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我们的法制教育和法制建设已然越来越完善,可我们处于其中,却也难以摆脱整个社会信用缺失现象愈演愈烈的趋势。本文试图基于对“信用缺失”现象的本质剖析,来分析我国企业信用缺失出现的现状、原因,最终在文章中体现出对企业信用问题的反思和重建。
【关键词】:信用缺失;企业信用;信用管理体系
一、我国企业信用缺失的现状
企业信用,可以认为是一个包括商业信用、银行信用、产品信用和服务信用等在内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信用体系。
对我国转型期的企业来说,信用缺失主要表现为:一是,商业信用的缺失,也就是企业间违约和拖欠的现象。另一方面,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贷款已成一种风气;三是,财务信用的缺失,即表现在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假账、假税票、假报关单防不胜防;四是,商业信誉的缺失,典型即个体私营企业规模化制假售假猖獗,虚假广告、假冒伪劣甚至就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食品安全也开始岌岌可危。
二、企业信用缺失背后的反思
(一)信用缺失,溯其根源
西方社会在开初就认为“性本恶”,因此人都是有弱点、有贪欲的。他们首先承认了这一点,并不把整个社会整个经济发展的健康寄托于道德层面的约束,这样一来,他们在传统社会时期的交易就以规则和公平来进行约束,他们的信用体系倾向于“生人信用”,他们的中介不是“熟人”,是各种金融机构。他们对市场中的潜在信用风险是早有预测及防范的,是显得理性的。而不同于中国,当下无法改变由传统社会感性束缚交易活动所造成的新一时期的“熟人社会”。好像我们已经难以摆脱用关系用人性来构建我们交易中的信用体系,而明显的,用感性去应对时代的发展,这使得我们显得脆弱而难堪。
(二)企业信用缺失的原因反思
信用缺失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是国民经济各方面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本文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企业和个人等经济主体普遍信用意识淡薄。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体制转换过程中,由于对重建信用制度、树立信用观念缺乏应有的经验,因而企业信用出现了混乱。对于企业来说,其信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领导者个人的信用。因为他们不讲信用的意识决定着企业的行为,他们不讲信用的意识传导给企业,企业表现出来的也必然是不守信用。
其次,产权不清。产权是信用的基础,产权制度的基本功能是给人们提供一个追求长期利益的稳定预期和重复博弈的规则。中国不少企业不讲信用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的产权不清楚,没有明确的所有者。私有产权虽然产权界定清晰,但由于产权保护程度不足,缺乏诚信的短期行为屡屡发生。
再次,缺乏一个有效的社会信用信息系统。交易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发生信用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我国,由于缺乏一个对企业、个人等经济主体的信用信息详细记录的系统,在没有信用信息详细[1]记录的情况下,不讲信用的主体即使只从事一次性博弈,也能够生存一段时间,这在客观上促使了失信行为的产生。
最后,现行法律体系不完善。第一,缺乏有效的债权保护机制。现行的法律体系,如民法通则、票据法、公司法、合同法等,虽然对部分信用行为的债权保护提供了保证,但不能涵盖全部信用行为,特别是对债务人履行义务的约束不完善且不具有强制性。第二,信用监控机制不完善。我国至今尚未建立起作为发达市场经济中信用体系基础的信用记录、征信组织和监督制度。对企业信用及其他经营行为的记录和监督分散在工商、税务、银行等不同部门中,既难以形成完整的信用记录,也无法进行有效监督,更不可能为企业和社会评价经济主体承担社会经济责任能力提供基本依据。
三、我国企业信用制度的重建
(一)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应当形成一种新的模式
要改变“性善论”很难,但我们应当在清楚它给我们带来的弊端的基础上来发展我们的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要让人们清醒的是,熟人和关系终有一天会毁了所有的期望,规则和公平才是适合交易市场的最终约束。
(二)加强信用方面的法制建设,维护信用秩序
一是填补我国信用管理方面的法律空白,如针对公司破产、大股东内部控股、证券公司侵占客户资产等行为,制定一套完整系统的规范信用活动的专门法律,为信用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另一方面还应当考虑到,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存在不少与信用信息的征信、披露、使用相矛盾的地方。如《商业银行法》中规定“银行要为储户保密,不得随意向第三方披露”。《统计法》中,没有从统计数据中剥离征信数据的条款,也禁止对用《统计法》取得的数据进行买卖。这些必然会给信用管理造成很大的不便,使其业务范围和服务功能受到限制。通过对这些有冲突矛盾地方的修改和重新解释是有利于征信数据开放和征信产品传播的。
二是加强执法力度,维护法律的权威,同时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采取法律行动,维护胜诉人的权益,使违法、违约侵犯他人利益者受到应有的制裁。
(三)加快征信数据的开放和信用数据库的建立
