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学阶段是人生观形成的奠基阶段,德育教育尤为重要。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应将语文文字的训练、句段篇章的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于语文教学中,即文道统一,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关键词 语文教育 创设情境 读想结合 渗透德育
小学阶段是人生观形成的奠基阶段,德育教育尤为重要。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在德育教育中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将语文文字的训练、句段篇章的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于语文教学中,即文道统一。换句话说,就是德育教育如何渗透于语文教学中。现就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教育略谈几点体会,以作引玉之砖。
一、善用预习,浅触德育
预习,无论是哪一门学科都用得上这一学习方法。语文教学中,通过预习和自读提示的内容,学生自学生字词、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在每一单元前都有导读提示,对于教师来说,就可以活用导读,让学生浅层次触摸德“脉”。学生通过导读来自学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教育。因而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和利用它来进行“渗透”,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去我们教语文,往往按老框框在分析全文后才归纳中心思想,其实这又何必呢?我们可以利用“提示”把中心思想点出来,使学生心中有纲。在阅读文章时,就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出来,从而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更加深了对主题的认识。
二、揣摩词句,掺杂德育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彼讨原,虽幽必显。”就是说作者在生活中吸取了一定的思想内容,而后才动笔写文章。学生学语文必须弄懂课文的字、词、句,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因此,我们只有抓住它们,才能很好地理解作品,才能更有效地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的讲解要具有鲜明的思想教育性,把握住文中的字、词、句,深刻、具体、形象地把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思想感情挖掘出来,引导学生去体会理解,这样就使学生发现那些隐含在文字背后不易被发现的深刻含义,而且还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分析典型,携手德育
人物形象,只要会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分析,让人物的鲜明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立起来,并永不磨灭地镌刻在心灵上,就可以使学生既学到刻画人物的各种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和伟大人格的感染熏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让学生来体会感受,也可以将这一人物同其他人物相比,更好地烘托出他的高贵品质。
四、读想结合,抚摸德育
阅读,能使人产生情感,想象能使人再现形象。两者巧妙地结合,能够以形象感人,以情感动人,使读者与书中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学生通过故事的情节展开想象,充分地感知形象和品格是统一的。这样,学生受到的教育不再是空洞肤浅的,而是具体深刻的。
五、创设情境,进化德育
情感教育是实施有效德育的途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抓住课文特点激情明理。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使其产生共鸣,使其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产生某种相同的情感,因而以情激情是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情激情,就是教师以自己的炽热情感去感染学生,同时,还需对课文有深刻透彻的理解,制造气氛,感染学生,使其产生共鸣。教师除了生动形象的讲解外,还可用录音、录像等现代化的电教媒体,借助良好的语感和画面,使学生进入情境。
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时,可先放录像,介绍总设计师邓小平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总设计师的光辉业绩,再激发其观看总设计师灵机飞向大海、骨灰撒大海的情节,生动感人的画面和感情真挚的交接,感染了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强烈共鸣,从中渗透了思想教育。
六、拓展课堂,升华德育
课堂延伸指的是客套教学以外的教学环节,它包括课外辅导、作业批改、课外活动等。小学语文中德育不仅要重视“入耳”“入脑”,还应注重“践行”。教师要课内外结合,抓住一切育人的机会,在课堂延伸方面动脑筋,寻求有价值的文道结合点。
在教学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后,我安排了一堂语文活动课——我是小小环境家。课文讲的是一个原本美丽的小村庄,由于人们的乱砍乱伐,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的事。在学习课文时学生已经感受到了要保护环境,学后抓住契机,让学生调查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进行走访调查,进而明确环保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的德育更上一层楼。
当然,在语言教学中还有许多渗透思想教育的方法。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发挥课本本身所固有的德育和智育两种作用,灵活地把握和处理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自然渗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既不牵强附会,泛泛空谈,也不蜻蜓点水,避重就轻。妥善寻找教学与育人的最佳结合点,在“渗透”“滋润”上下工夫,从语言教学的各方面、各环节仔细揣摩,有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努力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学有所悟。
