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学者有过这样一个比喻:给你15克盐,无论如何你都难以直接下咽。但如果用这15克盐调制一碗鲜美的汤,那么,你在享用佳肴时,15克盐不知不觉地被你愉悦地享用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溶入汤中,咸涩自然消失,还会使汤锦上添花;知识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评价数学课:枯燥、乏味、无趣、昏昏欲睡……这种评价有些片面,但至少提醒教师不得不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课堂及教学设计。下面,就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让新旧知识有机衔接,创设有效情境
对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我们应该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进行新旧对比,得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从而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同时,教师应兼顾学情,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自然引入新课。在引导学生巩固旧知时,要善于激发其思维,引领学生努力探索、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有效情境,让课堂过渡自然,一气呵成。
二、充分利用生活实例,创设有效情境
教师充分挖掘贴近生活的问题来创设情境,会使学生倍感亲切,真正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其表现欲、求知欲自然而然会被激发起来,从而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迫切探究的心情与教师一起步入数学的殿堂。
教学六年级“轴对称图形”时,学生对“照镜子”都很有感触,这可以帮助他们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要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认识轴对称,借助直观教学手段是最好的选择。我利用各种可以沿着直线翻折并最终重合的物体展示给学生,对他们理解“轴对称”这个抽象的概念很有帮助。
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出发,“轴对称”这一概念的引入水到渠成,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善于观察,生活就是数学的源头活水。
三、自主探究,活动引入,创设有效情境
在教学时,教师精心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实践,在活动中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既顺应了学生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又能使他们在感知事物的同时开拓思维,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
教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我努力创设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在班内成立若干个学习小组。当我宣布实验任务后,组员们便积极行动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动手实践后,大家开始汇报研究成果。有的组员说:“把土豆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容器中的水就会上升一段,这部分水的容积就是这个土豆的体积。”有的组员说:“把一小袋沙子完全倒入长方体的容器中,只要测量出含有沙子的这部分长方体容器的容积,就等于算出了这袋沙子的体积。”有的组员说:“我们先把橡皮泥捏成了和这个石块外形一样的物体,然后再将这块橡皮泥改捏成我们曾经学过的某个立体图形,如正方体。计算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也就等于知道了这块石块的体积。”
用上述多种方法将这些不规则物体转化为规则物体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很自主地去探索,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相互启发,多种感官参与自主探究性活动中。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印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有效情境
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见,学生就会主动与教师亲近,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帮助。笔者从教多年,在课堂上杜绝“命令式”、“问答式”语言,尽量使用让学生充分信任、充满感情的“谈话式”语言,让学生在愉快、宽松、自由、平等地环境中学习,从而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有压力,对学习产生兴趣,自愿接受我的指导和帮助。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积极尝试创设和谐的情境,力求使学生处于兴奋和求知的进取状态。教学“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时,我对学生说:“今天你们来考考老师,请任意举出一个最简分数,老师马上告诉你们这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让学生考教师,他们别提有多高兴。学生纷纷举出不少最简分数,教师都一一给予回答。起初学生有些怀疑,后来经过验算确认教师的答案是正确的,于是由怀疑到信服,无形之中产生了“老师为什么能这样快地判断出来”的疑问,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就以极高的兴趣进入教学中。
创设情境是一个不断发现、积累和创新的过程,在实践中,教师要养成观察、积累的习惯。“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有了对数学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由衷地感叹:原来,数学可以这样学习!
(责编侯艳星)
一、让新旧知识有机衔接,创设有效情境
对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我们应该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进行新旧对比,得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从而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同时,教师应兼顾学情,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自然引入新课。在引导学生巩固旧知时,要善于激发其思维,引领学生努力探索、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有效情境,让课堂过渡自然,一气呵成。
二、充分利用生活实例,创设有效情境
教师充分挖掘贴近生活的问题来创设情境,会使学生倍感亲切,真正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其表现欲、求知欲自然而然会被激发起来,从而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迫切探究的心情与教师一起步入数学的殿堂。
教学六年级“轴对称图形”时,学生对“照镜子”都很有感触,这可以帮助他们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要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认识轴对称,借助直观教学手段是最好的选择。我利用各种可以沿着直线翻折并最终重合的物体展示给学生,对他们理解“轴对称”这个抽象的概念很有帮助。
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出发,“轴对称”这一概念的引入水到渠成,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善于观察,生活就是数学的源头活水。
三、自主探究,活动引入,创设有效情境
在教学时,教师精心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实践,在活动中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既顺应了学生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又能使他们在感知事物的同时开拓思维,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
教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我努力创设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在班内成立若干个学习小组。当我宣布实验任务后,组员们便积极行动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动手实践后,大家开始汇报研究成果。有的组员说:“把土豆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容器中的水就会上升一段,这部分水的容积就是这个土豆的体积。”有的组员说:“把一小袋沙子完全倒入长方体的容器中,只要测量出含有沙子的这部分长方体容器的容积,就等于算出了这袋沙子的体积。”有的组员说:“我们先把橡皮泥捏成了和这个石块外形一样的物体,然后再将这块橡皮泥改捏成我们曾经学过的某个立体图形,如正方体。计算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也就等于知道了这块石块的体积。”
用上述多种方法将这些不规则物体转化为规则物体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很自主地去探索,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相互启发,多种感官参与自主探究性活动中。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印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有效情境
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见,学生就会主动与教师亲近,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帮助。笔者从教多年,在课堂上杜绝“命令式”、“问答式”语言,尽量使用让学生充分信任、充满感情的“谈话式”语言,让学生在愉快、宽松、自由、平等地环境中学习,从而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有压力,对学习产生兴趣,自愿接受我的指导和帮助。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积极尝试创设和谐的情境,力求使学生处于兴奋和求知的进取状态。教学“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时,我对学生说:“今天你们来考考老师,请任意举出一个最简分数,老师马上告诉你们这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让学生考教师,他们别提有多高兴。学生纷纷举出不少最简分数,教师都一一给予回答。起初学生有些怀疑,后来经过验算确认教师的答案是正确的,于是由怀疑到信服,无形之中产生了“老师为什么能这样快地判断出来”的疑问,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就以极高的兴趣进入教学中。
创设情境是一个不断发现、积累和创新的过程,在实践中,教师要养成观察、积累的习惯。“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有了对数学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由衷地感叹:原来,数学可以这样学习!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