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场轰轰烈烈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在全国开展了十余年的时间,涌现出了许多观念新、步伐快、做法独特的较为成功的典范,但在全国的绝大多数地区的大多数学校,特别是那些各方面条件较差的农村边远学校,教育改革步履维艰。就造成以上局面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一些粗浅的做法。
关键词:教育改革;改革方略;基础教育
一、阻碍教育改革的几个主要原因
(一)教育资源匮乏
1.人力资源严重不足
边远农村学校各方面条件与城区和城郊的学校相比要差很多,特别是师资条件差,教师队伍很难稳定,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还是那句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各方面相对优秀的教师都想尽一切办法往城里挤,进不了城也要调到城郊。这就造成农村边远地区的学校,教师整体素质不高,一些教师,甚至包括一些学校的行政领导,对教育最本质的东西领悟不深,特别是如何立足学校实际,扎实开展教育改革的自觉性不强,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理解上有偏差,认为科学文化素质是一个人素质的全部,在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考核中,学生成绩是硬指标。至于学生的思想道德、身体、社会交往、审美等等方面的素质都是难以量化的,是“看不见”的,只要在上级的各种考核中取得好的名次,就既满足了社会、家长的需求,赢得了家长的信任,又在各级领导面前好说话。正因为认知上的偏差,以致在学校工作中,疲于应付的成分多,学校各种活动的开展缺乏计划性和针对性,来了任务敷衍了事,一切为了学生的分数,提高学生的成绩,保证学校在全市的综合排名位列先进才是硬道理。同时,也造成了边远农村学校教师严重缺编,新分配来的教师呆不了多长时间,总要想尽一切办法走人,以至于学校在开学时,不得不临时请代课教师充数,这些临时代课教师,无论是业务素质还是工作态度都要大打折扣,有的甚至连新课程改革都未曾听说过,更谈不上系统的理论培训了,要他们进行教学改革实在是太强人所难了。
2.硬件设施建设步伐不快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加大教育投入上只考虑城内或交通便利的城郊学校,对偏远的乡村学校投入严重不足,以本乡为例从1996年至2009年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全乡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总共不足200万元,以致大多数学校不得不在危房里上课,就连课桌、凳也还是20世纪70年代置办的,至于相配套的实验器材、电教器材更是少之又少。这也难怪,一来上一级领导来我市检查,只看看那些交通便利甚至是城内的一些学校,离城太远、交通不便的学校一般是不去的。二来对那些条件差的边远学校,就让它自生自灭,因为不管用多大劲去扶植,都很难有实质性的改变,弄不好今年投入上百万,明年就因为生源不足倒闭了,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种种原因导致边远学校硬件设施条件越来越差,严重阻碍了学校的教育改革。
(二)阻碍教育改革的社会原因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去感悟、去认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是第一位的,教师的作用就是去刺激、去激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认真领悟、反复尝试,形成一定的技能。传统的教育观念注重的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寡,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完整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思维,把学生当成了一个“盛载”知识的容器。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受“升学”考试的束缚,变得越来越“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素质”,与世界教育发展潮流相距较大,培养出来的学生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改变观念,摒弃陈腐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势在必行!
与任何改革一样,教育改革也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已搞了十来年的时间,但收效甚微,进展缓慢,有人就直言,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是失败的!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1.急于求成,全盘否定
正因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弊端多多,于是,有些人就全盘否定,同时也急于想寻找一种新东西取而代之,最直接的做法就是照搬西方的教育模式,囫囵吞枣,以至于“邯郸学步”,最后不得不“重蹈覆辙”。
2.急功近利,华而不实
许多花样新颖的教学模式,令人眼花缭乱,这其中不乏一些借“教改”成就自己的“名望”,获取个人“功利”的人,不遵循教育规律,一味追求“形式新颖”,华而不实,实乃贻误子弟、祸国殃民的改革,其危害性就更大了。
3.墨守成规,小心应付
正因为教育改革难,于是就“穿新鞋走老路”,一切以“迎合”家长要求和“应对”上级的质量评价为出发点,以“学生多学点知识总是好的”为心理安慰,不愿意花气力去研究、去尝试,“小心驶得万年船”!如果硬要被迫去做,充其量作作“秀”,有的甚至还弄得什么也不像。
4.教育改革不应只是学校的事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评价机制和家长、社会对教育的期望,都要与时俱进。新课程改革在学校叫得震天响,而各级在评价一所学校时,只看可量化的“结果”,家长要的是“高分”。这样一来学校里搞新课程改革就变成“无本之木”,缺乏社会土壤,这棵“苗”注定是难以茁壮成长的。
二、我的改革方略
(一)必经澄清的两个错误认识
1.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分数”的教育
从教育学的角度谈素质教育,它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其中的智力素质对其他素质起着一定的支配作用,可见智力素质是人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素质。在现阶段,衡量一个人的智力素质的高低,主要是从考试“分数”多少上来体现的。有人却硬是要把“素质”与“分数”对立起来,认为要“素质”就不能讲“分数”,或者说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势必影响学生的文化成绩,这是一种仅从时空上的片面理解,而不是从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方法上的理解。事实上,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分数是更高质量的分数,“素质”与“分数”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中只要充分挖掘学生的认知潜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以利学生终身学习,“分数”也自然就提高了。
