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怎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继续学习?笔者结合《认识三角形》一课,尝试寻找一种更合适的方法,提出每节课教学的知识要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每个教学内容在这个领域的教学目标一定要清晰,引导学生在之前学习的内容基础上继续深化和转化,将教学内容和方法等迁移到新知来。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迁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运用学习迁移理论,渗透基本的数学思想,能有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高教学的效率,生成精彩的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下面笔者以《认识三角形》一课为例,谈谈如何运用学习迁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运用迁移。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
学习大都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如果把每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每个教学内容在这个领域的教学目标一定要清晰,引导学生将教学内容和方法等迁移到新知来。学过的知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后续知识很多是前面知识的发展和补充,它们是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整体。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了认识图形的一些基本经验,教师要充分运用和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观察、对比、讨论、操作等活动,总结认识图形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认识图形的能力,发展其空间观念。为此,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运用迁移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
《认识三角形》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第一课时的内容。如果单单从教材的例题出发,教授什么是三角形及其特征并不困难,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前后知识的编排不了解,导致不够重视,特别是习惯小循环教学的教师,对高低年级的教学目标不清晰,往往从头到尾讲一次,这不但导致教学低效,还严重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学习图形的方法与方式,就是研究点、边、角的关系,也获得了相应的技能,为自主探索图形的性质打下基础。为此,《认识三角形》课例中,教师在课始带着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几何图形,利用课件把一年级到四年级上册所学过的图形都展示出来并提问学生。接着继续出示三年级学习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和四年级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追问“这些图形都有什么”,這样学生自然就会说到“顶点、边和角”。教师运用知识的迁移创设情境,表面上是回顾旧知,其实是明确本课学习内容,这能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
二、运用迁移。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新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提供给学生足够的资源、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活动中重走人类发现数学知识和规律的路,在体验和探索中学习数学,获取知识和技能,实现数学在现有基础上再发现、再创造。”教师要从教学知识的整体出发,引导学生用“联系”和“比较”等观点分析前后知识的关联解决数学问题,这样可以把知识结构有效转化为认知结构。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运用迁移搭建学习平台,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状态,这有利于完善旧知,自觉完成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本节课改变了以往只画一次三角形的做法,用三次画三角形强化对三角形的认识。“一画”三角形:教师以“你会画三角形吗?”引入,让学生把最直观的三角形画出来,但大多数未能理解什么是三角形,哪怕知道了定义,也不知道其中的意义,在这里则可以引出“线段”。教师引导学生想想:怎样让他人一眼就看出画的是线段。这一画,将“线段”知识迁移到三角形教学来,搭建了学生自主思考的平台。“二画”三角形:有了之前的提醒,学生知道了无论是画点连线,还是画了线再画端点,画三角形的共同点是画三条线段。教师马上追问:“三条线段应该有6个点,怎么这里只看到3个呢?”学生议论开来,最终回到“围成”的点上,在充分理解了“点、线段、连接”等关键词后,学生对三角形定义的理解可谓水到渠成。这二画,在“线段”特点的迁移中搭建学生对“围成”一词感悟的平台,并收到良好效果。“三画”三角形:学生在理解“三条线段”和“围成”等关键词后,再画一个呈现线段和围成等形成三角形的必要元素,加深对三角形的整体认识。这三画为学生后续判断三角形打下扎实的基础,达到自主判断、自主学习的目的。本节课,教师通过唤起学生的已有认知储备,适当地引导迁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中,教学三角形的特性——稳定性,教材的编排是分两个层次说明的:一是从图形的形状来看,二是从应用的角度看。因此,教师有意设计了从四边形入手,试图把图形形状和应用的学习方法迁移到三角形中的悬念——“从图形的形状来看,给定四条线段,四边形形状多变,那么三角形会不会也是这样呢”来引发生生互辩。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不太成熟,有部分学生认为同样是三根小棒,摆出来的三角形的形状不同,最后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发现三角形的形状是唯一的。教师还通过对比研究,引导学生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课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都是运用知识迁移,为学生搭建一个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在过程体验、探究、领悟,达到了思维碰撞的效果。
