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让学生能够“得意”,更需要“得言”。阅读教学中的言语实践重在引领学生在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中习得语言;在精读感悟、品词析句中理解语言;在诵读积累、迁移运用中发展语言。
关键词 言语实践 阅读教学 习得语言 理解语言 发展语言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掌握了语言,也就掌握了凝固在语言之中、被语言所承载的种种信息。古人有“感言、会意、得意忘言”之说,说的是人们阅读一篇文章,首先感受到的是文章的语言,进而理解它的含义,最后人们往往记住了这篇文章写的意思,却忘记了文章具体的语言文字。这是阅读的规律,但语文阅读教学不能遵循这条规律,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得意”,更要让学生“得言”。所谓“得意”,是指“领会意旨”,即理解课文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是由文字到思想、由形式到内容的阅读过程。所谓“得言”是指“领会写法”,即体会课文是怎样写的,理解课文的谋篇布局,揣摩、品味言语的表达特点与效果。这是由思想到文字、由内容到形式的阅读过程。
语文阅读教学,由“得意”到“得言”才是完整的阅读教学过程。但这一过程并不是机械地进行的,而是根据教学年段的特点将“得意”与“得言”有机结合。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阅读教学存在“得意而忘言”的倾向。教师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这种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养,而且会把语文掏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主要是语言实践。引领学生走向言语实践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教师应引领学生在实践中感悟语言、习得语言、创造语言,实现在实践中形成语文素养的目标。因此,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应综合听、说、读、写的因素,开展言语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协调发展,实现“工且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在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中习得语言
初读课文,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反复地读,做到正确、流利、理解地读。在此基础上,将阅读感知、词语理解、思维训练融为一起,指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开展语言表达的训练。通常的做法是:教师先出示课文中的一组有规律排列的词语,可以是文本中一组关于人或物描写的,可以是文本中一组体现事情发展过程或情感变化的,还可以是体现文本结构脉络的。然后让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说一段话或提供句式让学生说说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教学《师恩难忘》一课,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出示一组关于学生听田老师讲故事的词语“娓娓动听…入了迷…身临其境”“引人入胜”,请学生用上这些词语,介绍田老师给同学们上课的情景,并写在课文中田老师为学生上课的插图下。这样的言语实践活动,不但训练了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捕捉课文信息的能力,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了解。
教学《螳螂捕蝉》一课,在学生熟读课文后,教师出示四组关于故事情节发展的词语:①蝉悠闲自由自在;②螳螂弓着身子举起前爪;③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④少年拿着弹弓瞄准,然后要求学生用上这4组词语简要讲述课文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活动把词语的理解同具体的人物形象结合起来,将词语的运用同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紧密联系,让“听说读写”得到有机整合,突出了学生的言语习得。
二、在精读感悟、品词析句中理解语言
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是触摸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作者跳动的思想,揣摩作者思维的过程。通过对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的仔细品析,想象作者脑中景、心中情、胸中境、笔中意,丰富作者的精神世界和深刻的思想,还原作者的思维过程。精读感悟、品词析句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努力使学生明其义、品其味、悟其情、学其法。
