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图书馆学情报学之哲学基础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udou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方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把各种文献记录的客观知识称为“世界3”,该理论在学术界影响深远而又备受争议。赞成者以它为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理论基础,而反對者认为它是地道的唯心主义。本文从其基本论点、论据入手,探讨了其谬误所在,指出了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世界3;科技哲学;辨析
  一
  1967年,当代西方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在第三次国际逻辑性、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上作了题为《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的演讲。在这一报告中,他提出了著名的“世界3”理论。他所称的“世界I”、“世界II”的含义基本与一般哲学意义上的物质世界、精神世界相同;其“世界III”是指客观知识的世界,包括语言文字、图书资料、文学艺术以及各种科学理论等。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告诉我们,宇宙间万事万物统一于物质,物质是处于永恒运动之中的,而运动的形式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无机到有机,从而产生了人和人的意识。虽然意识是由物质产生、由物质决定的,但并非被动地适应于物质,而是能够反作用于物质,即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自然界是物质世界的重要部分,有了人类和人的意识,在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中,自在自然被日益地改造为人化自然。例如,自然界原本只有石头、树木,而没有房屋、桌椅,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改造了原有的物质材料才产生了房屋和桌椅。同时,人们为了适应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活动日趋复杂的需要,必须通过某种适合的方式在人与人之间总结交流经验、提高效率。这就是人化自然里的一个特殊子集——信息载体,它的具体形态几经变化,在人类社会早期最初是能够表达特定含义的、有一定编码特征的声音——口头语言,有了文字以后先是采用石头、龟壳等为载体,后来是竹简、是羊皮卷,然后发明了纸张,再后来有了录音带、留声唱片……这些文献在形式上是物质的,其内容是客观的——描述的是物质运动及其运动规律。波普尔所说的世界III,主要指的就是这些文献的内容,即客观知识。总之,世界III是客观规律见之于主观思维的产物,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结果,它如同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一样,必须依赖某种文献来记录。
  二
  波普尔认为,世界III虽是人的意识的产物,是对世界I的反映,但它一经产生,就成为了“没有认识主体的知识”,并且与世界I一样都是客观实在的和自主的。换句话说,世界III是独立于世界I、II而存在的。在他看来,虽然世界I、II、III的产生有先后次序,有互相作用的关系,但世界III一经产生,就不仅不再属于世界II,而且成了独立于世界I的另一种客观存在。
  以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衡量,波普尔所说的世界II与世界III并非截然对立、完全分开。两者在本质上同属意识范畴,都不能脱离一定的物质载体,区别在于前者的载体是人的大脑,而后者的载体通常是纸张、磁带(盘)、光盘、网络等各种有形的文献。在波普尔看来,世界II只能被思考者自己的大脑所感知,而一旦把它记录到文献上,就转化成了可被其他人所共同感知的世界III,甚至是不再需要认识主体了。那么,对于人们仅仅是通过口头语言来传播的知识来说(这在人类社会早期有了语言但还没有创造文字之前,人们交流思想、分享经验尤其是如此),并没有借助某种文献,它究竟是属于世界II还是世界III呢?因为是客观知识,所以应该属于世界III;但是在不使用文字(书面形式)或还没有出现文字的情况下,它又离不开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所以似乎又不属于世界III。按照波普尔哲学的逻辑,这就成了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除了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外,还可以从未来的角度作一设想:当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到足够先进的程度以后,也许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换与传播会再度“非文献化”——人脑可以通过某种装置发射和接收某种无线信号。据外媒报道,2012年时美军在研究一种“读心术”:把若干根电极直接接入志愿者的脑皮层,以检测志愿者在想象某个指定词汇的发音的时候脑电波是如何变化的。而2014年开发出来的“读心头盔”虽然还远远达不到通常意义上的“读心”,但已经可以辨别戴头盔者是敌是友了。一旦真正的“读心术”研制成功(这可以说只是个时间问题),我们现在传播客观知识所必须依赖的纸质书、电子书等各种文献很可能会成为多余,从而走向消亡;在这种情况下,人脑将再次成为客观知识的唯一的载体,届时我们还能说客观知识不需要认识主体吗?
