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战争是宏大而嚴肃的,张爱玲置身于二战之中,她的作品与战争也息息相关,但张爱玲的战争书写并没有选择政治民族的宏大视角,而是以“张看”的视角处理战争与文学的关系,抓住战乱中普通人的生态,解读战争中人性的复杂性,这是张爱玲战争书写的别样之处。本文将从张爱玲的战争渊源和《倾城之恋》的文本分析两方面探讨张爱玲别样的战争书写。
【关键词】:张爱玲;战争书写;《倾城之恋》
二战作为世界范围内的一场具有强大轰动性和影响力的战役,它结束至今已有七十周年。关于二战的记忆,西方产生了不少经典战争文学作品。我们历经八年的抗日战争也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关于抗日战争的记忆,我们有哪些传世的文学经典作品呢?仔细想想,抗日战争题材的小说倒是不少,但是具有经典永恒价值的时代性抗战文学却十分罕见,它们无非是更多地打上了政治的、革命的、民族的烙印,文学性不够强,在作品中没有很好地处理战争与文学的关系。而活跃于四十年代文坛的“明星作家”张爱玲,她的作品主题不仅仅是上海十里洋场的都市传奇、风花雪月的世俗男女爱情,而且还有我们常常忽略的战争主题,她以自己独特的笔法和文学眼光来写自己关于二战的记忆和体验,以“张看”的视角很好地处理了战争和文学的关系。
一、张爱玲的战争渊源
说到战争,我们很难与祖师奶奶张爱玲联系起来,但是战争确实已经融入到她的生命本身,并将战争的体验化作文学创作的源流,因此她的作品才有一种乱世苍凉之感。抗战持续八年,她一直处于战火离乱中。40年代初是张爱玲创作的高峰期,她体验观察到的都是战乱阴影下的生活,面对战争中人民的罹难和日常生活的突变,遗世独立的张爱玲以别样的叙述手法表达了了自己对战乱的体悟,她的作品不同于国统区英雄主义的抗战救亡文学的宏大叙事,也不同于解放区左翼政治性的革命叙事,在其作品中,“我们似乎看不到战时作品常有的兴奋、激动、热烈、欢呼,看不到革命儿女的成长,甚至也看不到暴露和歌颂、善与恶的道德标杆,但这并不就意味着张爱玲远离时代、国家,并不意味着她对这些宏大主题未曾做过深入思考。”[1]张爱玲基于战争主题的思考是站在普遍人性上的,她往往选取战争中都市平凡人们的日常生活细节和斗争来表现人类在战争这种极端化状态下的复杂的人性问题,探讨人类生存状态和战争环境的关系,突出人类在民族战争面前的困境、突变和灾难。这种将战争和人性结合的方式,正是张爱玲的深刻之处。以都市男女的人性描写直接反讽战争的作品当属张爱玲1943年发表的《倾城之恋》,一个城市的坍塌,战争的毁灭,竟然成全了一段没有真心的婚姻。
二、《倾城之恋》的别样战争书写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把自己独特细致的战争体验中融入到小说故事文本中,以都市男女白流苏和范柳原苍凉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将其架构于战争之中,通过白流苏在战争中的命运和转机来深化战争主题,表现张爱玲于生活中思考战争问题的态度,突出“张看”视角下别样的战争生态。以下将从小说的背景、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运的转机上分析张爱玲《倾城之恋》别样的战争书写。
《倾城之恋》的战争书写首先表现在小说的背景上,小说以上海、香港两个地方作为叙事背景,而小说作于1943年,正好是张爱玲经历上海陷落和香港太平洋战争之后,因此小说背景的氛围无不体现着张爱玲对战争自觉不自觉的认识,战争对她的冲击都化作文学创作的内部力量。以自己的经历为底本,小说的主人公是徘徊于上海和香港之间的。小说开始的背景是上海,从上海白公馆说起,作者没有直接写上海的陷落及百姓的生灵涂炭,而是通过这里苍凉的氛围给我们营造出一种上海的陷落和战争的氤氲气息。“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个小时”[2],这是战争给上海造成的紧张气氛。文中讲流苏的故事,“去香港”这一环节的安排也反映了张爱玲对战争经验的直接运用。张爱玲当时1939年也是因为上海的陷落和欧战的紧张而到香港读书,可见张爱玲将自己的战争体验很自然地运用到小说中,战争是未知的宏大的,而普通人还得在战争的暗流中继续生活寻求转机,以小处写战争的冲击,细细品味足见其高明之处。故事在文中暗示的苍凉的战争氛围中发展,可是战争是难以预料的,战争中的故事更是充满变数的,暂时安全的香港也一触即发,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很快沦陷,张爱玲将这场战争作为文中的关键环节紧张地表达了出来“开仗了,开仗了,谁都不能够相信,然而毕竟是开仗了”,这是张爱玲的切身体验,然而她却将战争的毁灭置于流苏和柳原爱情婚姻的成全上,以港战为背景这样的书写升华了战争的主题。
