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疫情对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影响已经发生,中国不能独善其身,还须抓紧时机,及早做出应对和布局,赢得未来主动权。
2020,世界从此不同。
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地蔓延,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的统计数据均出现大幅下降:2020年第一季度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4.8%,创2009年以来最大的季度跌幅,而美国第一季度实际个人消费支出季率初值录得-7.6%,失业总人口如今已近3000万;欧盟今年第一季度經济同比萎缩2.7%,环比下降3.5%;欧元区经济则同比萎缩3.3%,环比下降3.8%,3月份失业率为6.6%,有1400多万人失业;第一季度,中国GDP总值为2065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6.8%……全球经济因新冠肺炎疫情被按下了暂停键而出现大幅下滑。在全球贸易上,西方一些国家开始出现不和谐的声音。与此同时,全球产业链也出现了断点与梗阻。
在此情况下,某些产业链是否会“撤出中国”?我们如何利用此次机会重构产业链?数据或能阐释一二。
中美是否会“脱钩”?
2007年3月4日,牛津大学教授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在英国《星期日电讯报》撰文,首次提出了“中美共同体”(Chinamerica)的概念。一时间,“中美全球共治”“G2”成为热点。那时是全球化的高峰期,也是中美战略协同的蜜月期。但是经过多年的全球化发展,中国的产业链越来越完整,而美国的国内社会矛盾则越来越突出。
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国国内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改变。核心的问题在于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制造业的空心化、中产阶级收入增长乏力,对应的是美国迫切希望改变这种不合理的收入分配结构。2017年桥水基金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有40%的美国人都处于“月光族”的状态。进入到这一阶段,解决国内结构化矛盾成为美国优先的考量。
2019年上半年美国从中国进口货物商品总额较之去年同期下降了约12.4%至约2190亿美元,而从墨西哥、日本、德国、韩国、英国、越南、印度等国的进口货物商品额度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美国从中国减少的进口份额,转移到了其他低成本国家。在亚洲,从中国转移出去的这部分出口总额(约310亿美元),有近一半落在了越南(46%)。
但想要快速完成全球产业链转移显然并不现实。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因此,无论是美国的“制造业回流”口号还是东南亚制造业转移恐慌,在巨大的产业链运转优势下,显得雷声大雨点小。甚至东南亚承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部分材料还需要向国内进行回购再组装。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依然不可撼动。
根据麦肯锡研究,过去10年,世界从贸易、经济和技术三个层面对中国的依存度越来越深。因此,从中国和世界经济的融合度来看,中国仍将是疫情后全球经济复苏增长的主要引擎。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疫情对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影响已经发生,中国不能独善其身,还须抓紧时机,及早做出应对和布局,赢得未来主动权。
主要国家和地区停摆对供应链影响几何?
各国对中国大陆地区海外供应链的影响程度大致分为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生产活动联系极为紧密,尤其是计算机电子光学门类最为突出,在多数工业品门类中对中国都存在大量出口主要作为中间产品。
第二梯队:美国和德国对中国供应链影响比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小,在机械和医药、化工、动力机械、专业机械、通用机械、公路车辆、其他运输设备(飞行器为主)等多领域对中国存在大量出口,从投入产出表上可以看到中国供应链对德国的依赖要比对美国更高,进口自德国的贸易品有更多用于工业生产,如其他运输设备中,美国对中国出口以制成品(大飞机)为主,而德国对中国出口大量高铁及飞机船舶发动机等零部件。
第三梯队:欧洲主要工业国对中国供应链存在一定影响,但影响比美国、德国小得多:英国对中国供应链影响最为突出的是基本金属制造,对机械设备、电气设备、运输设备也有一定影响;法国对中国供应链影响最为突出的是其他运输设备(大飞机),机械设备、机动车辆、计算机电子光学也有一定影响;意大利对中国供应链影响较大的是机械设备、基本金属制造,纺服皮革、电气设备、机动车辆也有一定影响。
如何向高端产业链转移?
从根本上来看,只有发展强有力的科技创新土壤,才能有效帮助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及时向高端转移。目前来看,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基础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
第一,中国研发投入为美国的1/2,研发强度仍低于美国。2018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约2969亿美元,美国研发投入为5738亿美元;中国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为2.2%,低于美国的2.8%、日本的3.2%、韩国的4.6%。第二,中国每百万人口拥有研发和技术人员数量约为美国的1/4。2017年中国每百万人口拥有的研发和技术人员数为1234人,而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为4256、4377、5305、7514人,中国约为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的29%、28%、23%、16%。第三,中国基础科研薄弱,美国更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有利于推进技术创新。中国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阶段的投入占比分别为5%、11%、84%,而美国分别为16.9%、19.6%、63.5%,中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阶段占比低于美国20个百分点,基础研究投入额仅相当于美国的1/4。
4月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这是我国全方位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充分且公平的竞争,竞争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各类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基础。要素市场化改革就是要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让人口、技术、土地、资本、数据等生产要素充分自由流动,让一切生产要素活力竞相迸发,推动创新创业。
如今,伴随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突破等,经济联系、产业分工、资源配置、开放创新将纵向深化。如今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只有完整的产业链才能具有完整的产业体系与经济安全。
可以说,科技创新将是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根本驱动力。中国只有抓住目前稍纵即逝的时间窗口,加速推进各项市场导向的改革,尽快形成要素市场化,焕发全社会创新的原动力,允许有全球性影响的信息自由流动,才不会被隔离于全球市场经济体系之外,被迫与它们脱钩。
全球化经过多年发展之后,面临一个新的拐点。全球化走向何方,未为可知。我们只有立足于自我,进一步调动要素市场化配置和改革的积极因素,主动激发创新动力,才能在产业链重构进程中掌握主导权,并继续在全球产业链中发挥重要影响力和领导力。
2020,世界从此不同。
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地蔓延,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的统计数据均出现大幅下降:2020年第一季度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4.8%,创2009年以来最大的季度跌幅,而美国第一季度实际个人消费支出季率初值录得-7.6%,失业总人口如今已近3000万;欧盟今年第一季度經济同比萎缩2.7%,环比下降3.5%;欧元区经济则同比萎缩3.3%,环比下降3.8%,3月份失业率为6.6%,有1400多万人失业;第一季度,中国GDP总值为2065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6.8%……全球经济因新冠肺炎疫情被按下了暂停键而出现大幅下滑。在全球贸易上,西方一些国家开始出现不和谐的声音。与此同时,全球产业链也出现了断点与梗阻。
在此情况下,某些产业链是否会“撤出中国”?我们如何利用此次机会重构产业链?数据或能阐释一二。
中美是否会“脱钩”?