三、运用迁移,促进自主学习的延伸
在教学中,教师固然要注重让学生通过迁移学习新知,但这种迁移不应是教师强加给学生,而应让学生意识到未知的内容可能会跟哪些知识有联系,从而主动探究学习。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这一单元是按照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和四边形的内角和等几个相关内容分类编排。按照一般的教学课时划分,“三角形的特性”内容中的第一课时会通过学习活动构建三角形的概念,认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和三角形的高以及稳定性等内容,实现从“认得”三角形到“认识”三角形的发展目标。借鉴以往教学实践,在不增加课时数的情况下使学生的学习有所侧重,教学活动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更能促进自主学习的延伸。
《认识三角形》课例中,许多教学设计把画高作为难点。确实,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对画指定的底不是在下面的高,错误率就提升了。笔者认为原因有两点:一是由于在之前学习作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高时,学生很容易就能在上底的任意一点到对边作垂线,而三角形的高则是从指定底,在顶点向对边作垂线,三角形的另两条边对作高也有一定的干扰;二是对学生来说,把三角板的直角边与下面的底重合相对容易一点,要与左右两边的底重合就显得较困难。不难在于,四年级上册第62页第9题,学生已经会过一点向对边作垂线(如图1),而本次教学的内容(如图2)其实就是过A点作三角形ABc的Bc边上的高。
从这个角度看,通过迁移、自学的学习方式认识三角形的高、画出指定底上的高,难度并不大。
从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三角形的高的教学内容包含了其定义、画法以及底和高的对应关系等内容,其中有些还是教学难点,若将其作为本课的学习内容之一,必然导致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偏大,有可能影响学生对三角形概念的形成、三角形的高和三角形稳定性本质的理解。因此教师尝试从“边”的角度(例1突出三条线段、例2说明三边的长度会确定形状的唯一)将三角形定义、特征、稳定性作为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对三角形的整体认识;将对三角形高的认识、画法以及底和高的对应辨析等内容安排到第二课时,使得学生的学习有所侧重,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当然我们也会积极关注和研究第二课时的教学《认识高和练习画高》。其实对“高的认识”课时的调整,教师依然是紧扣学习迁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生在本课学习的基础上,懂得迁移的方法,并自觉运用到“高的认识”中,从而促进自主学习的延伸和发展。
学习迁移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是相辅相成,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学习迁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迁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运用学习迁移理论,渗透基本的数学思想,能有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高教学的效率,生成精彩的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下面笔者以《认识三角形》一课为例,谈谈如何运用学习迁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运用迁移。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
学习大都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如果把每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每个教学内容在这个领域的教学目标一定要清晰,引导学生将教学内容和方法等迁移到新知来。学过的知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后续知识很多是前面知识的发展和补充,它们是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整体。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了认识图形的一些基本经验,教师要充分运用和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观察、对比、讨论、操作等活动,总结认识图形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认识图形的能力,发展其空间观念。为此,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运用迁移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
《认识三角形》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第一课时的内容。如果单单从教材的例题出发,教授什么是三角形及其特征并不困难,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前后知识的编排不了解,导致不够重视,特别是习惯小循环教学的教师,对高低年级的教学目标不清晰,往往从头到尾讲一次,这不但导致教学低效,还严重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学习图形的方法与方式,就是研究点、边、角的关系,也获得了相应的技能,为自主探索图形的性质打下基础。为此,《认识三角形》课例中,教师在课始带着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几何图形,利用课件把一年级到四年级上册所学过的图形都展示出来并提问学生。接着继续出示三年级学习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和四年级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追问“这些图形都有什么”,這样学生自然就会说到“顶点、边和角”。教师运用知识的迁移创设情境,表面上是回顾旧知,其实是明确本课学习内容,这能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
