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河套渠王》的小说创作特色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q0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河套渠王》以19世纪中晚期的河套历史为背景,以主人公王同春开渠垦荒的传奇经历为主线,展现了清末民初社会历史变革之下,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小说浓郁的民俗风情、鲜活生动的民歌民谣、壮阔奇丽的塞外风光使作品带有了鲜明的河套地域色彩。
  关键词:《河套渠王》 创作特色 河套文化 河套民歌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大凡经典的文学作品一般都有一个共性,即深刻反映社会历史变迁以及人类面对社会变革所表现出的不同精神风貌。从这一角度来衡量,《河套渠王》也可算作巴彦淖尔文学史上一部经典的作品。其成功之处,不仅是再现了内蒙古河套地区清末民初的真实历史,而且也展现了当今河套文化精神的一体多元,即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碰撞、和谐共生。除此之外,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鲜活生动的民歌民谣、人物经历的传奇虚幻、民俗风情与自然环境的精描细绘等也给小说增色不少,尤其是小说所涉及的近代河套水利事业的兴起与繁盛,无不使该作品蒙上了史诗般的色彩,成为河套水利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华美篇章。
  《河套渠王》的创作始于2006年,2008年8月由内蒙古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自发行以来,受到巴彦淖尔市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小说的作者名为李国兴,1951年9月出生于河北保定,1954年冬随其父来到内蒙古河套地区,从小生活在水利机关大院里,结识了很多一生奉献于水利事业的老同志,并深受他们影响。1975年从部队复员的李国兴回到河套水利部门工作,從基层的水利技术员成长为一名高级水利工程师,由于长期工作在水利基层一线,因而掌握了很多河套水利方面的文献史料,为其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
  《河套渠王》主要围绕主人公王同春的一生经历而展开,也可看作一部人物传记小说。小说以真实的历史为背景,反映了清末民初在内蒙古河套平原上一群拓荒者开渠垦荒的故事,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
  一、思想内容丰富广博,富含韵味
  首先,小说完整地展现了主人公传奇的一生。王同春生于清朝咸丰年间(1852),父死家贫,九岁跟随其叔王成从老家河北来到内蒙古磴口县,在其叔经营的车马皮具店作学徒,后因帮助回族小孩儿马尔撒仗义执言而误伤了地主赵六子,遂离开磴口孤身一人去到缠金地(今内蒙古临河区)挖渠为生。天资聪颖加谦虚好学,不到二十岁王同春就当上渠头,指挥一百多人开挖老郭渠。赚得第一桶金后,他又向他的东家郭大义租种了一百亩耕地。在别人眼里,能从一个四处逃荒的乞丐摇身一变成为坐拥百亩田产的地主,已经是高不可及了,可对于王同春来说,这只是他人生的刚刚起步。他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到开渠垦荒上,遂一步一步发展成为河套地区屈指可数的大地商,到光绪三十年,王同春名下的耕地将近两万顷,干渠五条,支渠二百七十条。不仅如此,他还涉及商贸行业,在五原的隆兴昌和包头开了几十家店铺和作坊,贸易远及宁夏、甘肃、山西、河北等省。剿土匪、斗恶霸、驱洋人、赈灾民,作者穿插叙述的诸多事件又使王同春成为河套人民心中神圣不可侵犯的民族英雄,而最让读者出乎意料的是,作者将主人公塑造成民国政府有名的水利专家,先后参与了农商部的导淮工程、山西省的漯河大坝修复工程和蒙古国的库伦水利工程等项目,至此结束了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小说虽为人物传记,但就其情节来看,作者赋予主人公诸多的想象与虚构,人物经历已然超出了传记小说人物的生命轨迹,转而走上了史诗英雄的传奇之路。