各相关政府部门,如工商、海关、法院、财政、银行、证监会等部门,应该依法将自己掌握的企业信用数据和个人公共信用数据以一定的形式向社会开放,以保障这些信用信息为社会所知晓。在此基础上建立政府、行业、征信机构三个层次的资信数据库,并采取有偿服务的方式向社会开放。特别是征信机构的数据库,由于它们要给客户提供规范的资信调查服务和信用评估服务,其建立的资信数据库应当数据量大、信息齐全、并能及时更换相关信息。
(四)促进信用中介机构的建立和规范发展
为了保障信用中介机构能够客观、公正、独立地运营,在发展初期需要政府部门予以规范和推动,扶持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建立起信用体系的基本架构。对现有的信用中介机构可以采取优胜劣汰的方式,使业务逐步向有规模、有影响的机构集中,通过竞争整合,提高信用中介机构的素质。此外,可以借助法律法规的硬性规定,扩大各方面对信用产品的使用范围,以推动需求的增加;大力倡导“第三方评估”,积极采用独立的信用中介机构提供的信用产品,推动独立的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
(五)制定科学的评级方法和评级指标体系,建立信用信息披露及惩戒制度
对企业采用三等九级制进行登记分类,对个人采用百分制进行打分,使信用评级公开化、标准化,提高评估结果的可比性,推动信用体系在全国范围的推广和与国际同行业接轨。建立信息披露和惩戒制度,形成信用的社会监督和约束机制。比如,对不讲信用故意拖欠、恶意逃废贷款本息的企业,通过网络等各种媒体向社会公开发布“黑榜”,并建立对社会公开的违约信息数据库,使这些信息能被需要者及时查询。
(六)建立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企业作为信用的持有者和授予者,其信用管理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市场交易信用程序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企业内部应建立一套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
综上所述,尽管我们现在看问题难免遵从这些框框架架,难免显得有些不切实际,可是只有对这些问题一遍一遍的思考之后,我们才可能看清自己、看清我们真正可以做到的程度。反思信用问题让我陷入一种对社会的绝望当中,同时也充满了无限的希望。这矛盾吗?不矛盾,我们的绝望只是一种放弃的心态,然而我们身处于这个社会当中,并且还将继续下去,我们就没有理由用一种绝望的心态看待它,而是可以跳出以往的框架,找到绝处逢生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李迎丰.从我国信用建设存在的问题谈信用建设[J].红旗文稿,2004.(1).
[2] 石晓军、陈殿左.信用治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 李建华.治理企业信用缺失的对策[J].企业管理.2009(2).
[4] 甘先学.企业信用缺失的原因探析[J].企业文化.2008(8).
[5] 桑立坦.信用在中國缺失的经济浅析[J].山东大学学报.2006(6).
【关键词】:信用缺失;企业信用;信用管理体系
一、我国企业信用缺失的现状
企业信用,可以认为是一个包括商业信用、银行信用、产品信用和服务信用等在内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信用体系。
对我国转型期的企业来说,信用缺失主要表现为:一是,商业信用的缺失,也就是企业间违约和拖欠的现象。另一方面,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贷款已成一种风气;三是,财务信用的缺失,即表现在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假账、假税票、假报关单防不胜防;四是,商业信誉的缺失,典型即个体私营企业规模化制假售假猖獗,虚假广告、假冒伪劣甚至就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食品安全也开始岌岌可危。
二、企业信用缺失背后的反思
(一)信用缺失,溯其根源
西方社会在开初就认为“性本恶”,因此人都是有弱点、有贪欲的。他们首先承认了这一点,并不把整个社会整个经济发展的健康寄托于道德层面的约束,这样一来,他们在传统社会时期的交易就以规则和公平来进行约束,他们的信用体系倾向于“生人信用”,他们的中介不是“熟人”,是各种金融机构。他们对市场中的潜在信用风险是早有预测及防范的,是显得理性的。而不同于中国,当下无法改变由传统社会感性束缚交易活动所造成的新一时期的“熟人社会”。好像我们已经难以摆脱用关系用人性来构建我们交易中的信用体系,而明显的,用感性去应对时代的发展,这使得我们显得脆弱而难堪。
(二)企业信用缺失的原因反思
信用缺失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是国民经济各方面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本文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企业和个人等经济主体普遍信用意识淡薄。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体制转换过程中,由于对重建信用制度、树立信用观念缺乏应有的经验,因而企业信用出现了混乱。对于企业来说,其信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领导者个人的信用。因为他们不讲信用的意识决定着企业的行为,他们不讲信用的意识传导给企业,企业表现出来的也必然是不守信用。
其次,产权不清。产权是信用的基础,产权制度的基本功能是给人们提供一个追求长期利益的稳定预期和重复博弈的规则。中国不少企业不讲信用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的产权不清楚,没有明确的所有者。私有产权虽然产权界定清晰,但由于产权保护程度不足,缺乏诚信的短期行为屡屡发生。
