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lif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语有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这句话精辟地阐释了语文和德育两者间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兼具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是一项具有生命性的教育,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育教學中需重视学生的生命成长。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教师只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相关的常识是远远不足的,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高中语文教学需倡导以文育人,运用高中课本中的经典名篇,深入发掘其中的人文精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净化思想、升华情感。
  一、探究教材,守住德育渗透的主阵地
  高中教材里的文本大多是编者精心遴选且文质兼美的文本,这些文本中生动的故事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优美的环境描写等无不是作者的思想和精神的外化,蕴藏着丰富的德育素材资源。语文教师要深入探究教材,挖掘其中德育的因素,搭建文本和学生情感的桥梁,利用渗透融合的办法,有规划、有方向地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如学习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教师要让学生感受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和爱国情怀,详细地介绍文天祥的生平和经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深入地理解文本和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爱国情操。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文天祥在出使北营时遇到了怎样的情况?他是如何应对的?你们如何看待文天祥隐忍的行为?北行的途中文天祥遇到了怎样难堪的境地?学生经过讨论和分析深刻地理解了文天祥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在默化潜移中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教师要在教授知识点的同时,重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英雄形象深深植入学生的脑海,映照到每个学生的心里,从而照亮他们的人生之路。
  二、深入写作,探寻德育渗透的突破口
  作文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写作的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高考作文的评分细则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立意深刻、思想健康。因此,在进行写作训练时,教师不能忽略训练中的德育渗透。文为心声,学生所写的文章都是他们现有价值观、人生观的反映。教师要指导学生关心生活、热爱生命、流露真情,创作出观点鲜明、思想积极健康的作文。作文教学要探寻德育渗透的突破口,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由于市场经济淡漠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加上高强度的学习氛围,学生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在作文训练中,笔者设计了《沟通》《对你微笑》《那时,我们在一起》等作文题目,希望唤起学生对往昔的追忆,释放学生的情感,缓解紧张的情绪,促进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在高中生的作文里,通常都流露着他们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倾向,如:“日子如流水般逝去,我们都不断在成长,没有任何退路,当我们独自面对漫漫长夜,再次遇见黎明时,心情是怎样的?”学生在分析作文题目,认真思考,选择素材的过程中,实现了对自己精神的洗礼。
  三、拓展实践,挖掘德育渗透的创新点
  生活处处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给学生创设更好的实践氛围,采用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增强他们的语文运用能力。学校要组织和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里灵活地学习和运用语文。实践活动是课堂的延伸,可以弥补有限课堂的不足,更好地渗透德育。
  如在讲授《雷雨》时,这篇话剧的德育目标是分析和把握剧本的矛盾冲突,厘清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揭示封建社会的丑恶罪行。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现在的生活是脱节的,分析这部话剧存在两个难点:一是如何评价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情感。二是怎样看待周萍和蘩漪之间的暧昧关系。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笔者让学生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学生通过反复揣摩文本,多次排练,掌握了人物的个性特点,深入了解了资产阶层虚伪和冷酷无情的本质,对比之中感受到当下的温馨,从而加深了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热爱。教师可以充分使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来激发高中生的爱国情怀,提升他们的社会荣辱观,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教师还可以利用假期,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然和社会中调查探访、参观访问,在社会实践中增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和创造潜能。另外,教师不能忽视自身品德修养对学生的影响,教师是做好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因此,在德育渗透过程中,教师要严于律己,严格按照师德的规范去要求自己,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造化学生、塑造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实施德育至关重要的环节。高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承担这一重大的责任,结合高中生的特点,深入生活,深入文本,制订出合适的教育教学计划,采取灵活多样、切实有效的教学方式,让高中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之中,逐步接受德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歌风中学(221600)
