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过先幽隐,收工在细微

来源 :班主任之友·中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偷窃是学生偏差行为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也是老师们处理起来较为棘手的问题。处理学生的偷窃事件有两个难点,一是案件本身的侦破;二是案件侦破后对当事人的处理和教育。之所以说是难点,主要是处理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也要照顾到群体的秩序与氛围;既要寻求问题的解决,又不能伤害到学生。社会上偷窃行为的处理相对简单,因为选择去偷的大多是因为好逸恶劳而又希望满足物质欲望的人,所以依法惩处即可。而学生的偷窃行为却大多不是这样,他们吃喝不愁,实施偷窃更多的是心理等原因。如过分虚荣,占有欲强,当不能拥有同伴或其他人所拥有的东西时,便使用“不告而取”的方式设法取得他想要的东西;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当得不到父母师长的爱,经常遭到拒绝,就可能以偷窃来补偿因得不到爱而受到的伤害;不正常的情绪发泄,偷窃不是因为希望得到金钱或物品,而是一种强迫性行为,从偷窃中获得快感。
  因此,对有偷窃行为学生的处理,就不能简单地处罚就好,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的偷窃行为是偶发性的还是习惯性的,然后分情况对待。偶发性偷窃的处理着重于在校纪校规以及从法律层面上予以明确,让学生懂得是非,减少事件的发生;而对偷窃成性学生的处理则重在加强辅导,针对学生偷窃的具体动机和背景进行心理干预,协助学生改过。
  学生的偷窃是一种行为的偏差,对偷窃成性的学生进行辅导,其目标最终也是矫正行为。当然学生的行为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偏差行为与其成长经历、价值取向等息息相关,也必然受到其认知模式、行为动机的影响。因此,辅导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着手。
  一、挑战偏差观念,实现认知重建
  偷窃历来是为社会所不齿的行为,而作为一个学生能够多次去实施偷窃,很显然其对偷窃的认识存在偏差,或是缺乏是非观念,用以偏概全的方式来看待社会;或是习惯自我中心,认定一切都要尽如己愿。对于这种情形,辅导可以使用“自我指导治疗”的方式,通过挑战偏差观念,改变其自我内在语言来实现认知重建,以新的观念来看待自己的问题。具体可以这样操作:
  (一)识别认知扭曲
  老师与当事人耐心交流,了解学生之所以选择偷窃其背后的想法,并且从中识别出蕴含的不合理信念。比如一位学生表述之所以去偷窃,是因为实在太想要那件东西,而从小到大,只要我想要我就能够得到。老师不难发现其拥有“我希望获得的东西就必须得到”这一绝对化观念,可以以这一观念指导自己的辅导行为。
  (二)挑战偏差观念
  老师先向学生说明不合理信念的特点,如绝对化、糟糕至极、过分概括化等,帮助学生理解不合理信念的表现形式。然后对学生的不合理信念发起挑战,邀请当事人思考这一想法与已知事实是否相符,是否符合逻辑,是否对自己的发展有帮助。同时,建议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当作假设,尝试寻找证据来验证想法。
  (三)实现认知重建
  如果当事人对自己的偏差观念有所了解后,老师就需要协助其形成新的观念,并且把新的观念用于指导现实行为,在这个环节使用自我指导治疗较为有效,一般分为八个阶段:
  1.任务选择
  针对具体的状况,选择具体任务。比如,训练认为“我希望获得的东西就必须得到”的学生,要求其达到“即使得不到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效果。
  2.认知模拟
  训练者要模拟任务的解决过程。这个模拟是以训练者自己口述的形式进行的。包括六个问题解决的步骤:
  (1)定义和理解任务的性质,如,怎么做才算是“即使得不到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2)找出完成任务的可能的方法,如转移目光、离开喜欢物品等;
  (3)选择一个策略并用其完成任务,如离开喜欢物品表示自己做到了;
  (4)对问题解决的全过程进行自我监控,通过外部或内部语言,对自己离开喜欢物品的过程进行监控;
  (5)自我评价与自我奖赏,如“我自己离开了喜欢的物品,这很好”;
  (6)选择另一个替代的方法,但这种方法是不能成功完成任务的,如“我没有主动离开喜欢的物品,原因是……下次我要争取完成。”
  3.明显的外部指导
  按照上述认知模拟的六个步骤,训练者一步一步地教学生完成所要求的任务。如,当看到喜欢的物品时,目光转移,思考“这件东西是不是我的”,如果答案是“不是”,提醒自己主动离开。
  4.外显的自我指导
  训练者让当事人按照上述方法自己去独立完成任务,这时让当事人边做边说,如“这件东西是不是我的?”“不是!”“我没有这件东西会不会有大的麻烦?”“不会!”“我离开了么?”“是!”要求当事人将所有的提问和答案大声讲出来,用于指导自己的行为。
  5.模仿悄声的外部自我指导
  训练者向当事人示范将大声的自我指导换成悄声的自我指导。
  6.儿童练习悄声的外部自我指导
  本阶段,当事人在真实的情境下训练用上述的方法对自己进行悄声的自我指导。
  7.模仿内隐的自我指导
  这一阶段,训练者示范内隐的自我指导,要求当事人在完成任务时通过思维而非内部语言指导自己的行为。
  8.练习内隐的自我指导
  这一阶段,当事人必须自己思考完成任务。训练者可以询问一些问题,如“你现在是如何想的?”等,来了解当事人的自我指导过程。如果训练效果不理想,需要回到前面几步中的某一步重新开始。
  二、践行自我管理,改变不良行为
