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自主探究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丰富的道德体验和提升道德认知水平,让品德教育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文章从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出发,以如何促进小学品德课自主探究学习为主要内容,进行相应的探究。
【关键词】小学品德;自主探究学习;活动教学
小学品德课程由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组成,从2016年起,义务教育小学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的基础上,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自主探究学习,逐步提高道德认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在趣味多样的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为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基础。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热情
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是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的前提,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品德探究活动的热情,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进行探究式体验学习,从而真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实际,紧扣教学目标,通过语言感染、角色扮演、多媒体素材等方式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从而将因单一的语言讲述而让学生觉得枯燥的内容变得亲切,让学生不易理解的问题变得清晰易懂。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必定能激起学生乐于探究社会现象、体悟生活的热情。
二、问题引路,激活探究思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他提出了发现法,即教师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学习。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是开展自主探究的基础,如果问题设置得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實际水平,就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他们自主探究的思路。
如教学《我们遵守规则》一课时,教师展示丰富多彩的游戏照片,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游戏,接着提出问题:“每次玩游戏你们玩得开心吗?你们喜欢这些游戏吗?这些游戏分别有哪些规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追问:“如果有一个学生玩耍时不遵守规则,游戏会怎样?你会怎样做呢?”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活了学生的探究思维,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看法。由于问题的设置在内容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感到有话要说、有话可说。总之,教师要巧设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使学生发现探究的乐趣,拓展学生的思路。
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课堂上还要适当地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质疑的习惯,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引导他们相互讨论,在讨论中发现新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三、活动教学,提升探究能力
品德课程是一门综合型活动课程,品德教材为教师开展活动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要利用好这些活动资源,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展开教学,让学生更多地通过参与活动、动手动脑、切身体验来学习。
(一)课堂活动要多样化
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相关的活动因素,多设计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如角色扮演、辩论赛、游戏活动、调查探究活动、体验尝试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利用多样化活动形式把抽象、枯燥的道德知识寓于富有趣味的实践活动之中,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
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电脑网络——我的新伙伴》一课时,笔者发现学生存在以下问题:有的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未能科学地利用网络;有的学生受家长的影响,认为电脑网络百害而无一利,忽略了互联网的积极作用。为了引导学生理性、科学地看待电脑网络,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电脑网络利大还是弊大”的辩论赛。辩论赛不但可以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加深其对课堂内容的印象,而且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强调通过学生主体参与的各种活动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获得发展。学生只有亲身经历和体验活动过程,所得到的收获才是真实的。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经历活动的过程,避免只有部分学生参加,而更多学生则成为观众的问题出现。在教学过程中,要使人人都有参与学习、实践的机会,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为全班学生搭建参与探究的平台,做到人人参与讨论、交流、展示,人人各得其所,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家乡人生活的变化》一课时,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按照吃、穿、住、行四个方面组建学习小组,各组分工合作,搜集家乡变化的实物和资料,筹备展览。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参与调查活动。在活动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作为家乡小主人的责任心和自豪感。
四、拓展延伸,引导创新探究
品德课是对学生生活和行为的指引,课堂上不可能彻底地解决一个问题,必须在课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鼓励学生到大自然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学习,让学生在理解和感悟中逐步提高道德认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设计开放式的作业,让学生动笔写一写,用心画一画,做个小调查,拍拍照片……这些开放性较强的作业,既与教材内容相联系,又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还“接轨”了社会活动,让学生有了“自由驰骋”的学习、探索的空间。学生在课后自主探究的实践中有所收获。
其次,为了更好地在小学品德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教师要不断开发和利用身边的品德教学资源,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丰富的品德资源进行大量的品德实践探究。可以让学生通过看新闻、报纸或杂志等,增长自己的见闻或知识,把品德教学延伸到课外。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抽出一些时间,让学生汇报一下自己总结的信息。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知识的热情,还能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光辉的历程》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十九大”这一个时事热点,引导学生了解“十九大”的相关报道,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让学生更加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我是小小主人翁》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探究、学习“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时的资源整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探究视域与生命成长的通道。
总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悟理、成长。这样的思想品德课堂如春风化雨般润泽学生的心灵,达到了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徐凌.小学品德课探究式教学的行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4]康作宽.关于小学品德课探究式教学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32).
[5]李炳婷.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
[6]徐世贵.新课程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7]邝丽湛,王卫平,谢绍熺,何亮.新课程教学论:思想政治(品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李卫利.试论高效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实效性[J].学周刊,2012(35).