其他文献
“浴缸里的鸟儿需要我照顾;我的朋友需要我打第三垒,想要我和他们一起开始新的冒险历程。”小作者布鲁克·罗杰斯在救助了一只鸬鹚之后,第一次感受到了别人对自己的需要。人活着,如果能时时感到并满足来自他人的需要,这样的生命也许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  主持人:雨 田  大约8岁的时候,我去和住在海边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因为以前从未见过海,所以那时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黄昏时分我们驶入车行道,我看见房子后面有
期刊
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師要基于创新视角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优化,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将语文的学科特点充分体现出来,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涉及到教学内容安排、问题设计、文本理解、教学内容等多个因素,并不是单纯的教学论,也不是纯粹的课程论,而是教学与课程的有机结合。为了确保课堂教学取得预期效果,语文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结合新课改要求不断进行创新。下面笔者以《桃花源记
期刊
问题引导式课堂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该理论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和老师、学习伙伴协作,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进行会话,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古典诗词“言不尽意”的特点对学生准确把握文本造成了“遮蔽”,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模式,由教师预设,学生自主提出和课堂随机生成的问题构成课堂主线,针对问题建构课堂会话,使学生真正参与课堂,从而实现认知上的“去蔽”,拥有真切的获得感。  中国古典诗词
期刊
读写同步教学是让学生在课内、课外的阅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积累词汇和素材,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逐步增强学生谋篇布局和词汇运用的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改的主要内容就是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深化学生的语文情感体验,逐步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阅读,以便让学生在读写同步学习的过程中加深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精读课文内容,增强学生写作能力  在高中语文读写同步教学的过程
期刊
作为人文教育的核心方法之一的阅读,它按深度分为不同层次:浅层叫做“见而识”,通过阅读获取知识,学习技能;深层称为“悟后思”,领会作者精神意图后推及己身,引之为用。深度阅读是读者对作品所处时代文化盛宴的跨时空参与,这是实用阅读、功利阅读无法提供的享受。因此,高中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以深度阅读为主。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高中生处于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级阶段,综合素质养成的关键时期。
期刊
“阅读教学”既是语文课程活动中的有机组成,又是不容忽视的“重头戏”和“基础项”。在高考体制大变革的今天,“得阅读者得语文”的教育现象越发地凸显出来。时至今日,“语文阅读”成为一项受高度重视并备受关注的时新课题,并已形成一种无可逆转的强烈发展态势。在教育体制处于“大改革、大发展”的紧要关头,教师只有瞄准“传统与时代”这一有机结合点,积极开展多元化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才能从中攫取令人期待的实质性效果。
期刊
现行教育應该积极回应21世纪的学习和工作方式。伴随着人们对传统教育认识的改变,强制性学习的传统学校日渐衰落。我们不可低估“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重塑一个开放创新的教育生态。那么,语文教师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实施“互联网+”的经典篇目的阅读指导,从而实现教学生命的成长呢?  一、实施背景  “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学生由以前的被
期刊
《考试说明》在作文“发展等级”之“深刻”要求中明确,文章要“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从议论文的角度来说,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在认清事物的表象之后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内涵、根本属性。那又如何使议论文论述深刻呢?正如徐志摩所说:“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一、从概念的本质特征揭示本质  现在有些作文题偏重于形象化的表达,多用比喻来表述,比如下面的材料作文:“为了看到阳光,我们来到世上。为了成为
期刊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来说的文体,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相当一部分权重。目前,不少高中语文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定位比较单一,侧重点在文言字词的积累。这种单一化的价值追求削弱了文言文的文学价值与教育效能。下面笔者以《赤壁赋》为例,从语言、文化、思维、情感四个角度谈谈文言文经典的教学价值。  一、积累文言字词,发展语言品味能力  文言文经典教学的价值首先在于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解决文字理解方面的问题,
期刊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之路该怎么走?有没有模式?如果有模式,那么能否体现我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呢?——我相信,这样的问题势必困扰着一大批有志于高中语文课改的一线教师。因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以教定学被奉为圭臬,传统课堂忽视学生的真正需要,师生深受煎熬。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教学的弊端越来越严重。不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就无法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就无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