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的学者对于公民意识诠释了不同的概念及内涵。本文根据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把公民意识简单描述为国家发展需要公民个体所具有的主体参与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规则法治意识、家国民族意识。分析北京中考道德与法治学科试题背后的立意,不难看出其体现引导中学生树立公民意识的育人功能。
一、激发中学生主人翁责任感,养成主体参与意识
公民意识首要的是公民对自身身份的认同,认可自己是国家和社会不可缺少的细胞,具有强烈的主人翁精神。中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对中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重在引导“小公民”认同身份定位,明确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有表达意愿、参与社会管理等权利,也有承担责任的意识,力所能及的参与思考、解决社会问题。重在养成“小公民”乐于关注周遭社会问题的习惯。通过教学活动,帮助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拓展视野,从关注家庭、班级、学校到关注社会,从为班级建设、校园管理提建议到关注社会热点,参与政治生活,为解决社会问题做思考,这也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体现。道德与法治学科一以贯之地帮助中学生养成主体参与意识,即体现在课堂上,搭建思考社会问题的平台;也包括在试卷里,选取社会问题相关素材,让中学生参与评析社会事件的价值,能够为解决社会问题建言献策。
2019年北京中考道德与法治学科试卷引用学生关注广泛的社会领域。主观表达22题,材料介绍某校开展“模拟人大”实践活动,中学生提出设立“孝心车位”的议案。材料直指老龄化社会家庭养老中遇到的一方面问题,引导中学生关注自家或邻里养老,理解社区设立“孝心车位”,感受全社会尊老敬老的氛围。设问分析参与“模拟人大”实践活动的意义,使得中学生认同关注身边的社会问题,并能够通过渠道解决问题。感受参与社会活动的意义与价值。体悟作为社会“小公民”的建设性作用。养成关注社会,参与政治生活,承担责任的习惯。
二、导行中学生文明有礼,深化社会公德意识
社会公德意识是公民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公民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保持“公心”,落实“德行”,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解决公共问题,体现公民高素质。形成“公德”意识是以公民养成良好的“私德”为前提,培养健全人格、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重要部分,也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通过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帮助中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养成良好的个人品德,在与他人交往中表现出文明有礼,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此基础上,扩展到关注社会大问题,并在思考解决社会问题中彰显“小公民”的道德修养。考试评价也重在引导提高“小公民”道德修为,强化社会公德意识。
三、引导中学生尊法守法,形成规则法治意识
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现代公民不能没有法治意识。对于中学生而言,形成法治意识则是了解基本的法律和宪法,认识法律的作用,形成遵从法律、守护法律、认同法律的意识和遇事寻找法律来解决的法治思维习惯。国家多部委联合颁布《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按照大纲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非常注重对中学生法治理念、法治思维等法治意识的培养。能够撬动教学的考试评价较以往,加重了对于法治意识的考量,强化中学生规则法治意识。
试卷主观表达开场题就在引导中学生认同法治作用。21题提供了贴近学生生活的三则材料。列举了法律在我生活中的事例,学生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可以联想到自身生活实际,感悟到法律就在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深刻体会法律的规范、保障、教育引导作用。法治对于引导社会风尚,惩戒违法行为不可或缺,法治保障了人们生活,使得生活更加美好。中学生潜移默化中认同法治,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24题设置某班级迎接“宪法宣传周”,举办“争当宪法小卫士”知识挑战赛的情景,学生参加闯关活动。在中学生熟悉的场景中,以玩游戏的方式,回归宪法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这一核心价值追求。引导中学生认同宪法,树立崇尚宪法的宪法意识。
四、增强中学生四个自信,强化家国民族意识
家是国的细胞,国是家的保障。中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环境是家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正是引导中学生从共建家庭,到关注国家。通过教学活动使中学生了解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坚持民族文化自信;知曉我国国家制度,坚持国家制度自信;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理论自信;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坚持道路自信,做自信的中国人。因此,强化“小公民”家国民族意识是必不可少,也是至关重要的。北京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彰显培养中学生树立家国意识的学科价值。
最后一题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背景,通过图片展示经济、粮食、医疗、教育为代表的四方面数据,中学生直观感受砥砺奋进的70年,中国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设问是从制度层面分析取得成绩的原因。本题命题立意重在引导中学生思考我国的制度优越性,树立制度自信。同时,中学生会感悟到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在正确道路上,中国奇迹般发展的70年里,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学生油然生发出作为当代中国人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另一设问根据劳动身影的四幅图片,以“劳动赞歌”为话题。引导中学生理解和认同劳动的价值,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情怀,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强化“小公民”的家国民族意识。
考试评价与学校教学是相辅相成,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价值更为突出。分析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考试题,充分理解其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中学生公民意识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李晓姝.浅析新媒体背景下青年公民意识的培养[J].记者摇篮 2019(03)