教学《水》一课,围绕“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句,抓住课文中的一个最重要片断“雨中洗澡的情景”,引导学生对课文阅读、体会、思考、讨论,读出疑问,读出新意,读出情感。阅读指导过程如下:①明其义。师述:“孩子们在雨中是怎样洗澡的?”生:“他们张大嘴巴,去吃来自空中的水,是多么渴望雨水呀!”“他们奔跑跳跃,大呼小叫,迎接着美好时光的到来!”“他们脱得光溜溜的,喊呀叫呀,就像过年一样。”②品其味。师述:“是呀,想象一下孩子们在做些什么,唤些什么,喊些什么呀!”生:“我仿佛看见孩子们用盆积水,用水洗脸,在雨中尽情舞蹈。”“他们奔走相告:下雨喽!下雨喽!”“我听见了阵阵嘈杂的声音,有的说:‘这真是一场及时雨呀!’有的说:‘多痛快的雨水澡呀!一⑤悟其情。师:“就在这样的下雨天,小孩子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大人虽然拘谨,但内心也充满着快乐。从中体会到什么?”生:“对雨水降临的一种兴奋与欢乐。…对雨水降临的一种幸福。…对雨水的渴望已久。”④学其法。师:“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在雨中洗澡的欢乐呢?”生:“抓住了孩子们在雨中的动作——奔跑跳跃、大呼小叫、仰起头、张大嘴巴等来写。”“抓住了孩子们在雨中的表现——脱得光溜溜的、尽情地享受来写”。“作者仅仅在向我们表达孩子们雨水洗澡的欢乐吗?”生:“这是以雨水洗澡的乐,衬托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样写更有力地表现了孩子们缺水的日子苦。”
教师指导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落在字词上,落在句子中,学生体会出了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味出了词句的表达效果。既读懂了语言文字“写什么”,又理解了课文是“怎么写”的,悟出了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作者丰富的生活感受和生命体验,深刻理解了语言。
三、在诵读积累、迁移运用中发展语言
学生的头脑中积累了一个个生动的词语、一段段精彩的句群,乃至一篇篇精致的美文,会给他的语文功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学生读了课文,积累了语言,如果仅是长期储存,而没有运用的机会,那么这些语言就会在孩子们的语言仓库中退化。因此,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精心构建语言实践的情境,让学生将所学的语言得到及时的迁移、运用。在诵读积累中发展语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采用复述课文、讲讲故事、变换人称转述等形式,提供语言实践的情境,发展学生的语言。
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第三段的教学最后一个环节中,教师出示一幅海底世界情景图,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将其中一种海底动物贴出并进行介绍,学生兴趣倍增。一个学生说:“我是大龙虾。我身长40多厘米,体重1千克多。瞧,我全身披着黄金盔甲,两只铁钳般的大螯,样子挺威武吧!”另一个学生说:“我是气鼓鱼。我的眼睛圆溜溜的,特别可爱。我身上长满刺儿,用来保护自己。我吸几口气,肚子会很快鼓起来,像皮球一样。”通过口语式的介绍,学生既了解了珊瑚、大龙虾、海参、气鼓鱼的外形特点,又学到了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各种动物介绍得生动、形象。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用仿写、改写、续写等形 式,创设迁移运用语言实践的情境。如《变色龙》一课教学最后环节,安排学生以“我是变色龙——”为开头写一段话,介绍变色龙的外形、捕食与变色的特点。在此过程中,学生将文本中的语言积极地进行内化、倾吐,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活用生成出自己的语言。
在迁移运用中发展语言。教师可以借用课文空白点,巧设说写情境,发展语言。
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特级教师孙建峰借用课文巴西总统演讲的内容空白点,构建了一个总统演说的生活情境,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对大瀑布今昔的描写,为巴西总统写演说稿并现场演说。师:“巴西总统要举行葬礼,目的是什么?”生1:“让悲剧成为历史。”生2:“弥补人类的错误。”师:“如果你是总统,在这个葬礼上,对着巴西人民发表演说,你应该怎么说?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拿出一份演讲稿,并推选出一位同学当总统,现场发表演说。”(生准备,师下到小组里点拨。8分钟后开始演讲)生:“亲爱的巴西人民,你们好!我今天用沉痛的心情来参加这个葬礼,这就是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大瀑布,你瞧它,奄奄一息,就像是一具被吸干血液的尸体,静静地躺着,没有气息,没有了活力。是谁这么狠心,是我们,是我们人类。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给它们生存的权利,不要失去第二个、第三个大瀑布,我希望,这样的葬礼是最后一次,这样的演讲是最后一次。”(生鼓掌)师:“好,很有总统风度,用上了书中所学的词语,很感人,如果把大瀑布的雄姿和给巴西人民带来的骄傲一起说一说就更好了。”生(精神饱满地):“女士们,先生们(鼓掌,师插话:女士优先,有绅士风度),今天在这里为大瀑布举行一场葬礼,它曾是我们巴西人民的骄傲,那汹涌的河水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的雄姿,那巨大的水帘,那如雷的咆哮曾让全世界为之陶醉。我们常常自豪地站在它的脚下,望着腾起的水雾,感受它的年轻和活力。如今,它再也不年轻了,它静静地躺着,在群山之中无奈地低下了头,它沙哑的话语还在耳畔,它抚过的脊背还依然温暖。你看到那顺着崖壁淌下的浊水了吗?那是它的泪(声音哽咽),救救它吧!它活着是我最大的心愿。”(掌声响起,共有6位同学过了一把总统瘾,不——列出)
由于学生之前有大量的言语实践:对昔日大瀑布雄伟壮观的感受与赞美,对今天大瀑布枯竭断流的想象与痛惜,对文中的重点词句的灵活运用和深刻的情感体验,此时学生激情澎湃,把对瀑布的热爱与同情、对环境的忧虑通过自己的言语尽情地表达出来。这样的言语实践是充满智慧的,是把阅读感悟、情感体验、言语表达融为一体,学生的语言将是鲜活的、个性化的、独创的。
