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船舶业经历过改革开放的大潮,奋战过数轮金融危机,始终勇立潮头,演绎着裂变式发展的传奇。
这些日子来,江苏船舶海工装备产业捷报频传,越来越多的“江苏造”大船驶向深蓝。
3月11日,南通中远海运川崎复工后交付的首艘新船“MARKET COOPER”号缓缓驶离码头,开启了前往大洋彼岸的航程。“MARKET COOPER”号是一艘带有船首楼的平甲板型散货船,拥有5个货舱,可以装载谷物、煤炭、矿石和钢材等货物。
3月13日,江苏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的超大型矿砂船驶离公司码头,顺利交付,这是该公司自抗疫以来交付的首艘船舶。这艘超大型矿砂船总长340米,垂线间长333.1米,船宽62米,船深29.5米,结构吃水21.4米,载重32.5万吨,入KR船级社。
3月20日,江苏泛洲船务有限公司60000吨半潜船泛洲10在孟加拉国顺利装载了天津恒泰海工5艘工程船开往天津,这也是泛洲10半潜船2019年12月投入营运以来首秀的国外项目。
……
江苏造船海工企业按下“快进键”,机器打磨声、焊缝气刨声、转运钢板的哐当声,加上各种机器设备的嘈杂声,熟悉的“船厂交响曲”再次响彻各大厂房。
区位优势显著
江苏船舶业经历过改革开放的大潮,奋战过数轮金融危机,始终勇立潮头,演绎着裂变式发展的传奇。作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水运走廊,江苏境内河道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全省共有大小河道2900多条,天然湖泊近300个,水域面积1.73万平方公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江苏的船舶和海工产业。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船舶行业开发区共19个。整体来看,国内船舶行业开发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包括辽宁、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此外,江西、贵州也有分布。按开发区数量来看,拥有船舶行业开发区数量最多的省市为江苏省,拥有数量为8个,远超其他地区。最新的数据也显示,2019年江苏省造船完工量为285艘1801.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0.2%,出口船舶占94.8%。造船完工量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8.2%,占全国份额的49.1%。
海工装备产业同样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目前江苏省海工装备产业产量约占全国的1/3、世界的1/10。产品覆盖从浅海到深海的各种类型,海上风电装机规模位居全国首位。高技术船舶产业已成为江苏重要的优势产业,已经建立了研发、设计、造船、修船、拆船、配套及服务等门类齐全的船舶产业体系。造船完工量、新增订单量、手持订单量连续十年位居全国第一。全省形成了南通、泰州、扬州三大远洋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建造基地,以及南京、镇江、泰州、南通四大船舶配套基地,规模以上船舶配套企业数占全国的41%。
以南通中远船务、中远川崎等为代表的一批骨干企业,规模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支撑带动作用已经形成。
如,中远船务自行设计并成功建造了世界最先进第六代半潜式圆筒型超深水钻探储油平台、世界最先进第六代半潜式深水钻井平台以及全球第一座带自航动力系统的自升式海洋平台等一大批高端海工产品,在中国海工装备领域独占鳌头;中远川崎2万箱级超大型集装箱船,为目前中国船厂完工交付的最先进集装箱船,船舶装载量、营运快速性和安全性能指标均属世界先进,能耗水平远低于市场上同级别集装箱船,满足10年后的国际排放标准……
尽管面对全球海洋航运产业处于低谷,以及国家对船舶制造和海工装备产能过剩的产业限制和调整,江苏船舶海工行业利用产业竞争加剧的阵痛和市场倒逼转型的机遇,穿越市场海洋的峰谷,正在华丽转身、逆流而上。
突破传统思维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造船业经历了长达10年的“寒冬”,全球活跃船企数量急剧减少,大部分船企破产或者被迫转产,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的造船业也经历了全面大洗牌。在这种形势下,江苏依然保持高位稳定运行态势,一批优秀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大新产品、新船型研发力度,做出了特色、打响了品牌,发展动力强劲。
2019年10月25日上午,启东中远海运海工承建的N792中铁建风电安装船完成试航任务,返回公司码头。而在10月初,中远海运海工建造的“益驳301”轮、“益驳302”轮相继交付,等待半潜船装载运往非洲几内亚,参与中铝几内亚铝矿项目的运输。与此同时,还有3艘船舶顺利出坞。启东中远海运海工创造了3天交付2艘驳船、3艘驳船出坞的新纪录。
启东中远海运海工是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船舶企业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企业由原先的以钻井平台为主营的单一产品模式创新升级以“FPSO+模块”双轮驱动模式,转身进军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为企业赢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019年12月26日上午,海工船舶工业园中交三航(南通)海洋工程有限公司项目建设现场,施工队伍正在加紧基建。“一期项目已完成工程量的30%,明年将生产出第一根风电桩。”项目负责人介绍,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0亿元,主要生产风电桩,全部投产后预计年新增产值15亿元。
