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代以来针对儒学的批判和指责不断,摆在现代新儒家面前现实而又艰巨的责任是儒学的复兴和重建。在现代新儒家的阵营中,梁漱溟既强调个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和反求诸己的工夫,又主张与外在的实践体验做到一致,体现儒家的真精神。文章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梁漱溟的思想特色。
中图分类号:B261 文献标识码:A
The Ideas Emerged from the Depths of Life
——Characteristics of Liang Shuming's Thoughts
YIN Jingwen
(The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2)
AbstractNowadays, there are constant criticism and blame on Confucianism. For the modern New Confucianism, the realistic and difficult responsibility is the rehabilit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Confucianism. In the modern camp of new Confucianism, Liang Shuming not only stressed the inherent morality of individuals and introspection of the work, but also advocated to do the same with external practice. It reflets true spirit of Confucianism. This article discusses characteristics of Liang Shuming’s thoughts from three aspects.
Key wordsLiang Shuming, life experience,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1 由佛入儒的转变是发自内在生命的要求
梁漱溟的思想转变与其人生的经历是密切相关的,在其中学时代人生思想是功利主义的,在他看来,事物和行为的“是非善恶”是依据利害得失来说明的,人生的目的就是“去苦、就乐、趋利、避害”,中学毕业后走入社会,对现实情况感到苦闷和失望,于1912年两次企图自杀,认为乐是相对的,苦是绝对的,希望通过隐居和潜心佛法求得精神痛苦的解脱。对于自己的生活,他说:“因为我对于生活如此认真,所以我的生活与思想见解是成一个整个的,思想见解到哪里就做到哪里。如我当初见得佛家生活是对的,我即刻不食肉不娶妻要作他那样的生活……而我若是没有确实心安的主见,就不能生活的!” “我从二十岁以后,思想折入佛家一路,一直走下去,万牛莫挽,但现在已变。”
梁漱溟青年时潜心佛学研究,后逐步转向儒学。“弃佛归儒”的思想转变的因缘主要有三个:一是1911年辛亥革命后,政治秩序混乱,社会危机日益加深,亲眼目睹军阀混战给人民造成的损失和伤害,再加上对1918年父亲自杀的悲痛,反省了自己的行为,“我不容我看着周围的种种情形而不顾。——周围的种种情形都是叫我不要作佛家生活的。”二是在1920年翻阅《明儒学案》时看到“百虑交锢,血气靡宁”八个字,感觉就是当时自己的状态,由此决然放弃出家之念。三是对《论语》深刻体悟,孔子对生的赞美“天地之大德曰生”,以及对生活之乐的阐述,自然入到“至发至美的孔子路”,他说:“孔家没有别的,就是要顺着自然道理,顶活泼顶流畅的去生发……于是我们可以断言孔家与佛家是不同而且是整整相反对的了。”这也是写出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由来,自然也放弃出家的想法。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当他的人生的经历改变时,通过生命的体验把体悟到的想法转化为行动,即思想的转变,这是不通过旁人的检证的,是一个人自知自明的过程,给生命以一个新的内涵,建立起对人生信念。可见,梁漱溟弃佛入儒的思想转变是真真切切的生命深处的要求,是对现实生活的积极反应。
2 对儒学真精神的深刻生命体悟
那么对于传统儒学的真谛该如何把握?传统儒学是否真是脱离了人的生命深处好象一部法典一样没有活力了吗?“今天的中国,西学有人提倡,佛学有人提倡,只有谈到孔子羞涩不能出口,也是一样无从为人晓得。孔子之真若非我出头倡导,可有那个出头?这是迫使我自己来做孔家生活的缘故。”“孔孟之学,现在晦涩不明。或许有人能明白其旨趣,却无人能深见其系于人类生命的认识而来,并为之先建立他的心理学而后乃阐明其伦理思想。此事唯我能作,又必于人类生命有认识,乃有眼光……前人云‘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此正是我一生的使命。”在反孔气氛甚嚣的时代,这两段话足以看出梁漱溟对儒学传承的使命感和决心,梁漱溟通过自己生命的真实体悟,倡导孔子的真实,从而使儒家之真精神得以彰显。