【关键词】小学品德;自主探究学习;活动教学
小学品德课程由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组成,从2016年起,义务教育小学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的基础上,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自主探究学习,逐步提高道德认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在趣味多样的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为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基础。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热情
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是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的前提,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品德探究活动的热情,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进行探究式体验学习,从而真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实际,紧扣教学目标,通过语言感染、角色扮演、多媒体素材等方式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从而将因单一的语言讲述而让学生觉得枯燥的内容变得亲切,让学生不易理解的问题变得清晰易懂。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必定能激起学生乐于探究社会现象、体悟生活的热情。
二、问题引路,激活探究思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他提出了发现法,即教师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学习。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是开展自主探究的基础,如果问题设置得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實际水平,就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他们自主探究的思路。
如教学《我们遵守规则》一课时,教师展示丰富多彩的游戏照片,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游戏,接着提出问题:“每次玩游戏你们玩得开心吗?你们喜欢这些游戏吗?这些游戏分别有哪些规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追问:“如果有一个学生玩耍时不遵守规则,游戏会怎样?你会怎样做呢?”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活了学生的探究思维,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看法。由于问题的设置在内容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感到有话要说、有话可说。总之,教师要巧设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使学生发现探究的乐趣,拓展学生的思路。
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课堂上还要适当地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质疑的习惯,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引导他们相互讨论,在讨论中发现新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三、活动教学,提升探究能力
品德课程是一门综合型活动课程,品德教材为教师开展活动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要利用好这些活动资源,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展开教学,让学生更多地通过参与活动、动手动脑、切身体验来学习。
(一)课堂活动要多样化
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相关的活动因素,多设计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如角色扮演、辩论赛、游戏活动、调查探究活动、体验尝试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利用多样化活动形式把抽象、枯燥的道德知识寓于富有趣味的实践活动之中,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
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电脑网络——我的新伙伴》一课时,笔者发现学生存在以下问题:有的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未能科学地利用网络;有的学生受家长的影响,认为电脑网络百害而无一利,忽略了互联网的积极作用。为了引导学生理性、科学地看待电脑网络,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电脑网络利大还是弊大”的辩论赛。辩论赛不但可以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加深其对课堂内容的印象,而且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强调通过学生主体参与的各种活动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获得发展。学生只有亲身经历和体验活动过程,所得到的收获才是真实的。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经历活动的过程,避免只有部分学生参加,而更多学生则成为观众的问题出现。在教学过程中,要使人人都有参与学习、实践的机会,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为全班学生搭建参与探究的平台,做到人人参与讨论、交流、展示,人人各得其所,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家乡人生活的变化》一课时,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按照吃、穿、住、行四个方面组建学习小组,各组分工合作,搜集家乡变化的实物和资料,筹备展览。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参与调查活动。在活动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作为家乡小主人的责任心和自豪感。
四、拓展延伸,引导创新探究
品德课是对学生生活和行为的指引,课堂上不可能彻底地解决一个问题,必须在课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鼓励学生到大自然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学习,让学生在理解和感悟中逐步提高道德认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设计开放式的作业,让学生动笔写一写,用心画一画,做个小调查,拍拍照片……这些开放性较强的作业,既与教材内容相联系,又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还“接轨”了社会活动,让学生有了“自由驰骋”的学习、探索的空间。学生在课后自主探究的实践中有所收获。
其次,为了更好地在小学品德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教师要不断开发和利用身边的品德教学资源,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丰富的品德资源进行大量的品德实践探究。可以让学生通过看新闻、报纸或杂志等,增长自己的见闻或知识,把品德教学延伸到课外。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抽出一些时间,让学生汇报一下自己总结的信息。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知识的热情,还能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光辉的历程》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十九大”这一个时事热点,引导学生了解“十九大”的相关报道,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让学生更加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我是小小主人翁》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探究、学习“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时的资源整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探究视域与生命成长的通道。
总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悟理、成长。这样的思想品德课堂如春风化雨般润泽学生的心灵,达到了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徐凌.小学品德课探究式教学的行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4]康作宽.关于小学品德课探究式教学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32).
[5]李炳婷.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
[6]徐世贵.新课程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7]邝丽湛,王卫平,谢绍熺,何亮.新课程教学论:思想政治(品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李卫利.试论高效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实效性[J].学周刊,20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