  学生的偷窃行为很显然是不适当的,而要矫正不适当的行为,“行为改变技术”是较为常用的方法,我们可以使用消退或消除策略来减少不适当行为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利用行为塑造、自我酬赏、自我契约及刺激控制等策略来协助建立新的行为。
  (一)使用消退减少偷窃的发生
  消退指的是去除或中断强化与不适当行为的联结,其主要作用是减少非期待行为的出现。要使用消退来减少偷窃行为的发生,首先要分析学生偷窃行为发生时的情景,明确该行为与何种强化发生了联结,然后设计相应的去除或中断强化的具体操作方式。如某学生在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而旁边又没有人从而实施偷窃,这时,占有喜欢的物品是强化其行为的关键,那么可以尝试采用过度矫正法,即发现偷窃行为后,除要求行窃者送回窃取物外,还要求其再赔偿一样价值相当的东西,让他深刻地感受到行为的后果,打破原有的联结;也可以采取刺激控制法,减少其单独与喜欢物品接触的机会,中断强化,从而减少偷窃的发生。   (二)通过行为塑造促进良好行为的发展
  要消除一种不适当的行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一种新的应对方式来替代,“行为塑造”是可使用的技术。首先要明确目标,即要选定一种可以替换掉偷窃行为,同时也能够满足相应需要的行为。如该生偷窃的动机是发泄不良情绪,那么需要学习的就是一种更好的发泄不良情绪的行为。其次是建立阶段目标,找出容易导致其偷窃行为产生的情景,进行排序,先从诱惑力小的情景开始,与学生一起商讨出在该情景下克服偷窃行为的方法,如自我提醒、做深呼吸、转身离开等。然后形成契约,规定目标达成之后的强化措施。最后则是监控与调整,明确各阶段所提出行为目标的细节,促使学生实践力行。
  三、明确现实责任,增强改变动机'当偷窃行为成为一个学生的习惯时,充分表明该行为对学生来说有其特有的意义或功能,已经与其生活的许多方面形成连接。比如前述一些案例中所提到的发泄了紧张的情绪,吸引了家人的注意力等。因此,虽然这些行为看起来不是人们所期待的,但是实际上满足了学生的某种需要,学生要坚定决心去改变就不是那么容易。所以在实行认知和行为的调整时,还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当事人内在的正向资源,增强改变的动机。
  (一)教导与示范
  教导学生明白社会的基本规范,接受责任的观念,使学生知道他们可以尽自己的能力去满足需要,只是必须遵守基本的规则,不伤害到别人的利益。老师可以通过自我示范促使学生更多地面对现实,让他们明白日常生活中其实也可以采取适当的途径来满足需要。老师还可以提供其他类似真人案例,使之对自己目前的情况有更深的了解,让学生明确,犯错了只要改正,未来还是可以期待的。
  (二)外化与鼓励
  在处理学生不良行为的过程中注意把行为与人区分开来,将问题外化。比如将偷窃行为比作一个麻烦,表示老师和当事人是合作关系,一起想办法来对付这个麻烦。这样能够避免为当事人贴上负面的标签,消弱其面对问题的意愿与能力,使其更有可能积极地承担改变的责任。此外,谈话过程中还可以更多使用支持与鼓励,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如勇于改变、记录到位、诚实等;及时发现学生小的进步,并予以反馈,给予学生更多改变的信心。
  (三)关系推动
  老师在交流过程中更多地展现理解、共情、尊重,避免过多的价值判断,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这种关系能够让学生更愿意投入辅导,自然也就更有可能发生改变。关系的推动还包括同伴关系的利用,可以通过关系询问或是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同伴对该类事件的看法和价值判断,同时体验他人对待的反应,通过关系连接进一步增强其改变欲望。
  总而言之,学生偷窃行为的形成有着诸多复杂的原因,尤其是偷窃成性的学生,很难有什么立竿见影的特效药。古人说“改过先幽隐,收功在细微”,改过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只要本着为了学生发展的态度,依靠科学的方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关注细节,对偷窃学生的辅导还是能够取得成果的。
  (浙江绍兴县实验中学苏林)
其他文献
那是一段美妙的时光,那是一个故事,不,应该说那是一段情怀。  我上高中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是个农家孩子,带着泥土的纯朴和小草般的羞涩走进县城重点高中。  那时我们喜欢读汪国真的诗歌。特别是那一句,“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情”,我总是颠来倒去地读着。我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可是我并不勇敢;越不勇敢,我就越喜欢这句诗。  高三上学期,班上转来了一位漂亮的女生,熊雨露。熊雨露就坐在我的前面。隔那
期刊
学校秋季开学,一位家长领着学生去学校报到。一见到班主任,家长便开始美言奉承了:“今天虽初次见面,但你的名气早就知晓了,虽然年纪轻轻,可责任心强、能力高、业务棒,孩子交给你,我们就放心了。”说着便把孩子推到班主任面前:  “从今往后,我的孩子,就是您的孩子,只要他能学好,要打要骂随您!”听着这番舒心可意的话,年轻教师的脸上春风荡漾,笑意盈盈,颔首连连。  上述场面,相信教师们屡见不鲜。家长望子成龙、
期刊
2007年11月6日,美国马萨诸塞州费奇堡市市长选举结果揭晓,28岁的亚裔女子黄素芬以72%的得票率成为该市建立243年来首位亚裔市长。说实在的,她开始在竞争时并没有优势,相反是处于非常的弱势,最终却以高票当选,在于她善于把最大的劣势变成最大的优势。  2007年8月,美国费奇堡市新一任市长选举开始了。爸爸一次对黄素芬说:“我觉得你也可以去报名参加市长选举。”  “我?去参加选举,不是凑热闹吗?”