其次,《倾城之恋》的战争书写集中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运的转机上。文中的女主公白流苏是封建没落家族白公馆的六小姐,年近三十岁,早早就离了婚,带着离婚分到的财产寄居在娘家,但再多的财产也经不起兄嫂的挥霍和排挤,因此她得为自己谋出路,然而上海特殊的战争环境却不能使一个身无分文的女人远走高飞,她只能依靠男人,机缘巧合在七妹的相亲中她认识了花花公子华侨富商范柳原,开始了一段不羁的恋爱。她知道范柳原对她不是真心的,可她还是赌上自我人生去了香港。再联系上述谈到上海的战争沦陷背景,白流苏赌上自己的人生去香港也可说是战争给她造成的心理恐惧和焦虑的结果,在战争中,人们的精神世界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总想抓住些什么作为依靠,所以她只能去香港抓住柳原这个不真心的物质依靠,道出了战争对一个女人的冲击,在战争的不确定和冲击之中竟然拿自己的人生做赌注,蕴含着无限的苍凉。在繁华安定之中,他们的爱情是冷的,没有一点真心,也许只有战争的残酷,文明的毁灭,世界只剩下你我时,人才会真诚,才会求诸安稳,透出无限的悲凉。港战爆发了,香港沦陷了,文明真的毁掉了,范柳原也走不了了,在这战火弥漫的陌生城市中,他只有她,她也只有他,终于,硝烟滚滚的战争和兵荒马乱的时代成全了他们的婚姻,成就了不谈真心的平凡夫妻。“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传奇里的倾城倾国的人大抵如此。”因为战争白流苏的命运终于发生了转机,战争成全了她,然而一座城池的陷落当真是为了成全一段荒凉的婚姻吗?这里具有无限的反讽意味,传达出张爱玲对于战争的最终的历史批判,道出了战争的荒唐和可怕。
三、结语
张爱玲的战争书写是远离正统叙事的,她从小处着手,书写小人物在战争流离中的悲剧命运和复杂的人性,让人们从生活中感知战争的残酷。《倾城之恋》一座城池的陷落竟然能成全一段并不可靠的婚姻,道出了战争中多么真实的人性荒凉。张爱玲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将战争作为作品的装置和催化剂,通过战争透视现代人的人性困境和精神危机,而这样的战争书写又加剧了张爱玲对人生的苍凉之感,以“张看”的视角深刻地处理了战争和文学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李欧梵.陈子善编.重读张爱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
[2].张爱玲.张爱玲经典藏全集:中短篇小说:1943年作品.7. [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
【关键词】:张爱玲;战争书写;《倾城之恋》
二战作为世界范围内的一场具有强大轰动性和影响力的战役,它结束至今已有七十周年。关于二战的记忆,西方产生了不少经典战争文学作品。我们历经八年的抗日战争也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关于抗日战争的记忆,我们有哪些传世的文学经典作品呢?仔细想想,抗日战争题材的小说倒是不少,但是具有经典永恒价值的时代性抗战文学却十分罕见,它们无非是更多地打上了政治的、革命的、民族的烙印,文学性不够强,在作品中没有很好地处理战争与文学的关系。而活跃于四十年代文坛的“明星作家”张爱玲,她的作品主题不仅仅是上海十里洋场的都市传奇、风花雪月的世俗男女爱情,而且还有我们常常忽略的战争主题,她以自己独特的笔法和文学眼光来写自己关于二战的记忆和体验,以“张看”的视角很好地处理了战争和文学的关系。
一、张爱玲的战争渊源
说到战争,我们很难与祖师奶奶张爱玲联系起来,但是战争确实已经融入到她的生命本身,并将战争的体验化作文学创作的源流,因此她的作品才有一种乱世苍凉之感。抗战持续八年,她一直处于战火离乱中。40年代初是张爱玲创作的高峰期,她体验观察到的都是战乱阴影下的生活,面对战争中人民的罹难和日常生活的突变,遗世独立的张爱玲以别样的叙述手法表达了了自己对战乱的体悟,她的作品不同于国统区英雄主义的抗战救亡文学的宏大叙事,也不同于解放区左翼政治性的革命叙事,在其作品中,“我们似乎看不到战时作品常有的兴奋、激动、热烈、欢呼,看不到革命儿女的成长,甚至也看不到暴露和歌颂、善与恶的道德标杆,但这并不就意味着张爱玲远离时代、国家,并不意味着她对这些宏大主题未曾做过深入思考。”[1]张爱玲基于战争主题的思考是站在普遍人性上的,她往往选取战争中都市平凡人们的日常生活细节和斗争来表现人类在战争这种极端化状态下的复杂的人性问题,探讨人类生存状态和战争环境的关系,突出人类在民族战争面前的困境、突变和灾难。这种将战争和人性结合的方式,正是张爱玲的深刻之处。以都市男女的人性描写直接反讽战争的作品当属张爱玲1943年发表的《倾城之恋》,一个城市的坍塌,战争的毁灭,竟然成全了一段没有真心的婚姻。