他对于学问不是“为学问而学问”,也许有人不能理解梁漱溟的思想并不是静静的研究出来的,而是从生命深处体验而来的,是付诸于动态的生命活动,是把学问知识融入生命,在言行上得以实践,也就是将儒家的真精神读解成活泼泼的生命状态,神会心胸。倘若不是这样,纵使书房内有十车书作辅助,恐怕也未能掌握其真谛所在。真儒学已被歪曲误解。原因即在于把孔子之学作为一种思想、一种理论(下转第142页)(上接第138页)来了解,当然无法知道它的真谛所在了。另外从梁漱溟与一代诗哲学泰戈尔的辩论中也可见他对于儒学真精神的领悟,泰戈尔认为儒学好象一部行为的法典,远离生命的真谛,“这些规定,要照顾各方,要得乎其中,顾外则遗内,求中则离根”对此,梁漱溟给以一一反驳可谓有理有据,他认为伦理纲常是社会的一面,但孔子的道理却不尽在这里,从伦理纲常来看孔子那是从粗的方面来理解,并没有看到其精细的一面,这也都是从内在的个人品性而言,而并未说到外面。再有一点他认为孔子并不是一定要四平八稳,得乎其中的,因为孔子最不高兴的就是各个方面都应对自如,都称为“好人”的“乡愿”作风的,如其云“乡愿德之贼也”,是没有自己的生命真力量在里面的,这就是说“外面难说不妥当,可惜内里缺乏真的。狂狷虽偏,偏虽不好,然而真的就好。这便是孔孟学派的真精神、真态度。”这番陈辩给泰戈尔以很深刻的印象,自称受益菲浅。总之,从这段梁漱溟的激情陈述可以看出他对“孔子之真”的领悟可谓精辟独到,在现代新儒家中是独具特色的。
3 将思想与社会融合
梁漱溟认为,中国问题并不是什么别的问题,而是文化失调的问题。而乡村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乡村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单元,“乡村就是我们文化有形的根”, 乡村兴则中国兴,乡村衰则中国衰。它不仅是政治单元、经济单元,还是文化单元,因此乡村建设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协同进步。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实质上是一场民族文化复兴运动,是中国政治的出路,也是中国文化儒家文化的出路。中西文化冲突背景下的必然选择就是乡村建设。
总之,梁漱溟在“生命化”孔子的同时,更是将思想与社会现实作融通合一,他一面致力于把儒学还原于生命与生活,一面又通过设立乡村建设实践活动给人的生活以具体的安排,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老根子’蕴藏的力量很很深厚,从此一定可以发出‘新芽’来的,”就是说他致力于把“走孔家的路”的理想落实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力图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新社会。
另外,梁漱溟对于生命的认识有其深刻的见解,他认为人类社会进化与生物进化同为宇宙大生命开展的表现,称为这种生命为“宇宙之生”,他的思想理论突出了“生命”的原则。他反对机械论者把宇宙视为一个静态实体,认为宇宙乃是与人的生活、行为融为一体的生命过程,它处于永不停息的流变过程中。
综上所述,梁的思想是融入在其生命的体验过程中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反复品味、体会、观察、思考、展望,而他的生命其实便是由这一系列的体会、思考、展望等组建起来的,生命的体验不是静止的,是不断运动、更新以及创造的。人自身获得了一个自我更新的、创造的权利、能力,这种启示耐人寻味,这种通过生命体悟的获得是一个新起点,而并不是终点。从这个起点出发,不断深化、丰富着自己生命的真力量。在现代新儒家中,梁漱溟开启了日益流于僵化的儒家义理、典章制度以生机和活力,是独能体悟儒学真精神的为数不多的学者之一,这种注重生命体验的方式对于儒学的复兴是一种勇敢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显示了其独特的思想魅力,对于儒学复兴的贡献和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王邵军,屠茂芹.东方圣哲-梁漱溟[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
[3]郑大华.梁漱溟学术思想评传[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4]程志华.中国近现代儒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中图分类号:B261 文献标识码:A
The Ideas Emerged from the Depths of Life
——Characteristics of Liang Shuming's Thoughts
YIN Jingwen
(The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2)
AbstractNowadays, there are constant criticism and blame on Confucianism. For the modern New Confucianism, the realistic and difficult responsibility is the rehabilit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Confucianism. In the modern camp of new Confucianism, Liang Shuming not only stressed the inherent morality of individuals and introspection of the work, but also advocated to do the same with external practice. It reflets true spirit of Confucianism. This article discusses characteristics of Liang Shuming’s thoughts from three aspects.