语文教学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学习语文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更需“得言”,要人文,更要语文。
关键词 言语实践 阅读教学 习得语言 理解语言 发展语言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掌握了语言,也就掌握了凝固在语言之中、被语言所承载的种种信息。古人有“感言、会意、得意忘言”之说,说的是人们阅读一篇文章,首先感受到的是文章的语言,进而理解它的含义,最后人们往往记住了这篇文章写的意思,却忘记了文章具体的语言文字。这是阅读的规律,但语文阅读教学不能遵循这条规律,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得意”,更要让学生“得言”。所谓“得意”,是指“领会意旨”,即理解课文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是由文字到思想、由形式到内容的阅读过程。所谓“得言”是指“领会写法”,即体会课文是怎样写的,理解课文的谋篇布局,揣摩、品味言语的表达特点与效果。这是由思想到文字、由内容到形式的阅读过程。
语文阅读教学,由“得意”到“得言”才是完整的阅读教学过程。但这一过程并不是机械地进行的,而是根据教学年段的特点将“得意”与“得言”有机结合。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阅读教学存在“得意而忘言”的倾向。教师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这种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养,而且会把语文掏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主要是语言实践。引领学生走向言语实践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教师应引领学生在实践中感悟语言、习得语言、创造语言,实现在实践中形成语文素养的目标。因此,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应综合听、说、读、写的因素,开展言语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协调发展,实现“工且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在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中习得语言
初读课文,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反复地读,做到正确、流利、理解地读。在此基础上,将阅读感知、词语理解、思维训练融为一起,指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开展语言表达的训练。通常的做法是:教师先出示课文中的一组有规律排列的词语,可以是文本中一组关于人或物描写的,可以是文本中一组体现事情发展过程或情感变化的,还可以是体现文本结构脉络的。然后让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说一段话或提供句式让学生说说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教学《师恩难忘》一课,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出示一组关于学生听田老师讲故事的词语“娓娓动听…入了迷…身临其境”“引人入胜”,请学生用上这些词语,介绍田老师给同学们上课的情景,并写在课文中田老师为学生上课的插图下。这样的言语实践活动,不但训练了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捕捉课文信息的能力,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了解。
教学《螳螂捕蝉》一课,在学生熟读课文后,教师出示四组关于故事情节发展的词语:①蝉悠闲自由自在;②螳螂弓着身子举起前爪;③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④少年拿着弹弓瞄准,然后要求学生用上这4组词语简要讲述课文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活动把词语的理解同具体的人物形象结合起来,将词语的运用同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紧密联系,让“听说读写”得到有机整合,突出了学生的言语习得。
二、在精读感悟、品词析句中理解语言
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是触摸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作者跳动的思想,揣摩作者思维的过程。通过对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的仔细品析,想象作者脑中景、心中情、胸中境、笔中意,丰富作者的精神世界和深刻的思想,还原作者的思维过程。精读感悟、品词析句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努力使学生明其义、品其味、悟其情、学其法。
教学《水》一课,围绕“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句,抓住课文中的一个最重要片断“雨中洗澡的情景”,引导学生对课文阅读、体会、思考、讨论,读出疑问,读出新意,读出情感。阅读指导过程如下:①明其义。师述:“孩子们在雨中是怎样洗澡的?”生:“他们张大嘴巴,去吃来自空中的水,是多么渴望雨水呀!”“他们奔跑跳跃,大呼小叫,迎接着美好时光的到来!”“他们脱得光溜溜的,喊呀叫呀,就像过年一样。”②品其味。师述:“是呀,想象一下孩子们在做些什么,唤些什么,喊些什么呀!”生:“我仿佛看见孩子们用盆积水,用水洗脸,在雨中尽情舞蹈。”“他们奔走相告:下雨喽!下雨喽!”“我听见了阵阵嘈杂的声音,有的说:‘这真是一场及时雨呀!’有的说:‘多痛快的雨水澡呀!一⑤悟其情。师:“就在这样的下雨天,小孩子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大人虽然拘谨,但内心也充满着快乐。从中体会到什么?”生:“对雨水降临的一种兴奋与欢乐。…对雨水降临的一种幸福。…对雨水的渴望已久。”④学其法。师:“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在雨中洗澡的欢乐呢?”生:“抓住了孩子们在雨中的动作——奔跑跳跃、大呼小叫、仰起头、张大嘴巴等来写。”“抓住了孩子们在雨中的表现——脱得光溜溜的、尽情地享受来写”。“作者仅仅在向我们表达孩子们雨水洗澡的欢乐吗?”生:“这是以雨水洗澡的乐,衬托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样写更有力地表现了孩子们缺水的日子苦。”