二、《倾城之恋》的别样战争书写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把自己独特细致的战争体验中融入到小说故事文本中,以都市男女白流苏和范柳原苍凉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将其架构于战争之中,通过白流苏在战争中的命运和转机来深化战争主题,表现张爱玲于生活中思考战争问题的态度,突出“张看”视角下别样的战争生态。以下将从小说的背景、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运的转机上分析张爱玲《倾城之恋》别样的战争书写。
《倾城之恋》的战争书写首先表现在小说的背景上,小说以上海、香港两个地方作为叙事背景,而小说作于1943年,正好是张爱玲经历上海陷落和香港太平洋战争之后,因此小说背景的氛围无不体现着张爱玲对战争自觉不自觉的认识,战争对她的冲击都化作文学创作的内部力量。以自己的经历为底本,小说的主人公是徘徊于上海和香港之间的。小说开始的背景是上海,从上海白公馆说起,作者没有直接写上海的陷落及百姓的生灵涂炭,而是通过这里苍凉的氛围给我们营造出一种上海的陷落和战争的氤氲气息。“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个小时”[2],这是战争给上海造成的紧张气氛。文中讲流苏的故事,“去香港”这一环节的安排也反映了张爱玲对战争经验的直接运用。张爱玲当时1939年也是因为上海的陷落和欧战的紧张而到香港读书,可见张爱玲将自己的战争体验很自然地运用到小说中,战争是未知的宏大的,而普通人还得在战争的暗流中继续生活寻求转机,以小处写战争的冲击,细细品味足见其高明之处。故事在文中暗示的苍凉的战争氛围中发展,可是战争是难以预料的,战争中的故事更是充满变数的,暂时安全的香港也一触即发,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很快沦陷,张爱玲将这场战争作为文中的关键环节紧张地表达了出来“开仗了,开仗了,谁都不能够相信,然而毕竟是开仗了”,这是张爱玲的切身体验,然而她却将战争的毁灭置于流苏和柳原爱情婚姻的成全上,以港战为背景这样的书写升华了战争的主题。
其次,《倾城之恋》的战争书写集中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运的转机上。文中的女主公白流苏是封建没落家族白公馆的六小姐,年近三十岁,早早就离了婚,带着离婚分到的财产寄居在娘家,但再多的财产也经不起兄嫂的挥霍和排挤,因此她得为自己谋出路,然而上海特殊的战争环境却不能使一个身无分文的女人远走高飞,她只能依靠男人,机缘巧合在七妹的相亲中她认识了花花公子华侨富商范柳原,开始了一段不羁的恋爱。她知道范柳原对她不是真心的,可她还是赌上自我人生去了香港。再联系上述谈到上海的战争沦陷背景,白流苏赌上自己的人生去香港也可说是战争给她造成的心理恐惧和焦虑的结果,在战争中,人们的精神世界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总想抓住些什么作为依靠,所以她只能去香港抓住柳原这个不真心的物质依靠,道出了战争对一个女人的冲击,在战争的不确定和冲击之中竟然拿自己的人生做赌注,蕴含着无限的苍凉。在繁华安定之中,他们的爱情是冷的,没有一点真心,也许只有战争的残酷,文明的毁灭,世界只剩下你我时,人才会真诚,才会求诸安稳,透出无限的悲凉。港战爆发了,香港沦陷了,文明真的毁掉了,范柳原也走不了了,在这战火弥漫的陌生城市中,他只有她,她也只有他,终于,硝烟滚滚的战争和兵荒马乱的时代成全了他们的婚姻,成就了不谈真心的平凡夫妻。“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传奇里的倾城倾国的人大抵如此。”因为战争白流苏的命运终于发生了转机,战争成全了她,然而一座城池的陷落当真是为了成全一段荒凉的婚姻吗?这里具有无限的反讽意味,传达出张爱玲对于战争的最终的历史批判,道出了战争的荒唐和可怕。
三、结语
张爱玲的战争书写是远离正统叙事的,她从小处着手,书写小人物在战争流离中的悲剧命运和复杂的人性,让人们从生活中感知战争的残酷。《倾城之恋》一座城池的陷落竟然能成全一段并不可靠的婚姻,道出了战争中多么真实的人性荒凉。张爱玲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将战争作为作品的装置和催化剂,通过战争透视现代人的人性困境和精神危机,而这样的战争书写又加剧了张爱玲对人生的苍凉之感,以“张看”的视角深刻地处理了战争和文学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李欧梵.陈子善编.重读张爱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
[2].张爱玲.张爱玲经典藏全集:中短篇小说:1943年作品.7. [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