再次,缺乏一个有效的社会信用信息系统。交易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发生信用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我国,由于缺乏一个对企业、个人等经济主体的信用信息详细记录的系统,在没有信用信息详细[1]记录的情况下,不讲信用的主体即使只从事一次性博弈,也能够生存一段时间,这在客观上促使了失信行为的产生。
最后,现行法律体系不完善。第一,缺乏有效的债权保护机制。现行的法律体系,如民法通则、票据法、公司法、合同法等,虽然对部分信用行为的债权保护提供了保证,但不能涵盖全部信用行为,特别是对债务人履行义务的约束不完善且不具有强制性。第二,信用监控机制不完善。我国至今尚未建立起作为发达市场经济中信用体系基础的信用记录、征信组织和监督制度。对企业信用及其他经营行为的记录和监督分散在工商、税务、银行等不同部门中,既难以形成完整的信用记录,也无法进行有效监督,更不可能为企业和社会评价经济主体承担社会经济责任能力提供基本依据。
三、我国企业信用制度的重建
(一)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应当形成一种新的模式
要改变“性善论”很难,但我们应当在清楚它给我们带来的弊端的基础上来发展我们的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要让人们清醒的是,熟人和关系终有一天会毁了所有的期望,规则和公平才是适合交易市场的最终约束。
(二)加强信用方面的法制建设,维护信用秩序
一是填补我国信用管理方面的法律空白,如针对公司破产、大股东内部控股、证券公司侵占客户资产等行为,制定一套完整系统的规范信用活动的专门法律,为信用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另一方面还应当考虑到,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存在不少与信用信息的征信、披露、使用相矛盾的地方。如《商业银行法》中规定“银行要为储户保密,不得随意向第三方披露”。《统计法》中,没有从统计数据中剥离征信数据的条款,也禁止对用《统计法》取得的数据进行买卖。这些必然会给信用管理造成很大的不便,使其业务范围和服务功能受到限制。通过对这些有冲突矛盾地方的修改和重新解释是有利于征信数据开放和征信产品传播的。
二是加强执法力度,维护法律的权威,同时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采取法律行动,维护胜诉人的权益,使违法、违约侵犯他人利益者受到应有的制裁。
(三)加快征信数据的开放和信用数据库的建立
各相关政府部门,如工商、海关、法院、财政、银行、证监会等部门,应该依法将自己掌握的企业信用数据和个人公共信用数据以一定的形式向社会开放,以保障这些信用信息为社会所知晓。在此基础上建立政府、行业、征信机构三个层次的资信数据库,并采取有偿服务的方式向社会开放。特别是征信机构的数据库,由于它们要给客户提供规范的资信调查服务和信用评估服务,其建立的资信数据库应当数据量大、信息齐全、并能及时更换相关信息。
(四)促进信用中介机构的建立和规范发展
为了保障信用中介机构能够客观、公正、独立地运营,在发展初期需要政府部门予以规范和推动,扶持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建立起信用体系的基本架构。对现有的信用中介机构可以采取优胜劣汰的方式,使业务逐步向有规模、有影响的机构集中,通过竞争整合,提高信用中介机构的素质。此外,可以借助法律法规的硬性规定,扩大各方面对信用产品的使用范围,以推动需求的增加;大力倡导“第三方评估”,积极采用独立的信用中介机构提供的信用产品,推动独立的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
(五)制定科学的评级方法和评级指标体系,建立信用信息披露及惩戒制度
对企业采用三等九级制进行登记分类,对个人采用百分制进行打分,使信用评级公开化、标准化,提高评估结果的可比性,推动信用体系在全国范围的推广和与国际同行业接轨。建立信息披露和惩戒制度,形成信用的社会监督和约束机制。比如,对不讲信用故意拖欠、恶意逃废贷款本息的企业,通过网络等各种媒体向社会公开发布“黑榜”,并建立对社会公开的违约信息数据库,使这些信息能被需要者及时查询。
(六)建立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企业作为信用的持有者和授予者,其信用管理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市场交易信用程序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企业内部应建立一套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
综上所述,尽管我们现在看问题难免遵从这些框框架架,难免显得有些不切实际,可是只有对这些问题一遍一遍的思考之后,我们才可能看清自己、看清我们真正可以做到的程度。反思信用问题让我陷入一种对社会的绝望当中,同时也充满了无限的希望。这矛盾吗?不矛盾,我们的绝望只是一种放弃的心态,然而我们身处于这个社会当中,并且还将继续下去,我们就没有理由用一种绝望的心态看待它,而是可以跳出以往的框架,找到绝处逢生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李迎丰.从我国信用建设存在的问题谈信用建设[J].红旗文稿,2004.(1).
[2] 石晓军、陈殿左.信用治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 李建华.治理企业信用缺失的对策[J].企业管理.2009(2).
[4] 甘先学.企业信用缺失的原因探析[J].企业文化.2008(8).
[5] 桑立坦.信用在中國缺失的经济浅析[J].山东大学学报.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