Key wordsLiang Shuming, life experience,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1 由佛入儒的转变是发自内在生命的要求
梁漱溟的思想转变与其人生的经历是密切相关的,在其中学时代人生思想是功利主义的,在他看来,事物和行为的“是非善恶”是依据利害得失来说明的,人生的目的就是“去苦、就乐、趋利、避害”,中学毕业后走入社会,对现实情况感到苦闷和失望,于1912年两次企图自杀,认为乐是相对的,苦是绝对的,希望通过隐居和潜心佛法求得精神痛苦的解脱。对于自己的生活,他说:“因为我对于生活如此认真,所以我的生活与思想见解是成一个整个的,思想见解到哪里就做到哪里。如我当初见得佛家生活是对的,我即刻不食肉不娶妻要作他那样的生活……而我若是没有确实心安的主见,就不能生活的!” “我从二十岁以后,思想折入佛家一路,一直走下去,万牛莫挽,但现在已变。”
梁漱溟青年时潜心佛学研究,后逐步转向儒学。“弃佛归儒”的思想转变的因缘主要有三个:一是1911年辛亥革命后,政治秩序混乱,社会危机日益加深,亲眼目睹军阀混战给人民造成的损失和伤害,再加上对1918年父亲自杀的悲痛,反省了自己的行为,“我不容我看着周围的种种情形而不顾。——周围的种种情形都是叫我不要作佛家生活的。”二是在1920年翻阅《明儒学案》时看到“百虑交锢,血气靡宁”八个字,感觉就是当时自己的状态,由此决然放弃出家之念。三是对《论语》深刻体悟,孔子对生的赞美“天地之大德曰生”,以及对生活之乐的阐述,自然入到“至发至美的孔子路”,他说:“孔家没有别的,就是要顺着自然道理,顶活泼顶流畅的去生发……于是我们可以断言孔家与佛家是不同而且是整整相反对的了。”这也是写出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由来,自然也放弃出家的想法。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当他的人生的经历改变时,通过生命的体验把体悟到的想法转化为行动,即思想的转变,这是不通过旁人的检证的,是一个人自知自明的过程,给生命以一个新的内涵,建立起对人生信念。可见,梁漱溟弃佛入儒的思想转变是真真切切的生命深处的要求,是对现实生活的积极反应。
2 对儒学真精神的深刻生命体悟
那么对于传统儒学的真谛该如何把握?传统儒学是否真是脱离了人的生命深处好象一部法典一样没有活力了吗?“今天的中国,西学有人提倡,佛学有人提倡,只有谈到孔子羞涩不能出口,也是一样无从为人晓得。孔子之真若非我出头倡导,可有那个出头?这是迫使我自己来做孔家生活的缘故。”“孔孟之学,现在晦涩不明。或许有人能明白其旨趣,却无人能深见其系于人类生命的认识而来,并为之先建立他的心理学而后乃阐明其伦理思想。此事唯我能作,又必于人类生命有认识,乃有眼光……前人云‘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此正是我一生的使命。”在反孔气氛甚嚣的时代,这两段话足以看出梁漱溟对儒学传承的使命感和决心,梁漱溟通过自己生命的真实体悟,倡导孔子的真实,从而使儒家之真精神得以彰显。
他对于学问不是“为学问而学问”,也许有人不能理解梁漱溟的思想并不是静静的研究出来的,而是从生命深处体验而来的,是付诸于动态的生命活动,是把学问知识融入生命,在言行上得以实践,也就是将儒家的真精神读解成活泼泼的生命状态,神会心胸。倘若不是这样,纵使书房内有十车书作辅助,恐怕也未能掌握其真谛所在。真儒学已被歪曲误解。原因即在于把孔子之学作为一种思想、一种理论(下转第142页)(上接第138页)来了解,当然无法知道它的真谛所在了。另外从梁漱溟与一代诗哲学泰戈尔的辩论中也可见他对于儒学真精神的领悟,泰戈尔认为儒学好象一部行为的法典,远离生命的真谛,“这些规定,要照顾各方,要得乎其中,顾外则遗内,求中则离根”对此,梁漱溟给以一一反驳可谓有理有据,他认为伦理纲常是社会的一面,但孔子的道理却不尽在这里,从伦理纲常来看孔子那是从粗的方面来理解,并没有看到其精细的一面,这也都是从内在的个人品性而言,而并未说到外面。