  因此,世界III仍属于意识范畴。把它从意识范畴中“独立”出来,认为不需要有认识主体,甚至把3个“世界”均视为客观实在,显然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念;而认为世界I、II、III是相互并列地发生作用的观点,更是完全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原理,陷入了唯心主义的“多元论”。
  三
  波普尔在《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中提出,“尽管世界III是我们创造的,但它基本上是自主的。”他还强调,世界III理论的核心就是“自主性观念”。按照波普尔本人的解释,“自主性”是指“新的问题导致新的创造物或构造物……因而可以把新的客体补充到第三世界中。并且,每一个这样的步骤都将创造出新的预想不到的事实,新的预想不到的问题,并且也常常创造出新的反驳。”他举例说,“自然数列是人类的作品”,但是,自然数有奇数和偶数之分,而这种区分并“不是由我们创造的”,而是人们在创造数列时“产生的一个预料之外而又不可避免的结果”;同样,素数以及哥德巴赫猜想“也是预料之外的自主的客观事实”,在波普尔看来,这是一种“从我们的创造中莫明其妙地涌现出来而我们又无法控制和影响的问题和事实”。
  波普尔的这一论点似乎很有道理,还给人以一种神秘莫测之感,但事实上经不起推敲。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虽然自然界里原本并不存在“1、2、3、4、5……”等数字,但古人类由于生产生活实践,从采收果实的数量、围捕猎物的数量、使用工具的数量等各种数学现象中,发现了一个共同的规律,并发明了自然数来描述它,这是对物质世界在数字现象上的第一个层次的认识。之后,人们在分配劳动成果时会发现,8个苹果可以平均分给4个人,而9个苹果却不能;类似地,2个家庭也无法平分3只活羊;逐渐地,人们总结发现数字有奇数与偶数之别,这就使得人们在数学领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进入了第二个层次。接下来,随着生产活动的日益扩大与复杂化,人们在更加广阔的实践活动中又会逐渐发现,有的数字可以被多个其他数字整除,而有的数字只能被1和它自身整除,这就是素数,于是,人们在数学领域的认识又上升了一个层次。不难看出,客观知识是对生产生活实践的总结,是对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的描述,新的问题是伴随着新的更高层次的实践而产生的,是对物质运动深层次规律的探寻,而决不是哪个知识会“自主产生”出新问题来,更不是“莫名其妙地涌现出来”。当然,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范围不断扩大,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水平不断深化,各种现代科学理论在越来越深刻地为我们揭示着复杂的物质运动规律,不像前面所说的自然数以及奇数、偶数等问题那样直观、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但任何知识都是对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的总结归纳,而物质及其运动是没有穷尽的,因而人们的认识也需要不断深化,正是这样一对矛盾,才推动着各种新问题的产生。
  综上所述,波普尔的世界III理论在本体论上属于唯心主义,混淆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因而不宜作为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哲学基础;但是它注重把客观知识与主观精神区别开来,强调客观知识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极为巨大的作用,则是合理的,应当为我们所吸收和借鉴。
其他文献
【摘要】:合作学习是我国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现代学习方式之一。它对我国现在大力推倡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的探讨,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本文结合我国当前生物教育的现实情况,对目前合作学习的现状进行了探索和反思,指出了很多生物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在实践中和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同时提出了对应策略。  【关键词】:中学生物学;合作学习;误区;策略  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它起源于美国
期刊
【摘要】:基础是支撑任何事物发展的根本。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不好难成大厦。对于古筝学习来说,打好基本功就是为更深一步的学习古筝打下基础。初级曲目是中级曲目的基础,中级曲目是高级曲目的基础,指法是技巧的基础,小曲子是大曲子的基础,弹曲子感动自己是感动别人的基础等等。但是现在有很多习筝者因为某种原因忽视了古筝基本功的训练,甚至有些学习者又以曲代功的现象。笔者根据自己的学筝经历及对古筝艺术的理解,对基本
期刊
【摘要】:在多年的声乐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人在歌唱中都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尤其是在一些声乐比赛时更是如此。因此,我认为歌唱中的放松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所谓紧张与放松就是该用的用,不该用的不用。良好的歌唱发声技术必然体现为一种协调自然地生理操作运动,体现为参与歌唱的生理器官和心理因素之间相互合作,协同运行的最佳状态。了解有关歌唱的生理结构以及各器官的生理机能运动方式和心理状态等等,对于声乐的教与学都是
期刊
【摘要】:数学家弗莱登塔尔说过:“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正如《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基础性的学科。可是在真正的教学学习中并非如此,数学学习与生活脱节,学生无法将数学的学习与生活建立起相应的联系,学生们普遍存在着为了数学而学数学。如何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是我们所有数学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经验,
期刊
【摘要】: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的重要教学内容,对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道德要求的提高,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低效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探索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的方法也就显得更加重要。  【关键词】: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教育;高职院校;高职学生;教师  一高职院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我国
期刊
【摘要】:网络伦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网络刚刚在社会普及之时,就受到了学术界的大量探讨,成为热点问题。而行动者网络理论给予了我们一个新的角度去观察网路伦理问题。本文将以“快播”与“丝绸之路”为例,对其进行探讨。  【关键词】:行动者;网络理论;网络伦理  一、网络伦理问题概述  计算机网络是一种新兴事物,至今发展不过五十年的历史。然而网络伦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网络刚刚普及之时,就受到了学术界的大量探
期刊
【摘要】:在俄罗斯,弥赛亚意识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并逐渐成为俄罗斯文化的一种基本精神。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俄罗斯的弥赛亚说也具有了两重性,一方面,宗教的纯粹的弥赛亚意识是一种牺牲意识,是为世界上各民族服务的使命意识,更是拯救人类脱离罪恶与困苦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弥赛亚意识也常被帝国主义思想和争取强盛的愿望所扭曲,进而走向泛斯拉夫主义、大国沙文主义、霸权主义的错误道路。本文将
期刊
【摘要】:在全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作为抗战时期国际社会援华的一项重要事业,“工业合作化”运动,简称“工合”运动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影响不应忽视。本文通过对丽江“工合”运动情况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关注这场影响深远的经济运动。  【关键词】:丽江;“工合”运动;经济史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以后,由于中日双方实力上的悬殊,大片沿海地区和经济要地先后沦陷。而随着重庆作为陪都的地位
期刊
【摘要】:中国古代爱情故事,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部分,随着历史发展不断演变,历久弥新。《梁祝》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就故事版本考察,汝南、宁波等多地都有其源,唐代著作《十道四蕃志》、《宣室志》始有记载,直到清代《祝英台小传》,经过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的渲染,依旧焕发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古代爱情故事;《梁祝》;发展演变  一、梁祝故事评析  梁祝作为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流传千古,是我
期刊
【摘要】: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來越大的关注。大学生年纪较轻,群体较特别,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行为和结构,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消费观念和理财能力,引导大学生最终走向健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