二、运用迁移。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新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提供给学生足够的资源、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活动中重走人类发现数学知识和规律的路,在体验和探索中学习数学,获取知识和技能,实现数学在现有基础上再发现、再创造。”教师要从教学知识的整体出发,引导学生用“联系”和“比较”等观点分析前后知识的关联解决数学问题,这样可以把知识结构有效转化为认知结构。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运用迁移搭建学习平台,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状态,这有利于完善旧知,自觉完成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本节课改变了以往只画一次三角形的做法,用三次画三角形强化对三角形的认识。“一画”三角形:教师以“你会画三角形吗?”引入,让学生把最直观的三角形画出来,但大多数未能理解什么是三角形,哪怕知道了定义,也不知道其中的意义,在这里则可以引出“线段”。教师引导学生想想:怎样让他人一眼就看出画的是线段。这一画,将“线段”知识迁移到三角形教学来,搭建了学生自主思考的平台。“二画”三角形:有了之前的提醒,学生知道了无论是画点连线,还是画了线再画端点,画三角形的共同点是画三条线段。教师马上追问:“三条线段应该有6个点,怎么这里只看到3个呢?”学生议论开来,最终回到“围成”的点上,在充分理解了“点、线段、连接”等关键词后,学生对三角形定义的理解可谓水到渠成。这二画,在“线段”特点的迁移中搭建学生对“围成”一词感悟的平台,并收到良好效果。“三画”三角形:学生在理解“三条线段”和“围成”等关键词后,再画一个呈现线段和围成等形成三角形的必要元素,加深对三角形的整体认识。这三画为学生后续判断三角形打下扎实的基础,达到自主判断、自主学习的目的。本节课,教师通过唤起学生的已有认知储备,适当地引导迁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中,教学三角形的特性——稳定性,教材的编排是分两个层次说明的:一是从图形的形状来看,二是从应用的角度看。因此,教师有意设计了从四边形入手,试图把图形形状和应用的学习方法迁移到三角形中的悬念——“从图形的形状来看,给定四条线段,四边形形状多变,那么三角形会不会也是这样呢”来引发生生互辩。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不太成熟,有部分学生认为同样是三根小棒,摆出来的三角形的形状不同,最后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发现三角形的形状是唯一的。教师还通过对比研究,引导学生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课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都是运用知识迁移,为学生搭建一个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在过程体验、探究、领悟,达到了思维碰撞的效果。
三、运用迁移,促进自主学习的延伸
在教学中,教师固然要注重让学生通过迁移学习新知,但这种迁移不应是教师强加给学生,而应让学生意识到未知的内容可能会跟哪些知识有联系,从而主动探究学习。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这一单元是按照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和四边形的内角和等几个相关内容分类编排。按照一般的教学课时划分,“三角形的特性”内容中的第一课时会通过学习活动构建三角形的概念,认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和三角形的高以及稳定性等内容,实现从“认得”三角形到“认识”三角形的发展目标。借鉴以往教学实践,在不增加课时数的情况下使学生的学习有所侧重,教学活动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更能促进自主学习的延伸。
《认识三角形》课例中,许多教学设计把画高作为难点。确实,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对画指定的底不是在下面的高,错误率就提升了。笔者认为原因有两点:一是由于在之前学习作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高时,学生很容易就能在上底的任意一点到对边作垂线,而三角形的高则是从指定底,在顶点向对边作垂线,三角形的另两条边对作高也有一定的干扰;二是对学生来说,把三角板的直角边与下面的底重合相对容易一点,要与左右两边的底重合就显得较困难。不难在于,四年级上册第62页第9题,学生已经会过一点向对边作垂线(如图1),而本次教学的内容(如图2)其实就是过A点作三角形ABc的Bc边上的高。
从这个角度看,通过迁移、自学的学习方式认识三角形的高、画出指定底上的高,难度并不大。
从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三角形的高的教学内容包含了其定义、画法以及底和高的对应关系等内容,其中有些还是教学难点,若将其作为本课的学习内容之一,必然导致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偏大,有可能影响学生对三角形概念的形成、三角形的高和三角形稳定性本质的理解。因此教师尝试从“边”的角度(例1突出三条线段、例2说明三边的长度会确定形状的唯一)将三角形定义、特征、稳定性作为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对三角形的整体认识;将对三角形高的认识、画法以及底和高的对应辨析等内容安排到第二课时,使得学生的学习有所侧重,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当然我们也会积极关注和研究第二课时的教学《认识高和练习画高》。其实对“高的认识”课时的调整,教师依然是紧扣学习迁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生在本课学习的基础上,懂得迁移的方法,并自觉运用到“高的认识”中,从而促进自主学习的延伸和发展。
学习迁移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是相辅相成,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学习迁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