  其次,小说真实地再现了河套地区清末民初的恢宏历史。“河套,在秦朝时期被称为‘河南地’,是我国北方古人类生活的地区之一,亦是我国历代北方游牧民族劳动生息的摇篮。自先秦起,河套地区就成为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必争之地,秦汉时期,曾雄踞阴山南北的匈奴人在河套地区创造了绚烂多彩的游牧文化,汉武帝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将内地大量汉人迁入后,这里就成为草原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衔接融合的地区。”由于地处边疆地区,河套地区在历朝历代都处于行政治理的真空地带,自然而然,匪患猖獗,恶霸横行,多种势力交错,暗流涌动,成为阻碍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河套渠王》的故事发生在清咸丰八年(1858)至“中华民国”十四年(1926),中国正处于历史的一个伟大变革时代,满清王朝的统治开始走向穷途末路,先是西方列强殖民侵略,随后各地爆发农民起义,继而是军阀独立,直至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成立,所有这些历史事件都在小说中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来。小说主人公本是直隶河北省人士,跟随清末移民大军从河北来到内蒙古西部的河套地区逃荒,当时的河套地区分属达拉特旗和阿拉善旗的蒙古族王爷管辖。王同春在后来的开渠垦殖过程中不断受到蒙古族牧民的干扰阻挠就是这种蒙汉文化碰撞的真实写照,其中还有与封建买办相勾结的洋人势力的参与。晚清末期,西方列强不仅从武力上征服中国,还想从精神上控制国人,当时西方的传教士遍布中国的各个角落,连偏僻落后的边陲小镇也不放过,小说中写到一个名为莱德皮特的传教士买通阿拉善王爷,在河套地区的三盛公建教堂并霸占了大量耕地,其势力不断向东部地区扩张,老百姓如若不信教,就会被剥夺种地的权利。后来王同春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与洋人展开斗争,才使得洋人的势力没有继续东扩。除此之外,小说还写到王同春智斗地主恶霸陈四、土匪头子王疤子等英勇事迹,从中揭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险恶、社会矛盾的复杂。小说通过多处细节描写,展现河套人民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巨大苦难,以及在苦难面前所表现出的强大毅力与决心。
  再次,小说强烈地表现了河套人民勇于拼搏、开拓进取的拓荒者精神。如前文所述,河套地区自古以来匪患猖獗,各种邪恶势力争相登台,社会环境险恶不堪,加之河套地区又深处内陆,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常年干旱少雨,土地荒漠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劣,致使农业生产发展极为落后。但生长在这里的人民群众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他们在长期的斗争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与智慧,这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与开拓精神集中体现在以王同春为代表的早期河套民众身上。王同春在很小的时候,就梦想着有朝一日能自己开渠种地,成为拥有成百上千亩土地的人。怀揣这个梦想,他一路向前,其间不管经历多少磨难,甚至几次身陷囹圄,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他的英勇事迹不仅感动了他的家人朋友,也感动了周围的邻居百姓。小说中写到的杨满仓、杨米仓两兄弟为修筑杨家河,十年如一日,其间几度破产,遭到民工围堵,都没有放弃开渠的计划。正因为有了早期这些拓荒者的孜孜不倦、拼搏进取的精神,才有了今日河套地区水利事业蒸蒸日上的新局面,小说在结尾处写道:“在河套水利人继往开来的奋斗中,现在的内蒙古河套灌区已经有一条总干渠,十三条干渠,四十三条分干渠,三百七十九条支渠;一条总排干沟,十二条排干沟,六十八条分干沟。灌溉面积已达900万亩。现在的河套灌区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一首制灌排配套的特大灌区。”这在世界各国的水利开发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人造奇迹。   二、语言生动活泼,口语化色彩鲜明