教师指导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落在字词上,落在句子中,学生体会出了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味出了词句的表达效果。既读懂了语言文字“写什么”,又理解了课文是“怎么写”的,悟出了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作者丰富的生活感受和生命体验,深刻理解了语言。
三、在诵读积累、迁移运用中发展语言
学生的头脑中积累了一个个生动的词语、一段段精彩的句群,乃至一篇篇精致的美文,会给他的语文功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学生读了课文,积累了语言,如果仅是长期储存,而没有运用的机会,那么这些语言就会在孩子们的语言仓库中退化。因此,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精心构建语言实践的情境,让学生将所学的语言得到及时的迁移、运用。在诵读积累中发展语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采用复述课文、讲讲故事、变换人称转述等形式,提供语言实践的情境,发展学生的语言。
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第三段的教学最后一个环节中,教师出示一幅海底世界情景图,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将其中一种海底动物贴出并进行介绍,学生兴趣倍增。一个学生说:“我是大龙虾。我身长40多厘米,体重1千克多。瞧,我全身披着黄金盔甲,两只铁钳般的大螯,样子挺威武吧!”另一个学生说:“我是气鼓鱼。我的眼睛圆溜溜的,特别可爱。我身上长满刺儿,用来保护自己。我吸几口气,肚子会很快鼓起来,像皮球一样。”通过口语式的介绍,学生既了解了珊瑚、大龙虾、海参、气鼓鱼的外形特点,又学到了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各种动物介绍得生动、形象。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用仿写、改写、续写等形 式,创设迁移运用语言实践的情境。如《变色龙》一课教学最后环节,安排学生以“我是变色龙——”为开头写一段话,介绍变色龙的外形、捕食与变色的特点。在此过程中,学生将文本中的语言积极地进行内化、倾吐,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活用生成出自己的语言。
在迁移运用中发展语言。教师可以借用课文空白点,巧设说写情境,发展语言。
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特级教师孙建峰借用课文巴西总统演讲的内容空白点,构建了一个总统演说的生活情境,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对大瀑布今昔的描写,为巴西总统写演说稿并现场演说。师:“巴西总统要举行葬礼,目的是什么?”生1:“让悲剧成为历史。”生2:“弥补人类的错误。”师:“如果你是总统,在这个葬礼上,对着巴西人民发表演说,你应该怎么说?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拿出一份演讲稿,并推选出一位同学当总统,现场发表演说。”(生准备,师下到小组里点拨。8分钟后开始演讲)生:“亲爱的巴西人民,你们好!我今天用沉痛的心情来参加这个葬礼,这就是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大瀑布,你瞧它,奄奄一息,就像是一具被吸干血液的尸体,静静地躺着,没有气息,没有了活力。是谁这么狠心,是我们,是我们人类。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给它们生存的权利,不要失去第二个、第三个大瀑布,我希望,这样的葬礼是最后一次,这样的演讲是最后一次。”(生鼓掌)师:“好,很有总统风度,用上了书中所学的词语,很感人,如果把大瀑布的雄姿和给巴西人民带来的骄傲一起说一说就更好了。”生(精神饱满地):“女士们,先生们(鼓掌,师插话:女士优先,有绅士风度),今天在这里为大瀑布举行一场葬礼,它曾是我们巴西人民的骄傲,那汹涌的河水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的雄姿,那巨大的水帘,那如雷的咆哮曾让全世界为之陶醉。我们常常自豪地站在它的脚下,望着腾起的水雾,感受它的年轻和活力。如今,它再也不年轻了,它静静地躺着,在群山之中无奈地低下了头,它沙哑的话语还在耳畔,它抚过的脊背还依然温暖。你看到那顺着崖壁淌下的浊水了吗?那是它的泪(声音哽咽),救救它吧!它活着是我最大的心愿。”(掌声响起,共有6位同学过了一把总统瘾,不——列出)
由于学生之前有大量的言语实践:对昔日大瀑布雄伟壮观的感受与赞美,对今天大瀑布枯竭断流的想象与痛惜,对文中的重点词句的灵活运用和深刻的情感体验,此时学生激情澎湃,把对瀑布的热爱与同情、对环境的忧虑通过自己的言语尽情地表达出来。这样的言语实践是充满智慧的,是把阅读感悟、情感体验、言语表达融为一体,学生的语言将是鲜活的、个性化的、独创的。
语文教学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学习语文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更需“得言”,要人文,更要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