中交三航(南通)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是海工船舶工业园盘活闲置工业用地的一个典型。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的持续低迷对海工船舶行业造成了很大冲击。一些传统造船企业由于实力有限,普遍订单不足,生产处于停滞状态,发展前景黯淡。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主动出击,通过并购、合资、租赁等方式,招引在国际国内有影响力、技术含量高的大企业入驻,加快腾笼换凤步伐,逐步淘汰低端造船等落后产能,实现从传统造船业向高端海工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转型是涅槃升华的必经之路,船企转型形势喜人的背后,是核心研发能力的提升。比如,眼下绿色航运浪潮席卷全球,绿色造船技术已成为各国船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更是中国造船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去年由江苏仪征造船厂建造的三峡库区唯一的大型“绿色”修船装备——4000吨“紫金山”浮船坞投入运营,首次实现运用超高压水除锈技术造船,避免了传统浮船坞在进行喷砂除锈作业时产生大量粉尘污染水体。
类似于此,江苏船企正勇于突破传统思维,通过自主创新激发发展活力,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快速响应市场、开拓市场、把握市场先机,并走出困境、实现转型。
加快智能制造
不可否认,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江苏船舶海工产业带来了不利,但随着疫情阴霾的慢慢散去,寒冬走远,春天来临,造船业也逐渐恢复元气。这段时间,多家造船企业防疫生产两手抓,正在加紧完成手上的订单。
不久前,扬州中远海运重工为FSL建造的114K油轮N944/945船的配电板,在广州顺利完成设备外检;江苏新韩通船舶重工有限公司3.8万吨油化船成功交付,该公司为德国船东CB建造3.8万吨油化船;南京金陵船厂一船下水一船试航;不少船厂的产能陆续恢复至疫情之前的状态。
江苏船舶业之所以在疫情面前显得韌性十足,离不开近几年进一步压缩过剩产能,并重点推进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转型的部署。江苏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曾表示,智能制造是江苏造船业当前重点推进的工作。江苏骨干船企正在重点推进全三维数字化设计,突破船舶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制关键环节智能短板装备,加快推动智能化车间(单元、生产线)建设。
如,在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方面,江苏造船业依托骨干企业,重点在船舶智能制造新模式、船舶车间智能制造解决方案、船舶典型中间产品生产线设计集成与控制技术、统一数据库集成技术等智能制造总体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总的来说,全球造船业竞争格局在深度调整,新的世界造船竞争格局已经形成。江苏是世界重要的产业基地,船舶工业正瞄准产品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挺进。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乘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众多国家战略机遇的东风,世界船舶海工产业中的“江苏造”正蓄势扬帆、驶向深蓝。
这些日子来,江苏船舶海工装备产业捷报频传,越来越多的“江苏造”大船驶向深蓝。
3月11日,南通中远海运川崎复工后交付的首艘新船“MARKET COOPER”号缓缓驶离码头,开启了前往大洋彼岸的航程。“MARKET COOPER”号是一艘带有船首楼的平甲板型散货船,拥有5个货舱,可以装载谷物、煤炭、矿石和钢材等货物。
3月13日,江苏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的超大型矿砂船驶离公司码头,顺利交付,这是该公司自抗疫以来交付的首艘船舶。这艘超大型矿砂船总长340米,垂线间长333.1米,船宽62米,船深29.5米,结构吃水21.4米,载重32.5万吨,入KR船级社。
3月20日,江苏泛洲船务有限公司60000吨半潜船泛洲10在孟加拉国顺利装载了天津恒泰海工5艘工程船开往天津,这也是泛洲10半潜船2019年12月投入营运以来首秀的国外项目。
……
江苏造船海工企业按下“快进键”,机器打磨声、焊缝气刨声、转运钢板的哐当声,加上各种机器设备的嘈杂声,熟悉的“船厂交响曲”再次响彻各大厂房。
区位优势显著
江苏船舶业经历过改革开放的大潮,奋战过数轮金融危机,始终勇立潮头,演绎着裂变式发展的传奇。作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水运走廊,江苏境内河道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全省共有大小河道2900多条,天然湖泊近300个,水域面积1.73万平方公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江苏的船舶和海工产业。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船舶行业开发区共19个。整体来看,国内船舶行业开发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包括辽宁、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此外,江西、贵州也有分布。按开发区数量来看,拥有船舶行业开发区数量最多的省市为江苏省,拥有数量为8个,远超其他地区。最新的数据也显示,2019年江苏省造船完工量为285艘1801.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0.2%,出口船舶占94.8%。造船完工量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8.2%,占全国份额的49.1%。
海工装备产业同样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目前江苏省海工装备产业产量约占全国的1/3、世界的1/10。产品覆盖从浅海到深海的各种类型,海上风电装机规模位居全国首位。高技术船舶产业已成为江苏重要的优势产业,已经建立了研发、设计、造船、修船、拆船、配套及服务等门类齐全的船舶产业体系。造船完工量、新增订单量、手持订单量连续十年位居全国第一。全省形成了南通、泰州、扬州三大远洋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建造基地,以及南京、镇江、泰州、南通四大船舶配套基地,规模以上船舶配套企业数占全国的41%。