  《河套渠王》这部小说就其创作风格而言,带有鲜明的河套地域文化特色,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大量河套方言俚语的运用,从每个章节开头的民歌引入,再到作者的叙述语言,从人物的对话,再到风土人情的描写,无不彰显河套方言鲜活生动的独特魅力。
  首先,河套民歌的起兴运用,增加了小说的语言张力。熟谙中国古典文学的人都知道,起兴手法的运用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文学中的《诗经》,诸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又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等。何为兴者,朱熹《诗集传》言:“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古人作文起兴,多为借他物与所咏之物之间的相似关系,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今人用起兴,其意大抵也如此。
  《河套渠王》共分三十章,每章都以两句民歌起兴,读者不仅能从民歌的歌词里推究章节的大概内容,做到提纲挈领,还能从民歌的意境与节奏韵律中获得审美快感,是谓怡情悦兴。例如小说第一章,作者叙述王同春的童年时光,开头吟诵的两句民歌“晶莹的晨星天边边上挂,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幅画”,既写出童年的异彩纷呈,又流露出作者对童年时光的无限留恋,与正文内容遥相呼应。第六章写租地风波,王同春跟蒙古人发生冲突后又和好的事件,作者写“西北风下雨东南风晴,蒙汉兄弟是一家人”,不仅道出了民族团结的心声,还揭示了河套地区的气候特征。第九章写河套地区的自然风光时,民歌这样来描述:“黄河流水九十九道湾,海海漫漫的河套川。雄鹰绕住草原飞,河套湾湾里是好风水。”河套地区位于黄河上游的末端,黄河流经内蒙古境内曾一度改道,形成南北两河夹击之势,水肥草美的河套川就是由这两河冲击而成,北边的乌加河在清末淤堵,不能回流至黄河,遂在乌拉特前旗境内形成巨大的淡水湖,蒙古人起名为乌梁素海。第五章和第二十章分别写了王同春的两次恋爱,“杨树柳树根连着根,我和妹妹心连着心”“山沟沟山洼洼金针针菜,风里雨里热辣辣的爱”既写出河套人民淳朴的情感,又折射出爱情的甜蜜幸福。又如“三月里春风吹绿了苗,后大套自古就出英豪”“家乡的队伍真雄壮,又打狐子又打狼”“开河挖渠一辈辈,功德化作黄河水”,信手拈来,朗朗上口,反复吟咏,余音绕梁,如醇酒入脾,甘之若飴。
  其次,人物的语言富有个性化。小说主人公王同春出身农民家庭,自幼没读过多少书,自然说话多半是农民的口气。如小说第十七章写王同春中了地主恶霸陈四的圈套,气不打一处来,愤愤地骂道:“老子偏不信邪,偏要碰碰你这个茅坑里的又臭又硬的石头。”此话一出,一副落后小农如泼妇骂街的形象跃然纸上。而给王同春当谋士的孙耀祖与其主人截然不同,孙耀祖是乡试不中的落榜秀才,说起话来自然儒雅有度,如文中与王同春初次会面的几句寒暄之语“鄙人孙耀祖,字贤亮,尝闻马掌柜谈起你,今日得见,幸会幸会”,足见其文人气度。还有官场小人贾敬斋装腔作势、阿谀奉承之词:“浚川兄(王同春,字浚川)这几年受苦了,都是贻谷这个老混蛋办得害人之事……让我背负欺朋蒙友之罪,让我多年来夜不能寐,寝食难安啊。”除此之外,其他各色人等语言也极富个性,如卖羊杂碎的小商贩招揽生意时的叫卖声:“瞧一瞧,看一看,油花花漂一层,辣面面红红的,又解饿又驱寒,好吃不贵大碗的羊杂碎嘞!”婚礼场上司仪的唱词更显民间艺人语言的精湛:“寻得桃园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桃园仙鱼逐水流,只等鱼郎来问津。天上织女会牛郎,才子佳人配成双,今日主家娶新人,富贵荣华万年长。”
