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树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ublepa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次想起爷爷,脑海里总浮现出一棵老树的形象。有时是老家门口为我们遮阴避暑的老榆木,有时候是河滩菜地里秋后硕果累累的板栗树,有时候是田野尽头的山林中默默生长的松树。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联想,可能有3个原因吧。
  一个是因为爷爷的外貌。爷爷很瘦,1米7出头,只有八九十斤,一张长脸,整个人显得骨瘦嶙峋。皮肤因常年下地干活晒得略黑,而且年纪大了以后脸上和手上长了很多老年斑,一块一块颜色偏暗,像老树斑驳的树皮。第二是因为爷爷的性格。爷爷是一个非常木讷的人,沉默寡言,和别人说话的主要方式就是别人问一句他答一句。下地干农活的时候,他埋头翻弄泥土,不说话;做饭时,他忙着给锅洞中填柴加火,不说话;看电视时,他目不转睛地看着电视机,偶尔咧嘴笑笑,露出有点“跑偏”的门牙,也不说话。三是因为爷爷的付出。他是一生耕耘的人,背朝苍天,脚踩厚土,用生命的汁液结出累累硕果,却无私地奉献给他的儿孙们。傍晚时分,他解下黑色的大围裙,端着用得泛黄的茶杯,站在家门口那棵榆树下,看着池塘对面他辛勤耕种了一辈子的土地,许久,沉静得像一棵树,任夕阳将一长一短两个“树影”一点点拉长,最后收进黑暗里。
  我小时候在农村老家跟着爷爷奶奶长大,一直到小学四年级转学到县城的小学。农村小学离爷爷奶奶家大概四五里路。那时我们村和我年纪相仿的小孩都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读书,每天相约一起上学放学,从村头闹到村尾,追着赶着到学校,欢快得像小皮球似的。有时遇到下雨,小孩不记得带伞,家里人就会送伞。爷爷来给我送伞,穿一双黑色老式深筒靴,撑一把特大号黑伞,手里拎着一个塑料袋,里面放着我的小红靴。我换好靴子,然后就挤进爷爷的伞中,一起回家。抬起头,我的天空全是黑色的,而爷爷的天空有一半是黑的,一半是雨帘。趟过低洼的地势,一双大靴子和一双小靴子把积水踩得“吧唧吧唧”响。我们当时也没说什么话,这水声却深刻地留在我的记忆里。并不是所有的关心都需要用语言表达,并不是所有的爱都有声。
  爷爷奶奶种了一辈子地,各种农活没有不上手的。小时候因为上学、贪玩也没有太关心他们做了什么活。我参与其中的只是为数不多的几件。剥青豆、花生、玉米应该是我最常做的几件事。爷爷从地里把藤茎拔出来,用扁担挑到家门口,然后一家人一起剥。小孩子的手比较嫩,剥了一些花生或玉米后,手指又红又肿,特别疼,好几天才能消,可我从来没听爷爷喊疼。爷爷的手指因为常年劳作变得很粗,手心手指都布满老茧,特别是指尖的老茧上会有细小的裂纹,里面塞了灰尘,不太好清洗,仔细看,像是空拍黄土高原的沟壑。以前看过罗冠中的《父亲》,首先就被那幅画中父亲端着大碗茶的手吸引了,那不正是爷爷的手么?汗水与泥土把祖父辈的手打磨成令人心酸的“艺术品”。
  去年夏天,爷爷因为癌症去世了。遗体火化后就埋在他劳作的田野尽头的那座山上,对着老家的房子。以前,爷爷在家里日日看着那座山;现在,爷爷在山上看着家。下葬的那天,我看着别人把爷爷的骨灰撒到棺材里,厚重的棺材盖一点点落下,然后伴着军乐声徐徐入土,一生尘埃落定。一种很心疼的感觉涌上来,不久前还陪伴在身边的亲人,终成一抔骨灰入土,音容笑貌不再。
  今年正月初九,一家人去给爷爷上新坟。爷爷的坟在山腰,我站在坟前,举目环顾,四野萧条。山下是田野村庄,冬季的田野没有一丝绿色,只剩干枯的野草和稻子被收割后留下的秸秆。赤黄的土地包围着零落的村庄,隐约能看到老家的房子。山上也是光秃秃的树干和枯黄的茅草,一些常青的植物在冬季里呈灰绿色,一座孤零零的坟茔就在茅草中间。我们在坟头插上幡子,烧纸、放炮、叩头、留下几声哀伤,最后把祭祀用的3份糕点带走,只剩下两张彩色幡子和一张象征我们家族的白色幡子插在坟头两块新挖的碗状土块上。
  蒙蒙细雨打湿了纸钱的灰烬,使它没有翻腾、上升,而是呈黑色,附着在坟头泥泞的土地上。周围还有七月上山时留下的花圈,那时鲜艳的色彩已经褪去,就像陈旧的记忆。妈妈说今天天气不好,下雨上山很不方便。的确是这样,我们的鞋子早被山上的泥糊得面目全非。但是,这天却很适合祭祀——雨水让纸钱的灰烬不再飞腾,让它的灵魂也紧贴着大地。我们在湿漉漉的阴雨天里,带着湿漉漉的心情,来看望故去的亲人。
  年年领着我们上山扫墓的人,我们终究也给他扫墓了。生命尘归尘,土归土。
其他文献
北京人来人往的798已经成为了观光景点,在尤伦斯的艺术商店门口挂着几幅彩色人像版画衍生品,其中一幅是年轻时的刘小东画像,落拓而瘦小,另一幅则是喻红的画像。当代艺术里的一切都有被商品化的可能,除了艺术作品,还有艺术家本人。  顺着热闹走到底,在园区僻静的一侧,铁皮门后是喻红和刘小东一墙而隔的画室。喻红高大沉静,轮廓俨然,从某个角度看甚至有点像她年轻时赖以成名、直到现在还被称颂的那幅素描大卫。  去年