2.罗大蒙, 刘春辉.从“政治教育”到“公民教育”:当代大学生公民身份意识的培育——基于国家治理的视角[J].青少年学刊 2016(01)
一、激发中学生主人翁责任感,养成主体参与意识
公民意识首要的是公民对自身身份的认同,认可自己是国家和社会不可缺少的细胞,具有强烈的主人翁精神。中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对中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重在引导“小公民”认同身份定位,明确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有表达意愿、参与社会管理等权利,也有承担责任的意识,力所能及的参与思考、解决社会问题。重在养成“小公民”乐于关注周遭社会问题的习惯。通过教学活动,帮助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拓展视野,从关注家庭、班级、学校到关注社会,从为班级建设、校园管理提建议到关注社会热点,参与政治生活,为解决社会问题做思考,这也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体现。道德与法治学科一以贯之地帮助中学生养成主体参与意识,即体现在课堂上,搭建思考社会问题的平台;也包括在试卷里,选取社会问题相关素材,让中学生参与评析社会事件的价值,能够为解决社会问题建言献策。
2019年北京中考道德与法治学科试卷引用学生关注广泛的社会领域。主观表达22题,材料介绍某校开展“模拟人大”实践活动,中学生提出设立“孝心车位”的议案。材料直指老龄化社会家庭养老中遇到的一方面问题,引导中学生关注自家或邻里养老,理解社区设立“孝心车位”,感受全社会尊老敬老的氛围。设问分析参与“模拟人大”实践活动的意义,使得中学生认同关注身边的社会问题,并能够通过渠道解决问题。感受参与社会活动的意义与价值。体悟作为社会“小公民”的建设性作用。养成关注社会,参与政治生活,承担责任的习惯。
二、导行中学生文明有礼,深化社会公德意识
社会公德意识是公民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公民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保持“公心”,落实“德行”,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解决公共问题,体现公民高素质。形成“公德”意识是以公民养成良好的“私德”为前提,培养健全人格、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重要部分,也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通过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帮助中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养成良好的个人品德,在与他人交往中表现出文明有礼,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此基础上,扩展到关注社会大问题,并在思考解决社会问题中彰显“小公民”的道德修养。考试评价也重在引导提高“小公民”道德修为,强化社会公德意识。
三、引导中学生尊法守法,形成规则法治意识
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现代公民不能没有法治意识。对于中学生而言,形成法治意识则是了解基本的法律和宪法,认识法律的作用,形成遵从法律、守护法律、认同法律的意识和遇事寻找法律来解决的法治思维习惯。国家多部委联合颁布《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按照大纲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非常注重对中学生法治理念、法治思维等法治意识的培养。能够撬动教学的考试评价较以往,加重了对于法治意识的考量,强化中学生规则法治意识。
试卷主观表达开场题就在引导中学生认同法治作用。21题提供了贴近学生生活的三则材料。列举了法律在我生活中的事例,学生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可以联想到自身生活实际,感悟到法律就在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深刻体会法律的规范、保障、教育引导作用。法治对于引导社会风尚,惩戒违法行为不可或缺,法治保障了人们生活,使得生活更加美好。中学生潜移默化中认同法治,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24题设置某班级迎接“宪法宣传周”,举办“争当宪法小卫士”知识挑战赛的情景,学生参加闯关活动。在中学生熟悉的场景中,以玩游戏的方式,回归宪法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这一核心价值追求。引导中学生认同宪法,树立崇尚宪法的宪法意识。
四、增强中学生四个自信,强化家国民族意识
家是国的细胞,国是家的保障。中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环境是家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正是引导中学生从共建家庭,到关注国家。通过教学活动使中学生了解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坚持民族文化自信;知曉我国国家制度,坚持国家制度自信;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理论自信;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坚持道路自信,做自信的中国人。因此,强化“小公民”家国民族意识是必不可少,也是至关重要的。北京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彰显培养中学生树立家国意识的学科价值。
最后一题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背景,通过图片展示经济、粮食、医疗、教育为代表的四方面数据,中学生直观感受砥砺奋进的70年,中国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设问是从制度层面分析取得成绩的原因。本题命题立意重在引导中学生思考我国的制度优越性,树立制度自信。同时,中学生会感悟到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在正确道路上,中国奇迹般发展的70年里,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学生油然生发出作为当代中国人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另一设问根据劳动身影的四幅图片,以“劳动赞歌”为话题。引导中学生理解和认同劳动的价值,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情怀,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强化“小公民”的家国民族意识。
考试评价与学校教学是相辅相成,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价值更为突出。分析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考试题,充分理解其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中学生公民意识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李晓姝.浅析新媒体背景下青年公民意识的培养[J].记者摇篮 2019(03)
2.罗大蒙, 刘春辉.从“政治教育”到“公民教育”:当代大学生公民身份意识的培育——基于国家治理的视角[J].青少年学刊 2016(01)