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居易是中唐诗坛最为璀璨的一颗星。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黑暗的现实主义诗篇,《琵琶行》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叙事诗。在当时,“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此诗主要叙述了一位琵琶女的不幸遭遇,那段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描写,因为有众多生动形象的比喻而精妙绝伦。《琵琶行》虽然是一首叙事诗,但它在抒情艺术上的高超技艺同样不容忽视。只有把握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读懂身陷被贬之痛的白居易写作该诗的心情,才能明白这首诗为什么具有如此悠久的艺术魅力。
一、由人观诗,其情也哀
元和九年初冬,白居易官拜“太子左赞善大夫”,是负责对皇太子作“讽谕规劝”的五品京官。据《旧唐书》本传记载,元和十年七月,为宰相武元衡被刺身亡之事,白居易越职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先是朝中权贵“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为由,指斥白居易。而后朝中小人又以白居易“其母看花坠井而死,而居易作《赏花》及《新井》诗,有伤名教”为由,对白居易大肆攻击。于是,白居易被“奏贬为江州刺史”,旋“追诏授江州司马”。因此,44岁的白居易不仅被调出京师出任地方官职,而且一下子连降三级,并且是一个徒有虚衔而并无实权的“司马”。可怜白居易一心想匡济天下却被投闲散置,内心之凄楚,自不待言。
白居易在这样的处境下创作此诗,既是一种偶然,又是一种必然。偶然是说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时听到琵琶女弹奏琵琶声,进而“移船邀相见”,听说了琵琶女的凄苦身世,激发了诗人的创作激情;必然是说白居易以谪居卧病之身,天涯沦落之人,内心始终有一腔悲苦幽怨,早就想一倾为快,而这次偶然的相遇便很自然地成为了一个创作的契机。正如《唐宋诗醇》所说:“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比兴相纬,寄托遥深,其意微以显,其情哀以思,其辞丽以则。”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这首叙事诗所蒙上的浓烈的抒情色彩。
二、通篇观诗,句句关情
通读全诗,我们可以咀嚼到这首诗带有浓浓的凄凉哀婉。诗人开篇就给我们营造了一种透着浓浓悲凉的氛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在一个肃杀深秋的傍晚,在一片白茫茫的江水边上,“枫叶荻花”瑟瑟作响,“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字字浸染着离别的凄清,句句灌注着离人的悲凉,一下子给诗笼上了“悲”的色彩。一位名满天下,身处繁华京城,身居朝廷要职,一下子被贬到偏僻荒凉的九江,沦为一个不痛不痒、有职无权的属官,这无异于从云端落到地上。
“独在异乡为异客”,好不容易有三五好友小聚几日,可是终于“席终人散”,客人倒是告别主人回到自己温馨的家,主人反是孤苦伶仃继续留在异乡为异客,那样的愁绪,真的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其次,诗中的人物具有悲剧的色彩。诗中主要人物(我和琵琶女)都有着不幸的遭遇和同样凄苦落寞的心绪。一个昔日京城“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而今却沦为“商人妇”的失意歌伎,一个是从长安被贬到九江的失意官员。这里就很自然地流露出了一种凄苦的基调。
二、 由术观诗,字字含情
1.借景抒情
诗中借景抒情共有两处:其一是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地点、事件和时间简单地交代清楚了;紧接着就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渲染,秋风瑟瑟,月光清冷,荻花飘飞,景是凄凉景,情是寂寞情,使诗一开始就带着萧瑟落寞的意味。“黯然伤神者,唯别而已矣。”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别时茫茫江浸月”一句,更是借景抒情的经典之笔。借月抒情,通过描绘一幅冷色调的画面,酣畅淋漓地表现出友人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一江寒水,一弯冷月,给读者视觉上极大的冲击,内心极大的感染,真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其二是那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既有以静结动、以“寂”衬声的作用,也写出听者被这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乐声所深深地吸引而陶醉。第二次描写到月亮,静谧的意象与诗意再次呼应,烘托出凄美的情境。清人王夫之说:“情景一合,自得妙语。”王国维也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
2.寓情于事
本诗虽然是一首叙事诗,主体部分是叙述琵琶女弹奏琵琶,作者倾听琵琶女诉说悲苦身世,但作者始终是用抒情的笔调在叙述。像琵琶女弹奏乐曲那一段描写,历来论者都说是绝无仅有用语言来绘声绘色地再现无形的音乐形象的一段佳作,而实际上,更是一段琵琶女借乐抒怀的文字。从一开始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到“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再到“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更是琵琶女借乐抒情的明证。此后十六句乐曲或急或慢、或高或低、或粗或細、或滑或涩的变化正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尤其是那句“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把琵琶女满腹辛酸、半生怨愁都概括尽了。弹者有情,听者更有心,那变化莫测的乐曲不也象征着诗人的不幸多舛、宦海沉浮的仕途吗?