以南通中远船务、中远川崎等为代表的一批骨干企业,规模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支撑带动作用已经形成。
如,中远船务自行设计并成功建造了世界最先进第六代半潜式圆筒型超深水钻探储油平台、世界最先进第六代半潜式深水钻井平台以及全球第一座带自航动力系统的自升式海洋平台等一大批高端海工产品,在中国海工装备领域独占鳌头;中远川崎2万箱级超大型集装箱船,为目前中国船厂完工交付的最先进集装箱船,船舶装载量、营运快速性和安全性能指标均属世界先进,能耗水平远低于市场上同级别集装箱船,满足10年后的国际排放标准……
尽管面对全球海洋航运产业处于低谷,以及国家对船舶制造和海工装备产能过剩的产业限制和调整,江苏船舶海工行业利用产业竞争加剧的阵痛和市场倒逼转型的机遇,穿越市场海洋的峰谷,正在华丽转身、逆流而上。
突破传统思维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造船业经历了长达10年的“寒冬”,全球活跃船企数量急剧减少,大部分船企破产或者被迫转产,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的造船业也经历了全面大洗牌。在这种形势下,江苏依然保持高位稳定运行态势,一批优秀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大新产品、新船型研发力度,做出了特色、打响了品牌,发展动力强劲。
2019年10月25日上午,启东中远海运海工承建的N792中铁建风电安装船完成试航任务,返回公司码头。而在10月初,中远海运海工建造的“益驳301”轮、“益驳302”轮相继交付,等待半潜船装载运往非洲几内亚,参与中铝几内亚铝矿项目的运输。与此同时,还有3艘船舶顺利出坞。启东中远海运海工创造了3天交付2艘驳船、3艘驳船出坞的新纪录。
启东中远海运海工是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船舶企业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企业由原先的以钻井平台为主营的单一产品模式创新升级以“FPSO+模块”双轮驱动模式,转身进军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为企业赢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019年12月26日上午,海工船舶工业园中交三航(南通)海洋工程有限公司项目建设现场,施工队伍正在加紧基建。“一期项目已完成工程量的30%,明年将生产出第一根风电桩。”项目负责人介绍,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0亿元,主要生产风电桩,全部投产后预计年新增产值15亿元。
中交三航(南通)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是海工船舶工业园盘活闲置工业用地的一个典型。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的持续低迷对海工船舶行业造成了很大冲击。一些传统造船企业由于实力有限,普遍订单不足,生产处于停滞状态,发展前景黯淡。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主动出击,通过并购、合资、租赁等方式,招引在国际国内有影响力、技术含量高的大企业入驻,加快腾笼换凤步伐,逐步淘汰低端造船等落后产能,实现从传统造船业向高端海工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转型是涅槃升华的必经之路,船企转型形势喜人的背后,是核心研发能力的提升。比如,眼下绿色航运浪潮席卷全球,绿色造船技术已成为各国船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更是中国造船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去年由江苏仪征造船厂建造的三峡库区唯一的大型“绿色”修船装备——4000吨“紫金山”浮船坞投入运营,首次实现运用超高压水除锈技术造船,避免了传统浮船坞在进行喷砂除锈作业时产生大量粉尘污染水体。
类似于此,江苏船企正勇于突破传统思维,通过自主创新激发发展活力,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快速响应市场、开拓市场、把握市场先机,并走出困境、实现转型。
加快智能制造
不可否认,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江苏船舶海工产业带来了不利,但随着疫情阴霾的慢慢散去,寒冬走远,春天来临,造船业也逐渐恢复元气。这段时间,多家造船企业防疫生产两手抓,正在加紧完成手上的订单。
不久前,扬州中远海运重工为FSL建造的114K油轮N944/945船的配电板,在广州顺利完成设备外检;江苏新韩通船舶重工有限公司3.8万吨油化船成功交付,该公司为德国船东CB建造3.8万吨油化船;南京金陵船厂一船下水一船试航;不少船厂的产能陆续恢复至疫情之前的状态。
江苏船舶业之所以在疫情面前显得韌性十足,离不开近几年进一步压缩过剩产能,并重点推进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转型的部署。江苏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曾表示,智能制造是江苏造船业当前重点推进的工作。江苏骨干船企正在重点推进全三维数字化设计,突破船舶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制关键环节智能短板装备,加快推动智能化车间(单元、生产线)建设。
如,在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方面,江苏造船业依托骨干企业,重点在船舶智能制造新模式、船舶车间智能制造解决方案、船舶典型中间产品生产线设计集成与控制技术、统一数据库集成技术等智能制造总体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总的来说,全球造船业竞争格局在深度调整,新的世界造船竞争格局已经形成。江苏是世界重要的产业基地,船舶工业正瞄准产品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挺进。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乘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众多国家战略机遇的东风,世界船舶海工产业中的“江苏造”正蓄势扬帆、驶向深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