2007年3月4日,牛津大学教授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在英国《星期日电讯报》撰文,首次提出了“中美共同体”(Chinamerica)的概念。一时间,“中美全球共治”“G2”成为热点。那时是全球化的高峰期,也是中美战略协同的蜜月期。但是经过多年的全球化发展,中国的产业链越来越完整,而美国的国内社会矛盾则越来越突出。
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国国内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改变。核心的问题在于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制造业的空心化、中产阶级收入增长乏力,对应的是美国迫切希望改变这种不合理的收入分配结构。2017年桥水基金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有40%的美国人都处于“月光族”的状态。进入到这一阶段,解决国内结构化矛盾成为美国优先的考量。
2019年上半年美国从中国进口货物商品总额较之去年同期下降了约12.4%至约2190亿美元,而从墨西哥、日本、德国、韩国、英国、越南、印度等国的进口货物商品额度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美国从中国减少的进口份额,转移到了其他低成本国家。在亚洲,从中国转移出去的这部分出口总额(约310亿美元),有近一半落在了越南(46%)。
但想要快速完成全球产业链转移显然并不现实。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因此,无论是美国的“制造业回流”口号还是东南亚制造业转移恐慌,在巨大的产业链运转优势下,显得雷声大雨点小。甚至东南亚承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部分材料还需要向国内进行回购再组装。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依然不可撼动。
根据麦肯锡研究,过去10年,世界从贸易、经济和技术三个层面对中国的依存度越来越深。因此,从中国和世界经济的融合度来看,中国仍将是疫情后全球经济复苏增长的主要引擎。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疫情对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影响已经发生,中国不能独善其身,还须抓紧时机,及早做出应对和布局,赢得未来主动权。
主要国家和地区停摆对供应链影响几何?
各国对中国大陆地区海外供应链的影响程度大致分为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生产活动联系极为紧密,尤其是计算机电子光学门类最为突出,在多数工业品门类中对中国都存在大量出口主要作为中间产品。
第二梯队:美国和德国对中国供应链影响比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小,在机械和医药、化工、动力机械、专业机械、通用机械、公路车辆、其他运输设备(飞行器为主)等多领域对中国存在大量出口,从投入产出表上可以看到中国供应链对德国的依赖要比对美国更高,进口自德国的贸易品有更多用于工业生产,如其他运输设备中,美国对中国出口以制成品(大飞机)为主,而德国对中国出口大量高铁及飞机船舶发动机等零部件。
第三梯队:欧洲主要工业国对中国供应链存在一定影响,但影响比美国、德国小得多:英国对中国供应链影响最为突出的是基本金属制造,对机械设备、电气设备、运输设备也有一定影响;法国对中国供应链影响最为突出的是其他运输设备(大飞机),机械设备、机动车辆、计算机电子光学也有一定影响;意大利对中国供应链影响较大的是机械设备、基本金属制造,纺服皮革、电气设备、机动车辆也有一定影响。
如何向高端产业链转移?
从根本上来看,只有发展强有力的科技创新土壤,才能有效帮助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及时向高端转移。目前来看,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基础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
第一,中国研发投入为美国的1/2,研发强度仍低于美国。2018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约2969亿美元,美国研发投入为5738亿美元;中国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为2.2%,低于美国的2.8%、日本的3.2%、韩国的4.6%。第二,中国每百万人口拥有研发和技术人员数量约为美国的1/4。2017年中国每百万人口拥有的研发和技术人员数为1234人,而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为4256、4377、5305、7514人,中国约为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的29%、28%、23%、16%。第三,中国基础科研薄弱,美国更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有利于推进技术创新。中国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阶段的投入占比分别为5%、11%、84%,而美国分别为16.9%、19.6%、63.5%,中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阶段占比低于美国20个百分点,基础研究投入额仅相当于美国的1/4。
4月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这是我国全方位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充分且公平的竞争,竞争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各类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基础。要素市场化改革就是要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让人口、技术、土地、资本、数据等生产要素充分自由流动,让一切生产要素活力竞相迸发,推动创新创业。
如今,伴随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突破等,经济联系、产业分工、资源配置、开放创新将纵向深化。如今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只有完整的产业链才能具有完整的产业体系与经济安全。
可以说,科技创新将是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根本驱动力。中国只有抓住目前稍纵即逝的时间窗口,加速推进各项市场导向的改革,尽快形成要素市场化,焕发全社会创新的原动力,允许有全球性影响的信息自由流动,才不会被隔离于全球市场经济体系之外,被迫与它们脱钩。
全球化经过多年发展之后,面临一个新的拐点。全球化走向何方,未为可知。我们只有立足于自我,进一步调动要素市场化配置和改革的积极因素,主动激发创新动力,才能在产业链重构进程中掌握主导权,并继续在全球产业链中发挥重要影响力和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