作者用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表达了作者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同时也成功地表述了作者同病相怜的感情。
3.直抒胸臆
其一,听完琵琶女悲伤的诉说,作者在同情之余,不禁产生了由衷的感慨和强烈的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一种同病相怜的感慨和共鸣。在这两句千古传诵的名句中,包含着几多辛酸,几多失落,几多无奈!它超越了时代,成了千百年来失意之人、沦落之客的共同心声。这也就是该诗抒情艺术的魅力所在。
其二,诗歌的结尾“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是第二次直接抒情,更是毫不掩饰地写出了自己“泪湿青衫”的感伤,留下了“司马青衫”的一段佳话。相遇知音人,一洒同情泪。此时,正如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云:“作此诗之人与此诗所咏之人,二者为一体。真可谓能所双亡,主宾俱化,专一而更专一,感慨复加感慨。”
所以,一曲《琵琶行》,字字句句总关情。白居易虽然以写叙事诗见长,但从他留给我们的几首著名叙事诗来看,都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这也体现了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宋人洪迈认为夜遇琵琶女之事未必可信,作者是通过虚构的情节,抒发他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容斋随笔》卷七)不管事实如何,这也可算是该诗具有抒情特点的一个佐证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第六高级中学(214000)
一、由人观诗,其情也哀
元和九年初冬,白居易官拜“太子左赞善大夫”,是负责对皇太子作“讽谕规劝”的五品京官。据《旧唐书》本传记载,元和十年七月,为宰相武元衡被刺身亡之事,白居易越职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先是朝中权贵“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为由,指斥白居易。而后朝中小人又以白居易“其母看花坠井而死,而居易作《赏花》及《新井》诗,有伤名教”为由,对白居易大肆攻击。于是,白居易被“奏贬为江州刺史”,旋“追诏授江州司马”。因此,44岁的白居易不仅被调出京师出任地方官职,而且一下子连降三级,并且是一个徒有虚衔而并无实权的“司马”。可怜白居易一心想匡济天下却被投闲散置,内心之凄楚,自不待言。
白居易在这样的处境下创作此诗,既是一种偶然,又是一种必然。偶然是说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时听到琵琶女弹奏琵琶声,进而“移船邀相见”,听说了琵琶女的凄苦身世,激发了诗人的创作激情;必然是说白居易以谪居卧病之身,天涯沦落之人,内心始终有一腔悲苦幽怨,早就想一倾为快,而这次偶然的相遇便很自然地成为了一个创作的契机。正如《唐宋诗醇》所说:“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比兴相纬,寄托遥深,其意微以显,其情哀以思,其辞丽以则。”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这首叙事诗所蒙上的浓烈的抒情色彩。
二、通篇观诗,句句关情
通读全诗,我们可以咀嚼到这首诗带有浓浓的凄凉哀婉。诗人开篇就给我们营造了一种透着浓浓悲凉的氛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在一个肃杀深秋的傍晚,在一片白茫茫的江水边上,“枫叶荻花”瑟瑟作响,“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字字浸染着离别的凄清,句句灌注着离人的悲凉,一下子给诗笼上了“悲”的色彩。一位名满天下,身处繁华京城,身居朝廷要职,一下子被贬到偏僻荒凉的九江,沦为一个不痛不痒、有职无权的属官,这无异于从云端落到地上。
“独在异乡为异客”,好不容易有三五好友小聚几日,可是终于“席终人散”,客人倒是告别主人回到自己温馨的家,主人反是孤苦伶仃继续留在异乡为异客,那样的愁绪,真的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其次,诗中的人物具有悲剧的色彩。诗中主要人物(我和琵琶女)都有着不幸的遭遇和同样凄苦落寞的心绪。一个昔日京城“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而今却沦为“商人妇”的失意歌伎,一个是从长安被贬到九江的失意官员。这里就很自然地流露出了一种凄苦的基调。