好友三五小聚之时,往往渴望有自己的独处空间。韩国设计师Seung Yong Song设计的这款椅子Sarangbang,便能滿足你的需要。它由桦木和高丽纸制成,设计风格古朴自然,椅子内侧顶部挂有一盏小灯,足以照亮这个舒适的小空间。椅子两侧可以开合,相对放置的两把 Sarangbang,组成了私密的小空间,在这里面,可以放松休憩,也可与好友亲密对谈。
“宇宙第一行”富国银行近日因“伪造账户”失去了连坐三年的全球市值最高银行宝座,其首席执行官,约翰·斯坦普夫(John Stumpf)10月12日辞职,在63岁时以不体面的方式“被退休”。  代价不止于此。斯坦普夫被没收此前给予他的4100万美元股票奖励,并无法获得离职补偿金;富国银行被罚款1.85亿美元,与多个地方政府暂停业务联系;不断收到来自前员工、客户和股东的诉讼;损失超过200亿美元的市值…
前几天看到一篇热点文章,讲怎样教育孩子。观点很常见,就是父母不能把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孩子容易被父母的情绪吓出心理阴影。  我有点怕看这类文章,尤其怕看后面的跟帖。    我总觉得,这些文章不只是在教人怎么做父母,也是在吓唬人,轻易做不得父母。跟帖中,随处可见对父母的失望与仇恨。文中举了许多真实的例子,每一个例子都是活生生的人,无论是身边的朋友,还是电视上的明星。他们的育儿方法被断章取义地示众,作
认识七姑娘后,才对坦桑尼亚产生实感。在这里工作4年,她去过不下30次桑岛,对岛上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相比达累斯萨拉姆(达市)的拥堵混乱和危险,这儿一派天堂式的宁静祥和。西岸的石头城是首府桑给巴尔市的老城区,其余的海岸则开满星级度假酒店。这儿没什么天灾人祸,盛产丁香豆蔻,长满果树,饿了可以在路边摘个香蕉芒果吃,正是七姑娘口中“非洲式纯真”的缩影。  搭乘13座的小飞机,飞越达市犀牛角弧度的海岸线和
整理照片时,看到一张1998年在美国和老友刘昶以及周勤的合影,于是想起许多往事。那时刘昶在麻省理工学院(MIT)任教,周勤则在哈佛大学做她的博士论文。我从香港回美国休假,在波士顿和他们会合,然后一起开车去缅因州吃龙虾。刘昶和周勤都是80年代上海青年史学家中的翘楚,80年代末先后出国留学。到了90年代初,我们又相遇在美国。  刘昶还是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一年级生的时候,就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整版的
李道君,广东闻彰律师事务所 图 / 本刊记者 大食  早上6点不到,律师李道君就准备从东莞出发了,从去年10月开始,他每个月都会开3个多小时的车,花至少两天时间在韶关市翁源县。稍晚一些,番禺的杨杨律师也上路了,他要从沙湾镇到五十多公里之外的化龙镇,为了尽快赶到,他习惯走绕城高速,路要长些,但可以避免塞车,反而更快到达。至于肇庆的伍思扬,就更麻烦些,他得花上5个半小时开车,才能从市区到达怀集县,而前
[email protected]  编者按:二战后的47年里,日本的杂志基本上是毫不间断地刊登了4158篇关于中国的文章,报纸上的报道就更多了。无论支持还是批判、善意还是恶意,日本人对中国一直都保持着高度关注。“阅读日本书系”的这本新书,有点类似于文献整理,是基于从1945年二战结束到1972年中日复交期间的日本杂志上的2500多篇中国相关报道,分析论述中国的是哪些人,对中国的何种问题表示关心
常州大马元巷18号前门,一株粉色晚樱烂漫绽放,映得身后一栋砖红色老别墅如水墨画一般美妙。正是江南暮春时分,踏进挂着“盛宣怀故居”牌子的大门口,里头是十来户人家杂居的大杂院。  这里是盛家老宅。道光二十四年,在安吉做县令的盛隆做了一个梦。他梦见家中宅院里的一颗老杏树发花如锦。这一年,盛家果然喜事连连:春天,盛隆次子盛康高中进士;秋末,盛康迎来自己第一个儿子。因为之前得到的梦中吉兆,盛隆给新添的孙子取
《Anomalies》译作《失常》,少了一点神采,或者说,把电影本身的内容模糊和单一化了。不过无论哪个名字,大家看过便会知道,它肯定不是那种所谓“老少咸宜”的动画电影。顶着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奖的光环,出征奥斯卡最后输给工业大作《头脑特工队》(《Inside Out》),这中间的故事或许会更长久地流传下去。更多人也许会注意,一部完全面向成人观众的电影败给了合家欢商业片,人们都想一探究竟。    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