期刊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微笑,它也对你微笑。学生更是一面镜子,他脸上投射着的其实就是教师自己的表情。  关于这篇《插班生林可树》,编者加了这么一段夺人眼球的前言:  我们认为,  这部长篇叙事有足够的资格,  成为“问题生”教育的教科书,  我们甚至认为,  在中国当代教育史上,  它应当占有一席之地,  同时,  这也是我们看过的最精彩的教育篇章之一。  关于这篇文章,还有这样几点:  它是一位
期刊
捣蛋恶作剧  你千辛万苦、长期跟踪,终于找出班级失窃案的“罪魁祸首”,到最后却发现,“小偷小摸”不过是他们的恶作剧而已。说起来,让人哭笑不得。他们就喜欢捉弄别人,就喜欢悄悄拿走别人的东西藏起来,然后看别人找不着东西的狼狈样儿。他们确实“偷”了东西,可他们只是捣蛋而已。如果班主任小题大做,真把他们当小偷,往往会弄巧成拙,甚至把他们逼上偷窃之路。  “老师,我的水彩笔找不到了!”“孩子的橡皮泥昨天在学
期刊
“哎呀,这孩子又发脾气,真难收拾。”家长们往往会如此抱怨。“怎么办呢?这学生与人一言不和,就动起手来,真是头疼。”老师们也经常感到这样的无奈和愤怒。先哲亚里士多德说:任何人都会生气,这很容易……但是要找到适当的生气对象、掌握恰当的分寸、挑选恰当的时机、选择正确的理由、采取恰当的方式……就不那么容易了。有一些孩子正是在这些关键问题上处理不当才用拳头来说话——这就是我们所要讨论的学生攻击性行为。
期刊
很多问题学生攻击他人在于不能理解和体会被攻击者和关心自己的人的情绪和感受,即缺乏同理心。可以通过情绪训练来提高他们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的能力。同理心培养的方法很多,有听故事、续编故事、角色扮演、游戏等。  刚分班的时候,第一次上班会课我就注意到了一个很帅气的男孩,穿一件红色的T恤,显得非常阳光。  新分的班级,当然需要班干部,由于同学们彼此还不熟悉,于是我从学习较好的学生中指定了几个班干
期刊
“从教十五年了,各种各样的学生也算见识过了,最令我头疼的就是有偷盗行为的孩子。这些孩子可谓是胆大心细,而且其宁死不屈的精神,可以与当年的地下党员相媲美……”大多数做过班主任的老师,都遭遇过班级失窃事件;如何解决学生屡偷不止的问题,也是让许多班主任头疼不已的事情。我们听过的一些经验,常常把重点放在如何侦破案件,抑或如何让学生主动承认错误上,不错,这确实可以通过某一次事件给学生以教训。但结果却是,偷窃
期刊
谈到学生偏科,就不可避免地会联想到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木桶理论”,引用到学生偏科的问题上,就需要学生“补短”。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木桶理论”可以另外诠释,如:木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木板之间缝隙的疏密程度;斜着放置的木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长的木板。所以,又引申出另外一个话题:偏科的学生,扬长又何妨?于是,在如何指导偏科学生的问题上,出现了一个“矛盾”——扬长还是补短。根据我的经验,回答这个问
期刊
接纳学生的情绪  不在其中不流泪。偏科之苦,我很理解,因为我曾经有过,现在仍然继续着。记得读书时,对英语兴趣全无,上课努力控制自己不打瞌睡,因为我记得我是优秀生,优秀生是不能上课睡觉的,可是那种度日如年的感觉真的很不是滋味。老师和我自己都觉得这样不是个事儿,大学的梦想可不能毁在英语上,所以,我又花费了百分之九十的精力用在英语上。晚上失眠的话,就搬本英语看,看着看着瞌睡就来了。可是仍无力回天,高考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