二、 由术观诗,字字含情
1.借景抒情
诗中借景抒情共有两处:其一是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地点、事件和时间简单地交代清楚了;紧接着就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渲染,秋风瑟瑟,月光清冷,荻花飘飞,景是凄凉景,情是寂寞情,使诗一开始就带着萧瑟落寞的意味。“黯然伤神者,唯别而已矣。”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别时茫茫江浸月”一句,更是借景抒情的经典之笔。借月抒情,通过描绘一幅冷色调的画面,酣畅淋漓地表现出友人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一江寒水,一弯冷月,给读者视觉上极大的冲击,内心极大的感染,真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其二是那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既有以静结动、以“寂”衬声的作用,也写出听者被这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乐声所深深地吸引而陶醉。第二次描写到月亮,静谧的意象与诗意再次呼应,烘托出凄美的情境。清人王夫之说:“情景一合,自得妙语。”王国维也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
2.寓情于事
本诗虽然是一首叙事诗,主体部分是叙述琵琶女弹奏琵琶,作者倾听琵琶女诉说悲苦身世,但作者始终是用抒情的笔调在叙述。像琵琶女弹奏乐曲那一段描写,历来论者都说是绝无仅有用语言来绘声绘色地再现无形的音乐形象的一段佳作,而实际上,更是一段琵琶女借乐抒怀的文字。从一开始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到“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再到“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更是琵琶女借乐抒情的明证。此后十六句乐曲或急或慢、或高或低、或粗或細、或滑或涩的变化正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尤其是那句“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把琵琶女满腹辛酸、半生怨愁都概括尽了。弹者有情,听者更有心,那变化莫测的乐曲不也象征着诗人的不幸多舛、宦海沉浮的仕途吗?
作者用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表达了作者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同时也成功地表述了作者同病相怜的感情。
3.直抒胸臆
其一,听完琵琶女悲伤的诉说,作者在同情之余,不禁产生了由衷的感慨和强烈的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一种同病相怜的感慨和共鸣。在这两句千古传诵的名句中,包含着几多辛酸,几多失落,几多无奈!它超越了时代,成了千百年来失意之人、沦落之客的共同心声。这也就是该诗抒情艺术的魅力所在。
其二,诗歌的结尾“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是第二次直接抒情,更是毫不掩饰地写出了自己“泪湿青衫”的感伤,留下了“司马青衫”的一段佳话。相遇知音人,一洒同情泪。此时,正如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云:“作此诗之人与此诗所咏之人,二者为一体。真可谓能所双亡,主宾俱化,专一而更专一,感慨复加感慨。”
所以,一曲《琵琶行》,字字句句总关情。白居易虽然以写叙事诗见长,但从他留给我们的几首著名叙事诗来看,都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这也体现了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宋人洪迈认为夜遇琵琶女之事未必可信,作者是通过虚构的情节,抒发他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容斋随笔》卷七)不管事实如何,这也可算是该诗具有抒情特点的一个佐证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第六高级中学(2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