关键词 语文教育 创设情境 读想结合 渗透德育
小学阶段是人生观形成的奠基阶段,德育教育尤为重要。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在德育教育中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将语文文字的训练、句段篇章的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于语文教学中,即文道统一。换句话说,就是德育教育如何渗透于语文教学中。现就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教育略谈几点体会,以作引玉之砖。
一、善用预习,浅触德育
预习,无论是哪一门学科都用得上这一学习方法。语文教学中,通过预习和自读提示的内容,学生自学生字词、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在每一单元前都有导读提示,对于教师来说,就可以活用导读,让学生浅层次触摸德“脉”。学生通过导读来自学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教育。因而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和利用它来进行“渗透”,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去我们教语文,往往按老框框在分析全文后才归纳中心思想,其实这又何必呢?我们可以利用“提示”把中心思想点出来,使学生心中有纲。在阅读文章时,就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出来,从而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更加深了对主题的认识。
二、揣摩词句,掺杂德育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彼讨原,虽幽必显。”就是说作者在生活中吸取了一定的思想内容,而后才动笔写文章。学生学语文必须弄懂课文的字、词、句,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因此,我们只有抓住它们,才能很好地理解作品,才能更有效地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的讲解要具有鲜明的思想教育性,把握住文中的字、词、句,深刻、具体、形象地把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思想感情挖掘出来,引导学生去体会理解,这样就使学生发现那些隐含在文字背后不易被发现的深刻含义,而且还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分析典型,携手德育
人物形象,只要会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分析,让人物的鲜明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立起来,并永不磨灭地镌刻在心灵上,就可以使学生既学到刻画人物的各种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和伟大人格的感染熏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让学生来体会感受,也可以将这一人物同其他人物相比,更好地烘托出他的高贵品质。
四、读想结合,抚摸德育
阅读,能使人产生情感,想象能使人再现形象。两者巧妙地结合,能够以形象感人,以情感动人,使读者与书中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学生通过故事的情节展开想象,充分地感知形象和品格是统一的。这样,学生受到的教育不再是空洞肤浅的,而是具体深刻的。
五、创设情境,进化德育
情感教育是实施有效德育的途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抓住课文特点激情明理。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使其产生共鸣,使其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产生某种相同的情感,因而以情激情是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情激情,就是教师以自己的炽热情感去感染学生,同时,还需对课文有深刻透彻的理解,制造气氛,感染学生,使其产生共鸣。教师除了生动形象的讲解外,还可用录音、录像等现代化的电教媒体,借助良好的语感和画面,使学生进入情境。
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时,可先放录像,介绍总设计师邓小平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总设计师的光辉业绩,再激发其观看总设计师灵机飞向大海、骨灰撒大海的情节,生动感人的画面和感情真挚的交接,感染了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强烈共鸣,从中渗透了思想教育。
六、拓展课堂,升华德育
课堂延伸指的是客套教学以外的教学环节,它包括课外辅导、作业批改、课外活动等。小学语文中德育不仅要重视“入耳”“入脑”,还应注重“践行”。教师要课内外结合,抓住一切育人的机会,在课堂延伸方面动脑筋,寻求有价值的文道结合点。
在教学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后,我安排了一堂语文活动课——我是小小环境家。课文讲的是一个原本美丽的小村庄,由于人们的乱砍乱伐,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的事。在学习课文时学生已经感受到了要保护环境,学后抓住契机,让学生调查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进行走访调查,进而明确环保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的德育更上一层楼。
当然,在语言教学中还有许多渗透思想教育的方法。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发挥课本本身所固有的德育和智育两种作用,灵活地把握和处理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自然渗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既不牵强附会,泛泛空谈,也不蜻蜓点水,避重就轻。妥善寻找教学与育人的最佳结合点,在“渗透”“滋润”上下工夫,从语言教学的各方面、各环节仔细揣摩,有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努力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学有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