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生活中的中医精神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p90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是个专用名词,它的“中”字并不是为了区别“西医”的“西”字。“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在这里,“中”字念去声。
  中国先人认识事物的思想基础,来源于《易经》,将世界一切事物均纳入阴阳的轨道。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就认为,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才会取得平衡不会生病。若阴阳失衡,则疾病必来。中医大夫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意即身体若无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会百病全无。
  因此,中医的最高境界就是“致中和”。即世界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可以说中医学所阐明的“阴阳和合”、“阴平阳秘”生理机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体现。在这个终级目标下,中医是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来自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秘密。
  中医有关于生命和疾病的学说,有关于诊断和治疗的理论,还有数以千计的药(各药因采收、贮藏、炮制的差异而效用有别),有数以万计的方(各方因选材、剂型乃至加工细节的不同而功用自异),更不必说异彩纷呈的养生之术和疗效神奇的针灸方法了。
  一个民族的衰落不外乎两大原因:一是战争,二是瘟疫。中国的战争没有少打,从黄帝战蚩尤开始打过无数次,瘟疫也经历过无数次,是谁保护了中华民族的健康?在1840年西方的文化进入中国以前,这个任务是由中医学来完成的。“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即是明证。
  由于1840年以后西方医学的逐步进入,使得中医学的很多理念都淡薄了,人们对传统中医的态度曾一度疏离。一有病,现代人就去大医院排着长队做一堆化验,照几张片子,提着一袋抗生素回家。哪个部分病变了,就一刀割除。很多人听从建议,把子宫“挖”出去了,把阑尾“切”下去了,把胆囊“摘”除了,包括扁桃体和蛀牙……这符合了当下社会的高效率和快节奏,却没有考虑长远的健康。在过度迷信西医的时期之后,人们重新关注中医。
  2003年发生SARS的时候,为什么北京那么恐慌?道理很简单,因为SARS病毒性质没有确定,在现代医学没有确定它的性质之前,找不出杀死它的武器。西医解决不了的时候,就起用了老祖宗传下来的中医药。
  其实,中医如今在治病的时候,常用的方子还包括张仲景《伤寒论》的方子、《金匮要略》的方子,那都是两千年以前的方子。为什么它们到现在仍然有效呢?因为中医治的是人不是病,它在治疗的过程中,是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也就是改变这种致病因子在人体赖以生存的条件,这是中医对治病的理解。
  先哲们没有给炎黄子孙留下圣经,却传下了更具普世意义的《黄帝内经》,它可以在你心灵受到诱惑或伤害时教给你“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在你年纪轻轻就受到亚健康的威胁时,告诫你“逆于生乐,起居无节”不可能健康、长寿。如此想来,若把《黄帝内经》看懂了,什么养生之道、治病之道岂不全会了。网络上有这样的段子:世界上古往今来最超级的广告是国家前副总理吴仪为《黄帝内经》做的!她说的原话是:中医是有很大学问的,我打算退休后研究中医药,现在正在学习《黄帝内经》……
  夏商西周时期医巫并存,在卜筮史料中记载了大量的医药内容。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国整个学术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时期,医巫分离,医学具有更显明的实用性和理性。秦汉时,以伤寒、杂病和外科为最突出的临床医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早在秦始皇的时候宫廷里就出现了“六监”,为皇帝的日常起居服务。其中就有药监、巫监和食监。后来,药监和巫监慢慢合二为一。臣子们不能逼着皇帝吃药,就想方设法把药材放入食物中,并努力调和,减轻药中的辛苦味道。这就是宫廷药膳的由来。中医历来强调“药补不如食补”。过分依赖例如维生素片等的直接摄入对人的健康并无益处。现代人一般想到药膳就会觉得其中“药”的比例会占到很大,菜肴中也会有一种很浓重的药味,从而产生畏惧心理。其实这是错误的。药膳中的药味已经在中国食文化几千年的发展中被调和得近乎完全感觉不到辛苦的味道了。
  不久前,在香港地区媒体上的曾经有一则醒目的报道。该报道称,近年来香港兴起一股北上天灸热潮。因为香港同深圳同处亚热带沿海地区,气候炎热多湿,居民也都以食鱼虾为主菜,夏季室内又普遍使用空调,因此两地都为过敏性鼻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高发地区,小儿与老年人的发病率更高。而中国传统医学中医中的天灸却又恰對此症有神奇的疗效。
  中医的力量是无形而实在的。当今的中华大地上,还有2900多所县级以上中医医院,每天接诊着成千上万的患者;还有近30所中医高等学府,十几万莘莘学子每天都在朗朗诵读着中医的古老经典。从大洋彼岸到欧亚大地,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一定有中药的芳香、针灸的神妙……
  其实,观察身边也不难发现,中医医疗就在我们身边。今天时尚美容的行业里,拔罐、针灸、刮痧也都已成为他们的火爆的业务项目。尤其是针灸减肥更是为人追捧。当年红极一时的电影《刮痧》让年轻的一代从瓶罐小丸中又多认识了神奇中医治疗方法的一种。