  客观而论,文学创作需要展现地域特色,方言俚语入文在一定程度上能形象生动地展现地域生活的丰富多彩,但过多地使用,也会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过大,造成读者阅读和理解的障碍,因而不利于文学的广泛传播。
  三、环境描写真实自然,精细入微
  《河套渠王》不仅书写了真实的社会生活,对河套地区的山川风物的描写也达到真实自然、精细入微的程度。首先是对河套平原上特有的自然景观,即一碧万顷的沃野农田的描写:“这是一个夏末秋初时节,小麦早已收镰,大片的麦茬地还没有耕翻,开始安排浇淌伏水了。糜子、山药等秋季作物正茂盛地生长着。原野上总有一种淡淡鲜润的泥土和青草气息,隐隐约约还伴杂着瓜果的香味。”此段景物描写不仅揭示了河套平原的良田肥美、物产丰饶,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现状,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故土的深沉热爱。其次是对塞外荒漠的描写:“从乌拉河到黄土拉亥广阔的田野上,到处都是一人高的枳棘,遍地长着一种叫苦豆子的植物。一丛丛红柳和野蒿间杂其间。在枳棘和红柳林里时而出现一个不太大的水海子,夕阳西照,呈现一片紫色暗淡的金光。”在作者眼里,即使不起眼的枳棘和红柳,在夕阳的映照下也显得如此亲切美妙,可见小说饱含着作者对家乡的深深眷恋。除此之外,还有对湖泊的描写:“那海子虽然不大,但非常秀美、平静,茂密的芦苇绿油油的,像一个天然的绿色屏障。许多野鸭子在水里嬉戏,一只长嘴捞鱼鹗在空中翱翔,忽而它垂直落下,在啪的一声溅起水花的同时叼起一条小鱼,煽动着大翅膀飞走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综上所述,小说不论是宏观叙事还是微观写景状物,都体现了作者一定的写作素养。陈忠实在小说《白鹿原》中引用了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河套渠王》之所以能在巴彦淖尔文坛占据一席之地,与其宏大的历史叙事密不可分,作者李国兴将河套地区的百年历史融入小说的创作中,让文学浸入历史的空间,进而用故事还原了一个特殊的时代,用文字垒砌了一段不朽的传奇。尽管创作过程磕磕绊绊,出现情节线索单一、语言粗而不精的问题,但作为一个业余作家,其创作还是赢得了不少读者的肯定,也为巴彦淖尔文学事业的进步贡献了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建平.河套文化论文集(三)[C].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
  [2] 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其他文献
摘 要: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非常态写作成为干校叙述园地里一道醒目的文学图景。它以异于常规的文学手段或高度私密的写作策略记录着写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或精神风暴。日记、家书、检讨等非常态文本为个人话语保留了极其难得的存活空间,而带有反抗色彩的秘密写作则以文学独有的方式对私语式写作进行了艺术探索。在这一时期的干校叙述中,这类带有反抗色彩的秘密写作最为突出的一个艺术特征是以写作为书写对象,即对作为个人性话语
期刊
摘 要:杜甫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画学修养颇高。其诗歌写作与唐代山水画、鞍马画、花鸟画均有着密切联系。杜甫所观山水画,多为唐代主流风格的青绿山水画,其山水诗的随物赋形、色彩运用、经营位置,为以画入诗之表现;杜甫对唐代鞍马画作的评价,体现了其写真特色,对于马的描摹亦受到莼菜条笔法和疏体画风影响;杜甫写人之作,与唐代人物群像长卷画、分段体连环人物画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绘画对文学创作的深刻影
期刊
摘 要:《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是苏轼晚年遇赦北归途中所写的作品,该诗用典贴切,对仗工巧,在凝练的字句中,传达出耐人寻味的理性思致。该诗的思想内涵极为丰富,其中包含了对纷乱时局的隐忧和期待;对于儒家情怀的认同和归趋;对于“恨”的治愈和超越;以及对于朝中政敌的蔑视。  关键词:苏轼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理性思致 自我超越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他的《定风波》词来概括,那就是“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二十一
