的习惯就是遇到有价值的文章或段落都夹一张纸条,便于日后需要方便取阅。他还建议养成一个做笔记的习惯,遇到问题、写下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可以得知,学术研究是一种修行,而学术训练是研究性学习的根本。
[参考文献]
[1] 奚传绩.学术研究是一种修行[J].艺术百家,2008,(5).
[2] 夏燕靖.艺术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教程[M].南京: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处,2011.
[3] 邱兆祥.博士论文应该什么样[N].光明日报“教育周刊”,2006-2-15.
[4] 李伯重.论文写作与学术标准[J].社会科学论坛,2005,(3).
[5] 杨玉圣.九十年代中国的一学案:学术规范讨论备忘录[J].中国书评,1998,(11).
[6] 梁治平.规范化与本土化: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发展面临的双重挑战[J].中国书评,1995,(3).
[7] 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