关键词:教育改革;改革方略;基础教育
一、阻碍教育改革的几个主要原因
(一)教育资源匮乏
1.人力资源严重不足
边远农村学校各方面条件与城区和城郊的学校相比要差很多,特别是师资条件差,教师队伍很难稳定,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还是那句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各方面相对优秀的教师都想尽一切办法往城里挤,进不了城也要调到城郊。这就造成农村边远地区的学校,教师整体素质不高,一些教师,甚至包括一些学校的行政领导,对教育最本质的东西领悟不深,特别是如何立足学校实际,扎实开展教育改革的自觉性不强,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理解上有偏差,认为科学文化素质是一个人素质的全部,在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考核中,学生成绩是硬指标。至于学生的思想道德、身体、社会交往、审美等等方面的素质都是难以量化的,是“看不见”的,只要在上级的各种考核中取得好的名次,就既满足了社会、家长的需求,赢得了家长的信任,又在各级领导面前好说话。正因为认知上的偏差,以致在学校工作中,疲于应付的成分多,学校各种活动的开展缺乏计划性和针对性,来了任务敷衍了事,一切为了学生的分数,提高学生的成绩,保证学校在全市的综合排名位列先进才是硬道理。同时,也造成了边远农村学校教师严重缺编,新分配来的教师呆不了多长时间,总要想尽一切办法走人,以至于学校在开学时,不得不临时请代课教师充数,这些临时代课教师,无论是业务素质还是工作态度都要大打折扣,有的甚至连新课程改革都未曾听说过,更谈不上系统的理论培训了,要他们进行教学改革实在是太强人所难了。
2.硬件设施建设步伐不快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加大教育投入上只考虑城内或交通便利的城郊学校,对偏远的乡村学校投入严重不足,以本乡为例从1996年至2009年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全乡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总共不足200万元,以致大多数学校不得不在危房里上课,就连课桌、凳也还是20世纪70年代置办的,至于相配套的实验器材、电教器材更是少之又少。这也难怪,一来上一级领导来我市检查,只看看那些交通便利甚至是城内的一些学校,离城太远、交通不便的学校一般是不去的。二来对那些条件差的边远学校,就让它自生自灭,因为不管用多大劲去扶植,都很难有实质性的改变,弄不好今年投入上百万,明年就因为生源不足倒闭了,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种种原因导致边远学校硬件设施条件越来越差,严重阻碍了学校的教育改革。
(二)阻碍教育改革的社会原因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去感悟、去认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是第一位的,教师的作用就是去刺激、去激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认真领悟、反复尝试,形成一定的技能。传统的教育观念注重的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寡,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完整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思维,把学生当成了一个“盛载”知识的容器。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受“升学”考试的束缚,变得越来越“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素质”,与世界教育发展潮流相距较大,培养出来的学生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改变观念,摒弃陈腐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势在必行!
与任何改革一样,教育改革也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已搞了十来年的时间,但收效甚微,进展缓慢,有人就直言,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是失败的!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1.急于求成,全盘否定
正因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弊端多多,于是,有些人就全盘否定,同时也急于想寻找一种新东西取而代之,最直接的做法就是照搬西方的教育模式,囫囵吞枣,以至于“邯郸学步”,最后不得不“重蹈覆辙”。
2.急功近利,华而不实
许多花样新颖的教学模式,令人眼花缭乱,这其中不乏一些借“教改”成就自己的“名望”,获取个人“功利”的人,不遵循教育规律,一味追求“形式新颖”,华而不实,实乃贻误子弟、祸国殃民的改革,其危害性就更大了。
3.墨守成规,小心应付
正因为教育改革难,于是就“穿新鞋走老路”,一切以“迎合”家长要求和“应对”上级的质量评价为出发点,以“学生多学点知识总是好的”为心理安慰,不愿意花气力去研究、去尝试,“小心驶得万年船”!如果硬要被迫去做,充其量作作“秀”,有的甚至还弄得什么也不像。
4.教育改革不应只是学校的事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评价机制和家长、社会对教育的期望,都要与时俱进。新课程改革在学校叫得震天响,而各级在评价一所学校时,只看可量化的“结果”,家长要的是“高分”。这样一来学校里搞新课程改革就变成“无本之木”,缺乏社会土壤,这棵“苗”注定是难以茁壮成长的。
二、我的改革方略
(一)必经澄清的两个错误认识
1.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分数”的教育
从教育学的角度谈素质教育,它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其中的智力素质对其他素质起着一定的支配作用,可见智力素质是人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素质。在现阶段,衡量一个人的智力素质的高低,主要是从考试“分数”多少上来体现的。有人却硬是要把“素质”与“分数”对立起来,认为要“素质”就不能讲“分数”,或者说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势必影响学生的文化成绩,这是一种仅从时空上的片面理解,而不是从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方法上的理解。事实上,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分数是更高质量的分数,“素质”与“分数”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中只要充分挖掘学生的认知潜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以利学生终身学习,“分数”也自然就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