期刊
摘 要:泰戈尔的长篇小说《家庭与世界》以发生在20世纪初的“司瓦德西”运动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传统家庭中几位男女的情感纠葛,以及人们面对民族运动时的信念冲突、情感困惑与不同抉择。从空间的视角切入解读文本,探询“家庭”与“世界”的同构关系和隐喻意义,能够发掘出小说新的视角,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其艺术特质与思想内涵。  关键词:家庭 世界 内心空间 自我寻求  《家庭与世界》是印度作家泰戈尔出版于191
期刊
摘 要:《诗经》是用“古文”写的,我们在读《诗经》的时候要按照“古文”去理解。《诗经》中的“斯”不是代词、语助词、语气词,是动名词兼具的实词,在“今文”中已经用“撕”来代替。《诗经》中有95个“斯”,其中94个是后世的“撕”,这些“斯”的语境义和句法功能虽然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是“撕开,撕裂,撕开撕裂的东西”的本义或引申义。  关键词:古文 《诗经》 斯 动词 代词  对《诗经》的解读自汉至今,自是
期刊
摘 要:苏轼和辛弃疾作为宋朝词坛上的领袖人物,同以豪放著称,对词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故文学史上历来以“苏辛”并称。然此二人,虽然是文学上的集大成者,却是官场上的失败者。起起落落的仕途经历,坎坷飘零的生活境遇,使得他们空有满腔抱负学识,却不能见容于当世,其人生理念反映在词作上自然有相通之处。但是毕竟苏轼和辛弃疾所处的时代环境、人生经历有着诸多不同,他们又有着不同的品性境界和人生追求,当他们把自己的遭
期刊
摘 要:元稹的《古艳诗》“春来频到宋家东”表达的是作者寻春不遇、寻她不遇的惆怅和失落,同时,也把诗人对“她”的殷切期待隐含其中。而对莺莺所谓的“挑”和“撩”,也正寄寓在作品的意涵之中了。  关键词:元稹 《古艳诗》 莺莺 《西厢记》  中唐诗人元稹大名鼎鼎,与另外一位大诗人白居易并称“元白”,是古代文学史上必须提到的诗人。关于他的人品和作品,历来也是学者们津津乐道的对象。如著名学者陈寅恪就在《元白
期刊
摘 要:怨恨是现代东北作家群文学书写中常见的文化情态,也是萧军和萧红作品的主题之一。然而从怨恨情态的深层结构来看,东北作家群的怨恨意识除了源于日本侵华这一具体历史事件和抗日救亡的特定时代感召之外,还受到自然环境、封建社会的压迫等因素的影响。一种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的怨恨情绪和复仇意识盘踞在东北作家群的精神域中,在萧红的作品中,主要体现为对于怨恨情绪弱态转移的控诉,因而具有指控封建社会的权利结构、呼吁
期刊
摘 要:“三言两拍”展现了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风尚,其中也不乏对女性女扮男装外出活动的描写。女子扮作男装的目的和意愿不同,行事方法也不盡相同,但在礼教森严的封建社会,女子以男子的装束出现在大众视野,她们的所作所为都值得关注。本文首先分析作品中女扮男装书写的类型,然后论述女扮男装女性的命运,最后分析其现象成因。  关键词:“三言两拍” 女扮男装成因  在以男性为尊的封建社会,“男不言内,女不言
期刊
摘 要:《天使艾米莉》是法国电影怪杰让·皮埃尔·儒内2001年的作品,影片具有强烈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影片取材于现实生活但却充满浪漫之情。女主人公艾米莉在支离破碎的现实世界中用自己的爱心填补了旁边人支离破碎的生活,体现出了一个爱众人的大爱思想,孔子的仁爱思想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天使艾米莉 孔子 仁爱  “仁”的含义到底是什么,许慎《说文》解释为“仁,亲也,从人,从仁”,《礼记》郑玄注认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