  中医的美妙,就在于它不仅仅是冰冷的医学器械、精确的数字,而因其文化韵味,传达出一种睿智慈悲的生活态度。褪去那些熬药的瓶罐、经络理论,中医就是一种生活,是实实在在存在了几千年的生活方式。中医的很多道理就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节制饮食的问题上,不是说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当你想吃的时候,大抵也是你体内的需要。但是有一条,浅尝辄止。你一吃多了,就要损伤你。现代社会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弄得很多人疲惫不堪,处于亚健康状态,一想起上班就头疼。这说明你对自己的工作已经厌倦了,这是一种很危险的信号,所以一定要学会协调情志。要想真正把情志调整好,就得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让脑经常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智慧就来了。你考试的时候,如果脑子一紧张,会的全忘了;当脑子一轻松,什么题都想起来了。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博大国学也让民族自豪感大度提升。重新思考,走近中医,我们领悟着新的健康理念:顺乎时令,追随自然,泰然处世,坦荡做人。
其他文献
京剧对于很多人来说,也许只是开场前的鼓乐齐鸣,也许只是咿咿呀呀的唱腔,也许只是华丽美艳的服饰……但对于京剧本身来说,这是百多年来,几代京剧人智慧的结晶,它唱响的不只是一个剧种,而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善、恶、美、丑……  京剧,常被人们形容为“国粹”,几百年来兴盛不衰。京剧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它的一唱一念、一招一式、一颦一笑,无不富有意韵、耐人寻味。殊不知,这让人百转千回的表演,却蕴涵了京剧演员几年
期刊
在祖国西南部的莽莽群山中,生活着一个古老神秘的民族:他们依据一年分五季,一年十个月,一月三十六天的古老太阳历而耕种收获,这个民族叫做彝族。彝族的族源多样、迁移频繁、分支芜杂、分布广泛,又因历时久远,最终形成今天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状态,其文化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并存。所以,各个地区的彝族人过年的时间并不一样,从秋天到春天,都有彝族人在吃年夜饭。但所有的年夜饭都像《彝年物语》里描述的那样:火塘边山一样堆
期刊
雾凇通称“树挂”,常见于我国北方和南方高山地区,是雾气和水汽遇冷凝结在枝叶上的冰晶,分为粒状和晶状两种。粒状雾凇结构紧密,形成一粒粒很小的冰块;晶状雾凇结构比较松散,呈较大的片状。清秀雅致的吉林雾凇就属于晶状,有“寒江雪柳、玉树琼花”之美誉。  从古至今,人们在雾凇的陪伴下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冬天,雾凇之名也几度更易。最早在《春秋》一书中,这种将树枝完全包裹而形成的冰雪奇观被称为“树稼”,到了1500
期刊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泄露,寂寞无人间。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词人笔下的燕子楼,总是透着不尽的落寞,人去楼空
期刊
大家可能从小都受到一种教育,就是培养我们的觉悟。“觉悟”这两个字最直白的意思就是“见我心”。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从电脑上就可以了解天体、物理、生物、化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但是斯芬克斯之谜——人究竟是什么,仍然是一个亘古难题。最近二三十年,中国的物质财富呈几何速度增长,但人心的困惑却越来越多。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发现面对的世界,却少了另外一种发现,就是深刻地去发现自己的内心。  什么是真正的
期刊
传统的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人们对春节假日翘首企盼。从2008年开始,春节之外的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也纳入了国家公假制度,社会上悄然涌动着一股回归传统的思潮。但是,如此我们就真正领悟传统了吗?     在当今社会中,尤其随着城市化的急剧发展,传统节日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习俗早已被淡忘了,这是不争的事实,其实这也是民俗发展的正常形态。民俗生活就像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它会根据时空等因素发生各种各
期刊
三国时的袁涣,年轻时是个非典型的富二代。他出身高干家庭,父亲是东汉司徒,位列三公。东汉末,天下纷扰,公子哥儿们最喜欢做的就是勇于冲破法律的束缚,恃强凌弱,胡作非为。但当时的袁涣却成为不折不扣的“非主流”,他崇尚清静,一举一动都以礼而行。在他那些富二代朋友眼里,他也许就是一个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的胆小鬼吧。  刘备做豫州刺史时,为袁涣做了一件事,把袁涣推荐为秀才。这可能对刘备没有什么,可是却影响
期刊
1900年,当新世纪的曙光冉冉升起的时候,东方最大帝国的统治者慈禧太后正扮着农妇,带领一帮蓬头垢面的王公贵族,丢魂落魄地奔逃在前往西安的乡间土路上。他们身后是火光冲天血流成河的皇城北京。昔日君临天下的紫禁城,此时已沦为八国联军烧杀抢掠的人间地狱。  而在遥远的英国伦敦白金汉宫,西方最大帝国的统治者——维多利亚女王也正在衰病之中度过一生最后的日子。上帝似乎不再眷顾这位幸运的女王,她的病情日益恶化,精
期刊
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做斗争中就创造了原始医学。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在烘火取暖的基础上,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过反复实践和改进,逐渐产生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发现身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动用砭石、骨针治
期刊
中医乃我国“国宝”之一,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鸦片战争前,中国医学界一直是中医一枝独秀。列强入侵后,西学东渐,西医学也在中国落地生根,两种异质医学体系并存,冲突在所难免。在日益激化的中西医论争中,有一部分人对中医持轻视甚至反对态度,主张用西医取代中医,尤其是以往政府千方百计地排斥和摧残中医。从道光皇帝、北洋军阀到国民党蒋介石,制造各种障碍阻止中医的发展,甚至企图用行政手段消灭中医。为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