再有一点他认为孔子并不是一定要四平八稳,得乎其中的,因为孔子最不高兴的就是各个方面都应对自如,都称为“好人”的“乡愿”作风的,如其云“乡愿德之贼也”,是没有自己的生命真力量在里面的,这就是说“外面难说不妥当,可惜内里缺乏真的。狂狷虽偏,偏虽不好,然而真的就好。这便是孔孟学派的真精神、真态度。”这番陈辩给泰戈尔以很深刻的印象,自称受益菲浅。总之,从这段梁漱溟的激情陈述可以看出他对“孔子之真”的领悟可谓精辟独到,在现代新儒家中是独具特色的。
3 将思想与社会融合
梁漱溟认为,中国问题并不是什么别的问题,而是文化失调的问题。而乡村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乡村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单元,“乡村就是我们文化有形的根”, 乡村兴则中国兴,乡村衰则中国衰。它不仅是政治单元、经济单元,还是文化单元,因此乡村建设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协同进步。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实质上是一场民族文化复兴运动,是中国政治的出路,也是中国文化儒家文化的出路。中西文化冲突背景下的必然选择就是乡村建设。
总之,梁漱溟在“生命化”孔子的同时,更是将思想与社会现实作融通合一,他一面致力于把儒学还原于生命与生活,一面又通过设立乡村建设实践活动给人的生活以具体的安排,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老根子’蕴藏的力量很很深厚,从此一定可以发出‘新芽’来的,”就是说他致力于把“走孔家的路”的理想落实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力图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新社会。
另外,梁漱溟对于生命的认识有其深刻的见解,他认为人类社会进化与生物进化同为宇宙大生命开展的表现,称为这种生命为“宇宙之生”,他的思想理论突出了“生命”的原则。他反对机械论者把宇宙视为一个静态实体,认为宇宙乃是与人的生活、行为融为一体的生命过程,它处于永不停息的流变过程中。
综上所述,梁的思想是融入在其生命的体验过程中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反复品味、体会、观察、思考、展望,而他的生命其实便是由这一系列的体会、思考、展望等组建起来的,生命的体验不是静止的,是不断运动、更新以及创造的。人自身获得了一个自我更新的、创造的权利、能力,这种启示耐人寻味,这种通过生命体悟的获得是一个新起点,而并不是终点。从这个起点出发,不断深化、丰富着自己生命的真力量。在现代新儒家中,梁漱溟开启了日益流于僵化的儒家义理、典章制度以生机和活力,是独能体悟儒学真精神的为数不多的学者之一,这种注重生命体验的方式对于儒学的复兴是一种勇敢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显示了其独特的思想魅力,对于儒学复兴的贡献和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王邵军,屠茂芹.东方圣哲-梁漱溟[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
[3]郑大华.梁漱溟学术思想评传[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4]程志华.中国近现代儒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